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才培养速度如何快过“跳槽”速度?

2016-06-06 我要成为 猎聘人才官

文/任卫红 


人才的培养跟不上跳槽的速度、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究其原因,有下面几点:

  • 管理者没有时间培养人才;

  • 管理者没有培养人才的意识,什么都自己干;

  • 管理者不懂如何培养人才,方法不当;

  • 不少企业并没有把“培养人才”作为考核管理者工作成效的指标。


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呢

人才培养的方法五花八门,各有各的道理。不论什么方法,实践的效果是检验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在欧美流行,我一直也在实践推广的方法四种

  1. 将工作任务简单化、系统化;

  2. 用教练来培养“火种”;

  3. 一人多岗;

  4. 走动式管理。


但是,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是选对人。根据近20年创业、服务于国内、国外企业的经验和不断地学习实践,我提炼了一套人才培养的理念、策略和方法。



人才培养的理念是什么?

第一,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玫琳凯以“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仅缔造了全球最大的护肤品和彩妆品企业,也改变了不计其数的女性命运。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利他精神”,是他带领京瓷50多年不败的秘密,也是他创造的“阿米巴”能否成功复制的根基。我们中国文化里的舍得,老子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也可以说是“成就他人,成就自己”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只有帮助员工成长,企业才能持续成长。


你可能会问,培养一个被挖走一个,还要培养吗?

这时,你要问的不是还要不要培养,而是问为什么我的员工这么容易被挖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遗憾的是,一些企业在员工不断流失时,一味地责怪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忠诚度,却不懂得从自身找找原因。如果你的企业招来的是一些没有感恩之心的员工,这时你需要问自己:

  • 是不是我的招聘选拔出了问题?

  • 如果这一些人入职的时候不是这样的,那么我的企业做了什么把他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 有感恩之心,有忠诚度与做出高绩效,为企业创造价值之间是必然的关系吗?


只有问自己正确的问题,才能找出真相。


第二,相信每个人都有天赋,人的成功是靠发挥所长,而不是不断修正不足。

过去我们以为,人只有不断弥补不足,才能做得更好;而对于自己的所长,往往不当一回事儿。结果如何呢?我们会发现不论多么努力,虽有进步,但别人做起来轻而易举的事,在我们这依然很吃力;我们原本所长的方面,却因为长期受到忽视而生锈。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以及盖洛普公司历经25年,采访了8万多优秀经理人、100多万员工而写成的《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一书中都持有同样的用人观:发挥员工所长,通过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带来的影响。


常常听到一些年轻人说“我没有什么特长”,这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天赋所长,只是没有发现而已。不少研究显示,我们每个人平均拥有500至700种不同的技能和才干。比如,人的脑袋能够储存100万亿项数据,可以在一秒之内处理15000个决定。


还有很多人以为了解自己所长,其实所知道的也是错误的。也有不少年轻人,不仅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更不知道想做什么。每当我问,“你想要的工作长什么样子呢?”她们会告诉我,“轻松,不要有压力,收入也不错。不过,好像没有这样的工作。”然后又会补充一句:“看人家都在学习,也想学点什么。但又不知道学什么,提不起劲头。”


因此,我认为人才培养的方向除了专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人发现和发挥所长,突破内心的自我设限。


人才培养的策略

用“核心员工”策略来培养人才。

任何一家企业,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核心员工”人才培养策略的本质是运用二八法则,让他们成为“火种”,点燃更多的员工。而在点燃别人的同时,“火种”自身也强大了。实质就是运用层层复制的方法借力,加速人才的培养,推动整个团队的绩效与个人提升。


你可能会问:“谁是核心员工?”

“核心员工”就是能够帮助企业活下来,并能活得长久一些的内部人才。我们可以界定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手握企业重要客户的一线销售人员,以及特殊技术人才。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核心员工的划分又是变化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行业以及具体情况来确定谁是核心员工。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 运用二八原则:为公司创造80%价值的那20%的人是谁?

  2. 是否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3. 是否难以被替代?



人才培养的方法

德鲁克早在1986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中谈到“未来的管理者”时,就明确指出:我们如何用同样的人来完成崭新的任务?答案只有一个,必须将工作任务简单化、系统化。


具体怎么做呢?

就是把你怎么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步骤加以记录: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每一步分别做什么、怎么做的,然后不断地分析,哪些步骤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可以怎么做更快更有效。如此不断地优化,形成系统的做事方式。这个过程用专业的话讲,其实就是流程和知识管理。




看看我的案例:

我在英国工作时,发现不管是500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全是照着这个思路在做。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分解,都有清楚具体的指南。处理每一件事所需要的表格、信函也全都有模板。不同的是,他们投了巨资开发了专业的软件,来统计和分析各种数据。这样不仅仅能快速决策,也能根据每天的销售预测与实际的变化随时调配人力,而令到人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大大提升。


当德国柏林市市政府派员到我们单位参观学习时,他为我们人力资源部门400人服务40000多员工的效率,大为赞叹。他说:“在德国,一般是 1:20~30的比例。我一向认为自己工作是超高效的,一个人能顶三个人的工作;培养人才也比别人用的时间短成效大,但是在这么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面前,我只有赞叹。”


这种通过工作的分解以及操作的详细指南,建立模板,借助各种信息化工具,提高了工作成效,简化了人才培养的难度,同时,降低了人才流失的损失。因为流失的是人,而人在职时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却记录在案,永远留在公司成为一笔知识财富。


你可能会问,“工厂的一线员工、服务业的服务人员也能这样要求吗?”答案:是的。我在英国留学期间打零工,分别去了为麦当劳、肯德基加工鸡肉、鸡腿、鸡翅的工厂。他们的每道工序都有录像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入职时经过了严格的培训。每天开始工作前,主管还会叮咛注意事项。工作时,主管不断巡场检查,也不时和我们一起干,确保大家按流程操作。


后来到大型的百货公司,也是同样的做法。如果你坚持说,“中国的员工,中国的年轻人是不一样的,他们不会执行到位的。”我会问你,“这样的想法,能帮你解决问题吗?”,“如果这样的想法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可不可以改变想法?比如,我可以怎么做令到他们执行到位?或者我可以怎么招到有执行力的员工?”


改变别人不行,改变自己还是可以的。这就是教练引导人“凡事内看,承担责任”而产生的巨大威力。“有人曾问公司没有流程,不知道怎么记录?”做饭炒菜,大多数人都干过。你回想一下,一个蛋炒饭,要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同样的思路,用到具体的工作任务就行了。第一次,能够记录下来就好,不必追求完美。然后在不断做的过程当中,再完善。


如果需要不同的人或部门完成各步骤,可以用“上道工序、下道工序”的思路:工序从哪儿开始?上道工序谁负责?花费多少时间完成?由谁通过什么渠道交接给下道工序?交接过程需要多长时间?下道工序谁负责?花费多少时间?......如果觉得文字不够直观,可以把操作的过程拍成照片,或者录像都可以的。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本,企业人才质量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基业长青。因此,培养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战略任务,不容忽视。




本文内容有部分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