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就业统计拒绝“掺水”,高等教育应有的诚信

黄帅 中青评论 2022-06-30

摘要

 
中青评论

教育部门严禁就业统计数据“掺水”,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就业信息的真实性。


日前,针对个别高校强迫毕业生签约的现象,教育部明确表示:就业统计须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包括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等等。有些高校存在“必须去找单位签三方协议,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之类的现象,无疑是在给就业率“掺水”,是典型的造假行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教育部门严禁就业统计数据“掺水”,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就业信息的真实性。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疫情影响下,很多用人单位都在缩减招聘名额,不少公司也取消、减少了线下招聘活动。但是,毕业生的就业率,被视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防止数据太“难看”,一些高校就想走旁门左道,使出各种手段来美化就业率。

比如,有高校要求毕业生必须签三方协议,哪怕没有就业,也得想办法把协议签了,还有一些高校要求毕业生用“自由职业”之类的名义,比如做自由撰稿人、视频博主、快递员等,来假装成功找到工作。总之,不管采用什么办法,都要完成学校既定的就业任务。不少毕业生心存不满,却又无力改变,一些高校工作者也明知道其中的问题,但迫于压力,也不得不去给就业率“掺水”。

想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光靠个体师生的呼吁是不行的,需要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出台强有力的规定。如今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大高校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的规定,就是要建立一套预防就业率“掺水”的机制,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引导高校与市场合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高校实事求是,从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的压力之中解放出来,也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预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掌握了真实的就业数据和就业情况,高校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才能未雨绸缪,有的放矢。比如,某些专业就业形势堪忧,学校便可以适当缩小招生规模,而填报志愿的学生和家长,也能根据真实的就业信息,调整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规划。对于已经步入求职季的毕业生,真实的就业信息,也能帮助他们抓住求职的最佳时机,灵活选择就业。

在高校提供的真实就业数据的基础上,全国各地的教育和就业保障部门,才能进行合理的政策规划,促进就业的相关举措,才能更加有效。比如,一个地区到底能够吸纳多少就业人员,需要制定何种有针对性的创业就业政策,都需要以真实的高校就业数据作为参考。基础性的数据错了,显然无助于化解就业难题。

更何况,不造假、讲诚信,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平心而论,毕业生一时求职困难,但并非没有转圜的余地,而学校给就业率“掺水”,反而可能损害学校声誉,失去社会对高校的信任,也不利于给毕业生诚信做人树立良好的示范。因此,高校要保证就业信息的真实,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上好诚信这一课。


撰文/黄帅

编辑/白毅鹏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悲催!网传一辅导员因全班22名学生不配合提供就业材料而崩溃大骂
考研人数两连降,大学生不想卷了吗?
冲上热搜!教育部官宣:严禁限定
如何帮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教育部明确→
教育部官宣!这样帮2025届高校毕业生找工作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