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夜谈② :菁莪| 似乎变得更清醒,但这是不那么具体的清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罗格谷 Author 菁莪 Jing
7月1日,补上了自己6月初落下的一次夜谈分享。
自己来做分享者,一方面是想拿自己做个试验,体验一下从分享者的角度看这样的活动是什么感觉。另一方面,也确实想要跟社区里的伙伴们讲讲更多自己的故事。平时大家对当下的彼此了解得更多,过去的故事似乎只适合在某些特殊的空间中讲述。而我相信,对过去的了解,哪怕并不那么具体,还是多少会对当下的相处有帮助。
当然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很短暂,话题也比较大,所以很多事情讲得很粗略(也许以后的夜谈会尝试定更具体的主题吧)。跟之前第一期夜谈一样,就是一群人随意而放松地聊聊天。尽管大家把感兴趣的问题提前发给了我,让我有了一点点的心理准备,但是聊的内容大多还是很随机的,虽然开心但缺乏条理,时间顺序说得乱七八糟前后跳跃,有些画面想要去描述却没有及时整理成语言……
随后自己给自己的录音做剪辑,去掉了一些涉及隐私的部分。剪辑完又听了两遍,听着听着就好像是在听别人的故事……这是种很奇特的感觉。但回过神来的时候,却突然觉得,更有心愿要更深入地整理过去。已经拖了很久没行动,希望近期(???)会开始动手做吧。
我过去很多年性格比较内向,不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做编辑的那几年,跟人的交流都比较少,语言表达能力确实不太行。直到近两年开始在一些不同的社区生活后才慢慢有一点点改善。所以听这个录音可能需要你有比较多的耐心,请多包涵……
主要的分享话题如下:
(不一定是原话摘录,只是一个大概的提纲。也有一点点补充内容。)
关于十年前的留学经历……
去美国俄勒冈州的小镇阿什兰学习环境教育,体验主流之外的、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多次走进荒野,让我慢慢打开了封闭的感官。在身边一群“嬉皮”朋友的感染下,意识到并没有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轨迹,生活本就有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人天生是喜欢亲近自然的。感官需要被唤醒,而一旦唤醒了就很难再回去。
关于曾经的编辑工作……
从没有过朝九晚五,一直是自己给自己做安排,享受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养成了不太能受得了被人管的毛病。
常年远程办公,居住在大城市,去各地乡村的采访只是占了一小部分时间。平时很少跟人交流,邻里中也没有同类。有很长时间是处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
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编辑,越来越意识到知与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渴望回归土地的实践,渴望人与人之间紧密连接的家园。这就是我离开的原因。
关于“另一个维度”……
通过清醒梦、自然能量等练习,认识到了另一个维度的自己,感受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存在。也很幸运地及时得到指点,能做到不过分在意表面的现象,不把过程当做结果。
大树工作坊给了我重要的影响,启示我要好好扎根,既要有精神层面的稳定,又要扎根于现实层面的生活,包括回归自然、亲近土地、重新与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连接,等等。我知道要在精神和现实两个层面都很扎根、很稳定的状态下,再去做其他练习。
偏航后的再次转向……
曾经热衷宣传环保,但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背后,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因素。本是因为环保的心愿而投入跟生态村有关的学习,没想到由此接触到深层生态学等新的领域,慢慢被引到了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来。过去坚持了十几年的目标没有了,并不觉得崩溃,反而获得了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与他人建立更多的连接,到不同的社区生活,扎根土地,感受自然的语言,锻炼直觉,静心,阅读,写作……都是探索自我的方式。
冠华帮我做的总结挺精准。似乎变得更清醒,但这是不那么具体的清醒。
关于共识社区……
从2016年就开始在一些共识社区体验生活。辞职后的义工经历也主要是在社区中发生。以往工作中采访过许多不同领域的人,但是最感兴趣的还是社区,因为这不是发现某个方面、某个行业里存在的问题、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而是看到整体的问题,并且从根源入手,塑造全新的生活方式。
估计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我还是会在共识社区中生活。
共识社区是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生活。但它并不是世外桃源,不是逃避问题的地方,不是没有冲突的。共识社区中的生活可能在很多方面会显得更有挑战性,而正是这挑战性让它显得有价值,让人更有动力去做更深入的探索。
做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自从多年前了解环境问题之后,我一直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后来也就慢慢想开了。毁坏和重建都是自然的过程,很多事情都是必然要发生的。
影响不了大环境,但我们可以影响小环境。物质层面的影响是一方面,也是基础,而心态和思想会超越时间和空间,也许会无形中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影响到我们看不到的其他层面。
(摄影:杨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