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们年纪轻轻却要思考死亡?

2016-04-07 精读君 精读

【一】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我们总认为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但是,死亡也离我们很近。2015年,中国死亡人数达975万人,这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18人死去。可人们总一面感叹生命的可贵却又对此毫不关心。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先生就是在经受了攸关生死的考验后,才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光辉。 在被确诊得第四期淋巴癌之前,李开复的事业成就可谓一帆风顺。数十年来,尽管劳碌繁忙,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但李开复一直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他连续出了几本书,被当作是大学生的创业导师,且是网络上的“大V”。


可谁曾想,就是这样一个风光无限的人,命运却和他开起了玩笑。李开复的身体在受其多年来的摧残后,终于向他发出最严正的抗议,要他正视它的存在。


李开复先生说:“在毫无防备下,我战栗地感受到死神和自己离得那么近;和癌细胞交手的诊治过程备受痛苦,让我仿佛从云端瞬间坠落,刹那间,不知身在何处,渺小且无助。



【二】


当死亡靠近时,你会怎么做?


在人生经历生死的时候,李开复说,感受最多的不是事业,不是多少工作没做完,而是发现这些年一直在外拼搏,陪伴自己的家人太少,最大的遗憾是,在母亲失忆之前尽孝太少。最终,李开复选择放下热爱的工作,回到台湾接受治疗,被迫补修死亡学分。而他选择了这样对抗癌症。


注意健康,鼓励大家勤做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的朋友们;


了解疾病,告别对各类疾病及治疗方法的误解;


保持正向心态,否则更受其害。让你周围环绕著正能量和乐观的人,增强自己自信。这些类似“安慰剂效应“对治愈率是有帮助的;


更多的陪伴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让亲人、朋友知道我真心爱他们,是他们让我的生命充满了温暖和光辉。


无论你富有还是贫穷,年轻还是年老,正处于顺境或逆境,在疾病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三】


如何为衰老和死亡做准备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衰老和死亡,精读君向各位读友推荐由阿图·葛文德所著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一书。借此同各位读友一起探讨这个近乎沉重却深刻的话题。




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而此书也被列为亚马逊年度好书和《纽约时报》畅销书,且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9.0分。




该书作者是影响世界,声望很高的医生阿图•葛文德。他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就是这样一位医学造诣很深的医生,又是怎么看待衰老和死亡的?



【四】


认识衰老,从学会照顾老人开始


何为衰老?作者认为,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衰老过程并不存在一种单独的、共通的机制。而对于老人来说,脚才是真正的危险。如果没有了解脚的情况,随之可能会伴随着老人摔倒,而后由摔倒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预防衰老及对抗衰老本不易。而我们能做的,便是面对这不可避免的衰老,并做出一些必要的小小改变来重塑衰老。而作者根据研究调查表明了高龄老人渴望被理解的3点需求:


高龄老人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高龄老人更需要家的温暖。老人因为一系列的丧失,使得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研究发现,年龄大了以后,人们交往的人减少,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家人和老朋友;


③高龄老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可能的话,希望被允许保留塑造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权利——根据自己的优先顺序作出选择,维持与他人的联系。


理解好老人的需求,如此,我们在考虑如何对待他们时,能避免仅给予老人冰冷的器械治疗和少有的探望,能更多地关注老人想法、喜好与需求。



【五】


医治或放弃?


面对以上3点需求,作者意识到了传统标准医疗的不足,并倡导了新的解决方案——善终护理。二者区别在于优先顺序的不同。普通医疗的目标是延长生命。而善终服务是让护士、医生、牧师以及社工帮助致命疾病患者在当下享有可能的最充分的生活


善终服务试图提供一种死亡方式的新范式。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前列腺患者和直肠癌患者参加善终服务与否,在存活时间上没有差异。奇怪的是,对于有些病人,善终服务似乎还延长了存活时间。其中的教训几乎具有禅意:只有不去努力获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


善终服务让老人在完成了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后,然后以“我准备好了”的姿态平稳又坚强地面对死亡的到来。因此,我们也该思考,提供类似善终服务的医治和照顾对老人来说是似乎会更好。



【六】


最好的告别


死亡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因为不治之症而在监护室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他们躺在病床上,戴着呼吸机,每一个器官都已停止运转,他们的心智摇摆于谵妄之间,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无法离开这个暂借的、灯火通明的地方。大限到来之时,他们没有机会说“再见”“别难过”或者“我爱你”。若不想留下这些遗憾,应该如何告别?


而作者指出,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在意实现、拥有和得到转而懂得欣赏日常生活的愉悦和亲密关系,如果我们发现这更具有满足感,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等这么久才去做?为什么我们要等到老了才去做?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他的看法:每个人生来都是会有和世界告别的一天,悲悲戚戚的告别,不如安静的在家人的陪伴中离去,不需要过多的治疗无可救药的病痛,在人生最后的阶段,安静的回首这一生,如果可以在睡梦中优雅的告别这个世界,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告别。


读到这里,读友们是否也开始思考关于衰老与死亡了呢?的确,这本书发人深省。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评论道:“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斯威夫特曾说:“死亡是造物者为人类安排的一种自然的、需要的、普遍的灾害。”若死亡无法避免,愿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们仍有爱人在旁,有梦想可追,有价值可实现。




更多书单,请点击下面蓝字链接


小确幸 | 最强大脑 | 哲学入门 | 心理学入门 | 诗歌

扫除烦恼 | 掌控孤独感 重塑历史观 | Top6小说

时间管理 | 村上春树推荐 | 颠覆世界观 | 阅读力

巴菲特/ 柳传志汪涵推荐 | 做自己 |李健藏书

清华北大校长推荐 | 沟通力 | 亲情 | 豆瓣Top6



↓↓↓点击阅读原文上京东,马上带走《最好的告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