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们都爱小黄人?

2015-09-18 精读 精读

【一】


9月13日,《小黄人大眼萌》在内地上映,首日就斩获1.2亿票房,成为内地首部单日票房过亿的动画片。那些身着蓝色背带裤、戴着护目镜的黄色单细胞体生物,立即成了最受欢迎的大明星。




然而,这部配角上位的电影,其实故事情节并不是那么饱满,有点像小黄人本身,没有主人就没有主心骨。那么,为什么小黄人还是获得了如此高的人气呢?先来做一个调查,再听小编一一道来。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小黄人的造型。据说,当小黄人还是配角的时候,在出演第一部电影《卑鄙的我》之前,刚开始是被设计成庞大的可怕怪兽,但主创方希望观众对格鲁产生共鸣,于是就想办法让他周围的家伙显得没用一些,最后小黄人就被设计得越来越小,简单到随手都能画出来。而事实证明,这样简单的形象设计确实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简洁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奉行“简洁”的理念?请点击阅读微课淘宝的“亲”,是怎么来的?


接着来看小黄人的肤色。历史告诉我们,黄颜色生物似乎能够在卡通明星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比如,皮卡丘、海绵宝宝、翠迪、小黄鸭等等。这是为什么?


美国加州大学环境心理学家奥古斯汀表示,饱和的色彩能提高能量水平,亮色更能增加快感。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温暖的黄色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超过人类自身的想象。因此,小黄人能上位,其黄色的身躯功不可没。


最后,就是小编想要着重谈论的特点,即小黄人蠢萌纯真的傻乐行为。电影中,你是否注意到笑点极低的小黄人经常自嗨傻乐呢?这应该是主创下的一步大棋,小黄人在影片中承担了笑声罐头的功能。但为什么这些蠢萌的行为会如此招人喜欢?


这得从“镜像神经元”讲起。



【二】


“镜像神经元”是个什么东西?


科学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的功能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


首次发现镜像神经元的前辈,是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几位神经生理学家里佐拉蒂、福加希和加莱希。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在研究恒河猴的运动神经控制系统时,把微电极插入恒河猴大脑的一个神经细胞中,然后诱使猴子做出拿花生的动作,记录该神经元产生的电脉冲。


通常情况下,一旦猴子做出这个动作,连接微电极的监测仪就会发出“哔哔”的响声,说明该神经细胞正在放电。但有一天,研究员只是偶然带了一把花生米走进实验室,当着猴子的面吃了起来,结果监测仪居然也“哔哔”地响了起来。可是,猴子并没有做出拿花生的动作,它只是看到实验人员做出拿花生的动作,但运动神经元居然产生了同样的电脉冲。


这说明该运动神经元既能控制猴子做出动作,又能对同类(姑且把实验员当作猴子的近似同类)做出的动作产生出同样的反应,于是,三位科学家把这类神经元称作“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表示它们就像镜子一样,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出别人的动作




因此,我们不用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就能通过镜像神经元理解他人的感情,体验这种感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镜像神经元就是对这个词语的科学解释,也同样解释了为什么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被传染,而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笑声。


所以,当你在电影院看到小黄人天真的笑声和蠢萌的动作时,你的镜像神经元也被激活了,他们的笑声和行为就在第一时间击败了你。因此在观影过程中,你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小黄人拉低了笑点,当然这也是许多影迷甘之如饴的。在生活的重压下,谁会拒绝那孩子般的“咯咯”笑声呢?




如果你也爱小黄人,就一起来听听这部电影的主题曲《Mellow Yellow》吧!




【三】


“天使”为什么会变“恶魔”?


有了镜像神经元,即使没有做出某种行为,也能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比如,别人手里并没有箱子,但如果他做着搬箱子的动作,你就能理解别人是在搬箱子,甚至还可以仅通过动作,判断出那个虚无箱子可能的重量。


但如果镜像神经元缺失了,人们不仅无法感同身受,而且还有可能做出令人无法理解的可怕行为。还记得去年一条“12岁小女孩在电梯内对1岁半男童施暴”的新闻吗?


电梯监控器录下的视频在网上传开后,让人们不寒而栗。在人们眼中,儿童几乎是纯洁、天真、无邪的代名词,但这个“天使”却干上了“魔鬼”的勾当,有专家表示,这种极端暴力行为的发生,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性格、认知能力、当时的情绪状态、环境因素等。


但也有人认为,从神经机制上来看,女孩的施暴行为就是由于镜像神经元的缺失,使她不能将他人所体会的情感过程转移到自己身上。由于丧失了共情同理心,她就不会感受到被施暴男童的痛苦了。


可见,镜像神经元对我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患有自闭症的人,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镜像神经元受到了损害。他们对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皮层厚度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患者的镜像神经元所在的皮层要比正常人薄,而且病情越重者,这部分皮层越薄。



【四】


镜像神经元对你有何启示?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轰动了整个神经生理学界。有人认为,镜像神经元对于心理学研究的贡献,就好像DNA之于生物学。


那么,这么重要心理学发现,对我们究竟有何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有个著名的实验叫“Still Face”:


实验中一个四个月大的宝宝坐着,得到指示后,妈妈开始不再与宝宝互动。三分钟后,宝宝试着和妈妈互动,也增加了自己的信号,比如更多地微笑、发出“咕咕”声、或是试图进行眼神交流。可是妈妈依旧“呆若木鸡”,这时宝宝就开始烦躁和苦恼,最后变得痛苦和愤怒,并试图拉扯妈妈的手或者衣服来安慰自己。


实验到这里,很多妈妈就进行不下去了,以至于实验不得不停止。但有时实验会继续进行,直到宝宝退缩回来,放弃尝试,陷入某种类似抑郁症的沮丧的崩溃状态。


从抗议,自我安慰到绝望的各个阶段,都显示了孩子有多么依赖父母的回应,以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平静。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本能地需要他人的协调性回应,也多亏镜像神经元可以让我们产生与他人的共情,从而对他人做出反应。


神经学家拉玛钱德朗在他的TED演讲中也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当一位有幻肢(幻肢即是截肢或残疾患者仍感到自己有该肢体的存在)的病人在看到他人的手掌被触碰时,不存在的肢体也会感到疼痛。令人震惊的是,当他们有幻肢痛时,在对他人的手掌进行按摩的过程中,疼痛感就会减轻,因为其神经元正获取为他人按摩时,所获得的舒适感。


因此,生活中我们通常离不开与周围人的反应和互动。想要改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将心比心,在互动中使自己的同理心充分发挥作用。你的同理心,处于什么等级?请点击阅读微课如果不会将心比心,未来少三分胜算


你也喜欢小黄人吗?你认为小黄人的什么特点最吸引你呢?欢迎评论。


作者:精读(微信公众号ID:Jingdu999)




在【精读知识库】里能搜出什么?

回复关键词:梦想、爱情、迷茫、随机……

试试看,一秒看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