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就该死死抓住这件事不放
在命运面前,除了知识,也没有别的可以抓得住的东西。
女孩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有长辈苦口婆心地来催婚,说辞往往是:“你都快30岁了,现在这个年纪,成家最重要。女人只有成家有孩子才有归属,结了婚才有安全感。”
可是,结了婚就一定“安全”吗?
中国持续走高的离婚率告诉我们,大部分时候,单身其实更快乐。
长辈们所谓的“安全感”,不过是觉得只有我们变得跟大家一样了,才能免受世俗鄙夷的眼光,这样也就“安全”了。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她希望将自己变成一块方糖,放到咖啡里,咖啡就变甜了,放到茶里,茶就变甜了。
这句话的道理是说,变甜的主动权在自己,而不是在咖啡和茶上。
无论你遇到谁,即使酸甜苦辣,如果你自己本身的甜度可以掌握,那么你便可以决定要跟咖啡还是要跟茶,甚至和苏打水在一起。
所以,要想获得安全感,必须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遇到志同道合的男人,就与他一同前进,遇不到也不急不躁,依然活的有底气。
然而,抓住这种安全感,就必须紧紧抓住学习这件事不放。因为只有知识,才是我们唯一抓得住的东西。
学知识虽然耗时又麻烦,却会让人感觉充实而满足。
新东方课堂上有一个必讲的段子,就是俞敏洪被抢劫,劫匪给他注射了麻醉剂。他居然被抢救成功,活了下来。
俞敏洪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别人考他单词,发现单词还记得,就放心了。
这就是知识给人的安心。
可能有人会说,学习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但是学了也不一定有用啊,不然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仍然学不到什么东西?
许多人抱怨整天学习知识却没换来价值,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有效”获取知识。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中,提到了3个有效获取知识的方法。
01
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显性知识,顾名思义,指的是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
但我们学习的知识,除了显而易见的,还有我们看不见的。
比如,古代宫廷剧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须发皆白的老太医给皇上的妃子把脉良久后说:“恭喜娘娘,有喜了!”
老太医判断娘娘是否有喜,依据的就是所掌握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指的是虽然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
老太医之所以能够把出喜脉,是因为他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了。
中医上,喜脉之脉为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通俗点说,喜脉像有珠子滚动的感觉。
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我们在学习时就该明白,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书,还需要通过谈话、观察等多种方式学习隐性知识。同时还应该主动将知识从隐性向显性转化。
当我们有意识地显性化我们的知识,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掌握它。
咨询师田志刚认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如果你不能显性化你的知识,就无法建立你的竞争力。
中医很难做大的一个关键就是,它主要依靠的是隐性知识来进行判断,所以传承、复制的难度较大,因此就很难快速发展。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尝试3个方法:
①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看看是否已经有类似的显性知识;
②通过与人讨论、回答提问的方式逐渐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③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对工作进行分解,对流程进行分析。
当你能够将该领域的知识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述时,就说明掌握得比较深入了。
02
学会总结和提炼
记得大学时,有位老师跟我们讲过这样一句话:
“你们现在在学校里,成绩好一点差一点说明不了什么。等你们毕业了,走到社会,只要五年时间,你们同学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如今看来,根本不需要五年。三年过去,彼此的差距就已经很赤裸了。
环视一周,有时往往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比自己混得好:有工作的,待遇比你优;没工作的,跑去读研读博,学历比你高;走出国门的,视野比你开阔……
所以总有人“恶毒”地说,同学聚会其实是给那些“成功”的同学“得瑟”的机会。
但平心而论,当年彼此差不多的同学,为什么无论在水平、能力还是收入上,都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
任正非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问:“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你们高?”大家都说,不知道。任正非就说:
“因为我从每一件事的成功和失败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任正非体悟的“一点点东西”,其实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隐性知识。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不是一日之内拉开的。即使你工作努力,坚持学习,但总是在“重复昨天的事”,成长就发生得很慢,甚至不再成长。
水平高的人可能还不如水平低的人所做的事情多,但由于他注重了每次做完事情后的总结和提炼,日积月累,就会与众不同。
对学习和工作的总结和提炼,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在读不同的书、做不同事情的过程中寻找相似性,找到需要学习的“点”,制定出自己事后学习的模板,再有意识地按照模板去总结和提炼,就能得到提高,学有所得。
03
学会分享,稳定输出
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如果我有一个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上司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写一个报告给我发来吧!”
但我却发现,这个我自认为了解的东西,却很难用语言或文字系统、完整地表达出来,就算是和别人探讨,别人也很难理解我的意思。
于是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要大费周折,翻阅好几本书,查阅大量资料才能把报告写出来。
直到我读到《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造成我这种困扰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达到我所认为的那样娴熟,还需要深入的学习、研究。正如书中咨询师田志刚说的:
“如果一件事不能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证明你没有全面地掌握或者掌握的深度不够。”
而娴熟地掌握一个知识点,光有阅读的输入还不够,还必须辅以稳定的输出,因为输出才是检验输入的最好标准。
没有输出的输入,都是白费心机。
正如里的词条《2:输出》所说:以写作为例,当你要把思想、方法、观点落实成白纸黑字的时候,你才会明白,其实你的理解很肤浅,你的阅读质量很低,其实你所知并不多,其实你的表达力很不够。
只有通过写作直面自己知识与能力的不足,你才有足够的动机去学习。
日本作家桦泽紫苑是个读书狂人,每个月阅读20~30本书,几乎是每天一本书,而每读完一本书,他都能做到对书中的核心内容过目不忘。为什么?
因为每次读完一本书之后,他都会用自己的方法输出书本的内容,加强对知识的吸收。
那么,输出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学到的知识分享出来。
比如开会时主动发言;听讲座时主动提问,而不是每次都刻意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
如果不擅长说,也可以通过写作来输出,读后感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输出方式;也可以把想法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渠道写出来与人共享。
在共享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不仅对学习的内容认真梳理了一通,幸运的话还能收获同道中人的深刻见解。
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原来没弄清的知识也渐渐明晰。
总之,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甚至共享出来,才表示真正的掌握,进而摆脱一知半解的状态。
努力学习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因为在命运面前,除了知识,没有别的可以抓得住的东西。
只有知识进了脑袋,才能完全拥有它,没有人能偷得走。
所以,当你觉得安全感欠费的时候,就死死抓住学习这件事不放。
参考书籍:田志刚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作者:飞小白,精读主创,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飞小白的更多文章,请点击:
有人感叹,20几岁最后悔的事,不是爱错了人,而是太不把学习当回事。于是把时间都花在了恋爱、讨好男人的身上。而忘记了,这辈子,最应该好好讨好的人是自己。如何高效学习?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成为《成长词典》会员,从词条“186:SQ3R学习法”开始学起。
留言有礼
今天点赞数第1名的留言,精读君赠送《成长词典》1个月使用权益(不重复赠送)。
↓成为会员,每天学习一个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