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医学堂丨”痰、饮、水、湿“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中创立“痰饮”之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类。痰饮一词,狭义的讲是指四饮中的一饮,即饮聚肠胃的一种病证;广义的讲就是包括四种饮病的总称。
在隋唐以前,痰与饮无明显的区别。直至宋代杨仁斋《直指方》乃将痰与饮分而为二。从此以后,一般专家多宗其说,认为痰多浓浊,饮则清稀。一为火燥,一为寒湿。
清代《医学传心录》中,归纳了宋元明清关于痰的病因,明确提出“痰有十因”: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
后世医家重痰轻饮理论已偏离了医圣的初衷,而走向岐路了。为此,李可揭示了痰饮之现代概念,即痰饮是整体失调导致之局部病理渗出物、赘生物。
汉代之“痰”与“饮”是不分的,而后世是重痰轻饮的。于是有人会问:仲景是否提及过浓痰?仲景在《金匮》中多次提到“浊唾”:
①肺痿: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
②肺痈:时出浊唾腫臭,久久吐脓水如米粥者,桔梗汤主之;
③肺胀: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眠,皂荚丸主之。
其中“浊唾”与“涎沫”,即后世之“浊唾”与“稀饮”。据李可考证,伤寒之麻杏石甘汤剂量:麻黄4两(60g),杏仁50个(20g),生石膏半斤(125g),炙甘草2两(30g)。治小儿急性肺炎,只需半剂药,即可热退喘定痰清。
既然急性肺炎都有这神奇的效果,那你说医圣什么样的浓痰没治过?古中医认为,痰与饮是浑然一体的,没有绝对的浊唾与涎沫,正盛则邪从热化为浊唾,正虚则邪从寒化为涎沫。仅此而已,不必在浓痰、稀饮上钻牛角。
仲景在《金匮》中把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风水者,防已黄芪汤、越婢汤主之;皮水者,防已茯苓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主之;正水与石水没给出方药。
而痰饮篇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类,出示了18方。为什么水气病仅出5方?痰饮是水停留局部,水气则是水泛全身。二者在本质上同为水之为患,其方剂可以通用,如痰饮病之五苓散、泽泻汤,后世常用治水气病。
由于痰饮篇在此书之前,水气病在其后,故略而不提。更有趣味的是,中医称美尼尔氏眩晕是“痰”冲于上,而西医之病理为内耳积“水”,即中医之“痰”就是西医之“水”。鹤膝风亦然。
中医湿分外湿、内湿。外湿包括潮气和雾露之气。内湿指人体内环境潮湿,多与脾胃有关,如轻者胸闷、呕恶、苔腻,重则腹胀、泄泻、水肿。这些内湿与狭义的痰饮(指饮聚肠胃)无异。
痰饮是水停肠胃、胁下、四肢、胸膈,湿浊则是水停肠胃、四肢,它们可以并提、互用,如李可常用清化湿热之四妙散治痰证之鹤膝风、急性风湿热关节痛,便是明证。
总之,痰、饮、水、湿是一体的,其方可以互用、通用。
作者/李可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关注道缘,从这里遇见你的信仰!
中
国
道
医
问诊咨询/投稿
微信号:w15301134567
邮箱:89928269@qq.com
◎ 中国道医微信平台由武当山道医传承基地、中国道医研究院创办,秉承太上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之教义,以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教文化及道家养生文化为己任,使道医文化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服务,减少人类疾病,提高健康水准。
◎ 宗旨: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 如何关注中国道医微信平台
① 点本文标题下方蓝字"道医"一键关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号:cndaoyi
③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END·
中国道医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