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重启958名器官衰竭者的人生,这家医院的大器官移植为什么这么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大一院 Author 宣传中心
当生命的乐章戛然而止
有一群人
连接生与死
将逝者留下的礼物
鲜活地植入新生命之中
一个4岁宝宝不幸夭折,医生将他捐献的571克肝脏劈离为二,同时挽救了2个宝宝的生命……
患者身上切下来的“废肝”,医生想方设法“变废为宝”,移植给另一位苦苦等待移植的患者,生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环推动……
身患胰腺癌的70岁老人,在多家医院表示无法完成切除手术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移植团队创造性地用自体小肠移植让他有了战胜“癌王”的机会……
2020年,有958位像他们一样的患者,接受了生命独特的馈赠,在浙大一院重启人生。这一年,浙大一院共完成大器官移植958例,省外患者超过63%,其中,小肠移植23例,连续两年列全球第一;肝移植432例,列全国第二;肾移植458例,连续10年进入全国前三;心脏移植26例,列全国前六,移植数量与生存率再上新台阶,比肩全球顶级医学中心。
2021年伊始,作为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高峰学科,器官移植是引领浙大一院学科整体进步的核心力量, 浙大一院大器官移植中心捧出“成绩单”,是移植团队瞄准国际一流,不断接近目标、超越目标的决心与信心。
大胆创新:挑战移植技术“不可能”
一年完成958例大器官移植手术,涵盖肝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小肠移植、肺移植等,让浙大一院成为国内开展移植门类最全的医院。“要移植,找浙一”,成为很多苦苦求医的器官衰竭患者口口相传的经验之谈。
在国际国内移植领域,浙一移植团队也以“全能”著称。多数国内医院以某学科移植技术单打独斗,而浙大一院是多学科移植全面发展,除了单一器官移植,还不断挑战肝肾联合移植、心肺联合移植等高难度复杂移植手术。
如果说器官移植是外科领域的“珠穆朗玛峰”,那么多器官联合移植则是“珠峰”顶端最难撷取的明珠。
移植团队以敢为人先、勇闯禁区的精神不断挑战“高精尖”技术。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一场全球首例多米诺移植在浙大一院手术室开展:心有大爱的逝者捐出了肝和小肠,其中的一半肝脏和全部小肠让因多次手术、输血产生严重免疫排斥反应的“短肠人”陈先生(化名)重生,另一半肝脏挽救了因肝衰竭濒死的45岁张女士(化名),陈先生置换出的肝脏又救治了6个月大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小黄人”超超(化名),你救我、我救他,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续移植,挽救3个家庭。
全球首例多米诺肝移植联合小肠移植手术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8月,团队又一次挑战“不可能”:舟山有位“小天使”捐献出肝脏,肝移植团队通过开展最大难度的儿童供肝“劈离式”肝移植、多米诺肝移植,使3个宝宝重获新生。那粗如牙签、细若发丝,粗细、走向都大不相同的血管和胆管如何精准地重建、精准地吻合?从构想、准备及实施,均对手术提出超高的技术要求,浙一移植团队誓要攀上珠峰、摘得明珠!2020全年共开展儿童供肝“劈离式”肝移植手术13例,“多米诺”连续肝移植手术7例。
探索新路径、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浙大一院移植团队始终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医院自2019年开展小肠移植手术以来,已有来自全国各地32名“换肠人”在这里重获新生,他们最大的58岁,最小的5岁。多个“全球首例”在这里诞生:全球首例多米诺肝小肠联合移植,全球首例年龄最大供者活体小肠移植,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和小肠移植中心主任吴国生教授联袂,成功完成全球首三例“系统化疗后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手术”,在根治胰腺癌过程中大胆运用小肠移植技术,帮70岁的朱先生(化名)、69岁的邓先生(化名)和39岁的吴先生(化名)打败“癌中之王”,也让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进一步提高了胰腺癌根治率。这是浙一移植团队在探索疾病救治过程中的又一次创新突破,梁廷波教授就这项世界首创技术接受《Nature》主编专题采访,相关技术成果获2020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移植团队以临床促进科研、科研反哺临床,持续探索成果转化新路径。
新冠疫情期间,肺移植团队创新性成功实施全球首两例老年新冠肺移植,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外科领域排名第一的《Annals of Surgery》,将浙江省肺移植影响力推向全球。移植团队参与撰写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册》登上Nature官网,并被翻译26种语言,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享,为全球抗疫提供“浙一方案”。
“移”路求索:誓要让移植受者活得更长
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不单单是因为浙一能够做“别人不能做的手术”,更重要一点是,移植受者生存质量更好。
在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浙一人”心中,器官移植“质”远比“量”更加重要。高质量的移植生存率有赖于精湛的移植技术和先进的移植理念。每位患者良好预后的背后,不仅包含高超的手术技术,还有围术期管理、术后抗免疫排斥反应等一揽子问题,是多学科协作、共同成长进步的硕果。
坚韧不拔的移植团队大胆突破小肠移植、肺移植等最难器官移植手术的“无人地带”,创造一例例生命奇迹、唱响一首首生命赞歌、同时也刷新着国内受体围术期生存的最新纪录:
小肠富含淋巴细胞,肠腔内还有大量的细菌、消化液和食物残渣,小肠移植虽然是治疗肠功能衰竭病人的最理想方式,但因为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术后感染,一度被视为医学界的“禁区”。浙大一院小肠移植中心自2019年10月成立以来,克服免疫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等难关,让患者围术期生存率达91.4%,其中亲体活体小肠移植围术期成功率达100%。
浙大一院率先开展全省首例小肠移植手术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肺移植则因肺部时刻与外界交换气体,手术技术难度大、术后感染控制难、慢性排异反应久等,成为公认的最难、风险最大的器官移植手术之一。从2016年成立至今,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年手术量保持全国前列,肺移植团队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共开展肺移植手术总计78例,2019至2020年围术期生存率97.1%,死亡率全国最低。
从1977年第一例肾移植揭开了全省大器官移植的序幕,45年来浙大一院已累计开展肾移植6778例,换肾患者二十年生存率达到79%。66岁的杭州汽车修理工黄先生(化名)作为最早一批接受肾脏移植的患者,已像普通人一样度过31年的流金岁月,他身体至今没有出现任何的排异反应,退休后与正常人一样含饴弄孙。
同样幸运的,还有2005年在浙大一院成功移植了妈妈一半肝脏的9岁“心肝宝贝”小彤(化名),手术后,她在世界器官移植受者运动会夺得短跑金牌,如今她已经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拥有崭新的人生。
“这基于浙大一院40多年移植技术的不断探索,不仅仅是移植技术过硬,我们的围手术期团队,我们的术后抗排异技术,都让我们领先同行一大截。”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一直为移植团队感到骄傲。
壮志雄心:打造大器官移植全球诊疗中心
每位“浙一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张对照表、一个参照系,在全球科技竞争的舞台上,浙大一院始终与世界顶尖器官移植中心对标分析、寻找差距,同时全面发力。
目前,无论是移植数量还是5年生存率,浙大一院大器官移植中心已全面比肩并赶超梅奥医学中心、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中心。
45年薪火相传,医院陆续开展肾脏、肝脏、心脏、肺、小肠移植等高精尖外科技术,已成为国内开展大器官移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医学中心;45年厚积薄发,浙大一院累计开展各类大器官移植手术1万余例,无论在移植数量、移植质量和种类上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45年淬火成金,浙大一院形成一支全国最敢打敢拼的移植队伍,无论白天黑夜、节假日与否,天南海北,一旦得到供体的消息,立即带着装备踏上获取器官的征程,而后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开展手术。7x24小时随叫随到、心有大爱、不计个人得失的“移植精神”成为植根于医护人员内心的坚定信念,也成为立院之根本。
凭借国际领先的肝移植技术,浙大一院带领大器官移植王牌力量,开展“儿童终末期肝病免费救治公益计划”(“小黄人”公益计划),免费为全国贫困地区的“小黄人”开展肝移植手术。2020年,共开展195例免费儿童肝移植手术,与全国15个省建立帮扶合作关系,帮助来自中西部贫困地区的11个省74县的贫困患儿家庭,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书写跨区域、跨省份脱贫攻坚新样板,践行公立医院的初心使命。
“在国家卫健委、省委省政府及省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全国唯一大器官移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0个相关重点实验室、3个国内国际合作基地,我们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代接着一代干,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大器官移植学科影响力全国第一,‘十五五’期间要进入全球前五,‘十六五’期间要敢于夺冠、成为全球顶级大器官移植诊疗中心,建设全球最领先的器官移植高峰学科群,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贡献!”梁廷波教授用“三个五年”计划概括器官移植征途上“浙一人”从优秀到卓越的壮志雄心。
内容来源:浙大一院公众号
本文编辑:尺泽
责任编辑:杨金丨周伊晨
热门内容
浙大学者观点:不“唯帽子”激励优秀人才辈出 |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系列·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