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分论坛嘉宾议程又双来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分论坛为参会者提供具体的行业领域发展动态、资讯、方法、案例的分享,方便参会者获取和自己的职业、团队发展最相关的信息和专业支持,从而找到自己的答案与方向。
从第三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开始,分论坛即面向行业内机构和个人招募,由入选召集人负责组织承办。本届会议,保留了面向全国自然教育伙伴招募分论坛召集人的传统。自公开招募后,我们收到了海量申请。经过执委会多次讨论,现已确定本届会议的20个分论坛主题,它们代表了一线自然教育从业者最关心的话题,代表了时代的脉搏。
所有分论坛均向参会者开放,快来看看您对哪些主题最感兴趣吧!
分论坛主题
自然教育为长江大保护服务
召集机构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
分论坛时间地点
11月2日
时间 | 分享主题 | 嘉宾 |
14:30 -14:50 | 长江自然常识 | 艾路明 |
14:50 -15:10 | 自然教育与长江生物资源保护 | 赵依民 |
15:10 -15:30 | 我是小鸟人 | 詹志言 |
15:30 -16:10 | 长江户外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台湾户外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的启示 | 周儒 |
16:10 -16:30 | 自然教育武汉模式 | 孟晖 |
16:30 -16:50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我们的实践 | 王焰新 |
分享嘉宾及发言主题方向
艾路明
➤ 分享主题
长江自然常识
➤ 分享内容简介
通过分享自己从源头漂流、中下游畅游长江的亲身体验、SEE在长江流域的保护实践、以及SEE在湖北开展的自然教育的故事,倡导在长江大保护的实践中,积极参与长江的保护,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帮助人们认知长江的常识,敬畏大自然,敬畏长江!
➤ 人物简介
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武汉当代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怀抱书生理想与自然情怀的他,在武大求学期间,开创国内单人单艇漂流长江之先河,并于1988年创办如今资产总额逾900亿的民营产业集团—当代集团。他曾深入农村扶贫二十余年,如今他将80%的时间投入于环保公益,和阿拉善SEE近千位中国企业家们,通过亲身参与环保实践、探索环保新模式、提供环保资源、捐赠财富等方式,发挥着企业家精神,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赵依民
➤ 分享主题
自然教育与长江生物资源保护
➤ 分享内容简介
介绍当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形势,分析长江水域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生物资源锐减的复杂原因,阐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制定完善情况,介绍农业农村部为保护和修复长江水生生物而开展的禁渔期制度、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及栖息地修复等政策举措,号召广大自然教育组织进一步创新教育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人关注支持长江大保护工作,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事业。
➤ 人物简介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副会长、上海海洋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渔业渔政管理、水生生物保护等工作,先后主持制定、推动出台了多个重要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政策性文件,目前正参与《长江保护法》的立法起草工作。
詹志言
➤ 分享主题
我是小鸟人
➤ 分享内容简介
詹志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学生,小学教材《科学》的封面人物。詹志言自小便跟随父母四处旅行、观鸟,在拥有丰富观鸟经验的同时,还带动了身边一批小朋友共同观鸟、护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自然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本分论坛特邀詹志言小朋友登上讲坛,介绍武汉常见鸟类,分享青少年视角下的观鸟和自然教育,在观鸟的过程中,观察和记录鸟类的外形、习性,由观鸟到爱鸟护鸟,再到带动其他中小学生观鸟,培养了一批小小自然爱好者与未来的自然保护者。
➤ 人物简介
詹志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周儒
➤ 分享主题
长江户外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台湾户外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的启示
➤ 分享内容简介
只有推动户外自然教育,才能为自然教育从业人员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同时也才能走进自然,切实为自然保护事业贡献力量。而长江大保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推进长江大保护的进程中,呼吁建设一批自然教育基地,和自然保护工作者及NGO合作,把长江大保护的成果和长江大保护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学生、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推动全社会了解长江、认知长江、保护长江。
➤ 人物简介
周儒,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导。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自然资源学院环境教育博士。著名环境教育权威专家、环境行业发展先驱。致力于环境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是台湾地区环境教育界长期发展历程中的耕耘者。研究领域包括正规及非正规环境教育、可持续教育系统发展、研究评估、环境教育政策与系统发展、环境解说、户外环境教育等。《自然是最好的学校》等专著作者。台湾地区环境教育立法、自然中心网络等具里程碑意义工作的推动者。
孟晖
➤ 分享主题
自然教育武汉模式
➤ 分享内容简介
武汉市作为全国11个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之一,我们通过研学旅行的形式,探索自然教育的武汉模式。
1.学而行。我们与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合作,带领104所中小学的近30万中小学生走进身边“最近的自然”——城市公园,走进自然这个广阔大课堂。
2.学而思。我们与在汉的科研院所合作,带领学生们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科知识,进一步探索自然。
3.学而教。我们指导中小学校的学科教师和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成为我们的研学导师。
➤ 人物简介
孟晖,武汉市教育局局长。
王焰新
➤ 分享主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我们的实践
➤ 分享内容简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科学性、实践性为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处于长江经济带“龙腰”位置的湖北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树立“三个一”绿色发展思路,抓实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创新发展、开放协调合作等四项重点任务。地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围绕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校园建设、文化培育大力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努力为生态化校园、绿色湖北高质量发展、生态长江建设探索一条行业特色高校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 人物简介
王焰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等职,他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环境领域研究。近年来,结合自身岗位和专业背景,关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施地学长江计划,开展长江大保护,积极推动开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科学前沿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等,倡导开展自然教育。
分论坛主题
粤港澳大湾区
自然教育的构建和发展
召集机构
广东省林学会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
分论坛议程
11月2日
时间 | 分享主题 | 嘉宾 |
14:30 -14:40 |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教育发展 | 张心结 |
14:40 -15:00 | 打造自然教育之城---深圳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模式 | 邵志芳 |
15:00 -15:20 | 首个自然学校5年的自然教育模式 | 陈银洁 |
15:20 -15:40 | 繁华都市的自然教育乐园——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 冯宝莹 |
15:40 -16:00 | 发挥梧桐山自然资源优势,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 贾彩娟 |
16:00 -16:30 | 自然教育:社会化参与自然保护模式的起点 | 滕云 |
16:30 -16:50 | 讨论环节 |
分享嘉宾及发言主题方向
张心结
➤ 分享主题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教育发展
➤ 发言内容简介
广东省充分发挥林业行业主管部门、社会机构、自然保护地等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推动自然教育事业发展。广东省林业局把自然教育列为林业部门重点工作,成立了自然教育领导小组;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林学会联合主办了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论坛,成立了粤港澳自然教育联盟,命名了首批自然教育基地,成立了广东省林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自然教育工作极大支持,形成了全社会推进自然教育的良好局面。
➤ 人物简介
张心结,广东省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广东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副站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林业科研、技术推广、标准化、科技管理等工作。
邵志芳
➤ 分享主题
打造自然教育之城——深圳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模式
➤ 发言内容简介
深圳市是国内最早提出建设“自然教育之城”的城市之一。深圳的自然教育体系构建由政府主导、多元共建、共享共治,充分调动了社会组织的参与。发展至今,深圳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中心,如华侨城湿地、深圳湾公园、仙湖植物园、香蜜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等。全市有十几个自然教育中心每周都面向公众提供各类自然教育活动。深圳的自然教育模式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政府部门搭建框架,政策指导,设立标准,将公园的场地免费提供给公益组织进行运营,建立基于公园的自然教育中心;其二是在探索过程中对标国内、国际的先进经验,向国内姊妹城市、以及国外已有的优秀自然教育中心学习和借鉴。
➤ 人物简介
邵志芳是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园林处副处长,主要负责全市城管系统的自然教育统筹工作,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深圳的城市园林绿化和公园建设管理,构建城市优质绿色空间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现正在开展深圳的“社区共建花园”和“郊野径手作步道”建设计划,让更多的市民、公益组织、园林设计专业人士等社会力量投入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
陈银洁
➤ 分享主题
首个自然学校5年的自然教育模式
➤ 发言内容简介
华侨城湿地位于欢乐海岸项目的北区,是上世纪深圳湾填海时留下的珍稀生态区,深圳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开创“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模式。2014年,全国第一家自然学校即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成立,以打造成自然教育界中的“黄埔军校”为目标。五年来,培育环保志愿教师11期,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开发多元化教育课程,已有33个教育系列,86个教育方案。本次分论坛将分享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5年来的自然教育模式。
➤ 人物简介
陈银洁,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板块的负责人,带着团队长期工作在自然教育与公益环保的一线。曾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从事科普教育工作,从事生态环保与公益事业十年。曾主持并承担《华南植物园自然观察笔记》等多个省市级科技创新项目。
冯宝莹
➤ 分享主题
繁华都市的自然教育乐园——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 发言内容简介
广州市海珠湿地是我国开展自然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并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建设自然学校,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开发出别具特色的自然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本次发言将解读自然教育“海珠模式”的运作机制,分别从场域设施、人才队伍、课程体系和运营管理四个方面介绍自然学校的重点建设内容及运营策略,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经验、开阔发展思路。
➤ 人物简介
冯宝莹是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副校长,华南自然教育网络筹委会主席,广州大学环境教育硕士研究生,广州青城创办人之一,曾参与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环境解说系统等研究,热衷于环保公益事业。
贾彩娟
➤ 分享主题
发挥梧桐山自然资源优势,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 发言内容简介
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是以滨海山地和自然植被为景观主体的城市风景型自然风景区。山高路陡,不具备通车条件,上山基本是靠步行。针对梧桐山的实际情况,我们梧桐山自然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志愿者,首创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教育理念,坚持“亲近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共处”的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引领市民走进大自然。
➤ 人物简介
贾博士就职于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的资源部和生态研究所,现在主要负责梧桐山自然学校的建设和运营,包括志愿者培训、活动策划和组织等。她和她的同事们共同打造了以毛棉杜鹃等作为特色主题的梧桐山自然教育模式,向市民讲述着“一花,一山,一城”的美丽故事。
滕云
➤ 分享主题
自然教育:社会化参与自然保护模式的起点
➤ 发言内容简介
红树林基金会(MCF)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环保公益机构,致力于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的保护工作。从2013年起,红树林基金会(MCF)开始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至2016年在深圳已创建和运营了六所自然教育中心。红树林基金会(MCF)结合湿地保护工作实践,设计了一系列市民能够直接参与的湿地保护行动,有力地支持了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为湿地培养了众多“粉丝”--越来越多的市民更深刻地理解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并成为湿地保护工作坚定的支持者。
➤ 人物简介
滕云,红树林基金会公众教育部总监,负责红树林基金会(MCF)深圳本地多个自然教育中心的规划、运营工作,以及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湿地教育中心项目。工作内容包括自然教育中心的创建、规划、课程设计、场地规划、志愿者培训等,支持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成员的自然教育建设。2009年起开始接受中小学教育培训,2016年加入红树林基金会投身自然教育实践。
分论坛主题
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实践
分论坛召集机构
师法自然社区可持续发展专项基金
分论坛议程
2019年11月2日
时间 | 分享主题 | 发言人 |
14:30 -14:50 | 国家公园自然体验教育课程设计 | 刘艳 |
14:50 -15:10 | 国家公园与自然体验 | 王蕾 |
15:10 -15:30 | 国家公园中学校与社区联动 | 于现荣 |
15:30 -15:50 | 建设国家公园中的生态学校——三江源生态学校案例 | 旦尕 |
15:50 -16:10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实践 | 章春燕 (蜗牛) |
16:10 -16:30 | 一所自然学校的生存逻辑 | 刘璇 |
16:30 -16:50 | 国家公园体系下的自然教育 | 郭光普 |
17:00 -17:30 | 圆桌会议——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主持人 刘晓梅 |
分享嘉宾及发言主题方向
刘艳
➤ 分享主题
国家公园自然体验教育课程设计
➤ 发言内容简介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下的一类,目前我国的国家公园试点都在积极探索国家公园中的游憩怎么搞?自然体验教育就是一方面。刘艳会根据目前国家公园最新的政策研究以及自然体验教育课程设计,为我们揭开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序幕。
➤ 人物简介
刘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林业教育学会自然教育分会副会长。
王蕾
➤ 分享主题
国家公园与自然体验
➤ 发言内容简介
国家公园类别的自然保护地是我国近年大部制改革之后,确定的新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目前我国已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都在积极探索在中国特色下的国家公园治理创新模式,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了实现国家公园的全民共享、保护公益、社会参与,访客进入国家公园开展自然体验而非大众旅游已是各界新共识。同时,生态旅游已成为国家公园社区一种无法回避的发展可能,在自然体验需求方与与供给方的夹击中,示范令当地受益的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活动已成为当前所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日益紧迫的重要课题和挑战。王蕾博士会分享国家公园最新的政策法规动态以及WWF在三江源和钱江源国家公园开展环境教育等工作的探索和体会,并与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
➤ 人物简介
王蕾,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保护战略主任,从事自然保护地管理、生态系统修复、景观规划和生态旅游二十余年。在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保护金融和自然资本等项目中担任负责人和技术专家,同时为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政府智库等机构提供顾问和支持。
于现荣
➤ 分享主题
国家公园中学校与社区联动——三江源生态学校案例
➤ 发言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自然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开展生态环境教育?高原学校的环境教育与内地有何不同?如何兼顾传统生态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生态环境教育又如何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又如何实现创新?富群将分享社会组织持续多年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调研发现、项目成果。
➤ 人物简介
于现荣,北京富群社会服务中心创办人/执行主任,富群环境研究院项目总监。2014年起关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教育和社区发展,在云南迪庆、青海省三江源等开展工作,编写野生动物保护、垃圾管理等环境教育材料,参与编写三江源首本生态环境教育教材《家住三江源》,支持三江源乡村学校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学科教育、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等。
旦尕
➤ 分享主题
创建国家公园中的生态学校
➤ 发言内容简介
如何将海拔4000米的乡村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生态学校?旦尕校长将亲身经历,分享高原绿色学校建设的特色历程。以自然为课本、以校园为课堂,以情育人、以文化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唤醒学生的环保理念。通过师生情感交流筑牢学生环保行为的养成。通过各类活动实践载体,提高学生科学的环保能力。通过学生再去影响家长,再把这种模式复制到整个社区,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 人物简介
旦尕,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寄宿制学校副校长,毕业于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在巴干乡寄校任教21年。将传承藏族古老的闻思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结合,摸索出一套适合牧区儿童的教育教学方法。2018年度获州级“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章春燕(蜗牛)
➤ 分享主题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实践
➤ 发言内容简介
浙江天目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地之野自然学校就坐落其中。大地之野以“理论+体验+实验+总结”的教学模式,以体验式、探究式学习为教育路径,以培养自然科学素养为核心教育目标,为“在自然中成长的世界公民”提供视野、思维、素养、能力、情感的培育。章春燕将以大地之野的课程设计体系为例,分享他们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体验实践活动。
➤ 人物简介
章春燕(蜗牛)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10年媒体从业经验。因为孩子,2013年投身于K12青少年教育培训行业;现任杭州天目山大地之野自然学校市场运营执行长。因为孩子,希望能让更多的家庭接触自然教育,在自然中,培育影响未来的种子。
刘璇
➤ 分享主题
一所自然学校的生存逻辑
➤ 发言内容简介
社会企业,公益组织与政府如何联手推动自然学校的发展?如何跨界合作让自然学校富有长久的生命力?如何激活国家公园内的自然学校?国家公园中自然体验活动中商业逻辑,运营方式与盈利模式的思考。刘璇校长带来她的实践案例分享。
➤ 人物简介
刘璇,师法自然社区可持续发展转专项基金秘书长,丹巴登龙雲合森林学校发起人,环境教育实践者,美国国务院邀请国家公园管理国际领导力访问学者。2016年,受北京全球环境研究所的(GEI)邀请,作为生态旅游专家为第一国家公园试点地区——三江源国家公园示范社区开展培训。
郭光普
➤ 分享主题
国家公园体系下的自然教育的参与者
➤ 发言内容简介
自然教育是指在自然中教育,并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其中,教师是引导者、开启者也是服务者。在公家公园体系下,自然教育的参与者应该是广大公民。自然教育和自然体验活动能够然体验者认识到世间的多样性和不同性,系统中各成分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保护源于热爱,如何在国家公园中、通过自然解说和乡土课程的设计,带动社会各方、特别是学校与社区对自然教育的参与,郭光普老师带来他的实践分享。
➤ 人物简介
郭光普,生态学博士,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生态保护与自然保护专家;研究兴趣为动物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刘晓梅
➤圆桌会议分享主题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地内的自然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 内容简介
政府部门代表、保护区学校代表、企业代表、NGO代表一起,代表不用利益相关方,在“国家公园内的自然教育”进行讨论,汇总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的实际的挑战、所遇到的机遇、进入国家公园的切入点等。
➤ 主持人简介
刘晓梅,师法自然社区可持续专项基金秘书长。
分论坛主题
如何做好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召集机构
福州乐享自然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分论坛议程
2019年11月3日
时间 | 分享主题 | 发言人 |
09:00 -09:45 | “从头到尾”设计自然教育培训课程 | 川嶋直 |
09:45 -10:15 | 森林幼儿园的系列课程设计 | 马兰 |
10:15 -10:45 | 关注儿童成长的系列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 游莉萍 |
中场休息15分钟 | ||
11:00 -11:30 | “山野耕食生活”课程设计 | 丘碧媛 |
11:30 -12:00 | 社区“1小时自然时光”系列课程设计 | 陈伟 |
分享嘉宾及发言主题方向
川嶋直
➤ 分享主题
“从头到尾”设计自然教育培训课程
➤ 发言内容简介
针对成人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设计,如何从培训的策划阶段到培训后的追踪及后续服务,该如何设计一个好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
➤ 人物简介
川嶋直,日本环境教育论坛理事长现任日本公益社团法人“日本环境教育论坛”理事长。日本清里会议的创立者和组织者。推动日本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关键人物。1980年,在当时所属机构“财团法人KEEP协会”内部创建了自然体验型环境教育事业。30年来,持续开展参与式、自然体验型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和人才培养。
马兰
➤ 分享主题
森林幼儿园的系列课程设计(北京盖亚自然学校)
➤ 发言内容简介
盖娅自然学校将森林幼儿园目标锁定在家长:自己感受的同时陪伴孩子,并及时予以观察和调整,在与孩子共玩儿中学习亲子教育、自然教育、埋下绿色公民的种子——4段式的学前系列课程既符合学前儿童需要“重复”的特点,也验证了“教育”是一个慢慢影响发生变化 的过程,将影响扩大到家长影响家长、孩子影响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影响家长、我们影响活动家庭。这样目标下的课程如何设计?怎样衡量效果呢?我们通过近6年的实践分享给大家。
➤ 人物简介
马兰(自然名:柳兰)盖娅自然学校森林幼儿园“园长”,2012年接触自然之友与环境教育,在盖娅自然学校的学前亲子活动探索之路上摸索6年。
游莉萍
➤ 分享主题
关注儿童成长的系列自然教育课程设计(乐享自然工作室)
➤ 发言内容简介
涩涩稚童到青青豆蔻,当儿童有机会在自然里成长,如何设计让他们领略到自然的美;又如何设计能让儿童跟着乐享自然的课从幼儿园到小学,爱到不能停;又如何设计才能逐步匹配儿童的需要,让他们在自然中自在健康成长,了解自然的知识,领会自然的智慧,学习对于生命的尊重,进而有保护自然的行动。
➤ 人物简介
游莉萍(自然名:魔法猫yoyo)2012年加入乐享自然,参与亲子、儿童、成人等不同形式的课程设计与带领,有丰富的课程研发与带领历程,累积了大量儿童活动观察记录经验。
丘碧媛
➤ 分享主题
“山野耕食生活”课程设计(一年四季)
➤ 发言内容简介
“山野耕食生活”的课程是依托“四季.水泉自然中心”周边的山林资源,伴随四季的变化节律,从观察自然大地、培育土壤、种植蔬菜、采摘野菜、学习食物制作、坚持自然笔记等角度入手,系统地了解季节、乡土植物的变化,让自然体验回归生活,建立更整全的认知框架,促进孩子身心平衡发展,亲子家庭共享身心在一起的时光。
因此,希望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1、一个课程诞生的过程:人、事、物、场地的准备和相辅相成。
2、课程设计思路的分享:如何把理念想法与当地结合,满足当下孩子与家长共同需要。
3、“生活即教育”的探讨:如何在课程中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又呈现我们的教育。
➤ 人物简介
丘碧媛(自然名:小米)从小得到大自然的滋养,喜欢大自然,喜欢孩子,也喜欢生活。有自己人生的小确幸,把自然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把生活当做一种修行。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践行自然体验,2013年专职从事自然教育,关注人在自然中的学习和成长,研发组织过不同主题的系列课程。
陈伟
➤ 分享主题
社区“1小时自然时光”系列课程设计(上海小路)
➤ 发言内容简介
如何基于社区设计系列课程,将机构的理念、自然的生活方式融入课程设计?如何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让孩子和家长关注身边的自然,将绿色生活慢慢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动。
➤ 人物简介
陈伟(自然名:蘑菇)一小时自然时光项目研发人员,和一小时自然时光共同成长,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积累了社区自然教育课程开发和执行的经验。
分论坛主题
小学里的自然教育
主题综合实践课
召集机构
长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
分论坛议程
11月3日
时间 | 分享主题 | 发言人 |
09:00 -09:10 | 开场,破冰游戏 | 谢敏 |
09:10 -09:40 | “走进去,带出来”的自然教育陪伴 | 谢敏 |
09:40 -10:10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与自然教育理论研究 | 吴羽 |
10:10 -10:40 | 跨学科的小学自然教育课 | 林待秋 |
11:00 -11:30 | 自然教育主题综合实践课教材研发经验分享 | 卢海 |
11:30 -12:00 | 二十四节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 刘琴 高春香 |
分享嘉宾及发言主题方向
谢敏
➤ 分享主题
“走进去,带出来”的自然教育陪伴
➤ 发言内容简介
长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自2014年起走进小学,通过“走进去,带出来”的体系化课程设计,为学校提供体系化的自然教育主题综合实践课,并通过延伸至校外的主题研学课程,通过儿童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自然教育与体制教育融合发展目标。
本次将分享湖湘自然走进学校的课程以及将校外实践基地推动成湖南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的案例。
➤ 人物简介
谢敏(西米)长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发起人,飘峰一所自然学校校长,小路自然教育中心联合创始人。扎根湖南本土,开发设计风孩子陪伴成长系列课程和4-10岁自然教育主题系列校园课程。
吴羽
➤ 分享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与自然教育理论研究
➤ 发言内容简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养,以融合学科教育为原则、整合校内校外教育为目标,自然教育作为近年兴起的培养青少年环境素养和自然素养的创新教育领域,需要做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本次将分享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需求与教学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实现校外老师与学校老师共同执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
➤ 人物简介
吴羽,长沙市开福区凤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被湖南省教育厅聘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专家,被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聘为“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课程专家。
林待秋
➤ 分享主题
跨学科的小学自然教育课
➤ 发言内容简介
武汉市格鲁伯学校根植于中国文化精神,回归到万物即教材,世界即课堂,教育即生活的原点,经多年实践,形成一套有温度的通识自然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融合体育、艺术、国文、国学、历史、科学等学科内容,立足生活,从“衣、食、住、行、礼”等熟悉的事物或概念入手,通过校园基础自然课与户外实践课相结合,从知识学习到动手实践与创作,建立由自然到科学、人文的三阶认知,让孩子找到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培育全人素养。
本次将分享在小学部成功实践的自然教育案例。
➤ 人物简介
林待秋,本名银新力,格鲁伯学校总校长、格鲁伯书院院长。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曾任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WTO学院)教学与国际交流副院长,武汉大学语言文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对外汉语教师协会常务副会长。2008年起创办格鲁伯十五年制全日制教育体系、社区儿童教育与格鲁伯书院。
卢海
➤ 分享主题
自然教育主题综合实践课教材研发经验分享
➤ 发言内容简介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可操作的规范指导,这必将翻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崭新的一页。本次将以《设计我们的海绵社区》一书的课程设计思路为蓝本,分享沉浸式跨学科课程设计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融入自然教育的经验,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 人物简介
卢海,德稻教育STEAM+R项目负责人,首席课程架构师,曾担任高校建筑设计院主创设计师人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课程协调人,具有多年一线战略创新内容及课程的规划、统筹、设计、执行、评估、教学及咨询经验。
刘琴
高春香
➤ 分享主题
二十四节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以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为例
➤ 发言内容简介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自2016年起,与海豚出版社《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图书研发团队中科知成合作,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展综合实线课、社团课及跨学科统整教学。他们组建成一支节气教师团队,将STEAM教育理念和项目式教学法融入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节气课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2020年,中国第一部由一线教师编著的二十四节气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将由海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次将分享团队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
➤ 人物简介
刘琴,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校长助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实施负责人,高级教师。苏州市爱生模范,苏州高新区学科带头人。“一师一优课”获国家级“部优”,江苏省杏坛杯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苏州市首届微课评比一等奖。
高春香,教育学硕士,大学教师,现为中科院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中科知成绘本馆馆主,中国原创地理科学绘本研发人员,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校本课程与教材研发科学顾问;策划完成了中国首套写给儿童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科学绘本及配套版《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本》。
更多推荐
10-11 特稿
10-10 特稿
你问我答Q&A
10-13 特稿
10-10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