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绿道建成总里程突破6500公里、全国首次提出观雪山气象指数……这场发布会重点关注→
关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7月26日,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4场)“绿色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专场举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陈程主持发布会,市公园城市局副局长谢玉常,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曾九利,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成都沱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龚志彬,市气象局副局长廖新运,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局局长芶伟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隆重开幕,成都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却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城市,将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健儿和朋友嘉宾,向世界呈现一场“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体育盛会。
近年来,我们全面推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五绿润城”行动、推进“百个公园”等生态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有力夯实城市生态本底,打造公园城市大美形态,为这场盛会举行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天府绿道建成总里程突破6500公里,全市各类公园数量超过1500个,一个“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美丽成都正在吸引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
——我们坚持国际视野、体系支撑,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在探索公园城市建设实践路径中,构建形成了理论研究、规划技术、指标评价和政策法规四大体系。
一是形成理论研究体系。组建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聘请权威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系统开展公园城市内涵、形态、价值转化等研究,形成《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等20余部研究著作,成功举办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发布《公园城市成都共识》等30余项成果,公园城市理论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二是形成规划技术体系。编制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技术指引”三级规划技术体系,出台《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等专项规划11部,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公园(绿道)场景营造和业态融合指引等技术指引33项。
三是形成指标评价体系。我们联合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市级层面形成公园城市“两山”发展指数,四川天府新区在实践基础上研究形成《公园城市指数》,为量化公园城市建设成效奠定基础。
四是形成法规政策体系。出台《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将公园城市建设的思路、目标、举措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我们坚持园中建城、城园相融,持续夯实生态本底。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深入实施“五绿润城”行动,描绘“绿满蓉城、水润天府”图景,让城市在自然山水中有序生长。
一是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着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形成“一山连两翼”空间格局,规划建设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深入推进增绿增景、减人减房以及基础设施和特色单元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工程,完成增绿增景23万亩,有序搬迁山区人口1.3万余人,区域森林覆盖率由54%提升至59.5%,逐步实现从“生态屏障”向“城市绿心”的功能演进。
二是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作为全国首批5个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总面积达1459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是大熊猫种群基因交流的重要走廊,区域内垂直海拔高差超4500米,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分布有陆生野生动物500余种、种子植物3000余种,常年活动有野生大熊猫73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4%。目前,已实体化运行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管护总站和管护站,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1万亩,生态涵养功能持续提升。
三是建设天府绿道体系活力“绿脉”。着眼形成融合开放、连绵有序的生态空间网络,规划建设16930公里全球最长天府绿道体系,推动串联绿地水系、森林、湖泊河流、乡村田园,形成完整生态网络,同步植入文体旅商农功能,有效弥补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短板,增加市民休憩空间,打造城市“绿色项链”。已累计建成各级绿道6500余公里,植入文旅体及科技设施3500余个,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95.88%。其中环城生态区作为城市超级“绿环”,目前100公里一级绿道已全线贯通,累计建成特色园18个、林盘54个;锦江公园作为城市精品“绿轴”,目前已基本实现绿道全线贯通,打造滨水慢行街11条、特色街区25条,串联沿线23个公园、170个林盘景区,“一江锦水、两岸融城”的大美形态基本呈现。
——我们坚持生态惠民、共建共享,提升市民绿色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持续大力开展生态惠民工程,提升公园城市舒适度、便捷度、参与度和美誉度。
一是实施“百个公园”示范工程。打造“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园一故事”公园景观,建成天府艺术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一批特色公园,五年来新建各类公园110个、新增公园面积2.4万亩。
二是打造“回家的路”社区绿道。结合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串联交通出行点位,植入书店、花店、商店及咖啡馆(茶馆)“三店一馆”便民设施,累计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521条。
三是建设“金角银边”示范场景。利用桥下、街旁、地下、基础设施周边、屋顶、滨河、低效用地等7类城市剩余空间,持续建设“金角银边”示范场景,目前已建成490个。
四是提升“最美阳台”立体绿化。依托屋顶、墙面、桥体、阳台等空间,累计新增立体绿化面积120万平方米,今年创建最美阳台50处、最美社区花园50个,由月季、三角梅、爬山虎等植物花卉打造的二环路高架桥“空中花带”和“绿野仙踪”景观,在大运盛会期间也将持续呈现。
↑成都二环高架上的“空中花带”
五是丰富生态景观氛围营造。运用自贡灯会、蜀绣、竹编等非遗传统技艺,融入太阳神鸟、芙蓉等城市文化元素,在城市重要区域、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场馆、嘉宾及运动员休憩地等点位设置“成都欢迎您”“芙蓉锦绣”等生态雕塑13组,营造青春洋溢、欢乐祥和的大运氛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在公园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将持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持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大美图景,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记者问答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在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方面有什么举措?
中新社记者:请问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方面有什么举措,会为成都大运会带来怎样的城市体验呢?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曾九利:落实《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的要求,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从优化公园城市空间格局、锚固生态本底、构建公园体系、创新“公园+”布局模式几个方面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规划建设。
一是优化公园城市空间格局。构建保护“两山两区”、发展“两翼三轴”的平行带状市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推动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锚固公园城市格局,确保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不低于78%;引风入城,划定通风廊道,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引绿入城,在龙泉山西侧形成扇叶状组群布局,在龙泉山东侧形成带状组群布局,整体形成城绿交融的嵌套式、组团化布局模式。
二是锚固公园城市生态本底。筑牢青山底色,保育秀美山林,夯实龙门山生态屏障功能和龙泉山“城市绿心”功能。依托岷江水系、沱江水系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依托沿岸城镇打造功能复合的亲水滨水空间。在龙门山、龙泉山开展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提升林地质量,增加森林碳汇,构建茂林修竹的森林体系,开展川西林盘整理、保护、修复和展示。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成都片区,保护成都平原优质耕地,营造“美田弥望”的大美田园。建设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的城市绿道体系,完善休闲游憩和体育健身等功能。
三是构建全域公园体系。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构建1个国家公园、1个自然公园和9个风景名胜区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建设各类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建立万园相连、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全域公园体系,重现“花重锦官、绿满蓉城”的锦绣盛景,让城市在大自然中有序生长,使城市成为大公园。
四是创新“公园+”布局模式。创新“公园+”布局模式,依托城市绿色公共空间集聚城市功能,营造“公园+”开放舒适的生活街区、“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公园+”富含活力的工作场所、“公园+”丰富多元的游憩体验、“公园+”简约健康的出行方式及“公园+”融汇古今的人文感知等场景,让城市居民就地就近享受优质的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所在地东安湖片区就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片区之一。片区围绕东安湖布局体育公园、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合理控制建筑高度、预留望山观水廊道,营造出大疏大密、开合有致的空间形态,勾勒出滨湖观山、起伏有序、层次丰富的公园城市形态。相信能让各国运动员和广大市民体验到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独特魅力。
市气象局研发
成都大运会交通旅游服务系统
红星新闻网记者:围绕绿色生态发展的文旅经济是我市主要经济之一。请问,近年来市气象局采取了哪些措施为公园城市生态旅游经济赋能添彩,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呢?
↑在龙泉山观看拍摄日出的人群
一是聚焦绿色发展,夯实生态气象观测基础。我们初步建成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网,涵盖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毫米波云雷达、气象激光雷达、紫外线监测仪、云高仪、太阳辐射站、大气成分站、负氧离子站等专业监测站(81个),实现全域生态气候诸多要素实时连续监测。我们在15个点位建成生态气象景观站,向社会公众实时公布成都生态气象景观。今年以来,我们建设了45套赛事场馆气象观测站、20套通勤交通气象站、20套大气电场仪、4台激光测风雷达,实现各场馆、主要交通沿线气象要素全覆盖。
二是聚焦生态趋利,挖掘生态气候价值转换。我们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生态气候价值转换,挖掘优质生态气候资源,加快生态气候品牌创建,让气候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邛崃市、大邑县、蒲江县先后创建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级生态气候品牌。我们丰富优质生态气象服务供给,推出特色旅游气象服务。在全国首次提出观雪山气象指数,推出赏雪、露营、骑行等系列旅游气象指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需求。我们还研发了成都大运会交通旅游服务系统,为参赛者、观赛者以及广大市民朋友规避旅游安全气象风险,提供科学参考和精准向导。
三是聚焦保护修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我们建设完善温江国家气候观象台,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及其相互作用进行长期、连续、立体观测。我们利用成都近50年气象资料,开展了面向城市热岛、植被覆盖度、生态涵养、人体舒适健康、城市通风能力等的年际变化研究,从气候上科学评估公园城市建设成效。聚焦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需求,我们开展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气象保障服务专项工作,积极做好资源型人工增雨、森林火点监测、干旱监测,生态涵养保持等工作。我们专题开展了成都大运会期间气候条件分析,滚动发布成都大运会赛区气候趋势预测,为大运赛事的赛前、赛中、赛后各项准备工作和应对突发性天气事件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和科学的参考依据。
四是聚焦精准预报,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上台阶。我们立足超大城市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智慧服务,立项实施超大城市极端天气预报水平与应对能力提升项目。我们打造科技创新发展先行示范,与中国气象局共建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支持高水平气象人才引进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建设全国高原气象研究高地。
近年来水生态治理工作的
具体措施和成效如何?
人民网记者:近年来,成都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目共睹。可否请水务部门介绍一下近年来水生态治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成效呢?
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龚志彬:这几年,成都市大力开展河湖水生态治理,让蓉城大地水更清河更畅湖更美,让全球各地参加成都大运会的宾客感受城市之美,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我们始终秉持水生态系统治理理念,紧紧围绕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保障,统筹开展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推动完善涉水专项规划、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创新性提出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有序推进天府蓝网建设。流域系统的治水思路、安全稳定的供水格局、安全高效的排水管理、运行高效的净水机制、覆盖全域的治水体系正逐步形成。
三是落实保护优先。严格河湖生态空间管控,全市已完成106条重要河道3720公里岸线及232座水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严格执行《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建立河湖管理联动机制,利用河长制工作平台,深化与公安、检察院、法院联动,协同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推动《水法》《长江保护法》刚性执行,河湖“四乱”整治、长江十年禁渔、河湖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良水体率由2017年的68.2%提升至2022年的100%,且一直保持至今。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水质已连续36个月保持在III类及以上,水生生物增至920余种,水鸟种数由2017年的36种增长到75种,“夜游锦江”等一批深受市民喜爱的水生态产品正加速呈现。
公园城市示范区
建设工作和亮点有哪些?
成都日报记者:本届成都大运会遵循“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我们知道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承载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可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工作和亮点吗?
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局局长芶伟:“绿色、智慧、活力、共享”是成都大运会的办赛理念,公园城市是基于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下的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绿色理念早已融入公园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在理论探索方面,我们组建全国首个公园城市研究院,建立以“五位总师”领衔的专业技术支撑架构,深入研究和丰富公园城市内涵理论,成功举办三届公园城市论坛,联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智库机构,开展公园城市指数体系、空间体系理论研究,树立和擦亮公园城市品牌。在营城模式探索上,我们持续筑牢自然生态本底,坚守70.1%蓝绿空间,突出对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系统开展了包括水润天府、特色地形地貌保护、全域森林化等专项行动,推动实施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治理、鹿溪河流域治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建成生态绿道377公里、连片蓝绿空间7.5万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左右,全域水质达到Ⅲ类以上,观测到的鸟类已有300多种。在城市形态塑造上,我们持续深化城市布局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城市组团—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街区”四级空间架构,努力将好山好水好风光引入城市内部,并且最大程度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另一方面,成都大运会的举办推动了公园城市的一系列绿色空间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绿色空间、绿色发展的认知与兴趣,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我们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兴隆湖等地打造了一批可进入、可体验的公园城市示范场景,让市民可以在兴隆湖边进行欢乐跑、街头篮球等户外休闲运动。同时,成都大运会作为一个展示的平台,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公园城市的美,感受到公园城市的魅力,将公园城市的营城理念展示给世界。
点赞在看↓转发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