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和乔布斯的距离,只差3个圈圈

2015-10-31 精读 精读

每日微课,关键概念、效应、定律和法则

思维技能、学科通识,你的云知识库

↑↑↑ 点上面蓝字精读,免费订阅


【一】


取代了小米,华为就安全了吗?


近日,有消息报道,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发货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取而代之并成为中国第一大智能手机生产商的是华为。引用市场研究机构IHS Technology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整体出货量为1850万台,华为2740万台,超小米近900万台


不过,腾讯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显示,vivo和OPPO手机的新增数量正在逼近华为和小米,华为眼下的国产第一的位置其实并不稳固


另有消息报告称,苹果公司iPhone 6s系列在中国再破销量纪录,仅仅一个月就取得了700万台的惊人成绩,市场占有率达到19%。作为对比,一直争在第一的华为和小米只能屈居第二、第三。另外,除了中国市场,苹果iPhone 6s还是美国市场的销量冠军,成为全球最大两个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双冠王”。



对于上面的问题,小编的体验是,无论是在公交车、办公室里,还是大学校园,使用苹果手机的人数都无一例外地占了上风,真正红遍世界的手机当属iPhone。那么,为什么乔布斯能够让苹果手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且从未失去在许多领域都能实现的创新能力?


因为他深谙一个极少人知道的法则——黄金圈法则



【二】


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这一法则出自国际知名广告人Simon Sinek,它是一个从“为什么”开始,由内而外的法则。Simon Sinek在他的TED演讲里提到:


世界上所有伟大而令人振奋的领袖和组织,他们思考、行动和沟通的方式都完全一样,但是跟所有其他人的方式完全相反。这可能是世上最简单的概念——我称它为“黄金圈法则”。




上图就是Simon Sinek所说的黄金圈。正是这3个圈圈,决定了精英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


大多数组织和个人做事和沟通的方式都是从外而内的,也就是从“做什么(what)”到“为什么(why)”。这么做也很合理,从最简单明了的问题开始,最后解决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所以在和别人谈及自己所做的事时,我们会告诉别人,自己是干什么的,有时候也说我们是怎么做的,可我们极少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里的为什么,不是指赚钱,赚钱只是结果。黄金圈法则里的为什么指的是:


你的目的是什么?

你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你怀着什么样的信念?

你的机构为什么而存在?

你每天早上是为什么而起床?

为什么别人要在乎你?

……


从外向内、从清晰到模糊(即what->how->why)是普通人的思考、行动和交流的模式。而那些非凡的领袖和组织,无论他们在什么领域,其思考和行为方式都是从内向外的(即why->how->what)。下面来看两个例子:


美国第二大PC厂商Gateway(捷威)推出了不错的平板电视,戴尔推出了MP3播放器和掌上电脑,这些产品的质量和设计都非常不错,但销量却不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和大多数公司的营销策略一样,走的都是下面这个路线:




你的感受如何,是不是完全没有想要购买的欲望?而如果将传递信息的顺序颠倒一下,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苹果的交流方式就是下面这个路数:




感觉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因为人们买的不是你做的产品,而是你的信念和宗旨。所以,苹果公司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是要把产品卖给需要的人,而是卖给跟他们有相同理念的人。



【三】


为什么从“why”开始的交流方式更打动人?


Simon Sinek在演讲中对这一法则为什么能奏效进行了解释:这些观点都能从生物学里面找到根源。俯看大脑的横截面时,你会发现,人类大脑分成3个主要部分,而这三个主要部分和黄金圈刚好匹配,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书单)


大脑皮层对应“是什么”,负责我们理性和逻辑思维、分析和语言表达。


两个边脑对应“怎么做”和“为什么”,它没有语言功能,负责我们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诚,以及所有的行为和决策。


从内而外交流时,我们是在直接同控制行为的那一部分大脑对话,然后才会理性地去思考所说和所做,这就是那些发自内心决定的来源。而由外而内的交流仅仅只能让人们理解一些信息,比如特征、优点等,却不足以激发行为。就好比说,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做你所做的事,何以让别人对你的动机作出反应,并赢得大家的支持呢?


所以,你在说服别人买你产品的时候,应该先把你的理念告诉他。把产品卖给和你有共同信念的人,比仅仅只是卖给需要它的人更有说服力。


除销售领域的应用外,小编认为,把黄金圈法则说得更通俗易懂一点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然,这还得从梦想说起,有了梦想,只要坚持去做你相信的,并证明它,成功便离你不远。


你的梦想是什么?还挂在墙上吗?为什么到最后,你哪也没去?请点击阅读微课5年后,你是谁?10年后,你在哪里?



【四】


去做你相信的,并证明它


莱特兄弟从小就有一个想飞的梦想,所以即使在资金短缺无人脉的条件下,他们也成功组装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人们从此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而同时期的另一位研究飞机的科学家塞缪尔•兰利则鲜有人知。当时,兰利是史密斯森研究会的主席,拥有着比莱特兄弟更多的原材料。并且,美国国防部也为他研制飞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拨款5万美金作为研制费用。但在研制第一架飞行器的竞争上,兰利还是败给了莱特兄弟。这是为什么?


因为莱特兄弟追求的是一个事业,一个目标,一种信念。他们相信如果他们能研制出飞行器,将会改变全世界的发展进程。而兰利只想发财,想要成名,他追求的最终结果是变得富有。所以,愿意跟着莱特兄弟一起干的人,都是和他们有着同样梦想和信念的人,而跟着兰利工作的人则是为了工资而工作。谁能成功,便可见分晓了。


你是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就会吸引来信念相同的人,吸引力法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欲了解更多有关吸引力法则的内容,请点击阅读微课朋友圈,除了显摆,就没别的用法吗?


为梦想奋斗动机纯粹的人,往往刚开始的时候无名无利,但随着成功的到来,金钱和荣誉便也不请自来。比如,著名记者柴静在进央视前,还是一名长沙铁道学院会计系的本科生。大学期间,她在湖南主持一档名叫《夜色温柔》的本地夜间广播节目。


毕业后父母安排她回山西老家做会计,她不依,执意留在湖南做主持,于是乐此不疲地过着每月300块收入的生活。那时候,她不为赚钱也没想成名,只是喜欢这个行业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往来”,做记者,成了她的梦想。最后,她的执着让她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记者。



【五】


黄金圈法则,你要这么用



①你想要让广告打得深入人心时


不仅要抓住情境,更要把广告的深层内容和目的告诉观众。2009年2月1日的“超级碗”(美国国家美式足球联盟年度冠军赛)直播中,一家啤酒制造商巨头米勒康胜公司打出的“一秒广告”几乎抢走了所有消费者的眼球。广告的主角是米勒康胜公司内部一个高大的黑人员工,内容是这样的:


仓库内几个员工在一旁忙碌着,广告主角则一边摊开双手一边快速大喊:“欢迎进入一秒广告!”与此同时,屏幕显现了一个网站地址:一秒广告.com。


之所以仅一秒的广告能够深入人心,不光是因为它勾起了万千消费者的好奇心:一秒广告.com里会有什么更新奇的东西?更因为点开网址后打动人心的广告内容:


“某厂支付300万美元去买一个30秒的广告,根本没道理!我们情愿把广告费让利出来,以‘可口’的低价位,送给你‘诚实’的啤酒!”


以“可口”的价位,送“诚实”的 啤酒,这就是米勒康胜公司销售啤酒的理念。只有一秒钟,似乎什么事都做不了;但抓对时间,也只要一秒钟就可以告诉全世界。米勒康胜“一秒广告”,足见这个道理。


②如果你希望自己每天都能量满满地面对工作


那就尽量理解企业的理念,或是找一份和你有共同信念的工作,并为之卖命。


某知名健康网站的创办者,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天下人更健康。因此,他的员工只有尽力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信息,更优质的健康内容,才能够让用户拥有更好的健康,这就是其大气的信念。如果员工体悟到这个信念,就会觉得有使命感,从而对工作真正用心。


反之,这对创业者也同样适用,如果你想要员工全力以赴地工作,就应该招聘和你有共同信念的人。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傻到为别人卖命,人们只会为自己的信念去卖命工作,当有一种信念种在心里,能量就会被激发出来。


作者:精读(微信/QQ公众号:精读




精读读友会部落开张了,你不来看看吗?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