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寒节气丨擦亮“三航”特色,航宇学科穿越时光、高速发展!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今日4时49分09秒

我们迎来了小寒节气



风雪时节至,腊梅悄然开

梅花凌霜傲雪,自强不息

学科建设与发展亦是如此

在这暗香浮动的季节里

让我们共同聆听

航空学院姚卫星、无人机研究院吕庆风

两位老师的讲述

通过“先进飞行器设计与无人机系统”

这一学科方向

领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故事




历史厚重



在艰苦探索中起步向前


作为南航一直以来的优势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建校之初。“老一辈教授的水平都很高”无人机研究院教授吕庆风说到。航宇学科的创建者中,有共和国首架飞机制造特等功臣张阿舟,中国第一架无人靶机研制主持者范绪箕,直升机学术泰斗王适存,航空发动机专家张世英、彭成一,空气动力学专家杨岞生、戴昌晖,航空制造专家程宝蕖等在相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这批教师为航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深厚的基础。


1985年高机动靶机庆功团队合影


然而,谈到航宇学科创业之初的情景,吕庆风满是感慨:“起步是艰难的,一切都从零开始摸索”,他表示即便当时拥有一大批高水平教师,无人机研制的过程,仍然是一场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探索。作为我国率先开展无人机研制的单位,南航敢为人先,从1958年起,就开展了超音速靶机研制;1964年,接受“长空一号”靶机研制任务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挫折,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制了高空高速大型靶机和中程高速无人机系统,为飞行器设计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前辈们的艰苦奋斗、接续努力下,航宇学科各方向特色鲜明、齐头并进,始终在发展赛道上处于领先地位,发展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劲。1981年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二级学科获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飞行器设计二级学科成为我国首个飞行器设计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航宇学科成为我国首批三个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育人有力



走出一大批国之栋梁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航宇学科建设初期,就集聚了一大批富有经验的教师。多年来,航宇学科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发动机先进进排气技术、难加工材料复杂结构的精密微细制造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等科技创新团队,师资队伍特色鲜明,为高水平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实践是科研创新之源。”航空学院教授姚卫星说到。宇学科向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校初期,教师们在加强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前往工厂实践。这一优良传统在一代代相关学科的教师中接续传承、延续至今。在相关专业课程上,老师们会全程指导学生制作“小飞机”,从制作飞行器基本要求,到总体设计、制定方案再到最后的实操飞行,全流程参与后,学生会对理论知识有更为具象的认识。“到实践中去,一方面能让学生从自身出发感悟研究过程,另一方面也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姚卫星说到。

从学科创建至今,航宇学科始终聚焦立德树人、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和创新实践等核心环节,致力于培养具备浓厚航空航天报国情怀和卓越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近70年来,学科已为国家输送了5万余名专业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型号总师和科学家。涌现了直-10总师吴希明,直-20总师邓景辉,C919总师吴光辉,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总师黄领才,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陈忠贵等大批国之重器铸造者。



成果卓著



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


航宇学科随着国家需求应运而生,以数学、物理学和现代技术科学为基础,以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等专业为主干体系,对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国防建设乃至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航宇学科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众多原创性、开创性成果直升机方向创建了王适存旋翼广义涡流理论,发动机方向郭荣伟S弯旋流理论奠定了发动机进排气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方向首创了我国飞机装配容差分配理论,人机与环境工程方向多孔介质换热模型“Roetzel and Xuan model”和沸腾传热无量纲参数“方数”受到国际广泛认可,防除冰和气动减速研究国内领先;航天器方向自主研制了我国首颗在轨低目标特性微小卫星……



航宇学科自主研制了28型无人机装备、6型轻型有人飞机、3型集群无人机系统,创造了多项新中国航空史上的第一,包括首架核试验取样机、首架中程高速无人机、首架完全自主设计的直升机、首架无人直升机等。深度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重点飞行器和发动机型号的研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43项。



为进一步支撑学科发展,航宇学科在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成绩单”亮眼,目前建有国内直升机领域唯一的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2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育人与创新平台。



近年来,新一代航空航天飞行器正朝着高速、宽域等平台能力提升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体系能力增强的方向发展,不断推动航空航天领域技术快速升级与变革。未来,航宇学科的发展将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要,不断产出更多引领时代发展的科技成果。


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吕庆风、姚卫星老师


南航·小寒印迹

……


岁暮归家时

小寒迎雪至

照耀着深冬唯美的诗篇

美好与温柔如期而至

承载着我们来年的愿望

一起来欣赏小寒时节的南航校园


摄影丨石景山


摄影丨陈钢




素材来源丨航空学院、无人机研究院、党委宣传部

特别鸣谢丨刘灿铭

图片设计丨虞越

文字丨潘昕怡、王艺琳

值班编辑丨潘昕怡

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

校对丨张一坤

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

审核丨王晖、李秀龙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