查看原文
其他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

成都发布 2023-09-22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

(2023年7月14日)

为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部署,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更好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现就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支持成都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在全球消费市场的集聚带动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加快建设蕴含天府文化特色、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引领国际时尚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7年,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撑功能基本完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入境游客年接待量达到420万人次;消费繁荣度显著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万亿元,位居国家中心城市前列;商业活跃度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引领国际时尚的新品牌新场景,建设2个千亿级规模的世界级商圈和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级商圈;到达便利度显著提升,通达全球的国际立体大通道体系更加健全,国际消费商品流通效率稳步提高,人员出入境便利性不断增强,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20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00万吨;营商环境成熟度显著提升,促进消费升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范持续完善,基本形成与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相衔接的消费制度体系。

二、建设融合全球资源的消费新高地

(三)吸聚全球市场主体。支持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集团在成都设立总部,招引和培育结算中心、销售中心、运营中心等功能型总部,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策划咨询、优质内容服务、广告设计推广、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积极引入品牌首店,鼓励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在成都设立旗舰店、体验店,打造全场景体验中心、服务中心,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

(四)加快培育本土品牌。争创国家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示范城市,支持打造智能终端、无人机、医疗美容再生材料等产业品牌,提升本土特色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建设,培育华西牙科、医疗美容、川派餐饮、中医药、“蜀适养老”等“成都服务”品牌。支持建设中国文物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推动四川天府新区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建设。培育孵化国潮品牌,促进国潮消费集聚发展。支持川菜、川酒、川茶等老字号传承创新,鼓励在重点商圈、旅游景区、机场口岸开设旗舰店、集成店。支持建设川货海内外展示展销中心,通过“直播+带货”“展销+直播”等形式,推动本土品牌出川出海。

(五)扩展国际贸易市场。深化供应链领域国家级试点,支持成都建设中欧、中老班列全国重要集结中心,鼓励贸易企业和平台参与建设、运用海外仓,培育推广跨境电商独立站。支持参展商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实现保展互转。打造四川天府新区会展中心,扩大西博会、科博会、农博会影响力,支持申办中国“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博览会,争取国家级、国际化机制性博览会落户成都。支持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数字贸易示范区。鼓励建设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扩大优质服务出口。支持建设分拨中心、交易中心等专业进口平台,扩大肉类、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特殊商品进口业务。

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新空间

(六)打造城市时尚文化消费圈。支持春熙路商圈举办国际商圈联盟活动,培育离境退税街区,打造全球时尚消费地标。支持交子公园商圈建设数字消费大道,创建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打造公园商业新模式。支持蓉北商圈建设枢纽型都市商圈、西博城商圈打造会展消费高地、空港新城商圈培育临空经济商业中心。支持重点商圈打造展演平台,鼓励承接国际时尚潮流活动。创新公园绿道运营管理模式,支持打造环城生态公园等消费新场景。

(七)打造田园林盘农耕消费区。以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契机,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工程。支持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创新“有机农产品+绿色餐饮”“特色农产品+伴手礼”发展模式。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推进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造示范田园,发展“民宿+康养”“乡村+医美”“农村+电商”等融合业态。支持“天府蓝网”建设,探索研究流域管理特许经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流域治理,打造具有国际范、天府韵的亲水消费场景。

(八)打造龙门山等生态消费带。依托高山峡谷、瀑布温泉、雪山草甸等独特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植入山地运动、森林康养、自然科教、野外露营等体验式消费业态,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支持低运量轨道天台山线、西岭雪山线、湔江河谷线、安仁线等项目立项,串联大运量轨道枢纽和沿线旅游景区。支持建设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龙泉山天府动植物园,打造一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支持成都在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等方面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

四、塑造具有全球美誉度的消费新场景

(九)建设天府文化新场景。支持创新开发大熊猫文化、三国文化、金沙文化等城市标识性产品。支持四川大学等高校博物馆群建设。加快建设天府文化公园,打造武侯祠—锦里、大慈寺、青羊宫等城市文化地标。加大杜甫草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等名人故居保护开发力度,鼓励开展名人故居联盟巡展。支持成都申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办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做优做强“天府书展”品牌,鼓励发展收藏品交易拍卖、博物馆展览及文创等消费新业态。支持培育蕴含天府文化的特色小店,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加快补齐“一老一小”服务短板,鼓励发展具有市井烟火气的社区商业。

(十)丰富川派美食新场景。开展“寻味、品味、回味”活动,评选推出一批名菜、名厨、名店。鼓励川菜美食传承创新,促进“美食+演艺”“美食+文创”“美食+露营”等融合发展。加强川菜产学研结合,支持省内高校设立川菜相关学科专业或机构。引进和培育更多知名餐厅,支持本土餐饮企业与国内外行业组织加强交流合作。支持举办成都国际美食节,促进四川美食文化海外推广。

(十一)拓展文体旅融合新场景。争取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创新发展“音乐+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康养+旅游”等融合业态。支持西岭雪山—花水湾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创建更多5A级、4A级旅游景区。大力开发高端特色旅游商品。支持成都高质量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汤尤杯羽毛球赛、世界运动会等国际赛事活动,打造“三大球”赛事和青少年赛事品牌体系,引进培育电竞职业赛事,提升成都马拉松等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争取国家竞训基地落户成都。

(十二)培优教育医疗新场景。支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升环高校区域国际交往功能。高标准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医院纳入医保协议管理。争取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部分药品及医疗器械业务试点。争取开展再生医学、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前沿医疗服务。争取对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进行适当优化调整,创新医疗美容全流程监管模式。

五、培育引领全球潮流的消费新模式

(十三)扩大绿色消费。推动绿色理念深度融入消费各领域全链条,引导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消费。深化以“碳惠天府”为品牌的碳普惠机制,实施碳中和公益行动。争取开展绿色贸易试点,支持开展碳足迹标准研究,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进出口。鼓励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鼓励出台行业相关绿色标准。深化二手车出口试点,促进二手车交易,鼓励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开展近零碳社区示范创建工作。

(十四)创新数字消费。深化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打造智慧商圈、智慧场馆、智慧景区、智慧社区等消费新空间。深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争取创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加快低空物流网络建设,发展无人机配送。支持面向虚拟社交、沉浸式娱乐领域开发差异化终端产品,发展数字文博、数字藏品。强化科技赋能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发展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线上服务,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发展。以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深化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支持发展创作者经济,建立用户生成内容的激励机制。

(十五)发展定制消费。深化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发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提升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布局研发设计机构,建立面向全球的制造服务网络。支持建设一批个性化定制应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成都建设全球“四川定制”消费体验中心,引导省内标杆企业及品牌商家入驻,建设定制时尚精品、定制家居、定制医疗健康服务、适老化改造定制服务等主题消费平台。

六、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消费新格局

(十六)建设都市圈消费联合体。支持德阳、眉山、资阳建设成都都市圈消费副中心。支持大铁公交化运营,推进市域(郊)铁路、地铁、低运量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打造成都都市圈1小时消费出行圈。协同开发、整体推广成德眉资四市文旅资源,支持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中国牙谷”“医美之都”“西部药谷”等协同建设,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儿童医院)共建发展,打造西部医疗康养高地。

(十七)打造省内全域消费联动体系。深化川内消费品制造业和终端消费市场联动发展,优化消费品设计、制造和销售产业链布局。支持成都发挥优势推动消费下沉扩容,深化县域商业建设,培育建设消费创新发展引领县。支持打造岷江、嘉陵江等美食走廊。支持联动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三苏祠等协同打造世界级文旅品牌。支持联合举办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探索建立全省商圈景区资源联动营销机制。

(十八)拓展互联互通的川渝消费市场。探索开展川渝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动“川渝造”卖全球。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支持开发跨区域文化和旅游年票、联票。探索“一会(展)两地”模式,联合重庆举办高端会议、品牌会展。鼓励成都与重庆主城区在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交通通信等领域联动推出促进消费的创新举措。支持成都培育打造大型国际会议、国际性节会等重大消费平台,带动西部地区本土品牌、新业态新模式向全国辐射。

七、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新环境

(十九)完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提升成都机场枢纽功能,拓展成都至全球重要航空物流枢纽货运航线,支持加密国际客运航线网络。支持发展通程航班行李直挂业务,提升成都枢纽中转服务水平。支持在重点商圈、景区设立值机点。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及亚欧航空货运中心。支持国际铁路港持续拓展“7+5”国际铁路及铁海联运大通道。加快中欧中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中越等国际班列“门到港、港到门、门到门”多式联运产品开发,争取开行成都到东盟旅游班列。

(二十)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开放合作,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按照有关规定分类放宽电信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消费领域全链条法治服务保障体系,营造安全诚信放心消费环境。支持构建“宽进严管”审批管理体系,拓展重点商圈“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推进“互联网+”监管执法,在市场监管领域依法依规推行“首违不罚”事项清单,探索推行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深化“一照多址”改革,实施“一证多址”改革,优化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创新商业外摆景观化“负面清单”管理,支持个性化店招设置,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载体临时占用公共空间开展促消费活动。

(二十一)提升跨境消费便利度。对参加重要国际展会、文化和赛事活动的入境人员提供出入境便利。争取川渝144小时过境免签实现政策联动,为国际旅客提供文商旅融合旅游线路。争取在成都机场实施24小时过境免办边检手续。争取涉外支付便利化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项目试点,提升入境外籍人士支付体验。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免税店建设,争取设立市内免税店、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推广多语种服务,优化国际语言服务环境。打造一批国际化社区,优化外籍人士服务配套。

八、保障措施

(二十二)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支持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全过程各方面。省级层面建立由省领导牵头的统筹协调机制,商务厅统筹推进相关政策落实,省委改革办将相关重要改革任务纳入台账管理。发挥好成都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及时调度重要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十三)强化精准政策支撑。省直有关部门结合实际,用好省级权限范围内的土地、财税、人才等政策要素,在丰富消费供给、提升消费能力、激发消费意愿和夯实基础设施、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配套制定针对性政策举措。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规范创新消费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消费新趋势的金融产品。完善消费维权快速处置机制,创新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二十四)加强全球宣传营销。加强成都城市整体形象策划推广,面向全球发布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题材纪录片。推动政府宣传资源规范有序向企业、品牌商适度开放,助力成都消费品牌推广。主动对接中央媒体,用好省内外主流媒体,广泛运用各类新媒体,加强成都消费内容输出,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介成都。加大与国际媒体平台合作力度,发挥使领馆、国际友城桥梁作用,引导跨国公司、海外组织等多方力量主动发声,提升对外传播能级,扩大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力。

来源 | 川观新闻成都发布编辑 | 语伞扫码进群↓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