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医学堂丨道医的法道渊源
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道家贵生,《道德经》是一部论述“长生久视之道”的书。《道德经》的法道思 想,一直为后世养生学家所遵守,至今仍是指导养生的重要原则。
《道德经》指出:“道乃久,没身不殆。”又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说 体道含德生命才能长久,才能像赤子一样,充满生机。道生长化育万物,尊道贵德, 则精神专固,功与道伦。可见,养生就是养道、养德,离开道德修养,修身就失其 根。《道德经》主张以养性统领养生,是《道德经》养生学说的特点,也是中国养生 学说的优点。
以养性统领养生的思想,受到历代养生学者的重视。他们对此进行了有益的阐 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 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把合于道奉为养生的最高原则。《老子指归》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归指 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把指导养生的要点归结为“与道为久”。《抱朴 子?明本》说:“夫体道以匠物,宝道以长生者,黄老是也。”把养生归结为:善自 修以成务,善取人所不争,善绝祸于未起,善济物而不德,善观民以用心,善居慎而 无闷。把体道匠物、宝道长生作为最终目的。《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把养生归结 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 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王重阳同样主张以养性统领养生, 达到性命双修。他说:“根者是性,命者是蒂”。又说:“养生不如养性,修身怎似修 心。”他的弟子们,都继承并发挥了这一主张。养性统领养生是《道德经》留给我们 的宝贵遗产,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道医漫长的发展史上,一个品行超 群、涵养高深的“得道”之人,就是从人身上体现出了 “道”的特性、特征,这是 “上德”。“上德”既是“道”的人格化,还是人的伦理化和理想化。一代代的高道大 德就是这样为我们树立了得道修道的楷模。
清静自然是道之本性。《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 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教人将心态修养调适在清 明虚静的境界,这样是合乎道法自然规律的。有纯真朴实的品格修养心理素质,必定 有良好的培育基础。学道之人达到持守清静,其实际极富真性修养功力的,这就叫作 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复归妙道自然之本性。《道德经》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天人合一,修得清静自然,则道性自悟、自明、自 真。怎样能达到这种境界呢?须摒弃痴欲杂念,消除争强贪妄之私怨,清心静处,参玄悟性,便可以修得“至真之道”。
思想保持清静,才能做到无妄为。无为是不妄为,而不是无所事事。无为是不刻 意、不勉强、不胡思、不背道。身顺乎道,道不离乎身,才能保持良好心情,不为物 喜,不为己悲,平静地对待人和事,摒除大喜大怒等情绪上的起伏。《庄子?秋水》 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认为无为就是顺天,有为就是以人灭天。顺天合 道,就不会自寻烦恼,不会干引火烧身的后悔事,不会干随心所欲的糊涂事。顺应着 道办事,不是把一切占为己有,不居功自傲,不是为了主宰他人。“功遂身退”,与 道合一,烦恼无由内生,嗜欲不因外起,如此怡养性情,心身兼修,会大大提高生命质量,达到养生之目的。
道存在生生不已的运动中,“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运动锻炼要守一,即符合 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锻炼就是使身体保持和的状态。人的炼养, 应“专气致柔”,像婴儿一样,处于柔和的状态,是合道的。道不欲盈,“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锻炼不宜过火,不宜强为,否则会遭受损伤,甚至造成“强 梁者不得其死”的恶果。《养性延命录》说:“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 耳”。此言深得《道德经》守一居柔之旨,表明锻炼要符合天地之道,要啬神,要劳 逸结合。运动锻炼做过了头就会损伤身体。运动锻炼要遵从《道德经》的要求,知 始、知和、知常、知足、知止、知人,要自知、自胜、自爱、要不自生、不自见、不 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根据外部的环境条件,进 行力所能及而又有益的锻炼,不要违背规律,伤害身体。要有自我控制能力。不听任 自己或外部不负责任的鼓动,陷于伤身。要“用之不勤”,保持“流水不腐,户枢不 蠹”的状况,合乎自然,与道一致。
《养性延命录》为陶弘景集注,也有一说为孙思邈所集,但多不采纳此说。陶弘 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开上清派茅山一宗。茅山宗的特点,是以上清经 为主,兼收并蓄各派道法及儒释思想,是三教合一的产物。茅山宗为符箓科教派三大 宗之一,以出家居道馆修炼为主,信徒通常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其维持方法以存 思诵经为主,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又兼习灵宝、三皇等经戒法箓,主修经典 为《上清大洞真经》。到唐代,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宗师的努力 下,茅山宗成为唐道教的主流派,势力遍及大江南北,颇受李唐皇室尊崇。宋元茅山 宗香火仍盛,元以后汇归正一道。
《道德经》六十八章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道行修养高 深之人,则内相不出,外相不入,深藏不露,沉稳冷静而从善为人应事,这就叫作符 合天道自然之德性的最佳人格魅力。“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处人处 事,应当把他人的事摆在前面,才能受到尊重,不会因利益纠缠和冲突妨碍身心康 宁。对人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持公平原则。使他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 免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与人为善,不是拉拢一 ? 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要“以百姓心为心”,“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处理人际关 裔系时要做到当劳则劳,当止则止,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当慈则慈,当勇则勇。自然 ^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构建成和谐静谧的人际关系,既有好心情, _又行为得当。心中无私天地宽,是养性的追求,也是养性的结果。“不争”是《道德经》常用的词汇之一。不争,一切从道,不与他人争名利、争高低、争胜负,澄神静思,不与他人闹无原则的矛盾,“夫唯不争,则无尤”。无尤则“心善渊、与善仁”,使一切归于平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谦下与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了不争之德,就能建立起良 好的人际关系。人效法天之道,与社会相适应,就会取得社会的支持。“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应当是养生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座右铭。
由于利益之争,会产生怨和恨。消除产生大怨的根源,善于照顾人的利益,不以 私利损害他人利益,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循的原则。要“有德司契”,不要“无德司 彻”,即施恩于人以防怨,不要背信弃义以种怨。“天道无亲,常于善人”,《道德经》 提倡“报怨以德”,坚持这点,出于自尊自爱的地位,就不会招致人怨,就会宽心养 神,给清静心神创造良好的条件。“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以怨报德,养成谦虚居下之德,除其躁妄胡为之欲,自知不自我表现, 自爱而不抬高自己,自我贵重,不结怨,不招怨,宽容大度,自会心安神怡,行为有序,充分体现“道法自然”的精髓。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关注道缘,从这里遇见你的信仰!
中
国
道
医
问诊咨询/投稿
微信号:w15301134567
邮箱:89928269@qq.com
◎ 中国道医微信平台由武当山道医传承基地、中国道医研究院创办,秉承太上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之教义,以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教文化及道家养生文化为己任,使道医文化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服务,减少人类疾病,提高健康水准。
◎ 宗旨: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 如何关注中国道医微信平台
① 点本文标题下方蓝字"道医"一键关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号:cndaoyi
③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END·
中国道医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