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2016-02-02 精读君 精读


 【一】

 

绕路?还是多花钱?

 

在介绍今天推荐的书籍之前,精读君先请大家做个调查:遇到下面两种情形,你会怎么做?


情形一:

 

假如你准备花一天的时间去购物,购物清单中的一样物品是保暖内衣。在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你在一家商店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保暖内衣品牌与号码,价格是100元。这个价格还算合理,但不是你看到最优惠的——还有一家商店仅卖65元,但到那家店购买需要你在回家的途中绕路30分钟。

 

那么,你是会花100元买下这家商店的保暖内衣 ,然后直接回家,还是会绕路去另一家商店用65元买下同一款保暖内衣?

 

情形二:

 

假如你准备花一天的时间去购物,购物清单中的一样物品是咖啡机。在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你在一家商店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咖啡机品牌与型号,价格是1000元。这个价格还算合理,但不是你看到最优惠的——还有一家商店仅卖965元,但到那家店购买需要你在回家的途中绕路30分钟。

 

那么,你是会花1000元买下这家商店的咖啡机 ,然后直接回家,还是会绕路去另一家商店用965元买下同一款咖啡机?

 

当你分别遇到这两种情形的时候,你会怎么选?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二】

 

小物件计较分毛,大物件挥金如土?

 

以上两种情形,是《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谈到的一个实验,在分析这个实验前,请允许精读君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这本书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沙菲尔的强强联合之作,也是一部行为经济学的重磅新作。

 

书中谈到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稀缺头脑模式”,大致意思是,当一个人某样资源特别匮乏时,精力就会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获取这样匮乏资源中,而没有余闲的精力去关注更重要的东西,于是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越是稀缺越是重视,越是重视越是稀缺。

 

比如,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穷人缺钱、忙人缺时间)过分占据,从而引起了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精读君此前也用了大篇幅的内容来诠释这一观点,有兴趣的读友可点击阅读你那么努力,为什么还是这么穷?

 

关于稀缺的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不过,精读君认为,本书的价值并不止于此,里面许多生动的生活案例,更是把原本枯燥的经济学知识通俗易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大开眼界。上文谈到的两种情形就是其中的一个有趣的实验。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这两种情形都需要你为了省下35元而绕路30分钟。但作者的实验结果却显示,大多数人都会为了购买便宜点的保暖内衣而绕路,却不会为了购买便宜点的咖啡机而绕路。这也说明,我们所谓的节俭存在着一个违背常理的推论——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三】

 

背景不同,同样的50元,价值也不一样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能从价格为100元的保暖内衣中省下50元,就是很大一笔钱(相当于打了5折),但对于价格1000元的咖啡机来说,这50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只有九五折)。这个道理和一个关于认知的行为心理学知识如出一辙,实验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的德国物理学家韦伯曾做过这个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蒙上受试者的眼睛,并让其一只手托着装有砝码的盘子。研究人员向盘子中悄悄地一点点增加金属屑,并请受试者在感觉到重量发生变化时进行告知。实验的测量目的是:在增加多少重量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发现;多少重量才是“正好能感觉到的变化”。

 

结果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如果你举着大约1.5千克的重物,就需要至少增加大约0.05千克的重量,才能感觉到变化;但如果你举着大约15千克的重物,那么则要增加大约0.5千克的重量。

 

这个实验说明,认知具有高度的相对性。比如,我们对光度的判断就与背景的明暗相关:如果我们身处黑暗,即使一根火柴的光亮都足以照亮你的四周;而如果是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你点燃了同样一根火柴,也可能察觉不到它所发出的光亮。

 

因此,人们对金钱的判断也与背景相对。同样的50元,在不同的背景下,价值也不一样。不过,开篇中关于两种情形的实验想要表达的,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作者穆来纳森发现,穷人和富人对两种情形的反应不尽相同。

 

 

【四】

 

稀缺迫使穷人成为专家

 

研究人员对富人做过一个类似开篇中两种情形的购买实验,结果发现:


当物品的价格为100元时,54%的人建议去另一家商店;

当价格为500元时,39%的人建议去另一家商店;

当价格为1000元时,只有17%的人建议去另一家商店。

 

而对穷人的测试结果是:


当物品的价格为100元时,76%的人建议去另一家商店;

当价格升到500元时,愿意绕路的人的比例基本不变,为73%

当价格上升到1000元时,愿意绕路的人的比例竟稍微上升到87%


穷人在价格上升到1000时,愿意绕路的比例出现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购物者认为,既然自己要花那么多钱,那就一定要尽量节省。

 

不管怎么说,从这个实验中我们都可以看出,稀缺(这里主要指金钱的稀缺)会使穷人珍视每一元钱的价值,他们并不会因为物品的价格上升而认为省下的50元微不足道。所以说,稀缺还会迫使我们成为专家。比如,装箱专家,在没有余闲时,我们深谙行李箱中的每一寸空间价值,于是学会充分利用最小的空间,打包大量的行李。

 

同样,穷人也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稀缺》中认为,穷人在评估1元钱的价值时,会用大脑中内化的衡量标准,而不凭借环境去判断物品值多少钱。需求的压力始终存在于穷人的心中,挥之不去,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内化尺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穷人似乎更贴近于理性的经济学理想,更接近于“经济人”。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贫穷的内涵,也了解到一些行为经济学的内涵,即人们对货币价值的衡量是相对的,这是行为经济学中的经典结论。

 

不过,如果穷人无法摆脱稀缺心态,就永远不能摆脱贫穷,忙人无法摆脱拖延症,就永远无法获得余闲的时间。因此,摆脱稀缺心态才能使生活进入良性循环。

 


【五】

 

如何摆脱稀缺心态?


对于摆脱稀缺心态的问题,《稀缺》中的作者提到的更多是通过改变环境、制度等方式来减少带宽负荷,从而释放带宽,帮助那些处于稀缺状态中的人们,并没有从个人层面给出很好的解答,因此,结合书中的内容和对一些材料的解读,精读君在摆脱稀缺心态的问题上给出以下几点答案。


①减少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


这是解决时间稀缺问题的重中之重,因为社交软件,比如朋友圈(充斥着太多“无效信息”)有一个很可怕的害处是,它不但占用你的碎片时间,还会把你的余长时间给切割得越来越碎,直至让你感觉时间怎么都不够用。因此,为获得余闲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就应该减少对这些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


②摆脱完美主义的心态


如果一件事情可以做到十分,大部份人有六分的条件时就去做了,但完美主义者却要确定自己能做到十分时,才会去做这件事,否则宁可不做。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重度拖延,以至到任务截止日期时,才发现时间严重不够用。因此,治疗拖延症,也是解决时间稀缺问题的关键一环。那么,应对拖延,有什么好方法?请点击阅读微课拖延有4种,你的拖拖拖属于哪一种?


③广泛阅读


这是提升心智容量最简单的方式,看得多了,自然想得也不一样,摆脱稀缺应从改变认知开始。不过,既然是广泛阅读,就不能限于自己的感兴趣的书籍,应该多多涉猎不同领域,从不同维度来刺激你的大脑皮层。关注精读,也能跟着精读君,每天分享一本好书的精华,拓宽你的知识面


④经常锻炼


运动可以改造大脑,让你的大脑供血更充沛,脑细胞更活跃。简单点说,运动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比如,跑步就是一个能够提高人们认知灵活性的运动。日本一项科学研究就发现:每周慢跑两次、每次30分钟,12周的时间就能提高大脑的执行功能。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你不够聪明,或许,是因你没学会跑步


⑤跨圈交流


也许你经常活动的圈子只有一两个,或和你的兴趣有关,或和职业有关,但如果我们能够偶尔到不同的圈子里转转,体会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许就会发现看问题的新角度、新思路,由此受到启发。


虽然稀缺心态并非短时间内就能摆脱,但精读君认为,我们唯有意识到自己的稀缺心态,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由此带来的认知失调问题,最终把生活引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你也有稀缺心态吗?找到解决办法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