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道医学堂丨艾灸70症,四季皆常用!

2016-09-10 点蓝字訂閱▶ 道医


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艾灸70症,四季皆常用!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 第四期,道医学理法与道医祝由术培训班招生启告!


一、灸前须知


一、用灸,审病症,取穴道,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


二、灸法,悬灸(手持灸)每个穴位30分钟,灸至微出汗为佳。


三、艾灸注意事项:


1、宜密室、温和无风。孕妇不宜用。


2、慎风节食、保精养神。


3、宜审轻重。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下体及肉浓处,灸多无害。


二、应灸七十症


1中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2尸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3偏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肩井(肩端两骨间。) 


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


4眩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5痿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痿 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 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 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6痹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 间。)


7劳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上脘(脐上五寸。) 


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 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8咳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中。)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9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灵台(六节骨下中。) 


10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


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11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12肺痿丝,形容枯槁


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13肺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14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15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


16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17阴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18臌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


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下脘(脐上二寸。)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19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浓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20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21


癖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22疝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 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中极(脐下四寸。)


23伏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24奔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25香港脚


香港脚者,两脚浮肿而重,湿香港脚也。不红不肿而痛,干香港脚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26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27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28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营运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

29霍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


30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31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32背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33胁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

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34腰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35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36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目睛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


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37咽喉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


38齿痛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39鼻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壮。


40脑漏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41脱颏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42遗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43浊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44淋痛


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小便痛沥,灸其关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45溺血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


46遗溺


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总当灸其三阴。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47便血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

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


48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49痔疮


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50泄泻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51痢疾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52伤寒


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


53热病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


54疟疾


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55黄胆


黄胆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


56癫病


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当灸身柱一穴。


57痫症


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每发每灸,日渐自瘥。


58癞病


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良由湿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


59疹病


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60痰疾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61饮食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62调经


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63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宜灸气海、大敦二穴。


64带下


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


65不孕


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66胎漏


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67产后


产后之 ,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68胞衣不下


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69惊风


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70疳劳


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 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三、正面穴道证治




1百会穴


凡中风、头风,风癫、角弓反张、忘前失后、气绝、脱肛、目泪、耳聋,提升阳气。




2上星穴


凡脑冷、鼻塞、脑漏、汗不出、目睛痛。 



3神庭穴


凡头疼、目眩、出泪、流涕。



4天突穴


凡喉疮、喉风、哮喘、气噎、肺痈、咯血、喉中有声。 



5上脘穴


凡心腹疼痛,惊悸,痰疾、伏梁、气蛊状如覆盆、风痫等征。 


6中脘穴


凡反胃、吐食、心下胀满状如伏梁、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寒癖。 


7下脘穴


凡腹胀坚硬、 癖气块、小便赤涩、身体羸瘦。 



8气海穴


凡男子阳事久惫、妇人经水不调及滞气成块状若覆盆。 



9关元穴


凡男子遗精白浊、脐下冷痛、小便痛涩,妇人赤白带下、经水不调。 



10中极穴


凡男子奔豚抢心、遗沥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涩,妇人经水不调、不受胎孕。



11临泣穴


足少阳。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肿、胁下痛。 


客主人(一名上关)穴:凡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



12期门穴


凡伤寒结胁、咳嗽吐脓、腹膨、霍乱、吐泻,妇人热入血室、产后饮食不调。



13天枢穴


凡夹脐痛冲少腹、赤白痢疾、泄泻、饮食不化,男子血损,妇人血块。



14肩井穴


手阳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



15曲池穴


凡偏风不遂、两手拘挛、臂细无力、肘内寒冷而痛。



16手三里穴


凡手臂不仁、肘挛疼痛、颊颔红肿、齿痛、瘰 。



17风市穴


凡两腿麻木、左瘫右痪、一切香港脚。 



18内庭穴


凡水肿、厥逆、咽喉痛、久疟不食、恶闻人声、口歪、齿龋。



19行间穴


凡白浊、尿难、腹胀、心疼、咳逆、吐血、烦闷、短气、手足浮肿、四肢厥冷。




20大敦穴


凡小肠疝气、小便频数、阳上入腹、阴痛偏大、脐腹肿胀而痛、尸厥如死、香港脚红肿、妇人血崩。


四、背面穴道证治




1大椎穴


凡劳疾遍身发热、诸疟。



2身柱穴


凡脊膂强痛、咳吐、螈 、发热。



3命门穴


凡腰腹引痛、头疼如破、里急、螈 。




4肺俞穴


凡传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气喘。 



5风池穴


凡耳聋虚鸣、脱颔、口噤、颊痛、牙疼并肿。 



6膏肓穴


凡劳伤虚损、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热、四肢无力。



7脾俞穴


凡诸般黄胆、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积聚、疾疟。




8肾俞穴


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阴痛、身热、耳聋 、膝挛、足寒。





9环跳穴


凡中风、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强直、股痛引肋、不得转身。




五、艾条作用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今天重点给大家说说中药艾条的作用。


1

提高免疫力:艾灸对老龄小鼠有提高细胞免疫的作用,使老龄小鼠的Mφ细胞毒活性和NK细胞毒活性增强。提高体液免疫,使老年人的IgG、IgA、IgM水平提高及提高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


2

改善血液流变性:艾灸能使20月龄大鼠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膜渗透脆性低于老龄对照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变形能力高于老龄对照组。具有延缓老龄大鼠血液流变性增龄性增高的作用。


3

促进子宫运动:艾灸家兔至阴穴,一般在施灸数分钟可看到大部分家兔子宫运动加快,紧张性增高,反应潜伏期较长。


4

改善心肌缺血:实验性家兔心肌缺血,以P-P间期为指标,用艾灸治疗,结果使动物因心肌缺血造成的影响受抑制,使P-P间期不象空白对照组那样延长。


5

抑菌:用艾灸烟熏治疗外科化脓性疾病,抑菌试验表明,艾灸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6

调节胃肠运动: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对犬“足三里”穴20次艾灸实验中,胃肠活动有18次出现抑制或兴奋。


7

提高肾上腺素含量:艾灸急性失血性休克犬“百会”穴发现,在血糖含量升高情况下,灸后更见上升,提示灸后血浆中游离肾上腺素含量显著升高。


六、中药成分介绍



1山甲


性味:味咸;性微寒


归经:入肝、胃经


入药部分:山甲的鳞甲


功效与作用: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用于经闭癓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关节痹痛,麻木拘挛。


2红花


红花的花入药,通经、活血,主治妇女病。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其余的成份就不逐个介绍了,会艾灸的或者喜欢艾灸的朋友一用就知道了!

中药艾条,在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 。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


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逐疲;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温灸养生在美容方面有两大功效。面部皮肤方面:可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老化细胞代谢,新细胞再生加强,淡化色斑,减少皱纹,使肤色红润白嫩,延缓衰老。眼部方面: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延缓眼部的松弛老化现象,使眼部恢复光彩。


七、药艾条的使用方法


1穴位艾灸


将一根条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灸。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10-30mm,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如灸足三里、气海穴等。    


2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条,用胶带捆成一排,距离皮肤10-30mm,上下来回艾熏。

当然也可以直接用直径三厘米的。 


如痛经:用6根清艾条,来回熏小腹至肚脐,一周2次,一次30-40分钟,能温通带脉、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条从颈风池穴到肩部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钟左右。在艾熏时,一定要保持室内的温度,不能受凉。


如腹部受凉,腹泻等,可以用几根 艾条熏小腹至肚脐的位置,可以去寒。


如小孩子遗尿,同时伴有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舌苔白等症状,可以用1-2根清艾条熏肚脐及周围,熏5-10分钟,然后再到背后熏脊柱及肾,可以补气,补肾,去肾寒。


如有口臭,舌质是暗紫或者舌苔发黑说明脾胃寒气非常严重并伴有经络淤堵,可以用3-5根清艾条熏小腹到肚脐周围每天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一周,口臭就会消失。


八、自我保健艾灸方法


1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2艾灸治冻疮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3~5分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三里穴3~5分钟。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冻疮不再复发。


3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4艾灸美容


艾灸的美容与一般的化妆品美容,手术美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本质上的,另一个是表面上的。化妆品可以掩饰你的不足,手术可以改造你的结构,可以满足你暂时的虚荣心,但这些都无法给你真正的健康。因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驻,容光焕发,思维敏捷,反应灵敏,那又是另一种不同层次上的美。通过吃药,打针或者锻炼,你或许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没有灸疗好,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脸上不光滑洁净,这往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实际上还是阳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上火。


有这么几种女性:


a、脸上痘痘长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严重的带下病,“清热解毒”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她们的这种热往往是虚热,而不是实热,补充阳能尚且不逮,何况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选择。


b、脸上长有黄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肾亏虚,体质严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c、虚胖的女性,并不是营养过剩,但营养过剩不过是西医上的一个概念,道医里面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哪个道医也这样瞎嚷嚷,那肯定个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是阳能不足,往往是因为在怀孕期间,父母还有不少的性生活,导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肾机能失衡,脾脏运化无力。虚胖女性则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过多。太过肥胖往往是因为脾肾阳虚,太过瘦弱,则往往是肝肾不足。


d、乳头过早地颜色变暗淡,或者乳头凹陷的女性,往往严重肝肾亏虚,冲脉,任脉虚寒,有的甚至还有咳嗽的毛病。


这些问题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


1,大醉  大怒  大惊  大恐  过劳 过饱情形下不宜问灸。


2,皮肤过敏者,对中药过敏者禁用哦。


3,请亲们注意操作方法哦,以免烫伤,孕妇施灸遵医嘱。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 第四期,道医学理法与道医祝由术培训班招生启告!


✎ 重酬原创,道教媒体平台征稿启事!


✎ 女人寒致百病,勤按太溪定生暖!


✎ 每天30秒锻炼法,升清降浊祛百病


关注道医,学习正宗道教医学!





问诊咨询/投稿 

微信号:w15301134567

邮箱:89928269@qq.com

中国道医

◎ 中国道医微信平台由武当山道医传承基地、中国道医研究院创办,秉承太上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之教义,以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教文化及道家养生文化为己任,使道医文化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服务,减少人类疾病,提高健康水准。


宗旨: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如何关注中国道医微信平台

① 点本文标题下方蓝字"道医"一键关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号:cndaoyi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END·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中国道医订阅号

微信号:cndaoyi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