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科大,她把四年前的“天方夜谭”变成了人生地图
编者按
大学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但对于努力了四年的毕业生而言,答案往往又十分一致:是在不经意间收获的、令自己惊奇的成长。对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2020届本科毕业生杨晓晨而言,亦是如此。
四年前,杨晓晨初来国科大,“压线”考入的她,似乎是同龄人中“最普通”的一个。然而,四年过去,这位“最普通”的果壳女孩,已经从迷茫稚嫩的大一新生,成长为第一批“唐立新奖学金”获得者、 2017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季军、连续三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并在完成国科大四年的学习生活后,将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她的科研冒险。
今天,国晓薇转发《国科大》杂志第三期文章《杨晓晨:最普通的果壳女孩》,与你分享点滴成长积累起来的、属于杨晓晨的小小奇迹。
又是一年毕业季。然而2020年的毕业季,却又如此不同。身在武汉的杨晓晨没有预料到这个假期会变得如此漫长,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她原先正常的毕业节奏。“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处于疫情风暴眼,武汉市民的正常生活接近停摆。电视中不停滚动的疫情报道不免让杨晓晨感到心里发慌,但她决定转移注意力,专心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剩下的,就是等。早前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都已向杨晓晨抛出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橄榄枝,但当她看到一封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直博offer静静地躺在自己的邮箱里时,杨晓晨确定了,这是最适合她今后人生规划的选择。
对自己的要求是100分
四年前的六月,杨晓晨在和国科大参与招生宣传的学姐沟通后,认为自己拿到了“一张饼”:“她给我讲述了一个很美好的培养计划,但我当时不敢相信, 我有可能在四年间获得那么多的锻炼和成长。”而今,六月蝉鸣又起。回首本科时光,杨晓晨觉得,当时自以为的“天方夜谭”变成了一幅被自己填充得满满当当的人生地图。2016年九月,杨晓晨凭借“压线”的高考分数来到了国科大,然而她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国科大从零开始。”从湖北到北京,两千多公里背井离乡的求学路,加上完全陌生和充满未知的新环境,初入大学的杨晓晨感觉自己“又颓又丧”。新生入学典礼上,看着周围斗志昂扬、对全新生活跃跃欲试的同学们,杨晓晨却有点茫然,她不清楚自己在全然崭新的环境内是否能够争取到与名师交流和出国访学的机会。
2016年11月,杨晓晨参加了第一次微积分期中考试,获得85分的她一开始有些“知足”。但在一场本科优秀学生分享会中,一个学长说:“很惭愧,席南华老师的线性代数我只考了91分。”这让她突然意识到,100分并不是一个不可达成的目标,如果对自己的要求只是90分,那可能永远没有办法成为优秀的人。
那一年的生日,她送给自己一套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开始了向更高目标的追逐。而同年期末,她拿到了大学中的第一个满分。
与其他高校不同,国科大为本科生构建了“三段式”的创新培养方案:前两个阶段集中于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三阶段才进入专门领域的钻研。在杨晓晨看来,自己经历的每个阶段,都充满了苦与乐。
让杨晓晨找到自信的,是第一阶段的学习。经过一年的尝试与努力,在大一结束时,杨晓晨偶然发现自己以“断档式”的成绩位列综合素质排名年级第一,并成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2018年11月,她拿到了从新生入学典礼时便念念不忘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访学机会。这些结果让她感到惊喜而鼓舞,只要凭借一步步的努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目标终究也可以达到。
此外,杨晓晨也代表国科大参加了许多英语类竞赛,和其他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同台竞技,一路过关斩将,她的最好成绩是获得了“外研社杯”英语阅读大赛的全国季军。在她的经验字典里,“大胆”和“尝试”始终贯穿着她的学习生涯。“该体验的时候就应该多体验一下”,人生路很长,不必后悔错过什么,因为未来还有大把的时间,抓住当下、体验当下、享受当下才有意义。
不过,他人眼里排名靠前的学霸其实也有自己的苦恼。在访学阶段,初到麻省理工学院,人生地不熟的杨晓晨常常一个人闷头做实验,没机会和当地导师有太多沟通。“在国外会时常想念国科大的老师们,就算我们做得不好,他们也会打一剂心灵鸡汤,给我们加油打气。”幸好,在国科大学长的帮助下,杨晓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课题组,选修的4门研究生课程也获得了全A的成绩单。此次收获颇丰的访学经历也使她更加笃定了自己当初来到国科大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学校提供的访学机会有很多,不需要我们自己到处去找,很方便,而且还是公费的,这是很多其他顶级学校都比不了的。”
对于未来,杨晓晨的规划是:在保持探索热情的同时,要沉心静气,不带着功利心做科研。在丰富见识提升自我的基础上,把所见所闻所学,带回祖国。
星辰大海里的领路人
有人说:“国科大就是这么一个把星辰大海看作寻常的地方。” 纵然广阔无垠的星河会让人心潮澎湃,可身处其中也不禁会感到遥远和未知。
4年前,初来乍到的杨晓晨也是如此。对于眼下即将要展开的大学生活,她的心中交杂着期盼与忐忑,憧憬与迷茫。“当时的我觉得大家都早早地进入了实验室开始科研工作,而我依旧将重心放在基础课的学习上。”杨晓晨说。
解决难题是杨晓晨的强项。一道道看似繁琐的数理题背后常有着唯一且固定的标准答案,但没有定数的未来却不一样,这令她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在大一寒假,她给自己的学业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郭良宏研究员发送了邮件,询问假期如何度过才不算辜负时光。
这封邮件很快便得到了郭老师的回信。未来与未知仅有一字之差,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郭老师认真又温暖的答复就如同冬日里的阳光一般驱散了杨晓晨心中的迷雾,他告诉杨晓晨,科研不必求早求快,安心打牢基础,开阔眼界,是大学更重要的事情。
来到国科大读书,杨晓晨愿意用“纯粹”这个词来形容自己这4年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是这些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到了我,让我想要去好好学,想要和他们一起去探讨问题。” 令杨晓晨颇有感触的是教《线性代数》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礼群,“他会出一些课后挑战题,并亲自进行仔细地批改,通常这些工作都是由助教老师完成的。”在她的记忆中,曹老师的讲话节奏很慢,授课非常负责任,在批改过作业后还会为学生细致地讲解其中每一步的解题思路。
此外,还有教《光学》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窦硕星。“窦老师长相特别亲切,虽然是理科老师,但是还特别注重思想教育,很有人文情怀。” 杨晓晨形容道。窦硕星在开课时会给每一位学生都发一本《弟子规》,让学生们回去学习,并在课堂上教授很多哲学、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他的身上,杨晓晨看到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映照。
杨晓晨认为师生的相处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老师们基本上都会留自己的微信和邮箱,能够感受到他们都特别愿意跟本科生交流,因此要主动去跟他们沟通。”她特别喜欢教《物理化学》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建玲,因为她每一节课都会非常热情地跟大家互动,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鼓励同学上课多思考参与。
“可以说在国科大遇到的老师就是我人生中的领路人。在这里最棒的事情,就是有机会和许多科研前辈进行深入接触,通过他们的指点,自己备受困扰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杨晓晨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
“多尝试一点吧”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嗒嗒嗒……”
空荡荡的排练厅里,数拍子的声音格外清晰,镜子里一高一矮两个身影混着温暖的灯光律动着。尽管杨晓晨毫无舞蹈基础,但是经过舞蹈社学姐的“强化训练”,依然能够跟着学姐的拍子走。这是她非常崇拜的一位学姐,也是一位愿意从头到尾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她的学姐。尽管气氛有点尴尬,杨晓晨伸展手脚的时候有些害羞,镜子里的她总是挂着赧然的笑容,但是最后站在舞台上表演的那一刻,她却是那样光彩熠熠。据她回忆, “国科大的同学是真的很友好,很纯粹,没有什么勾心斗角和竞争。”
高中时期的杨晓晨比较内向,在那漫长的三年时光中,只有学习与她昼夜作伴。但是到了大学期间, “什么‘乱七八糟’的活动都参加过,学生会也做过, 社团社长也当过,甚至还上了台,唱了歌,偶然间参加的一个比赛还进了全国赛”。在提到这些“乱七八糟”的活动时,杨晓晨的声音格外明亮轻快。
在所有这些活动中,除了舞蹈社,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英语社,“那是一个我从未有过的体验,不仅社交能力变强了,而且也让我胆子大了……当时为了花样宣传我们的活动,甚至还练就了一身写广告词的好武艺”。为了吸引更多同学参加英语社的活动,作为社长的杨晓晨不仅要把活动办得有趣,更要把 广告词写的漂亮。在这段经历中,杨晓晨又是从零开始,然后慢慢成长,直至耀眼。
四年大学生活,杨晓晨觉得这已经远超她的期望了,尽管人的想法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但是当走完这一段路程时,不管结果是好是坏,依旧会感谢那个让回忆如此多彩的年轻的自己。
如果让现在的杨晓晨对18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她会说:“继续做那些让你开心的事情吧!因为如果人生一直在做一些目标明确的事情,可能也就没有什么趣味了。”
相关阅读
原载于《国科大》杂志2020年第三期
原标题为——杨晓晨:最普通的果壳女孩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在线阅读《国科大》杂志电子版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ac.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文字/邵鲁闽 丁若愚 贾萍萍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美编/薛祺 覃小菲
责编/殷瑞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