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独处的能力,暴露了你的人生高度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开车回家,到了楼下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其中有位网友的回答特别赞,他说:
“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
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
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想静静,抽颗烟,这个躯体属于自己。”
许多人都有过这种想要放空自己,远离凡尘俗事的体验。
因为它能让你主动倾听自己,感受自己的存在,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在复杂的世界中。
事实上,每个人在骨子里,都需要一个留白独处的空间。
如果说学会与人交往是一种能力,那么学会安静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01
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
29岁的时候,皮克•耶尔过上了一个普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在曼哈顿一栋摩天大楼的25层上班;住在派克大道与二十街交界处的一间公寓里;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共事;工作内容精彩无比,是为《时代》周刊报道国际时事;而且没有什么家庭负担,可以随心所欲地到世界各地旅行。
忙碌的生活让他感到兴奋,但在内心深处,他觉得自己只是一直在狂奔,却无法确定前行的方向。
后来,耶尔决定逃离这样的梦幻生活。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搬到日本古都京都,在一条后街的一个小房间简简单单地生活了一年。
结果,当他从纷乱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后,他反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方向,也把世界看得更清楚了。
朋友聚会上我们也时常会聊起这样一个话题:“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许多人会说,那是因为你做的事情不够多,见的世界不够大,所以迷茫,所以彷徨。
一个人的视野对他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无可厚非。
但这其中,人们对视野的理解往往比较狭窄和简单。
因为提升我们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运动,而是我们赋予运动的精神。
就如耶尔所说:“每次旅行归来,只有当我回到家里花时间静静地坐下来,将双眼所见转化为内心洞见之后,整个旅行的意义才得以浮现并深化。”
事实上,我们很大一部分生活是在脑海里发生的,它们以记忆或想象、猜测或诠释等形式出现。因此改变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看待生活的方式。
换句话说,正是我们所选择的视角,而不是去了什么地方,最终决定了我们身处何处。
当你用慢下来的节奏去看待周遭的一切时,一切都会随着你看问题角度的改变而改变。
02
培养过滤信息的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要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
但是,今天我们身处的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洪流的时代。
也就是说,过滤信息的能力越发显得重要。
原因很简单,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越多,用于处理每一条信息的时间就越少。
《安静的力量》中指出了一个惊奇的现象,那些参与开发最新科技产品的人,往往最懂得在自己的生活当中限用科技。
换句话说,那些致力于是让世界加速发展的人,同时也对放慢生活节奏的价值更敏感。
被称为“世界互联网之父”的凯文•凯利是新科技的狂热代言人,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凯文自己却不使用智能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视。
他有时会到亚洲的一些村落旅行,一去几个月,不带电脑,这么做是为了要扎根于现实世界。
他说过一句话:“我尝试保持与各种科技的距离,这样我才能更容易记住我是谁。”
事实上在谷歌,员工都有五分之一的上班时间可以自由安排。
无论白天黑夜,他们可以随时走到会议室,闭门静思,随时放飞自己的思绪。
因为他们深知:身处信息洪流的时代,过滤信息的能力比收集信息更重要。
03
从日常小事中体验安静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安静独处需要与外界隔绝,抽取出一整段时间静坐才能完成。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高质量的独处强调的是与自己的感官近距离地接触,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
陈道明是演艺圈出了名的清高,他不经常抛头露面,更偏爱自己独处。
他要么常常坐在只能看到天空的窗前弹钢琴,随性地弹上两三个小时;要么作画,磨好墨汁,铺好宣纸,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
这样的生活,让他舒适又恬静。
有一次,他接受杨澜的采访,谈到了自己独处的习惯。
他说道:“独处是一种美德,可以让人内心得到净化。”
徐静蕾喜欢自称手艺人,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她常常做手工活。
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一针一线做了一百七十多个包,几百件小饰品。
她说手工是最好的休息,专下心去,什么事都忘了。
在这浮躁的社会里,无论做什么,只要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从中近距离地感受自己,便是体验到了安静的力量。
04
结语
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当从烦扰和杂事当中抽离出来,我们才能听到就在耳边的一些声音。
那些声音会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在乎的。
参考书籍:皮克·耶尔《安静的力量》
作者:夏穆,新媒体工作者。
想要做到高质量的独处,你可以从学习成长词典开始。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精读读友会,你会知道,“人生境界”是什么,什么又是“自我认知”,以及如何“控制错觉”。
每天认真地学习一个新概念,体验安静的力量。
↓成为会员,每天掌握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