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远程医疗”独角兽何以成了过街老鼠?
独家 | “远程医疗”独角兽何以成了过街老鼠?
(文/看病通,微信公众号:kanbingtong)
近期,医疗业内多事之秋,先有所谓“公立三甲医院要亏损”伪命题(详情可查看本公众号前文《为啥该给“公立三甲医院亏损”点个赞?》),再有这次要剖析的“远程医疗独角兽”遭遇集中讨伐和爆料事件。无论该独角兽发再多的“严正声明”、“致家人书”和“感谢信”公关稿,在被“家人”员工集体讨薪、合作方联合讨债、工商列为失信名单、法院多起诉讼、多省市卫计委发文排查等诸多实证面前,这些无疑都显得拙劣且滑稽,更无法掩盖其苟延残喘的现实困局。
该独角兽,早期以"某知名眼科远程医疗"相关课题为导引,选择国家明令鼓励和支持的远程医疗作为切入点,构建了看似几近完美的“设备融资租赁+医院临床诊疗+专科运营服务”商业模式。其通过“省市分级代理商”这个类传销模式,短短几年间,一路狂奔,从眼科扩展到妇科、肿瘤、中医、心血管等诸多领域,打了激素般地成了所谓千家合作医院、万家合作药店、千名合作专家、数千名员工、数十家子公司的庞然大物。
记得去年,基金合伙人朋友告诉我,该独角兽在四处寻求融资,有业内顶尖基金合伙人看过他们的融资材料后,不得不佩服其庞大的资金流动规模和自我循环、急速叠加的扩张模式,报表很好看、就是不敢投。我曾实地考察过一家改制后的县中医院,也恰好是该独角兽合作医院之一,看着几大箱的专业诊疗设备堆积数月不曾启封,我就估摸着这家独角兽要出问题。独角兽究竟何以沦落成过街老鼠呢?
一、“挂羊头卖狗肉”必然不长久
该独角兽早期确实是以远程医疗切入,然而扛着“远程医疗”大旗的独角兽,干的却是“卖设备赚差价”的生意。这也是独角兽被很多爆料媒体批为骗子的最大槽点。据我所知,独角兽的远程医疗业务份额占比极其可怜,每家合作医院一年就没几单远程医疗业务。如果能踏踏实实做远程医疗,组建运营团队真正赋能基层医院,说不定还可能做出真正的独角兽来,毕竟有国家政策鼓励护航,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真实的行业痛点就摆在那。可惜,独角兽跑偏了,需要时间和坚持的事,终究还是抵挡不住“轻松赚块钱”的诱惑。
二、“步子迈大了,真会扯着蛋疼”
众所周知,医疗是慢行业,即便是远程医疗也是慢的,更何况独角兽后面做的其实是科室合作运营。想想,短短几年布局如此之多的合作医院(就算没千家,至少也有数百家),这些合作医院还是天南海北散落各地,何况还不单单是眼科。独角兽创始人是眼科医生出身不假,就算眼科他熟悉,妇科、肿瘤、中医和心血管等专科运营究竟和眼科有多少相通之处?庞杂专科运营的协同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又体现在哪?除了大批量采购设备赚更多差价外,我实在找不出任何赢利点和支撑点。
三、无运营支撑的医疗创业都是耍流氓
医疗行业特性决定,医疗创业比任何行业都要艰难,无论是重资产还是轻资产,即便是轻资产的医生集团也不例外。医疗创业,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开放和支持,更需要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医疗创业,从远程医疗切入没有错,也是目前公立医院改革阵痛过程中为数不多可供社会资本撕开口子的点,做设备融资租赁也不是主要问题,问题就在没有足够强大的运营能力做支撑。光铺摊子、拉大场子,搞得再华丽光鲜也是金玉其外。即便有政府官员站台、有公益基金开路、有巨额融资加持、有权威媒体助威,终究都补不了实质运营缺失这一漏洞。
如果你计划成立医生集团,如果你已成立了医生集团但还缺落地医院、缺对口患者、缺运营团队,或许我们可以坐下来、喝壶茶、好好聊!(插播广告、合法正当,有关方面不必大惊小怪、过度解读,习惯就好)。
1、“团名医”公益报名,请后台发送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疾病、所在城市、医保类型、手机号码。“输疾病、找名医”,请后台发送疾病或专家名称,如“乳腺肿瘤”或“吴炅”,自动回复乳腺肿瘤专家或专家擅长疾病;
2、临床专家若有组建医生集团需求或医生集团有合作基地需求,请后台发送信息:专家姓名、职称、所在机构、专长领域、合作需求及手机号码;
3、收购、并购、参股医院或转让、托管医院及医院融资需求,请后台发送信息:医院基础情况、合作具体需求、联系人姓名和手机号码。
若公众号对你有帮助,请转发你的朋友圈或微信群,给有需要的人,少走弯路!你的一次转发或分享,将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