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贡院: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温馨提示:
点击标题下“现代大学周刊”加关注
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浏览往期文章
贡院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是封建社会为国家挑选人才的场所,因其使命是选拔人才“贡”给皇帝,故名贡院。中国的贡院始设于唐代,唐人李肇在其《唐国史补》中说:“开元二十四年,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从此贡院就成为科举时代考试贡士的场所。
据说清代有顺天、江南、广东、河南四大贡院。但是,承办过全国会试的贡院,除了位于京城的顺天贡院之外,只有河南贡院。河南贡院本是乡试考场,是全省秀才考举人的地方,但因缘际会,河南贡院成为1903年、1904年全国会试考场。更为难得的是,在河南贡院完成了最后一场会试后,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画上了句号。河南贡院见证了这段历史,并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河南大学老校区校园西侧有条路叫贡院路,100多年前,这条贡院路两侧都是河南贡院的地盘。贡院路东侧有两座碑亭,碑亭下分别是雍正年间的改建河南贡院记碑、道光年间的重修河南贡院碑记碑,合称贡院碑。按照贡院碑上的文字,从明到清,河南贡院曾数次颠沛流离,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河南总督田文镜找到这块“风水宝地”,河南贡院才得以安顿下来。
辛亥革命后,河南贡院改为河南省参议会会址,后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亦设于此。上世纪50年代,河南大学(时为河南师范学院)修整操场时发现了两通石碑,经鉴定,一是清朝雍正年间的改建河南贡院记碑,一是清朝道光年间的重修河南贡院记碑。这两通石碑上都刻有二龙戏珠,碑文楷书,字迹工整遒劲,现为国家重点文物。
史料记载,最初,河南贡院只供河南本省3年一次的乡试会考之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逃难回京路过开封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鉴于北京贡院被焚,河南贡院也挺大的,就下旨全国会试地点放在河南贡院。次年,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国会试再次在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享受到全国会试在京城以外举行的只有河南贡院,这是河南贡院的荣耀。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3月,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联名上奏,提出:“是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同年11月26日,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联名上奏时再一次提出“必须科举立时停罢”的主张。同日,朝廷发布上谕:“著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将乡、会使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俟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有成效,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均归学堂考取,届时候旨遵行。”最终,这一渐废科举的改革方案终获清政府的批准。由于1905年不是大比之年,因此,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开封河南贡院举行的科举考试。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1904年的会试就成了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次考试,所以说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在河南贡院终结。
科举制度废除7年后,一所新的学校即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河南贡院旧址诞生,历经百年风雨,生生不息,传道授业。
如今,两通沉默不语的贡院碑,静静地矗立在河南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校园内,目睹着风雨沧桑的人间往事,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 = = = = = = = = = = = = = = = = =
现代大学网:www.cnuu.org
微信公众号:ID:Uweekly
投稿信箱:iuniversity@qq.com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