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满分金牌选手的身后,是海华家长的长年陪伴和付出

AthlonBE 唯思客俱乐部 2023-11-15


在介绍满分金牌选手之前,先容我唠叨几句。

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唯思客俱乐部”是一个小透明。我经常花上几个小时,或讲解几道竞赛题、或分析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辛苦码上三四千字,最后的浏览量大概也就一两百。

因为内容过于小众,按照老同学侃哥的说法:作为粉丝,他给我点赞;作为风投老板,他不会投钱,因为我这个属于商业模式有问题,是硬伤。哈哈,说好的人艰不拆呢?

不过,最近一篇二百来字的流水文章《快讯:2023年IMO美国队名单》却给我这个公众号带来了大几千的浏览量。我正在琢磨文章字数和浏览量之间可能的数学模型的时候,有朋友给我私信,说留言区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我心想:莫非留言争论就是传说中的流量密码?不过为了和谐,我还是把这篇文章的留言给和谐了。

诚如侃哥所说,数学竞赛乃至数学科普,本来就是一个小众的内容。小众的内容虽然不容易火,但贵在相对纯净,而我恰恰也享受这种纯净,能够把这个号及其背后的博客坚持做下来。

包括IMO在内的数学竞赛,吸引了无数数学爱好者参与和关注,为那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和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发现和培养数学人才的一条有效渠道。最后一点可能有不少人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不妨碍数学是纯净的,数学竞赛是相对纯净的这个事实。

不过,既然是竞赛,就会有输赢,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不同的因素和声音掺杂在内。

远的不说,这两天乌克兰正在组织IMO代表队选拨,这也是四年以来,这个饱受疫情折磨和战火摧残的国度首次举行线下的奥数代表队选拨。参加选拨的孩子一共有150多人,他们来自乌克兰的多个地区,以及欧洲和美洲等多个国家。作为两年以来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乌克兰的奥数代表队不论参加哪个比赛,包括2022年IMO,2022和2023年EGMO,以及2023年RMM,他们都受到了赛事组织者和其他参赛者的热情鼓励和支持。这些同情、鼓励和赞扬是这些坚持梦想的孩子们所应得的。

不过,选拔赛官网上的一段文字却让我有了另一些感受。

翻译下来,其大致的意思是:乌克兰队在第12届欧洲女子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中第五次获得了欧洲团体总分第一。在2020年和2021年网上举行的两届EGMO中,一些国家的结果与诚实和诚信的概念无关,所以如果去掉这两届,实际上每举办两届EGMO乌克兰队就会赢得一次团体冠军。

乌克兰队在EGMO上成绩很好,这毋庸置疑。不过,2020年和2021年EGMO因为疫情采用了虚拟的方式进行,由此判断俄罗斯队通过作弊才获得冠军,这个结论似乎太过偏颇了。

自家的孩子是英雄,人家的孩子就是狗熊,甚至小偷?

还好,我的读者们之间的差异远没有俄乌之间这么大。

上中的学生厉害,还是美国IMO队员更厉害,这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答案在7月份就会揭晓。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上中的学生,还是美国IMO队员,他们都是怀着对数学竞赛的热忱和梦想,通过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走上了IMO这个舞台。即便在7月份的比赛中在成绩上会有高下,但他们在对数学竞赛和自己梦想的追求上并没有输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孩子,值得我们给他们点赞!

这一次美国队由全部6名华裔孩子组成,是不是可以称为“中国二队”?“中国二队”的叫法本来自于乒乓球的海外兵团,后来被拿来戏称IMO上华裔选手占比较大的队伍。个人觉得,作为戏称,这个叫法并没有太多敏感性的内涵。比如,比利时足球队多次排名世界第一,仍然被法国人戏称为“法国二队”;而法国队多次夺得世界杯,却被大家笑称为“非洲二队”。这些都是玩笑话,咱没有必要去过分解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国家奥数队员的培训和选拨都不一样,所以无法简单地拿乒乓球海外兵团来类比,因为对于大多数国家的华裔IMO队员来说,他们都几乎没有在国内上学的经历,更谈不上在国内接受奥数培训,他们的成功更多地是基于自己的努力,以及背后华人家长们的默默陪伴和付出。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获得本届EGMO满分金牌的澳大利亚选手Xiangyue (Laura) Nan。

出生于2007年的Laura来自于墨尔本的Fintona Girls School,目前就读于10年级。Laura是本届EGMO澳大利亚队中年龄最小的选手,参赛时只有15岁,比队中的双胞胎姐妹Cloris和Iris还要小1岁。在本届EGMO上,一共有14名选手获得了满分金牌(包括4名远程参赛的俄罗斯选手),Laura和中国队的胡殊闻都是15岁,是满分金牌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两位。

2021年,8年级的Laura被选中进入澳大利亚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AMOC)为培养奥数竞赛选手而组织的卓越学校(School of Excellence),在那里她和其他孩子接受额外的数学辅导,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参加澳大利亚EGMO和IMO代表队的选拨。

2022年,Laura在各级数学竞赛中屡屡斩获奖牌。她在澳大利亚中级数学奥林匹克竞赛(AIMO)和澳大利亚数学竞赛(AMC)上获奖,在澳大利亚数学奥林匹克竞赛(AMO)中获得银牌,在AMOC高级竞赛中获得金牌;她还参加了墨尔本大学组织的学校数学奥林匹克竞赛(SMO),获得团体第三名。

两年前Laura就已经妥妥地是别人家的孩子了!那么,8年级之前呢?我们可以通过Laura妈妈的记录来了解一下。

在某论坛,Laura的妈妈FloraShao在一个帖子中记录了Laura学习数学的过程。该帖子的主要内容来自于2016-2019年,记录了Laura父母在她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方面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2016年的Laura大约8,9岁,当时她还在练习时间的转换和四则运算。国内的朋友们不要吃惊,这样的教学进度在海外非常常见。

妈妈写道:

“周末作了几道数学题,其中一个是问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大正方形的1/4,边长是多少?她搞不清楚。当时以为她是不知道面积的概念,让她自己读书去了解下。后来再问,她说不知道面积变1/4边长就会变成1/2,看来是不懂分数的乘法。”

“昨天自己做了个四位数乘四位数的乘法,得出来的答案还是个四位数。给她讲了乘法的竖式但发现她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又按乘法分配率讲了一遍。”

如果以国内名校的标准来看,Laura当年的水平可能连普娃都算不上。但在澳大利亚,8岁的Laura已经开始觉得学校里教的内容无聊了,她在数学上应该已经超出了同学一大截。一方面和国内的孩子相比差距明显,另一方面在国外学校里又学不到更有挑战性的内容,这在华裔孩子的教育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所以,如果不了解国内外在教育体系和教学水平上的这种差异,就很难了解到海外华人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焦虑和痛点。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可能的方案,就是一方面跟进国内的教材/练习/试题,一方面参加本地的数学竞赛,通过这两种方式给孩子“加餐”,保持孩子足够的竞争力。

在现实中,华人家长往往比孩子自己更在意各种竞赛,每次比赛之前都是各种担心,各种确认。这个过程我也经历过,非常有同感。

孩子毕竟是孩子,提前交卷和粗心大意,这些都是孩子学习中常见的现象。妈妈用三只小猪来做比喻,可谓用心良苦!

这位妈妈后面又写道:

刚问过娃,她说今天数学题全对,说是老师告诉她的。不知道是否属实。然后她说:‘我让老师给你发一张照片’。我问发照片干吗?她支支吾吾地说又提前交卷了。但是因为全对了就仿佛很有底气,去‘请老师给我妈妈发一张照片或者video’。晕死。老师肯定得在心里嘀咕:这个学生到底有个怎么样的妈,能把娃折腾成这样子。

这大概也是大多数本地老师和家长对华人家长的一种刻板印象。在他们的印象中,华人家长都是虎爸虎妈,鸡娃不遗余力,孩子们在课外被要求做太多额外的练习。不过话说回来,不这么做,又怎能保证不被国内的同龄人甩开太多,或者今后在本地的社会中有足够的竞争力呢?毕竟海华一代在这些方面有过不少艰难的体验,所以自然而然地把希望和压力转移到了海华二代身上。

和孩子一起做数学题,比简单地给孩子布置任务要好很多。家长鸡娃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鸡的过程,家长的亲身参与,不仅可以让孩子觉得学习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且有助于建立平等、良好互动的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家长也会失去好的心态。海外鸡娃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全程保持平常心几乎不可能。

有时候还会碰到“隔代育儿”的问题。讲真,“只问耕耘,不谈收获”是不可能的,家长有功利心,孩子有好胜心,如果度把握得好的话,就是前进的动力;度把握得不好,可能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家长两人之间还会讨论和商量,真是模范父母:

“我自己没参加过奥数竞赛(或许参加过但自己懵懂无知,至少是没有获奖过)。娃爹倒是参加过类似竞赛还获过奖。所以他对AMC非常上心,也陪着娃作了很多练习。

在AMC考试之后娃爹也提出要给娃教新的内容,比如代数和排列组合。根据最近几次练习的情况来看,娃在排列组合方面的确是比较弱。他认为在知识和技巧方面,从APSMO到AMC,中间有个很大的gap。这个gap是娃目前的水平无法跳跃的。所以他觉得既然已经做了这么多练习,为什么不继续教下去。

昨晚我们关于数学学习展开了一场讨论,我严肃地批评了他“急功近利”的思路,要求把数学学习重新扳回到基础概念的理解上。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一个奥数小能手,也不是要培养娃成为优质程序员。所以还是想先利用好手里的资料,把基础打牢。或许现在花半小时才能讲明白的题目,等娃的理解力到了一定层面后,是水到渠成的事呢?或许花一分钟点拨下就能理解了呢?

以前娃爹对于娃的数学没有过多介入过,现在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要做的,恰恰是防止他用力过猛,把娃给吓倒了。

简单来说,我是小学数学老师的思路。他则是程序员的思路。俩人一起给娃讲数学题,还经常闹出俩人自己吵起来的情况。也很好笑。

今晚要把手头已有的资料理一下,至少俩人自己的意见要统一起来先。”

另外,还记得我之前提到过的“家传绝学”吗?

这是Laura在AMC上获得HD后,妈妈做出的小结。现在回头看,天赋和勤奋,哪一个对数学竞赛更重要?我觉得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般来说,天赋决定了上限,勤奋决定了下限。海外华人家长一般都注意孩子的教育,所以下限是有保障的;但往上能走到哪里,这不好说。海外本地的孩子有不少有天赋的,如果正好自己走出来了,那么前途不可限量;自己没走出来,那么就泯然众人矣。

“今天是本年度最后一场APSMO,也是今年的最后一场考试了。不知道结果如何,不过希望孩子尽力了。

昨晚想找国内当老师的高中同学们找点奥数资料,结果是发现大家的孩子都在报班学奥数,小一点的才上了幼儿园也开始做百花思维训练了。再一看原来这个百花思维训练我们也给娃做过,虽然只做了第一册。。。。还有大家提到的逻辑狗,居然也做过一部分。看来是从国内焦虑到国外,我的风格一向如此。。。

不引起其他同学们的焦虑了。接下来,还是该做题做题,该看书看书,为明年的大大小小竞赛做准备吧。”

当然,海外的鸡娃强度和国内鸡娃强度不好比。正如Laura妈妈所说,一周加起来Laura花在数学方面的时间也就几个小时,这远远比不上国内孩子每天都有的课外辅导或者培训。所以,上中的孩子厉害,还是海外华裔的孩子厉害,做这样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使用国内的教材,一直是提升能力和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Laura妈妈也提到了AoPS的教材,不过对于当时4年级的Laura来说可能还是太难了。

再回到天赋和勤奋这个话题,其实真正能够推动孩子向前的还是兴趣。对数学有兴趣、有热情,才能在一个相对长的周期内保持足够的自驱力。在海外,因为家长鸡娃强度相对较弱,竞争环境相对宽松,所以华裔孩子在兴趣方面保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这应该算一个优势吧。

如何让孩子在心理上摆正位置,也是鸡娃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Laura妈妈分享了她的做法。我的观点是,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既有利于减轻自己身上不必要的压力,也更有利于发展学业之外的软能力。

“截止今天,孩子今年参加的数学竞赛就全部结束了。

虽然有一些成绩还没有出来,但总体来看今年的进步还是很大的。知识点更扎实了,解题技巧有所提高,对概念的理解比去年长进了不少。从不同考试的结果来看,发挥比较稳定。

相信未来一两年里孩子对数学的热爱还不会减弱。但是同时已经出现了新的兴趣点,如果继续保持,可以预见的是最迟两年之后就必须在数学和其他方面做出选择了。

anyway,且行且看吧。”

在这一年,Laura应该是对国际象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Laura父母的做法相对灵活,给予了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去体验和选择。

语言是海外鸡娃的另一个痛点,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不足使得孩子们很难自主地阅读国内的参考书。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提高中文水平和数学水平结合起来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当然,这个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和参与是必须的!

陪伴和宽容,确实是鸡娃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点。

总结一下。海外奥数鸡娃的劣势在于:

1. 校内教学进度缓慢,无竞赛内容。

2. 课外相关的培训和辅导资源很少,和国内教材之间存在语言门槛。

3. 其他课外活动(比如体育运动)占用的时间多,花在 数学上的时间有限。

优势在于:

1. 竞争环境相对宽松,容易出头。

2. 对数学的兴趣保持时间较长。

海外奥数鸡娃的三个关键点是:家长的陪伴和参与,家长的陪伴和参与,和家长的陪伴和参与。家长的陪伴和参与不是花钱上个培训班这么简单,而是要身体力行,在时间和精力上保持持续的付出。

昨天,丁立人在加赛快棋中战胜了涅波,从而成为了第一位获得国际象棋男子个人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回顾这一次国际棋联世界冠军赛,从卡利亚金被禁赛、参赛场次不足、候选人赛最后一轮超过中村光、现任棋王卡尔森放弃卫冕,到冠军赛中三次落后三次扳平、常规赛最后一局惊险和局、到加时赛最后一局拒绝和棋,实力稍弱于涅波、外表腼腆甚至有些文弱的丁立人屡屡踩过薄冰、非常戏剧性地笑到了最后。

机遇、韧性和敏锐,是丁立人夺冠的三个因素。

机遇、韧性和敏锐,同样也是诸多参加数学竞赛的孩子在实现其梦想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三个因素。在这三个因素面前,孩子来自于国内还是海外,根本就很渺小吧。


更多数学科普、数学竞赛相关内容,请关注“唯思客俱乐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