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

其他

@全体国科大人,一起学习!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周年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社会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深入开展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伟大斗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持续提供坚实安全保障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2024年4月15日我们迎来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题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十周年”近日“国安宣工作室”发布了“2024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手册”@全体国科大人快来一起学习吧!设立背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为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节日。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其中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什么是国家安全2015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什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百年奋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而且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动态调整。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一个总体”、“十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安全,重于泰山@全体国科大人维护国家安全,你我都是主角增强保密意识,筑牢安全防线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人人都不是局外人、旁观者每个人都是当事人重磅!《创新引领·国安砺剑》:“十大反间谍案例”专题展播请查收国家安全“知识盛宴”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海报来了!春“社”满国科大,请看!“一生一芯”,从5到6000+!华服在身,UCASer和春光撞个满怀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来源/国家安全部
4月15日 上午 9:50
其他

“一生一芯”,从5到6000+!

编者按:从砂石到芯片,从学生到芯片工程设计师......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聚焦“中国优秀处理器芯片人才储备不足”痛点,“一生一芯”计划应运而生。在“开源、共享”的理念下,“一生一芯”凿通教育链、产业链、资金链,面向全国学生无偿开放的教学计划,致力于培养更多紧缺的芯片人才。从最初报名的5人到6000余人,轻舟已过万重山。一粒砂石,必须经过最严格的加工,才能淬炼为一枚芯片。提纯,砂子在1200摄氏度的高温里进行眼花缭乱的化学反应;切割,闪现寒光的金刚石锯将单晶硅棒切为0.5毫米的薄片;光刻,光源以每秒数万次的频率在纳米尺度上搭建晶体管组成的宏大“城市”。一名学生,必须经过最严格的训练,才能成长为合格的芯片设计工程师。课程,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设计,集齐各种软硬件供学生取用;工厂,拿出宝贵产能将设计方案变为真正的芯片。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启动“一生一芯”计划,依托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的计算机系统领域教育、科研及人才“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凿通教育链、产业链、资金链,培养面向未来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的领军人才。4年来,完整执行学习计划的学生,从“小白”成长为可以设计、制造芯片的人才,与变成芯片的砂石一起破“壳”而出。包云岗
4月12日 上午 11:30
其他

华服在身,UCASer和春光撞个满怀

三月三,生轩辕暮春良月,上巳嘉辰春服既成,临水饮宴香草羽觞,风乎舞雩中国华服日选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轩辕黄帝的诞辰里着华服,习汉礼服饰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接下来,跟随国科大同学一起探索华服的世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左传注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嫘祖始蚕,胡曹作衣服容辞德,衣冠华夏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华民族的“衣冠文明”在千百年文化交融中春风化雨内修容德,外服天下不仅赋予中华服饰遮体避寒的实用价值更囊括归藏了泱泱华夏的文明篇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上着衣,下着裳或深衣袍服,行不露足或大袖翩翩,长裙曳地或飘飘轻薄,吴带当风或圆领襕衫,鹤氅成仙
4月11日 下午 5:01
其他

“90后”院士,感动中国!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4月10日 上午 11:01
其他

院士百岁诞辰,捐赠300万支持青年科研人员!

2024年4月2日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先生的百岁诞辰。当天,“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披着红围巾、精神矍铄的叶先生出现在会场,他决定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300万元,成立“叶铭汉基金”,用来支持青年科研人员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在科学研究上做出辉煌成就的银发老人,以这样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方式度过生日。
4月9日 下午 2:02
其他

最新成果,登上Cell!

意ོ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来源/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美编/沈吟责编/李文毅点击关注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4月8日 上午 11:40
其他

稳!准!狠!一起认识这位国科大酷girl

编者按:一个帅气的“单飞燕”,一个利落的“拐踢”,再来个精准的“侧踹”,矫健的身姿跃起,毽子和鞋底相击后飞起,眨眼间,扎着马尾的女孩平稳落地。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3级博士生曹文静,在短视频平台上,她介绍自己为“花样大白毽爱好者”。谈起爱好与科研,她打趣道,其实踢毽子的过程和自己关于井下智能钻井仪器靶点精准导航技术的研究方向很相似,动作间也需要对毽子轨迹进行精准“导航定位”。本期,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国科大酷girl。源自兴趣——遇见“花样大白毽”聊起踢毽子,脑海里涌现的是否是童年记忆的片段:课间或是放学后,约三五个伙伴一起找片空地,或相互传递或限时比赛,毽子在呼吸间一下又一下上升又坠落。那你见过“花样踢毽子”吗?名字寓意为“温文儒雅,娟好静秀”的曹文静,从小却是个爱跑爱跳、乐意尝试不同运动的孩子,遇见“花样大白毽”,是偶然也是有缘。有次在公园散步时,曹文静看到一些爷爷奶奶围成一个圈,按耐不住好奇,她凑近去瞅,才知道大家是在踢毽子。曹文静看着他们变着花样传递毽子,有的还能从身体后方接毽子,心里由衷地感到佩服。热爱运动的她自然不愿意错过学习的机会,“厚着脸皮”加入到踢毽子的队伍中,从此开启了自己的“花样大白毽”探索之旅。曹文静和同学们在操场踢毽子“花样大白毽”是一项在民间较为流传的运动,对运动环境要求相对较低,但在校园中的普及程度不如其他球类运动。为了找到“搭子”,曹文静除了经常在闲暇之余去各大公园、广场等固定的踢毽子场所和广大毽友切磋技术之外,也开始在国科大校园里多次组织踢毽子活动,邀请同样热爱这项运动的同学们一起玩。大家在操场围成一个圈,玩得不亦乐乎。强身健体的同时,曹文静也会耐心认真地逐个指导同学们的动作。因此,她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曹教练”。点击观看“北京大白毽青年”风采分享热爱——运动博主初尝试曹文静接触“花样大白毽”已经有4年时间,这项爱好陪她度过了科研之余的闲暇时刻。谈起走上运动博主之路的动机,她说道,“最开始只是想通过录视频的方式,回看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动作细节,纠正错误动作。当然,有时候拍摄到一些难得的成功瞬间,我就会非常激动,最初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只是想记录自己的练习过程。”起初,曹文静拍的短视频,只有她的父母点赞,后来当地的毽友也经常在评论区鼓励她。身边人的善意,让曹文静愈加有动力和信心。随着记录的瞬间越来越多,曹文静挑战的高难度动作也越来越丰富,她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视频剪辑风格,并会制作一些踢毽子的专属趣味表情包。曹文静制作的表情包在分享热爱的过程中,曹文静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她的视频,并喜欢上她踢毽子视频的风格。“很多毽友第一次见到我时会找我合影留念,可能并不全是因为我本人踢毽子水平,还可能是喜欢我的视频制作风格,我的分享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这点让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很骄傲。”运动带来的收获“每一项运动,基本功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技能。但对于包括我在内的非专业人员而言,更需要的是热爱和坚持。”曹文静说道。培养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曹文静,进入博士阶段后科研日益繁忙,可以供她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但劳逸结合是她保持良好状态的关键。“能力会在实战中一点点提升,最重要的是敢于尝试新动作。”从开始的动作畸形,到后来的游刃有余,对踢毽子动作掌握的进步让曹文静信心倍增,也激励着她继续挑战自我。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踢毽子带给自己的收获,曹文静给出的答案是“自信”“阳光”和“勇气”。在接触这项运动之前,曹文静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点自卑的人,对自己不自信,对未来比较迷茫。曹文静分享道,“毽子运动的爱好者大多数是中年人,因为难得碰到年轻人喜欢这项运动,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更'宠'我。每次出去踢毽子,无论我的动作是否成功完成,大家都会夸得‘天花乱坠’,一声声叫好让我在练习中越来越自信。”收获众多毽友“众星捧月”般的关注与鼓励后,曹文静也将在踢毽子方面的自信带到了科研和生活中,对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她有了更多直面的勇气,这些对于她来说是最大的收获。曹文静踢毽子如何平衡科研学习和兴趣爱好?对于曹文静来说,踢毽子像是她展开科研的“催化剂”。曹文静觉得,她在硕士阶段,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运动和锻炼,但读了博士之后,空余时间就显得尤为紧张和宝贵了,因此更多时候是“挤”出时间坚持踢毽子。虽然现在踢毽子的时间少了,但她觉得运动的体验感大幅提升。由于平时科研生活比较紧张,偶尔会有一些负面情绪,但只要她站在踢毽子的场地上,随着一下一下的击打,各种情绪仿佛也随着毽子一起飞走了。运动结束后,她总会感到身心愉悦,第二天的科研工作更是干劲十足。点击观看曹文静“花样大白毽”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劳逸结合,稳步前行。在采访的最后,曹文静分享了一句她很喜欢的话:你可以选择“作茧自缚”,也可以选择“破茧成蝶”。关于毽子的小科普“踢毽子”是大众对这类运动的统称,“毽子”本身包含多种分类,文章提及的大白毽,毽子毛是硬的,就比较适合大众。如果大家想学习踢毽子,最好去各大公园、广场偶遇踢毽子的群体,或者直接询问毽子运动爱好者。曹文静也很热心地表示,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直接来询问她。在球鞋的选择上,尽量挑选表面有弹性的板鞋,不要穿凹凸不平的运动鞋,厚点的鞋子也可以减轻毽托砸在脚上的痛感。大白毽子UCAS
4月7日 下午 8:20
其他

UCAS Calls for Application!

application:https://english.ucas.ac.cnOfficial
4月5日 上午 10:02
其他

唤ོ 醒ོ 国ོ 科ོ 大ོ 春ོ 意ོ

《岁时百问》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一缕思念,满怀牵挂一份诗意,充满希望不能忘记为民族独立解放为国家繁荣富强为新中国科技进步作出牺牲奉献的英雄烈士和老一辈科学家@UCASer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国科大春天的印象或你的春天计划截至2024年4月7日10:00评论区点赞前10名的读者将获得国科大专属帆布包1个全国首部,在国科大点映!国科大创新!研究生担纲科普队伍主力军北京青少年,相聚国科大!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文字/许天雄图片/张京科
4月4日 下午 5:02
其他

全国首部,在国科大点映!

4月3日全国首部思政课教师题材电影《我要当老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点映200多位师生现场观看国科大点映现场《我要当老师》讲述了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孙恒,在中学政治课教师高怀德、马克思主义学院冯院长和辅导员蒋丽等人的指导帮助下,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中,引领学生团结向上、青春筑梦,逐步实现“我要当老师”的理想。“以真情换真心、以执着换理解”,除剧情故事,影片还有400多位思政课教师集体出镜。他们当中,有备受尊敬的资深教师,有勇挑重担的领军教师,有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有崭露头角的新锐教师等等。
4月3日 下午 8:32
其他

国科大创新!研究生担纲科普队伍主力军

编者按:让大学生走进中小学课堂授课并不算新鲜事。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6年,从5名讲师每周到1所学校作5场报告,到如今500名讲师每周到100所学校作700场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科学春风正通过“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这一创新的科学教育体系,吹进数万名中小学生的心中。本期,国科大官微转发《中国青年报》2024年4月1日第五版报道,让我们走进一场场科普报告课堂,感受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是春分时节种下的一粒科学梦。带来“肥料”和“光照”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春分工程”科普团队的研究生们。就在不久前,国科大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三年级的研究生焦志超(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市昌平区二一学校四年级课堂上展示了一个电学实验。教室里,20多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队伍两端的小朋友分别抓住莱顿瓶的一边。当莱顿瓶放电的一刻,安全电流瞬间穿过所有的小朋友。这让所有的孩子一下子欢呼尖叫起来。“现在,你们已经感受到了电的存在。”焦志超为小朋友一一解答为什么静电能让头发竖起来?为什么电流可以穿过人体?为什么会产生摩擦起电的现象?在一堂堂科学教育课程浸润下,科学的奇妙种子悄悄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让大学生走进中小学课堂授课并不算新鲜事。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6年,把空间距离从1所学校扩大到100所学校,便足见“春分工程”所带来的科学教育的创新力量。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科协秘书长刘卫强给出了一组数据:从科学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开始,“春分工程”至今已走进了100多所中小学、科技场馆和社区,仅2023年就开展了6343堂科学课程。而如今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预计2024年将开展上万堂科学课程。这就意味着,科学的春风正通过“春分工程”这一创新的科学教育体系,吹进数万名中小学孩子的心中。“要让孩子们培养起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创造一个能沉浸其中的科学氛围,那么科普活动的频次就应该增加,最好每周都有课程活动,还要长期稳定地开展。”刘卫强说。01做孩子科学梦想的“放大镜”走进一所学校,焦志超总会带上一个“哆啦A梦口袋”,从其中拿出一件件可以创造“奇迹”的科学道具。一个放在桌子上的电离子魔幻球,当小朋友把手放在上面,魔幻球会发出色彩绚丽的电弧。但焦志超还有一种更神奇的玩法:他让小朋友们拿上装着稀有气体的长管,一旦靠近魔幻球,长管便出现霓虹灯一般的颜色。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发出了一阵阵惊叹声。但焦志超觉得这还远远不能展示科学的魅力。他从口袋里拿出日光灯管,靠近电离子魔幻球,手放在灯管上。随着手的移动,灯会随着手的位置逐渐发亮,就像动漫里的光剑一般,可以随意控制灯亮的长度,甚至是位置。“演示到这里,教室早已炸开了锅。”焦志超发现,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好奇心被一下子点燃——他们想知道为什么稀有气体会发光?为什么不同稀有气体的发光颜色不一样?为什么日光灯管的光亮可以随意控制?这是焦志超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明白,如果直接讲解电学等专业知识,会让小朋友觉得晦涩难懂,失去对科学的兴趣。但一个个科学小实验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等到初高中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时,这一粒种子会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热爱。正在从事量子光学领域量子关联成像研究的国科大光学专业博士二年级研究生谢锦涛(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把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知识带到了中小学课堂。他设计了一门叫作《一起发现光》的课程。如何让光现象变得可见可感呢?这位博士生做了一个小实验:一个塑料自封袋,两个印有皮卡丘的卡通硬纸片。他将其中一个纸片涂上胶水并与自封袋的表面粘贴在一起,而另一个则不进行任何操作。在空气中,两个皮卡丘清晰可见,而一旦放入水中,另一个未涂抹胶水的皮卡丘却消失了。有同学猜测:是不是两个纸片的图案不一样导致的?是不是因为它们的颜色不一样?“这是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带来的魔法。”谢锦涛向好奇的同学们解释,未涂抹胶水的皮卡丘因全反射现象,无法让光穿透水面进入人眼,因此“消失在水中”。其实光现象随处可见,谢锦涛引导同学们去思考日常上网所使用的光纤宽带,其中的光通信光纤传光的原理跟“消失的皮卡丘”一致,也是利用了全反射现象。课堂上,已讲了上百堂课程的谢锦涛听到了越来越多来自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比如尺子放在太阳光下为什么可以看到彩虹?阳光透过三棱镜为什么可以出现不同颜色的光?“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知识去看世界,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实验,也会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谢锦涛说。从2018年起,带着科学小实验进课堂的国科大研究生们,去往密云、昌平、顺义等地部分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成为孩子们科学梦想的“放大镜”。02会“发芽”的科学梦北京市怀柔区第六小学六年级6班的学生秦子彭最喜欢“彩虹的秘密”“飞机的眼睛”等科学实验,“把特别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非常简单易做的实验告诉我们”。回家后,他研究了爸爸的手机屏幕,上网查了资料,才发现电子屏幕背后藏着复杂的原理及构造知识。他最大的梦想是:“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创造世界。”2023年,参加国科大“春分工程”的21个学院科普团队围绕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心理健康、化学工程、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专题,招募了222名研究生讲师,每人准备1个题目,每周为中小学孩子们提供不同领域的科学教育课程。来自国科大中丹学院的生态学专业二年级博士生刘林林曾在下课后收到一个小本子,其中留下了不同“春分工程”主讲人的签名。这位小朋友把笔记本拿到她的手边,希望她可以留下一个签名。对于刘林林来说,上完一堂课最大的期待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在回家路上跟爸爸妈妈分享,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家人今天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为了做到这一点,从事生态学研究的她准备了一堂名为《关于水的五个秘密》的课。在自来水净化的知识篇章,刘林林告诉小朋友们,水分子需要与污染颗粒作斗争,像打怪物通关一样,只有干净的水分子才能从净水系统中脱离出来。在设计课程时,为了让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可以自己读出来,刘林林会专门在课件上标注拼音。刘林林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纸条的照片,其中写着:“林林老师,谢谢你给我们讲课,祝你成为最厉害的科学家。”2021年3月,怀柔区第六小学开始与“春分工程”合作。3年来,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被持续引进中小学课堂。怀柔区第六小学大队辅导员尹伊观察到了孩子们的变化,如今报名参加科学比赛的孩子逐年增加。在其他学科的课程上,孩子们会把国科大研究生们讲解的航天知识糅合进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看到的航天视频。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身边的孩子们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尹伊发现,一系列的科学教育活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兴趣就是最好的科学老师。”03用童心激活科研初心这是一场教学相长的科学教育工程。很多参与其中的国科大研究生都谈到这项工程对自身科研道路的激励作用。用国科大再生医学专业硕博三年级研究生管其标(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话来说,“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3月中旬,管其标在讲解《昆虫之旅》的课堂上,遇到了一个痴迷昆虫的四年级小朋友。通过班级上同学零碎的描述可知,这个小朋友不仅在家里搭建了一个可以随时观察昆虫的小型“动物园”,还把这种痴迷带到了教室:课桌里放着一个外卖盒子,里面装着不少小昆虫,旁边放置一些食物;课桌上摆放着昆虫的专业书籍,笔记上有抄写的昆虫知识。在同学们的眼里,这是一个酷爱昆虫的“奇怪”小孩。管其标对大家说:“他现在看起来确实跟你们不太一样。但我要告诉大家,小时候的我也是这样的,但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成长,我成了国科大的学生,走进全国顶尖的昆虫研究院所。”这让管其标想起了十几年前的那个“怪小孩”:会趴在地上看蚂蚁或者小虫子,蹲在树下、跑到水边看昆虫,一待就是一个下午。从事科研多年,要在基础学科获得突破往往需要走过漫长的、无人问津的时光,当初对昆虫的热爱和痴迷逐渐退却。“但从小朋友的交流中,又看到了当初的自己。”管其标觉得,“这是一件很激动、很振奋人心的事情。”学习了8年遥感相关专业知识,在为中小学的科学课堂准备时,国科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二年级的钱佳琪(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回想起自己刚入门时的状态。课堂上,老师从图形学、摄影学、色彩学等知识讲起,唤起大家对学科的兴趣。钱佳琪告诉小朋友们,卫星就像是从天上看世界的眼睛,可以大到观察地球的升温状况,也可以小到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生不能一直局限在书本里,要多跟外界接触,才能更好打开自己的思维。”在课堂讲解之中,钱佳琪把生活中的遥感知识分享给同学们,也让他越来越理解到科研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每一个普通人。04“春分工程”走出一条服务科学教育的新路“春分工程”从最开始每周5名研究生走进1所学校带来的5场报告做起,到如今,这支科学教育的研究生队伍越来越壮大。随着国科大所有科教融合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京区16个研究所加入,“春分工程”科普团队已发展为500名讲师,每周可以走进100所学校带来700场报告。为了保证服务中小学的科普工作能够可持续开展,国科大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秘书处设立专人专岗对接中小学负责“排课”。国科大科协秘书处余玉婷的工作之一是负责每周对接所有中小学的排课和调课。“国科大研究生每周有课程、实验、组会,还会不定期跟导师出差。那么我会负责动态调课,保证每一所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活动正常开展。”“我们和100多所学校一一建立了微信群,除了安排每周课程,还可直接获得中小学师生对于科普活动效果的反馈,帮助研究生讲师提升科普能力。”负责“春分工程”项目运营的国科大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吴宝俊提到,依托于此前试点学校的成功实践,“春分工程”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研究生授课流程。为了让这一支科学教育的青年队伍稳定运转,吴宝俊介绍,国科大设置了科协,由专门教师负责与各个中小学对接和沟通,拓展“春分工程”的辐射范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自主填写报名,在每年9月到10月中旬组织培训,对授课内容和方法进行把关。调任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中心小学校长后,李劲松主动跟“春分工程”联系,希望科学教育可以辐射到山区的孩子。这名多年关注“春分工程”的教育工作者看到这一项科学教育工程的价值。如今他所在的学校,因地理位置限制,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的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无法获得持续的科学教育。吴宝俊也看到了这一困境。根据他掌握的情况,北京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中擅长做科普或者有时间长期开展科普活动的理工科专家,据估算只有几百人。“并非所有的研发人员都擅长做销售,也并非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擅长做科普。”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2023-2024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北京有714所小学,有687所普通中学。“这意味着平均几所学校分配不到一位科普专家。”在吴宝俊看来,即便是科学资源最丰沛的北京地区,也面临着科普专家缺乏的困境。2023年,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就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做宽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其中强化供需双方对接,明确要开展科学教育的时间和次数要求,让参与方式变“短期”为“常态”,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另外,针对如何确保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在科学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负责人也做出了重点回复,提到《意见》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的帮扶托底工作。在服务科学教育的道路上,“春分工程”走出了一条新路。“让研究生成为科普队伍的主力军,既可以弥补科普专家人数的不足,还可以通过科普活动让研究生和中小学生得到共同成长。”吴宝俊说,要把科学教育与高校育人功能相结合。等到10年之后,当这些研究生成长为研究员的时候,就是中国的下一代科普专家。“‘春分工程’弥补了学校科学教育资源的不足。研究生上课形式有趣多样,让孩子们感兴趣,爱学习。”李劲松去课堂旁听时,听到了国科大研究生给学生们分享大学的求学故事。有孩子说,未来自己也要去这所学校读书。“从兴趣角度去引领,通过榜样的力量去带动,给孩子们埋下了一粒科学的种子。”谈到“春分工程”,李劲松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影响”。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科协主席王艳芬强调,“春分工程”是国科大的科普品牌,也是学校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项目。“我们希望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体悟‘博学笃志’的价值追求,涵养‘格物明德’的人格气质,真正做到全面发展。”下一个10年,吴宝俊计划将现有的“春分工程”模式扩展到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各地的教育基地和研究所,每年从国科大在读的6万余名研究生中遴选出2%左右形象好、表达好的研究生,经过系统化培训,组建服务中小学的科学教育队伍,覆盖更多的中小学校,持续稳定地开展1万场以上的研究生科普报告,让更多的孩子懂科学、爱科学。一张北京市密云区小学操场的照片始终保留在刘林林的手机里。照片里墙上写着:“让每一个乡村少年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北京青少年,相聚国科大!⏱⏱⏱科到了!他追求的浪漫,属宇宙终极!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杨洁
4月2日 下午 12:08
其他

北京青少年,相聚国科大!

“发现·创新·责任”共享科创盛会,共谱青春华章3月28日至3月31日第4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办大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
4月1日 下午 12:23
其他

⏱⏱⏱科到了!

黄程骏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来衡量时间呢?看表/生理感觉(不知道还会有什么答案)。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钟表就是时间的代名词。不过,我们很难给时间下一个实质性的定义,总是在干着用时间来定义时间的事情。从古至今时钟种类丰富,包括日晷、滴水器、摆钟和原子钟等,人们是利用周期性运动的物体作为时钟来度量时间的。回到人类文明的早期,钟表是怎么被发明的呢?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借助已有的时钟来记录时间(因为时钟还没有被发明),去判断上个周期的时间是否和下个周期的时间相同。于是便浮现出一个问题:你能设计出一种直观地说明每个周期的时间都是相同的时钟吗?阅读下去,也许会找到答案。与“光”赛跑对时间的理解绕不开狭义相对论,但是不要害怕相对论,它虽然在某些层面“反直觉”,但换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想深一点,它才是最符合直觉的。我们先想象一下光子作为跑步比赛的参赛选手,会发生什么?其他参赛选手的噩耗对于其他的参赛选手应该是一个噩耗。因为光子凭借它的物理本性便可以轻松获胜,无论是谁去追光,在他眼中光速始终不变,无论他跑得多快,光子相对于他的速度始终是一个恒定值(光速)。就像你不动,而别人却在以光速在冲刺。有一个永远也追不上的对手,应该是所有赛跑选手的噩梦吧。但在观众的眼中,与光子相比,你也有可能望其项背——只要你的速度接近光速。虽然在你眼中,光子依然以光速远远甩下了你。为你欢呼的观众没错,这就是对光速不变的真正理解:无论观察者是运动还是静止,他探测到的光速与他的运动状态无关,永远是一个恒定值。光速不变对感知时间的影响假设你提着光,站在飞毯上向前飞行,地上有一个小天使在静静的看着你。所谓“提着光”,指的是你拿着一台装着光的神奇机器——两面平行的镜子,它能俘获光子,让光在镜子中间来回反射。小天使在看你飞在你看来,光子的运动是这样的:我们通常使用字符c作为光速的缩写。c其实是拉丁文“迅速”的首字母,也是单词“constant”的首字母;光速确实是我们能达到的最快速度,也是一个常量。图中d为两面镜子的垂直距离,在你眼中,光子从一面镜子运动到另一面镜子所花的时间为:为什么时间下标用“静止”?因为这段时间描述的是:你看到的、相对于你静止的机器中的光子运动时间。然而在地面上的小天使看来,光子的运动路径却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在小天使看来光子不再上下运动,而是沿着斜线运动,我们假设飞毯的速度为s,小天使经过简单的计算,利用勾股定理得到了他认为光子所花的时间:勾股定理为什么时间下标用“运动”?因为这段时间描述的是:小天使看到的、相对于小天使运动的机器中的光子运动时间。
3月29日 上午 11:30
其他

他追求的浪漫,属宇宙终极!

编者按在国家重大科学项目最需要时,响应召唤,回国肩负起科学使命,这是202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领雁金奖”获得者、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长聘教轨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鑫身上最直观的标签。在这个标签背后,是一颗纯粹的、饱含家国情怀与宇宙终极浪漫的心。为什么选择天文?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长聘教轨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鑫给出的答案是康德的一生总结:“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中,天文学是一个陶冶人情操的学科。被追问缘由时,王鑫反问道:“你知道宇宙中含量最高的4种元素和人体内含量最高的4种元素吗?”“碳、氢、氧、氮?”回答的声音因不确定而有些迟疑。“对,都是碳氢氧氮。其中碳、氮、氧的原子序数比较高,是在恒星内部重元素核聚变形成的,恒星死亡后,大量的碳、氮、氧被抛射到星际介质,经过亿万年的演化成为人体的组分。”引人恍悟之际,王鑫的结论带上了天文人特有的浪漫:“所以毫无疑问地说,我们都是恒星的尘埃,是恒星的后代。如果没有恒星,就没有你和我。”王鑫群星的指引对于辽远深沉的漫天星空,人类本能地抱有无尽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兴趣。王鑫与天文的结缘也来自朴素的求索本质,来自这种求索的生发成长。小学时的暑假,王鑫常在位于市郊的外婆家度过,郊区夏夜没有灯光的污染,照亮深蓝色天穹的,是漫天的璀璨群星。凝望绝景,懵懂少年的心灵震撼于斯,而未止步于震撼——他好奇这星空为什么是如今仰望时的模样,好奇它的原初与变迁。求知的种子一经种下,便渴求知识的养分。中学时,王鑫开始看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读史蒂文·温伯格的《最初三分钟》,“当然那个时候完全看不懂”,王鑫笑着说道,但初尝天文学的滋味,在图书馆、科普讲座中找寻答案、发现更多未知的过程,让他对天文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数学、物理知识的学习渴望愈发强烈。王鑫天文的研究对象包含整个宇宙,再也没有任何科学的研究对象能比天文涵盖的对象更博大、更宽广。它研究的可以大到整个宇宙的演化、138亿年里的波澜壮阔;也可以小到原子的碰撞、正负电子的湮灭。这样广阔的研究视野深深吸引着王鑫,报考大学时,他选择了天文学专业。当时,只有4所高校开设天文学专业,其中南京大学的天文学专业公认最为优秀。王鑫对南京大学的向往还有一层原因:一个合格的天文研究者需要很强的数理功底,而南京大学的天文学专业培养既重视掌握天文知识,也重视打牢数学、物理的基础。知识的引力,让王鑫奔向梦中的学府。良师益友是王鑫求学路上的关键词。进入南京大学的第一年,王鑫便跟随黄永锋教授开始进行早期科研,将自己在本科课程中学习到的数学建模方法实际应用在研究中。当模型成功描述遥远宇宙中的物理现象、揭示其中规律时,王鑫找到了所学的数理课程的意义,找到了科研的乐趣,求学与科研的信心备受鼓舞。在学习与实践的积极循环中,他早早取得了科研成果,又在成果的正反馈下进一步向着心中的科研目标前进。王鑫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读硕士时,王鑫从南京大学派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以下简称“国家天文台”),由赵公博研究员团队联合培养。赵公博是王鑫进入宇宙学领域的领路人,直至今日,王鑫回忆起和赵公博一起工作的岁月仍然无限感恩:“赵老师身上有一种纯粹的科研信仰,这种气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个靠近他的人。”国家天文台詹虎研究员是王鑫的联合培养导师之一,也是王鑫前往加州大学深造的推荐人。如今王鑫回忆詹虎推荐他赴美求学,尤为感激,“当时詹虎老师没有明确地把他的深意告诉我,但我现在终于明白,那是一个毕生难得的契机。”这个契机,便是我国空间天文光学波段的旗舰项目,中国空间站巡天工程望远镜(Chinese
3月28日 上午 11:00
其他

直播!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年雁栖学者云论坛开幕

提前完成“小目标”!她还在继续探索上新,《国科大》!今天,国科大带你看气象万千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来源/国科大党委教师工作部和人力资源部美编/何邦彦责编/国晓薇点击关注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3月27日 下午 4:31
其他

提前完成“小目标”!她还在继续探索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是中国科学院对在学研究生的最高奖励。获此殊荣的研究生应学业优异,在学期间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或在理论上有较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或在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在其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共评选出“院长特别奖”8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学籍研究生60名。本期,跟国晓薇一起,走近国科大2021级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生邓惠帆的科研故事。2019年,邓惠帆进入国科大(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并在2021年成功申请了硕博连读,与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Sasho
3月26日 上午 11:31
其他

上新,《国科大》!

编者按万物蓬勃的三月,风中满溢着草木的香味。春花如许,薇草蔓生,看见她们,于故乡的土地里扎根,漫长的岁月中酝酿,寒风的锤炼下脱胎,让生命的每一种姿态在阳光下张扬摇曳。春风浩荡中,你的目光在追寻谁的身影?暖意正相宜,2024年首期《国科大》如约而至,睁开双眼,张开双臂,拥抱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3月25日 上午 11:10
其他

今天,国科大带你看气象万千

1960年3月23日《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世界气象组织将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2024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At
3月23日 下午 3:01
其他

接下来,将被国科大这些颜值天花板圈粉

缓慢爬升的气温万里无云的蓝天粉苞悄悄挂满枝头嫩绿的新芽在春风下轻舞UCASer脱下厚重的冬装校园沉寂了一整个冬的活力正在慢慢复苏春光作序,万物和鸣准备好被校园美丽春色不断圈粉了吗接下来的国科大将是这样↓
3月22日 下午 5:01
其他

复试高分!他们这样上岸国科大!

追梦研途道阻且长那些苦涩忐忑坎坷终有回报与收获又是春分好光景考研初试大关已过国科大各培养单位复试分数线陆续公布(点击查看文末留言区可了解更多)国科大培养单位复试通知
3月20日 下午 6:01
其他

国科大复试分数线,陆续公布!

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近期国科大各培养单位(含各研究所和各院系)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和复试安排陆续公布国晓薇为各位考生整理汇总第一波相关通知点击下方对应培养单位图片即可具体了解目录
3月19日 下午 5:03
其他

多项研究,有新突破!

合成多个新核素主导完成相关精确测量成功制备有关凝胶材料透过铸币材料见证交往交流交融......近期,国科大师生在核科学、物理学、材料学考古学、环境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系列新科研进展快与国晓薇开启本期科研报告之旅在高效乙烯环氧化方面取得进展主导完成粲重子Ωc0质量及其卡比玻压低两体衰变的精确测量揭示大陆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对克拉通失稳的作用有限合作研究西汉早期铸币材料供应见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有机肥对粟黍氮稳定同位素影响的实验考古研究领域取得进展成功制备具有可变刚度门控功能的双连续异质凝胶材料合成新核素锕-203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揭示甲烷团簇同位素测试的绝对参考体系及在塔里木盆地深层天然气来源判识中的应用揭示联合Ce-Nd稳定同位素可作为定量表征地表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新指标点击小标题可阅读详细报道点击期刊还可以查看论文原文哦科研在高效乙烯环氧化方面取得进展国科大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郝郑平团队聚焦重要化工过程乙烯定向转化合成环氧乙烷反应,开发了一种基于铝修饰的调控Ag催化剂,通过简单策略实现了高效的乙烯环氧化制环氧乙烷,有望促进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工业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Tailoring
3月18日 上午 10:16
其他

中国科学院大学诚邀全球英才!

今天,π上大用场!“盐归正传”,入选!王晓晴,梦想是“成为科学家”!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来源/国科大党委教师工作部和人力资源部美编/蒋轶凡责编/国晓薇点击关注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3月15日 上午 9:47
其他

今天,π上大用场!

编者按2019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每年的3月14日为“国际数学日”。“3.14”是最接近圆周率常数π的两位小数,故3月14日又名为“π
3月14日 上午 11:30
其他

“盐归正传”,入选!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受此启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历经4年,打造出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盐归正传”思政文化节品牌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在玩耍中、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展示中、在比赛中,自然而然,如水得盐般,收获了思想政治上的引领与升华。“盐归正传”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七大工程”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资助。2023年12月,该项目思政案例先后入选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上海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案例。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2023年10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下简称“硅酸盐所”)嘉定园区里,草木亭亭,楼宇林立,一派现代化学术机构的景象。但如果你在这一天,推开G楼3楼报告厅的大门,怕是会在一瞬间认为自己穿越了时光。灯红酒绿,音乐旖旎,夜上海的舞场里,权贵名媛还在醉生梦死,全然不顾“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愤怒的火焰已在社会各界迅速蔓延。意气风发的学生们走上街头,一场改变历史的伟大青年运动拉开了序幕。“保卫主权,还我青岛”的呐喊声一时间响彻寰宇……光影流转,历史的画卷逐帧展开:南湖摇曳的红船之上,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点亮星星之火;敌人凶残的爪牙之下,江姐、刘胡兰等革命英烈用鲜血捍卫自己的信仰……台下的观众们,早已不辨今夕何夕,都沉浸在澎湃的情感和深深的震撼之中。而台上的造梦者,都是来自硅酸盐所各年级研究生党支部的学生。尽管与专业演员还有差距,但言行举止间,已足够热忱动人。这样精彩纷呈的“Plus版”思政活动,在硅酸盐所已经不是新闻了。从2020年起,硅酸盐所研究生部副主任、研究生党总支书记陆彩飞就开始着手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思政品牌活动。她给这一系列活动取名为“盐归正传”。陆彩飞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图书馆思政如盐,溶于万物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段话给陆彩飞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她就总想着,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如“盐”的比喻同“硅酸盐所”所名中的“盐”有机结合起来,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研究所的思政教育渗透进学生们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这样,“盐归正传”思政文化节系列活动逐渐成形了。陆彩飞带领学生参加国科大研究生论坛“盐”入思想舒筋络,强化研究生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盐”入精神强骨骼,构建研究生易于共鸣的话语体系;“盐”入学术壮肌肉,延伸研究生的学术触角;“盐”入创新健皮肤,开展研究生乐于参与的技能培训;“盐”入文化赓血脉,设计研究生易于接受的活动载体——五大环节全面覆盖了研究生们的在所生活。在“盐”入思想系列活动中,最有特色的环节之一就是邀请所里的科学家讲党课。科学家们讲的党课,与学生们平时听的党课有很大不同:施剑林院士带来的党课,是讲述硅酸盐所第二任所长和名誉所长、我国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奠基人严东生先生的故事。“自己年轻时之所以执意要来硅酸盐所工作,就是受到这位大科学家的感召。”施剑林院士希望,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能在年轻一代身上继续传承下去。董绍明院士则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奋斗经历:从抓住恢复高考的契机改变命运,到白手起家打造实验室,再到以实际行动诠释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层层推进,让学生们深入体会如何把个人的学术成长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结合在一起。“盐”入精神,则是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盐”同各种时尚化、生活化的“佐料”相融合,促进“五味”调和,生成“精神大餐”。文章开头那一幕,让研究生们走上舞台,亲自演绎“历史的回望”红色情景剧,就是其中一个重磅内容。“盐”入学术,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结合得最为紧密。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走进中国科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他们还需要迈过学业精进、科研攻关、求职就业、心理成熟等好多道坎。因此在创建这个品牌活动时,陆彩飞等人希望“学术”标签的内涵能够更加丰富,除了专业学术报告,还进一步外延到科学、人文、社会、政治、心理多个角落,涉及“爱情与婚姻的艺术”,急救知识讲座和急救技能培训等。“盐”入创新,可谓是品牌活动中的人气王。创意学术海报大赛、研究生演讲大赛、“见微知著”微结构大赛、光影科研摄影大赛、“晶体定向”“材料压片”“中英互译”等职业技能大赛……让硅酸盐所师生的风采尽情展现。“盐”入文化,主要包括一系列贴近研究生生活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比如“文韬武略、健儿硅来”团体运动会、“硅根究底”知识竞赛、“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元旦大联欢”等节庆活动。2020年开展的“最美研究生实验室评选”活动,一度在研究所里引起了轰动。陆彩飞参加国科大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头脑风暴,推陈出新硕博连读生蔡朝晴担任2019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过去几年间,她所在的支部负责承办了2020年“盐”入学术系列讲座,2021年“盐入精神,代代传承”所史演讲比赛,2022年“盐入思想,提升境界”我为教育献一策征文活动,2023年“盐入创新,悦享精材”光影科研摄影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参观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要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盐入精神,代代传承”所史演讲比赛了。那次演讲的内容是关于硅酸盐所和各个功能中心的历史。与通常的演讲比赛不同,它不仅要求演讲者有丰沛的情感和娴熟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涉及所史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真实严谨、不出纰漏。为此,他们特别邀请了多位专家老师对演讲稿的内容进行检查。而几乎每个参赛小队在上台前,都要先给各自中心的主任讲了好几遍。在这一遍遍打磨的过程中,研究生们对硅酸盐所和各自所在中心的历史如数家珍,更深刻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也油然而生。“我们的比赛定在下半年,当时研一的同学都在集中教学,没有办法线下参与。这让我们有点犯难。”蔡朝晴说。但他们最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邀请研一新生们远程参与,进行在线联动。“让我们惊喜的是,新生们简直藏龙卧虎。采访拍摄、文案策划、剪辑制作无所不能。最终这个精彩的视频派上了大用场,很好地弥补了评委们打分以及分数统计的时间空白。”蔡朝晴笑着说。思政活动年年办,怎么能做到年年新呢?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头脑风暴”,是大家的法宝。通过集思广益获得丰富多样的创意和想法后,再收集研究生的意见和反馈,最后根据问卷结果,调整和优化活动方案,确保活动能够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丰富多彩,五味调和在2023年“历史的回望”红色桥段舞台剧中,2020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徐真扮演的角色是五四英雄傅斯年。演出前一天晚上,大家相聚在报告厅排练,尽管已经深夜了,但大家共同坚持,在舞台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激昂口号声也在报告厅里一遍又一遍响起。也许是因为熟能生巧,正式演出时,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一气呵成。当“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背景音响起时,所有演员不约而同地大声呐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这一刻,徐真同时感受着戏里戏外的激昂与狂喜,“这也是属于我们全体演员同学的胜利!”《历史的回望》表演现场从2020年入学开始,徐真基本上全程参与了“盐归正传”系列活动。在参与书影音“朗读者”沙龙时,他分享的是影片《铁人王进喜》。“当铁人说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的瞬间,我仿佛也身临其境。这一幕激励着我去克服甚至征服在科研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徐真说。在徐真看来,研究所的科研任务固然繁重,但如果一味在做实验和读文献中埋头苦干,反而可能陷入闭门造车的陷阱。在这种时候,“盐归正传”就真的像盐一样,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早在本科和硕士期间,马腾就是一个常常组织活动的积极分子。但他总有个遗憾,就是作为组织者,很少品尝到尽情享受活动的乐趣。来到硅酸盐所读博士后,琳琅满目的各色活动弥补了他的遗憾。他如鱼得水地沉浸在舞台剧比赛、手绘活动、中秋集市、户外飞盘活动中,还在“盐入创新,悦享精材”光影科研摄影大赛中斩获了二等奖。他不仅为自己的作品自豪,也非常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当一位同学展示电镜作品时提到,“Si3N4就像是在狭缝中盛开的花”时,他不禁惊叹于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属于工科生的浪漫。让马腾印象深刻的,还有硅酸盐所人给活动取名字的惊人天赋:“悦享精材(彩)”摄影大赛、“健儿硅(归)来”团体运动会、“硅(归)根究底”知识竞赛、“独具慧盐(眼)”创意学术海报大赛……谐音梗玩到飞起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学科特色,突出了活动定位。“我很喜欢硅酸盐所办活动‘干净利落’的感觉,这显然离不开工作人员的精心策划和辛苦准备。”马腾说,“可以看出,研究生会和各党支部的同学们真的是心细如发。他们在策划活动时,不仅考虑到活动的趣味性,又考虑到大家课业繁重,为此千方百计降低参与同学的时间成本。比如‘爱在手绘’系列活动安排在中午,大家聚在一起,听着音乐聊着天,可以很好地放松自己;而科研摄影大赛则是将大家在科研中收获的结果展示出来,同时组织汇报讲解,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更好地平衡‘科研——生活——自己’的关系。”这些点滴之处的苦心,让擅长组织活动的马腾都赞叹不已。硅酸盐所代表队参加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篮球赛夺冠导师参与,思政引领2022年5月17日的晚上,硅酸盐所研究员、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曾华荣讲了一堂在他记忆中最为特殊的党课。当时的上海,正遭遇疫情的艰难挑战。看着隔离中久未谋面的师生们,在腾讯会议软件上“云”相聚,曾华荣感慨万千。这堂党课的题目是《读2022春之大书,做科技强国之大我》,他以“六读”为主线,娓娓道来。一读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二读北京冬季奥运会;三读《人世间》;四读共青团百年;五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六读上海战“疫”——从家国情怀讲到人生百态。当《人世间》主题曲动人的旋律响起时,以网线相牵的师生们顿生一种“天涯共此时”的羁绊。既是科研人员,又是党支部书记的曾华荣,对党务工作者常说的那句话感触尤深:“要把党建工作跟科研工作深度融合起来。”在他看来,“盐归正传”思政文化节系列活动真正做到了把研究生的思政工作、教育培养和科研实践深度融合起来,还与研究所定位、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等都有机结合了起来。特别是“最美实验室”“最佳实验记录”“最规范实验操作”等一系列评选活动,不仅给了大家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看到其他实验室的优势和长处,见贤思齐、取长补短——“总体而言,设计得非常巧妙。”他说。在参与“盐归正传”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曾华荣对“大思政”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生动。“我理解的大思政建设,至少包括3个方面:第一是思想层面,通过大家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爱党爱国的情怀、文化艺术的情操培养起来;第二是把思政工作与研究所和各中心的工作深度融合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则是在研究所中构建一种有感染力、有引领力的创新文化氛围。”曾华荣说,“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研究生而言,这种思想政治上的引领非常重要,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像曾华荣这样,踊跃参与“盐归正传”思政文化活动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对硅酸盐所的师生来说,这俨然已经成为他们习以为常又乐在其中的文化氛围。就像你不会特别留意到盐的味道,但你知道,它就在那里,恰到好处,无比美妙。陆彩飞参加研究生教育论坛留念灌溉四载,蔚然成荫2023年12月,“盐归正传”思政案例先后入选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上海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案例。看着那株4年前种下的青青幼苗,如今茁壮成长、蔚然成荫,陆彩飞心中无限欣慰。她还记得,2021年首次评选“最美实验室”时,全所上下积极参与、各显其能的盛况;记得红色桥段舞台剧中,那些笑泪纷飞、震撼人心的场面;也忘不了暑期实践活动中,硅酸盐所的学生们回到各自家乡的小学、中学,把研究所里老科学家的故事和精神传播给更多孩子的举动……不知不觉间,这条路已经走了这么远、这么远。“你们怎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让所领导、科学家和学生们,都如此支持这些活动,踊跃参加这些活动?”面对记者的提问,陆彩飞笑了。她于2006年入职硅酸盐所,从2008年开始做研究生工作。10多年来,她好像一直和学生们在一起。“这样我们每次办活动时,布置任务就非常顺利。因为我们彼此非常熟悉,而且他们也知道,我们办这些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着想。”与此同时,陆彩飞和她的同事也非常注重发挥导师们的力量,除了邀请导师讲党课,还常常通过各位课题组长动员学生参加活动。硅酸盐所的所领导和党委会原本就非常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看着活动越办越好,如火如荼,也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丰富多彩的思政文化活动成为硅酸盐所一张独特亮丽的名片。眼前的陆彩飞,有着一张几乎看不出年龄的脸庞,脸上总是挂着平和秀澈的笑容。她说,与学生一起工作,带给她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在关怀学生、托举学生的过程中,她也有了最珍贵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这是我真正喜欢做的事。”她说这句话时,看起来那样温柔,而又充满力量。陆彩飞走访宿舍本文原载于《国科大》杂志原标题《如盐入水
3月13日 上午 11:43
其他

王晓晴,梦想是“成为科学家”!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是中国科学院对在学研究生的最高奖励。获此殊荣的研究生应学业优异,在学期间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或在理论上有较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或在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在其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共评选出“院长特别奖”8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学籍研究生60名。本期,跟国晓薇一起,走近国科大2020级海洋生物学专业博士生王晓晴的科研故事。时常哼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的王晓晴,仍然记得小学时代无比仰慕那些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巨匠。“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当问及为什么报考国科大时,王晓晴说道。从小时候起,一颗科学种子在她心里逐渐发芽、成长,最终化为投身科研工作的决定。就这样,王晓晴考入国科大,走进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下简称“烟台海岸带所”),开展环境毒理学研究,正式踏上科学追梦之旅。王晓晴尝试解决难题如何更全面地筛查出优先管控的新污染物,是世界性的难题之一。新污染物的潜在环境和健康危害性及风险评估和管理,已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由于新污染物复杂的物化特性和毒性效应,仅依赖传统毒性实验来补充毒性数据,逐一评估和预测新污染物的毒性风险,存在明显局限性。”王晓晴说道。如此,大量新污染物的毒性数据缺口成为了一大难题。王晓晴在国科大研究生导师、烟台海岸带所研究员吴惠丰和副研究员李斐的指导下,尝试通过开展高通量组学和计算毒理学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最终在不断努力下,她整合多种技术手段,构建起表征典型新污染物的致毒机制的多级有害结局路径网络,并基于该网络框架发展了毒性预测模型,为新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对其早期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
3月12日 上午 10:49
其他

关注,国科大导师“两会声音”!

从天上的卫星到脚下的沃土从新技术起跑到新产业落地从自动驾驶、新型药物到科普教育、青少年健康两会上的国科大导师仰望星空,着眼实际深入多个领域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跟国晓薇一起来看看国科大导师“两会声音”王贻芳代表:科学研究要勇于在重要领域打攻坚战
3月11日 下午 12:30
其他

国科大师生热切关注2024年全国两会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全国两会拉开大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带着殷殷重托,共赴春天的盛会锚定强国建设、聚焦复兴伟业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的召开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时刻关注两会动态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在全校上下掀起学习热潮王庭大国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3月9日 下午 1:31
其他

她们,是科学家,是实验师,是星空追梦人

在线阅读《国科大》杂志电子版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国科大》杂志新发现!课题组透过“锅巴”揭开了......国科大师生,记录7000多颗流星轨迹!是今日,也是每日!
3月8日 上午 9:15
其他

新发现!课题组透过“锅巴”揭开了......

编者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古书里记载的画面是否符实?5000多年前的人们依靠什么为生,食物来源又有哪些?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课题组,从先民们的残留物——“古代锅巴”说起,揭开古人饮食生活的神秘面纱,探索更多未解之谜。透过一片锅巴,中国科学家成功揭秘了祖先舌尖上的生活。近期,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科技考古期刊《考古科学杂志》上发表,揭开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饭稻羹鱼”的生活图景。公元前四千纪,居住在环太湖地区(现江苏一带)的先民用陶器蒸煮食物。吃罢饭后,剩余食物附着在蒸煮容器壁上。沧海桑田,历经5800余年,陶器被掩盖在土层之中,直到2018年,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太湖西岸宜兴市下湾遗址,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陶器内壁炭化残留物,“古代锅巴”得以问世。“‘古代锅巴’与现代人所理解的锅巴有一定的相似性。新石器时代,先民在蒸煮食物时,烧糊的食物会附着在陶器内壁上。而埋藏陶器的土壤中微生物比较少,有利于‘古代锅巴’数千年的保存。”论文第一作者、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博士生吕楠宁说。陶器左侧内壁锅巴遗存清晰可见5000多年前的“古代锅巴”得以重见天日。它们黏附在陶器内壁,颜色黝黑,比泥土颜色更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学者通过脂质分析和蛋白质组学等分析方法,对陶器内壁的炭化物进行有机残留物分析,深化了对先民饮食的认识。“陶器中‘锅巴’的分析可以反映先民最后几餐的真实状态。”论文通讯作者、国科大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饶慧芸说。2018年,饶慧芸和同事在南京博物院的库房中,挑选了200多片出土的陶片,他们从南京提着行李箱,坐火车运回了北京。进入实验室后,他们选取几十毫克的“古代锅巴”,用红外光谱分析其是否具备脂质、蛋白质等信号,再进一步展开分析,从信号中摸索出黍素等化合物的标记物,确定陶片残留物中是否为小米或其他食物。脂质分析可以大致判断古代样品的动植物来源,而蛋白质组学可以提供比脂质更精确的种属和组织部位信息。饶慧芸解释,“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提供更多的生物分子信息,更准确揭秘先民餐桌上的食物。”吕楠宁在“古代锅巴”中发现了源于大米的化合物。为探究“古代锅巴”是否含有大米成分,她用电饭煲蒸煮了一碗米饭,对蒸熟后的现代大米进行了脂质提取,并在现代大米中发现了与“古代锅巴”相同的生物标记物,完成了对大米残留物的认定。吕楠宁正在整理陶片“古人食物中的蛋白质,要保存数千年并非易事。”饶慧芸解释,由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会在环境影响下发生断裂,成为短的肽段片段,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短,如同一个拼图变成了更细小的碎片。学者们将这些碎片信息从考古样品中提取出来,拼凑其中含有的蛋白质序列。一旦关键碎片没有找到,会对后期分析造成困难。而如果样品沾染了现代人或者动物的生物信息,那么这些高浓度信号会掩盖古代的生物信号,对样品的解读造成严重影响。“对考古人员来说。每一份样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饶慧芸说。饶慧芸正在进行实验在先民餐桌上,“电饭煲”“蒸锅”等器具或许早已出现。清代(公元1808年)《说文解字注》记载:“甑是用来蒸米饭的”。在下湾遗址的器物研究中,他们发现甑被先民用来煮米饭和水产品。依据二里头文化时期甑或甗的研究,它还曾被用作蒸笼来重新加热煮熟的谷物产品,如馒头和粽子,块茎产品甚至肉类和蔬菜。“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这次研究发现的先民饮食与汉代文献《史记》的记载相符。吕楠宁解释,至少在5800年前,大米和鱼等水产品构成了先民食谱的一部分。一个新的发现是:环太湖地区的先民除了食用水稻之外,还种植了一定比例的黍子,打破了人们对环太湖地区为水稻农业地区的认知。“从崧泽文化早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阶段的三个样品中,发现了黍的生物标志物,这是在环太湖地区首次发现黍遗存。”吕楠宁说。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证实,崧泽文化时期的先民已经开始了对黍的种植与利用。结合双墩遗址和上山遗址曾出土粟黍遗存等小米传播证据推测,环太湖地区可能位于小米南传的路径上,且种植年代应早于5800年前,这一发现为新石器时代粟作农业的南传提供了新证据。公元前四千纪,居住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先民的生活图景得以慢慢揭开:先民可能靠捕鱼、饲养家猪、狩猎野生反刍动物,以及种植水稻和黍生活,他们采用鼎和甑等陶器来烹饪多种动植物食材,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但更多的谜题也随之而来。通过对“古代锅巴”展开有机残留物分析,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海鱼——大黄鱼出现在下湾人的餐桌上。这也是在崧泽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海鱼。而下湾遗址距离6000年前的古代东部海岸线大约有100公里。5000多年前的下湾人是如何从沿海获取大黄鱼的?如何保存一条条大黄鱼?这些问题还不得而知。吕楠宁推测,海鱼有可能是通过某种发达的水网,与沿海渔民实现交换。古代器具的残留物分析仍在继续,更多未解之谜还在探索。“有机残留物分析还可以为动植物、奶制品的认定提供细致的佐证证据。”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杨益民说。此前考古挖掘并未大规模开展有机残留物分析,这让杨益民觉得非常惋惜。他以青铜器为例,通过青铜锈的有机残留物分析,可以分析出器具的用途以及加工的具体食物,为古人生活图景的描绘提供具体的细节,也让古代镯子、手环等物品详细信息被现代人了解。杨益民说:“只有不断揭秘古代残留物的真实面目,才能为古代生物资源利用和相关文物的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这项冷门绝学,在“世外桃源”发掘考古“盲盒”!东亚最早!来“品一品”这口2700年的果酒国科大师生,记录7000多颗流星轨迹!是今日,也是每日!聚焦,国科大导师上两会!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来源/中国青年报
3月7日 上午 11:00
其他

国科大师生,记录7000多颗流星轨迹!

编者按:浪漫的星空不只在梵高的画里,当你抬头仰望时,点点星光也洒落现实。远眺不可及的明星,使人充满遐想,欲一探究竟,又默感苍穹的无垠。追“星”的过程不算简单,要抓住每一次转瞬即逝的时刻,记录流星的天球坐标,去追逐夜空的“尾焰”。李镇业及其所在团队致力打造一张“网”,兜住流星划过的轨迹,探寻这些“天外来物”从何而来、落在何方,去解答宇宙未知的奥秘。只要观测天气条件良好,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李镇业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更新流星观测情况。观测数据的来源,是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支持建设起的流星多站视频监测网。目前,这张网分布在北京及周边区域,已经记录了7000多颗流星的轨迹。火流星从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施密特望远镜圆顶上空飞过历时数年“织”起监测网“流星是非常美丽的天文现象。”李镇业是专业的天文爱好者,与天文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中学时期。进入大学后,他更是积极参与天文观测活动,选读了天文学的双学位,还曾亲手组装小型的流星相机,经常到野外拍摄流星。在选择硕士专业方向时,他坚持了自己热爱的方向——天文技术与方法。这个专业主要是开展天文观测、数据处理和天文仪器设备研制等研究。李镇业在科研工作之余,李镇业坚持追“星”。他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流星光学观测手段经历了从目视到拍照,再到视频拍摄的多次变革。为了更好地捕捉流星的轨迹,在导师的支持下,李镇业和多位好友一起组建了团队,提出要设计打造流星监测网。流星的观测与常见的天文观测模式不尽相同,观测者为了定位一颗流星,需要利用间隔几十公里的两个站点同时展开观测,然后通过双站三角定位,绘出流星在空间中的精确三维轨迹,最终反推出流星体在太阳系中的飞行轨道。“建设监测系统也很复杂,涉及到多个学科方向,我们断断续续做了两三年。好在我们是一支各有所长的团队,大家虽来自五湖四海,但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实现了合理分工。”李镇业举例,流星三维定位程序设计、流星相机运行、自动化处理流程优化……大家各司其职。他们克服的困难“一言难尽”——软件编写、测试,再编写、再测试,这个过程需要反复试错。“在山间的寒冬里安装调试设备,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2020年底,双子座流星雨前,他们终于完成了流星监测的软件开发,并把这次流星雨观测作为软件的一次“大考”。夜幕降临,宛若拉响了“考试铃声”。一颗、两颗、三颗……流星相机目不转睛地盯着深邃的夜空,不放过每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两个观测站从不同视角,记录下每颗流星的天球坐标。“后面的所有计算工作都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流星只要现身,系统就能实时识别、保存数据。它的‘眼神儿’也老练,能分辨出流星与飞机、人造卫星等目标的差别。”李镇业回忆,那次“考试”,两个站点分别观测到了500余颗流星,后续还精确测量了76颗流星体的轨道。高质量的成果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2021年,“流星双站视频监测系统”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此时,李镇业开始攻读博士,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正式确定为流星多站视频观测,开发流星视频监测软硬件和数据平台。观测站点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捕捉到7000余道夜空“尾焰”李镇业解释,与动辄距离地球数十万光年乃至更远的天体相比,流星算得上是“近在咫尺”。在抵达地球之前,流星就像是飞行在宇宙中的“小石子”。当它们高速飞抵地球时,与大气发生摩擦,发光发热。此时,它们所处高度仅距地面约100公里至30公里。因此,从地面上不同的位置观测流星,其飞行的角度和状态会有明显差异。这就是流星多站视频观测的重要价值。为了更好地记录飞过北京上空的流星,团队就务必要打造一张“网”,实现多角度视频观测。他们在北京及周边区域分散选址,分别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武清观测站、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流星观测站,覆盖探测范围约20万平方公里。李镇业在安装流星监测站相关设备作为监测站点之一,长哨营中心小学与国科大的合作由来已久。近年来,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师生会定期为孩子们带来天文知识科普课程。李镇业到这所小学安装设备时,也分享了流星雨的科普知识。“后续我们计划把系统产出的数据,作为学校天文科普课程的一环,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学习天文基础知识。”在长哨营中心小学安装的流星监测站“夜空还是很‘繁忙’的。”李镇业笑着说,4个站点建立还不到1年时间,这张流星监测网就已经探测到7000多颗流星的轨迹。平日,各站点的数据都能实现自动收集,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后,只需几十秒,其轨迹就能计算完成并存储到后台。“观测天体一般是‘定点’工作,用天文望远镜定期观测。但流星来去匆匆,必须长时间、连续观测才能积累有效数据。”李镇业补充解释,这对相关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提出了很大挑战。在下雨、沙尘等恶劣气候条件下,设备不需要人工介入也可以正常工作。2024年1月29日19时许,流星监测网的3个站点同时捕捉到了一颗高亮度流星。“这次观测意义重大。这些‘眼睛’能从多个角度,代替我记录下流星的一举一动。”李镇业表示,每天醒来看到新的流星数据“入账”,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寻找“天外来客”解密宇宙“现在国内很多流星爱好者也在建设、运行流星相机。但从客观角度分析,他们对流星数据的深加工能力稍显不足。”李镇业说,对天文研究而言,只有图像资料远远不够,流星的轨迹如何、在哪里爆炸、陨石可能在哪里坠落,都关系到后续的科学研究工作。流星轨迹数据是天文研究承前启后的一环。当科研人员获取到流星轨迹,就能反推出它们在进入大气层前,在太空中的运行轨迹,进而追溯这些碎屑颗粒产生的源头,分析探索彗星、小行星等天体的活动特征,乃至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如果流星在飞过大气层时没有燃尽,剩余部分就有可能形成陨石。”而流星监测网的一大功能就是计算陨石的落点位置。厘米级甚至更小的宇宙尘埃就能形成流星,如果是体积达到几十厘米的天体碎屑,就可能落地形成陨石。半个多月前,现身北京上空的明亮火流星,体积一定不小,它是否会有未燃尽的部分落地?“这样珍贵的机会,一年可能也只能碰到一次。”李镇业立刻检查流星监测网后台数据,调试出了这颗流星的轨迹——从北京东侧的上空闯入地球大气,在平谷区上空经历了剧烈空爆,最终消失在顺义区上空。根据流星消失前的位置和速度,李镇业在系统中分别模拟生成了1千克、100克、10克陨石碎片的坠落轨迹。结果显示,陨石最有可能坠落在位于昌平区和顺义区的一片长条形区域内。团队立刻组建了一支“陨石小分队”开展搜寻工作,公开发布了火流星的详细数据,希望发动更多力量加入搜索队伍。“目前,人类通过光学观测能说清来源的陨石,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几十颗。”李镇业说,虽然作为“天外来客”的普通陨石总量不算少,但大多数都是“无头悬案”,暂时说不清其来自何方。如果有幸获取到这样珍贵的陨石样本,就能到实验室中开展很多仅靠天文观测无法进行的后续研究。岩石成分分析、同位素组成,乃至生命迹象的寻找,都必须依托陨石样本开展研究。“建设这张‘网’,既有关乎太阳系起源的灵魂一问,也有保护航天器安全的现实意义。”李镇业期待,未来能建立一张覆盖全国的流星监测网。当前,欧洲、美国已经建设起比较完整的流星监测网。随着我国的流星监测网建设进一步补全,人类对流星活动将实现连续监测。好亮,火流星划过北京上空!我们在国科大拍罕见天象!浪漫的是,和你一起在国科大看星空是今日,也是每日!聚焦,国科大导师上两会!新学期,在国科大寻找浪漫!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来源/北京日报
3月6日 下午 5:31
其他

是今日,也是每日!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从这一年开始3月5日被命名为“学雷锋日”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今天是第61个学习雷锋纪念日“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句口号激励着国科大青年前行公益科普,为梦想插上翅膀“科翼行动”科普知识系列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中国科学院大学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旨在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等形式让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拓宽科学视野,增强科学素养2023年高年级“科翼行动”志愿者队伍已走进北京市市区的18所中小学来自16个培养单位的科翼行动志愿者们共开展科普报告51场总志愿时长42.5小时主题涉及生态、遥感计算机、人文等多领域充分发挥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科教资源和学科优势为中小学生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科普盛宴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2023年暑期我校深入开展“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师生们奔赴祖国各地在服务国家战略规划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贡献青春力量“科农之星”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提升莘莘学子服务三农的家国情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科农之星”青年服务团于2023年7月至9月前往西柏坡、正定塔元庄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海兴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试验基地以及南大港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实地参观实验站深入了解“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同时访谈当地农民了解各项试验对作物改良的进展情况此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种好旱碱麦,把粮食安全保障好”的信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S2303乡村振兴”实践团围绕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对其乡村发展与振兴路径进行调研他们与村委会深入座谈从政策制定者维度了解政策出发点与落脚点访谈当地群众、产业从业者、旅游游客从政策受益者维度分析政策效力以村庄产业定位规划为本描绘出村庄发展的新蓝图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2023年7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青年服务国家”社会实践团抵达湖南省韶山市聆听毛泽东同志回韶山的故事参观毛泽东同志韶山故居并将此次活动深入课题研究打磨思政作品发出青春倡议(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志愿服务,“创益家”同行今天也是第25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国科大青年用志愿服务的行动践行雷锋精神用久久为功的态度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资环学院与现代农学院水稻插秧、收割志愿服务活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资环学院与现代农学院红肖梨采摘志愿服务活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天文学院同学在图书馆义务清扫志愿服务(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光电学院师生前往敬老院志愿服务(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计算机学院志愿服务队IT义务维修活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国科大校园品牌公益项目“创益家”充分发挥师生创新活力和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公益活动培养具有公益情怀的优秀人才期望其未来可以成为回馈社会的慈善家活动也把众多有公益情怀的师生组织起来形成了温暖的公益大家庭创益家
3月5日 下午 5:11
其他

聚焦,国科大导师上两会!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这个重要年份召开的全国两会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3月4日在北京开幕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于3月5日召开着眼关键之年谋划关键之策在这次备受瞩目的盛会中多位国科大导师立足岗位深入实际,放眼未来扎实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
3月4日 下午 6:11
其他

新学期,在国科大寻找浪漫!

开学如期而至新学期如同崭新航程等待国科大学子扬帆起航此刻我们不仅仅是踏入科学殿堂更是迈入一个无限可能的科学世界在这个世界每个日常,都是浪漫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浪漫,可以是国科大课堂上与一线科学家面对面学术交流的快乐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笔尖在纸上跳跃留下思维的痕迹和智慧的火花浪漫,可以是充满探索的实验每次实验的成功都像是对未知世界的一次深情告白展现国科大师生不懈追求和对真理的热爱浪漫,可以是野外科考的探险国科大师生背上沉重的装备穿越茫茫山林、踏足广袤草原、探索无垠沙漠或是潜入深邃的海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解开一个个未知的谜团诠释科考的浪漫浪漫,可以是丰富多元的讲座嘉宾在讲台上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诠释一个个深奥的理论听众们或点头赞同,或陷入深思他们在这里找到共鸣和力量也收获成长和启迪浪漫,可以是一年四季的轮回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夏,热情如火,充满活力秋,硕果累累,收获满满冬,银装素裹,美不胜收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它们共同构成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图景并展现生命的无限可能浪漫,可以是日出日落时的温柔当太阳缓缓升起万物在晨光中苏醒世界充满了希望和活力当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一片金黄我们也正好领略其中的诗情与画意浪漫,可以是一片璀璨的星空在静谧的夜晚无数的星星点缀在夜幕之上仿佛是宇宙的精灵在眨眼微笑它们散发着微弱而坚定的光芒不言不语却以最纯粹的光芒诉说着浪漫的永恒浪漫,不只玫瑰与情书还有分子式中的和谐宇宙之谜的揭晓科技创新的奇迹用科学的方式去寻找浪漫用探索的精神去丰富心灵我们追寻的是那份对未知的好奇是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每一次实验的成功每一个难题的攻克都是对自我能力的超越对科学精神的诠释新学期让我们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感受那份独有的充满智慧与激情的“科学式”浪漫吧中国首位!这位院士,获学界最高荣誉!100天,圆梦国科大!一位国科大博导的十二时辰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文字/国晓薇图片/国科大官微往期推送美编/何邦彦责编/侯新雨点击关注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3月1日 上午 11:02
其他

中国首位!这位院士,获学界最高荣誉!

国科大官微素材整理/国晓薇美编/何邦彦责编/许天雄点击关注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2月29日 上午 11:31
其他

100天,圆梦国科大!

寒窗十年,信余百天踌躇满志,坦途在前高考百日倒计时已开启愿你博观约取、笃志前行在“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国科大学长学姐
2月28日 下午 5:03
其他

一位国科大博导的十二时辰

编者按从抵达返回青岛火车北站的一刻起,直至夜幕再次降临,本文,我们将一同走近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与过程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催化聚合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庆刚的十二时辰。王庆刚和他的团队在溶聚丁苯橡胶新材料的研发上取得显著成果,不仅解决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瓶颈,还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为我国高性能轮胎行业的自主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腊月二十四,周六,6点33分,D25次列车缓缓驶入青岛火车北站。背着跟随他走南闯北的双肩包,国科大博士生导师、青岛能源所催化聚合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庆刚走下列车。在寒冷的北风中,他大步流星地直奔出租车乘车点。来不及回家休息,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的他直奔位于崂山区松岭路的办公室。从新材料到生产线7点32分,“哗哗哗”,拧开办公楼卫生间的水龙头,王庆刚用冷水洗了把脸,洗去了4天内辗转3000多公里、通宵坐车8小时的疲惫。随后,他走进办公室,抽出办公桌上的抽纸擦了擦脸,并换了身干净衣服。8点,王庆刚精神抖擞,准时抵达研究所行政楼211会议室,进行一场重要的线上答辩。一小时后,《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办公室见到了返回的王庆刚——接下来,是中心固定的例会时间。王庆刚团队与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历经5年,终于在2023年底完成了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年产值达4亿~5亿元的橡胶生产线建设。不久前,生产线成功完成试车。王庆刚欣喜地展示岳阳生产线的橡胶新产品“有一个好消息,第一批200吨橡胶即将生产下线啦!”例会上,王庆刚欣喜地告诉大家。溶聚丁苯橡胶是王庆刚的研究内容之一。它既可以提高轮胎的抗湿滑性和安全性,又能降低滚动阻力和油耗。但遗憾的是,我国高性能溶聚丁苯橡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列为我国的“卡脖子”技术产品。针对这一情况,王庆刚带领团队历时8年多研发出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新材料,解决了这个难题。2023年,他带领团队完成7.5万条高性能轮胎的生产示范,证实铁系梳枝丁戊橡胶轮胎抗湿滑性能优异,刹车距离缩短近10%、滚动阻力下降约5%,同时产品成本也有效降低。2024年2月,他带领团队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建成一条真正具备生产能力的生产线。“走,去实验室看看。”10点16分,开完例会,王庆刚起身走向实验室。他从白色的实验服里拿出随身携带的记号笔,在实验室的透明玻璃上写下一行行化学方程式,又对着研究装置边举例、边比画。“化学回收可能是石化行业未来最大的利润增长点之一。我们的C-X高分子解聚循环闭环研究正进入关键时期,预计2024年8月自主完成千吨级产业化装置建设。”王庆刚充满信心说道。王庆刚(左一)在介绍实验从“低谷”到“国际首次”“王主任,终于见面了。”14点30分,一家杭州橡胶企业的代表准时走进王庆刚办公室。“王老师不出差时,一般会接待企业来访,每周至少1~2家。”团队成员王亮说,“企业多是前来寻求合作研发机会的。现在的中心是‘香饽饽’,但从前可不是这样。”2015年3月,王庆刚结束在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的博士后阶段研究工作,回国加入青岛能源所并担任研究组组长。新创建的团队该如何确立研究方向?王庆刚回想起自己硕博阶段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多次对他的叮嘱:“一定要和国家需求相结合,和研究所规划相结合,做重要且实用的化学,做日常生活与国家需求真正结合的研究。”基于此,他最终转到高分子材料方向——高性能轮胎橡胶新材料的创制和应用。“当时研究组科研经费不足,不少成员迫于现实经济压力而离职。科研工作也很难转化,一时之间难以拿出证明性成果。前3年,我们跑了几十家化工企业,却常被质疑能否自主研发出原创性材料……”提及往事,团队成员赵雯不禁唏嘘。“第三年是最低谷阶段,团队几乎濒临解散。我就是那时进入研究组的。”研究中心的博士匡佳说,“那一年,所里总结述职时,王老师说,‘我们全组人愿意拿最低工资,但是请允许我们继续干,未来我们一定行!’
2月27日 下午 5:31
其他

国科大,开学!

春风暖暖,万物复苏经过了一个寒假的休憩“科学号”列车再度启程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正式开始再次踏进熟悉的教室公式符号在黑板上跳跃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一次,下定决心继续探寻它们背后的奥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向涛讲授《量子力学》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何杰颖讲授《大气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何苯讲授《推荐系统》国科大外语系副教授杜朋讲授《大学英语II》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郝成春讲授《实分析》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方明讲授《线性代数Ⅱ-B》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教授郑阳恒讲授《原子物理学》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魏达盛讲授《线性代数Ⅱ-A》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陈德元讲授《高级通信原理(Ⅱ)》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吕晓睿讲授《原子物理学》国科大人文学院教授胡志强讲授《科学哲学》校园文化功能区再上新享受温馨舒适的多样空间读书小憩,度过丰富的课余时光合作讨论,收获思想的交流碰撞阳光透过玻璃窗宁静的氛围在教室流淌窗明几净的教室
2月26日 下午 7:46
其他

国科大2024年考研初试成绩查询,定了!

根据上级招生主管部门工作要求,现将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初试成绩查询及成绩复查事项公告如下:1.初试成绩查询时间及方式(1)查询时间:北京时间2024年2月26日15:00起,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点击跳转)将开通2024年硕士生“初试成绩查询系统”。(2)查询方式: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首页右下方“在线查询”→点击“硕士”。查询系统中须录入的考生姓名、身份证号码以网报时填写的报名信息为准。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年硕士考生初试成绩以我校招生信息网成绩查询系统公布的为准,考生可通过成绩查询系统自行打印本人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单。2.初试成绩复查时间及要求若考生对本人成绩有异议,可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相关要求提交成绩复查申请。初试成绩复查不受理违规(或作弊)考生的相关考试科目(作弊考生的全部科目)成绩复查申请。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培养单位受理考生成绩复查的时间统一为2024年2月28日、29日。逾期不再受理。具体复查程序如下:(1)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复查程序2024年全国统考科目的考生答卷全部为网上阅卷,答卷不返还我校,考生选考的统考科目成绩复查的信息仅限北京教育考试院下发的统考科目得分数据中相关成绩内容。复查程序为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初试成绩查询系统”,查询本人“统考科目得分”分项成绩,开通时间为2月28日、29日全天。我校2024年硕士招考全国统考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199管理类综合能力、201英语(一)、204英语(二)、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312心理学专业基础、314数学(农)、315化学(农)、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2)自命题科目成绩复查程序我校各培养单位2024年硕士考生初试成绩复查申请全部通过网络、电子邮箱等线上方式进行,考生报考的研究院所或院系通过网络、电子邮箱等方式线上反馈申请考生的成绩复核结果。考生若对除统考科目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科目成绩有异议,需于2月28日、29日向所报考的研究所研究生部或院系办公室线上提交复查申请。各培养单位联系方式可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首页右上方“联系我们”栏目查询。各培养单位按照上级招生主管部门要求于3月1日至3日安排专人按规定进行复查。成绩复查内容限定为:①加分是否有错误;②分数是否有错登、漏登;③答卷是否有漏判。成绩复查不涉及评分标准的宽严程度。请考生及时关注我校招生信息网及所报考的具体培养单位主页发布的相关通知或公告信息。咨询电话:010-82649886、010-82640457(8:30-11:30、13:30-17:00)咨询邮箱:ao@ucas.edu.cn
2月23日 下午 8:52
其他

叩开科影融合大门,她“期待永远大于恐惧”!

编者按:一部《流浪地球2》电影、一部《三体》电视剧,让2023年的开端添上了一抹科幻色彩。不少观众都发现最近几年的国产科幻作品同以往有些不一样:有些硬核,也有些较真儿。其实很多人还并不知道,科幻作品背后的科学顾问们正在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快速成长起来,科学与影视融合的概念也在国产影视行业中逐渐深入人心。而这些变化背后,有一位重要的推动者——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科学工作联合中心传播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我国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的发起人王姝。十多年前,还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人文学院传播学专业就读的王姝,并不曾想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科幻电影中科学团队执行制片人的职位正渐受关注,而她,正是这一新兴职位中的代表之一。理科生到文科生,转变措手不及“我高中时期是一名理科生。说来很惭愧,我唯一得了B等级的课程就是语文。”王姝苦笑着说道。然而阴差阳错,王姝在高考时却被录取至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天爷可能是觉得,既然我语文这么差,那就送我去中文系好好补习一下。”身处这样环境的王姝虽然在各种主业课程上感受到了来自周围同学们的“降维打击”,但她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我当时主动修了许多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一来我本身对这些领域非常感兴趣,二来学习这些‘据说很难’的课程,本身也是我在尝试给自己寻找信心的过程。”本科三年级时,有位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物理学院读博的学长向王姝提及研究生院开设了科学传播这一专业。“我当时就觉得,这或许是我能找到的对中文系同学来说距离科学最近的专业”。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王姝如愿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学传播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王姝进入科学传播大门的王姝没有闲下来,她那旺盛的好奇心正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这片土壤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你知道吗?直到研二的时候,许多人一直以为我是地星学院的学生来着。”王姝笑着说,她在那时修习了许多地球科学和海洋生态学的课程,每天都和这一学院的学生们坐在一起上课,自然是木秀于林不可知也。深埋多年种子终于发芽连王姝自己也没有想到过,在人文学院学习科学传播的这几年,将会成为一颗深埋于心底的种子,等到时机成熟就会从心底里破土而出。“我在2009年硕士毕业的时候,完成了国内第一份关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态度调查。在那时,科学界对参与科学传播的态度还是趋于保守和单一的。”王姝回忆起自己早些年在脑海中埋下的那颗种子,“当时大家一提到科普这个概念,想到的就是去学校作报告、讲座,或者写文章、出书。”然而这些途径投入占比高,效益有限而且又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因此科普活动一直都很难破圈。一个疙瘩逐渐结在了王姝的内心中,她留意到,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和人群覆盖广度,几乎是其他科普媒介难以逾越的体量,如果能够借助影视作品来实现科学知识的借势传播,形成的效果或许会是以往难以企及的。王姝只是影视和科研两个行业之间仿若隔了千山万水,要怎样才能将其连接起来便成为王姝必须思考的一个巨大难题。好在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案例:好莱坞影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闻名遐迩的《星际穿越》中惊艳众人的黑洞便是科研与影视融合的极致产物。科影融合的概念一旦出现,就有了落地生根、寻求验证的内在诉求。2017年伊始,王姝开始同影视行业的从业者进行一系列接触,“我们调研过科学家对影视行业的态度,做过几次闭门沙龙,在一些电影节上设置了论坛,通过报告去推广我们的想法,评估科影融合可能产生的价值。”令她欣喜的是,数年之后,科学家团体的态度已经比以往开明了许多,他们乐于去进行一些多元的尝试,尤其是同影视行业——这种文化消费产品——进行一些跨界合作。影视圈的从业者也非常乐于尝试这种新鲜的合作形式。中国科影融合的探索逐渐进入正轨。开荒新领域,打造样板间“《流浪地球》已近乎完成的时候,我们才相互接触……实在是非常遗憾。”王姝回想起科影融合的早期阶段,不禁感慨万千。《流浪地球》首部电影完成之后,制作组也在上映前找过一批科学家来进行审核与评价,然而在当时,由于双方缺乏预先的沟通,科学家一方自然也就以最严格、最规范的学术思维对这部电影作出了“冷血”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对话是很难展开的。”王姝提到,那次对话给双方都留下了些“心理阴影”,以至于龚格尔和郭帆两位老师对科学家的态度也变得更为敬畏,这种良性失衡的对话和沟通显然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王姝意识到,应该让科学家更早介入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避免这样的局面。王姝接受采访王姝跟她的合作者们摸索出来的方案,是让科研工作者以科学顾问的形式融入到影视作品的创作当中,“因为作为科学顾问参与创作的科学家,对于自己的作品应当还是抱有一定的责任心的,至少不会完全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待它,这时候他们就会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进行评论和审视。”开始以科学顾问的形式进行尝试之后,王姝遇到了一部科幻作品——《独行月球》,她以科学顾问和策划的角色参与到了这部作品的制作当中,并与邀请进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一同成为国内科幻电影史中的首批科学顾问。科影融合的概念建立伊始,许多尝试都还在摸索阶段,因此碰壁也是时有之事。“科影融合在国内当时是一片无人区,虽然进入的门槛很高,但仍旧非常空旷。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空旷也就意味着没有束缚。”王姝说。有了一定初始经验后,“《流浪地球2》在创作阶段就确定了合作,但我们科学顾问的建议,依旧导致了不少情节和特效的推翻重做。”而且很多时候,科学顾问团队能够帮助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方案和想法。王姝接受采访不过,不仅是科学顾问介入影视制作的时间点,如何协调科学顾问的工作,最初也是一件颇具难度的事情。王姝记得2019年开始参与《三体》电视剧这个项目时,当时对科学顾问团队的运作模式还处在摸索的初级阶段,因此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时刻。“《三体》的制作组有多细致呢?他们会精确到一个吵架的场景中,那本道具书的特写放在第几页、第几行。”王姝回想起与《三体》电视剧的合作经历,对于制片团队精益求精的态度记忆犹新。由于那是一本比较通用的教材,所以几位科学顾问都觉得随便翻到任何一页都是可以的。“当时他们就说,因为理论和公式他们看不懂,所以生怕犯张冠李戴的错误。”最终制作组将台词全盘发送给科学顾问团队,然后双方一直确认到演员对话时要指到第几页、第几行方为结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带来的必然有庞杂的问题和需求。“那个疫情刚来的春天对我来说太黑暗了,我经常一边进行线上会议,一边揪着我家阳台上的绿植,几乎将家里所有的植物都给揪秃了。”那时候科学与影视融合的实践刚刚开始,大家都没有太多经验,王姝“被迫”变成了连接科学顾问和制片人两个团队的枢纽。虽然王姝对于各种学科涉猎甚广,但对于非本专业学科中一些过于前沿或者艰深的问题依旧是很难处理的。“后来我们给科学顾问进行了分组,优化了问题提出和处理的流程,才逐渐把工作效率提起来。”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王姝对这项工作的理解更为深刻,也因此,她开始更多地以“科学制片人”的角色出现在后续的影视项目中。始于科幻,不止科幻科影融合的目标并不局限于科幻电影,“就像《生活大爆炸》这样的生活情景喜剧,虽然很日常,但内容中使用了大量的科研梗,其实是需要科学顾问团队在后方进行支持和援助的。还有《冰雪奇缘》。”王姝说,“这部动画电影其实非常硬核,主人公用魔法将冰晶构建起来的画面,其实是由一整个冰雪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支撑起来的。”王姝一直希望科影融合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路径,由影视作品庞大的覆盖广度和影响力来实现科学的借势传播。但科影融合的创造力和价值或许并不局限于科学传播层面。“《流浪地球2》上映后,有媒体人敏锐地发现了更多的意义,比如马兆、图恒宇两名角色同以往影视作品中刻板的科学家形象截然不同。”在进行科影融合的过程中,科研界可以借力于影视行业,将正面的、积极的科学家形象建立起来并且传递出去,“这可能影响到公众对于我们科学家群体的认知和评价,这也是我们科影融合2.0阶段的目标之一。”王姝从理科生到文学学士再回到科学领域,直到多年后叩开科影融合的大门,王姝的每一步似乎都在为突破自己积蓄力量。虽然科影融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王姝却没有感到迷茫,“这是一片无人区,意味着不管你朝哪个方向跑,都会到达某个地方,意味着你都可能有所收获,因此对我来说,期待永远大于恐惧。”本文原载于《国科大》杂志原标题《王姝:科学传播埋下的种子发芽了》点击下方或文末“阅读原文”在线阅读《国科大》杂志电子版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国科大》杂志国科大龙年新春初雪,与你共赏!维帅,勇闯“偏僻”赛道!“教育也是陪伴”,她是国科大刘朝!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文字/刘孜铭图片/汪晓惠
2月22日 上午 11:01
其他

国科大龙年新春初雪,与你共赏!

忽如一夜瑞雪来一场不期而至的初雪成了龙年开春的一场盛宴美了天,美了地也美了我们的国科大校区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片片鹅毛,纷纷扬扬在瑞雪的装点下此刻的校园如画如卷晨昏相依,便是欢喜挂满枝头的烂漫雪花都是与新春美好的约定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可爱如雪将一切美好与期望赋予诗般的仪式感从天而降的雪,似万花飞舞更埋藏着春天的生机大地不婉拒雪的到来所以,万物能勃发予人向上的力量和希望推开二月的窗纯洁雪片接续着理想总以它特有的方式启人沉淀的稳重和坚持瑞雪丰年,好运相伴而行为科学而奋斗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不忘山水一程又一程新学期即将到来让我们厚积而薄发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出发!维帅,勇闯“偏僻”赛道!“教育也是陪伴”,她是国科大刘朝!开门红!国科大最新研究进展!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文字/国晓薇图片/张京科
2月21日 下午 5:02
其他

维帅,勇闯“偏僻”赛道!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是中国科学院对在学研究生的最高奖励。获此殊荣的研究生应学业优异,在学期间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或在理论上有较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或在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在其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共评选出“院长特别奖”8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学籍研究生60名。本期,跟国晓薇一起,走近国科大2020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生维帅的科研故事。近年来,仿生视觉成为机器视觉、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仿生复眼作为其中一个交叉学科分支,是鲜有人涉猎的“偏僻”赛道。“想要从中寻求突破,必须尝试跳出目前视觉研究框架体系。”因此,国科大2020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生维帅有了明确目标——将目光瞄准其他生物视觉领域。得益于国科大和培养单位科教融合平台,维帅在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陶虎指导下,从仿生理论出发,坚持自主设计和算法原创性、逐步完成复眼器件研发和微系统搭建,面向具体应用场景对仿生复眼微系统进行优化迭代,为仿生视觉研究领域贡献新平台、新想法、新思路。维帅01创新探索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其中绝大部分研究是基于现有的光电探测系统及其图像处理算法。在维帅看来,仿生复眼研究在视场角、动态监测等方面的优势正是传统视觉体系所不具备的。“这种小型化、多波段的探测能力在航天、军事等领域具备极高的应用潜力。”早在2018年,维帅便关注到了领域知名学者John
2月20日 上午 9:30
其他

“教育也是陪伴”,她是国科大刘朝!

编者按《国科大》杂志“我爱我师”主题征稿栏目,如同一幅幅画卷,描绘着深受同学喜爱的老师们,讲述着课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本期我们将走近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刘朝的课堂。她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为学科背景各不相同的同学们介绍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刘朝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明灯”,更是陪伴在身边的“修路人”。下午3点,国科大玉泉路校区教学楼中,一缕缕阳光穿过走廊窗户,洒在空白的墙面和紧闭的教室门上,窗外寂静的校园犹如午后的稻田,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刘朝站在走廊里,静静地等待教室里前一门课结束和学生们到来,满怀期待的眼神与点点光斑交汇在一起,这是她首次给本科生讲授《知识产权法》。刘朝在玉泉路校区不怕“拦路虎”如何将具有通识教育功能的课程深入浅出地讲出来,是刘朝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与给法学专业学生讲课不同,面对学科背景各不相同的本科生,这门课相当于通识教育,虽不必做到深入前沿,但必须要有更广阔的视角。“
2月19日 上午 10:02
其他

开门红!国科大最新研究进展!

氧化还原平衡研究有新突破黑洞热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耐药型真菌研发提出新方案…...近期,国科大师生在材料学、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一起来和国晓薇看看吧研究发现当下人类社会缺乏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共轭高分子宏量、精准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氧化还原平衡调节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合作完成首个多细胞植物染色体的部分设计与合成合作在黑洞热力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首次合作测量粲重子纯W玻色子交换弱衰变的李杨参数发现关中早期农业施肥行为新证据揭示Nature期刊News
2月16日 上午 11:42
其他

黄坤,挑战“教科书级别”难题!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是中国科学院对在学研究生的最高奖励。获此殊荣的研究生应学业优异,在学期间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或在理论上有较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或在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在其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共评选出“院长特别奖”8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学籍研究生60名。本期,跟国晓薇一起,看看国科大2018级微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生黄坤的科研故事。“科研嘛,要么上书架,要么上货架。”这是国科大2018级微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生黄坤曾看到的一句话。“话糙理不糙。书架上是知识,人们通过知识认识世界;货架上是产品,人们利用产品改造世界。”在黄坤看来,科研的意义在于研究的结果能否发现或更新知识、构建或更正理论、制造或升级有用的产品。她认为,想清楚自己做研究的意义,是科研最关键的一步。做有意义的科研,将这份意义化为信念能帮助大家克服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艰辛。秉承这份信念,黄坤师从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余,开展植物特有的RNA聚合酶的结构和转录机制等相关研究。黄坤挑战“教科书级别”难题被称为“细胞CPU”的RNA聚合酶,在高等生物中仅有5种,Pol
2月15日 上午 10:01
其他

领雁金奖,叶齐祥!

编者按: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年9月10日发布的推文中,在四个小字“领雁金奖”的下方,你会找到一张有些“与众不同”的照片。照片里的人不苟言笑,身穿灰色大衣、戴着一副普通的黑框眼镜、黑发浓密,向下滑动屏幕,你看到了他的介绍:叶齐祥,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CVPR2023(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NeurlPS2023(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领域主席,发表论文百余篇......你才发现,这是一位个子高高、银丝缕缕的普通人。叶齐祥“我是后进生”近来,“内卷”一词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在叶齐祥上学的时候也并不少见。叶齐祥提到,那时候被身边的同龄人“卷着走”。与同龄人相比,他自视为差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差生”。而随着研究深入,他的心态有了些许转变。“没有永远的差生,就像蔷薇花不会在冬天开放。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2017年,他和自己的研究生同一年发表了各自的高质量论文。那一年,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开发实验室的3篇论文,被有“计算机视觉界春晚”之称的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接收。这3篇论文里都有叶齐祥的身影。而在他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面向特定场景的行人检测自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无需人工标注,仅依靠机器自主学习,便可实现目标发现与强化等过程,且效果优于弱监督学习方法。叶齐祥找到目前深耕的研究方向前,辗转换了3次专业。高考之后他填报的专业是自动化,因为本硕连读可以换专业又选到了机械工程,博士生阶段来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现在在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任教。“你可以说在工程科的专业里,我走过了很多路。”他不怕路难走,怕的是没有路;好比爬一座山,他怕这山全是岩石壁,但凡有一条小径能上到山顶,哪怕需要爬三天三夜,他也不怕挑战。叶齐祥路在脚下考研的人有时候会把备考比喻成“在一间黑屋子里洗衣服”——你洗了很多遍,但看不到衣服究竟洗没洗干净,直到上了考场,仿佛黑屋子的门开了一道缝。这比喻不光用在考研人的身上,每一个在自己人生选择上“摸着石头过河”的人,都如此。叶齐祥几度“找不到路”。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对前路的迷茫:我到底适不适合科研?我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吗?我的研究真的可行吗?那时,身边人给你的认可很重要,叶齐祥回忆起那段经历。“你可以说是相互吹捧,至少有一个人能在边上告诉你,这个东西做出来以后就能改变世界。”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也有办法:有一段时间,他偶尔去参加中关村附近的开放课程,去听那些名字在教科书上的老师上课,来自老师们的一句句鼓励也成为他内心的点点星光。“人,不是自信才能做成事;而是做成一件事,才会变得自信。”还是在2017年,他在杜克大学访学。做了几年研究后,叶齐祥将论文拿给访学的合作老师。合作老师看完后,说:“这样的论文必定能够以很高的分数发表。如果不发,我会对审稿人的水平表示质疑,并拒绝参会。”来自学术前辈的鼓励,让叶齐祥没有放弃科研道路,他继续日夜不停,向前一步步行进。叶齐翔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办公室擦亮计算机的“眼睛”用20多年青春蹚出的这条路,把叶齐祥引向了一个听起来有些浪漫,又有点科幻的地方。以前的计算机“看”世界,对世界的感知是平的。比如让计算机身处一间会议室,阳光透过窗户打在古铜色的地板上,一盆绿油油的绿萝安静地倚靠在窗台两侧的白墙旁,顺着白墙经过两次转角,有一扇门。“它在这间屋子里不知道看什么,白墙和叶子在它眼里都是色块;钟表和地板,对它来说是无差别的。”叶齐祥随即把目光落在会议室的门把上。一个人的眼睛可以有余光,人“看”世界时有重点,我们如若要走出这间屋子,找的是门把手,而不是给一整面门同等的关注。可是,如何让冷冰冰的机器也像人一样感知世界?叶齐祥的课题组提出一种新的学习匹配方法,名为FreeAnchor,这个方法允许计算机自由锚定观察对象。假设一台机器有100分的注意力,用了这个计算模型后,70分的注意力能放在门锁上,20分在门缝,其余不重要的地方只占10分。通过这种方法,计算机能够“凝视”。“它的证明机理非常复杂,但实现非常简单,是一个简洁有效的研究。”叶齐祥说,“如果用英文单词来形容这种美感,可以用elegant,而不是beautiful。”在叶齐祥负责的国科大机器学习与感知(Learning
2月14日 上午 9:30
其他

有了它,抢红包“手速”将比电子运动还快!

编者按:今年过年,你抢到红包了吗?在拼手速的竞争中,怎样才能遥遥领先?从筋膜枪到阿秒脉冲,用科技“拼手速”的方式,令你眼界大开。作者:高亦谈中国科学院大学光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相信不少同学都玩过拼手速的小游戏,像是这种。对于这种拼手速的游戏,一般人点击速度在每秒钟7次左右,而世界上最快的玩家能够达到每秒钟16次,也就是说人类玩这种游戏的操作极限在几十毫秒的时间尺度。如果你对面是狮子、猎豹等这些有先天的动作迅捷物种优势的动物,那么它们可能会轻易“秒杀”我们(为什么用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有翻盘的希望,而是没人敢这么去干……)。但是,人类的优势在于会使用工具呀!筋膜枪在手,天下我有筋膜枪的振动频率可以高达每秒钟50次,换成时间就是每20毫秒振动一次,的确轻松地突破了我们的操作极限,能够打败一系列的动物朋友们。沿着同样的思路,我们可以通过电学的方法继续缩小操作的时间尺度,当然这时需要用激光代替我们的手。通过普克尔盒以纳秒量级的速度来开关产生调Q激光,输出的激光自然时间尺度也在纳秒量级(1纳秒=10-9秒)。如果说筋膜枪的操作效果能够线性累加的话,那么调Q激光的效果大约相当于106,也就是一百万个筋膜枪加起来。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此时的我们在宏观世界已然没有敌手了,但是我们还未赢够!我们要打十个!(怎么突然燃了起来……)在微观世界中的高手们坐不住了,首先分子站了出来,一个皮秒回旋踢(分子转动的时间尺度在皮秒量级,1皮秒=10-12秒),一个飞秒寸拳(分子振动的时间尺度在飞秒量级,1飞秒=10-15秒),随意出个一招一式便超出了电学操作的极限。然而,如果你以为这样就会被打败,那就小瞧我们了。1964年,
2月13日 上午 9:30
其他

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央广网报道国科大校友创新故事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报道。2月7日,央广网以《博学笃志勇创新
2月12日 上午 9:30
其他

我们在国科大过大年!有🧧🧧🧧!

融融春意正飘来,浓浓年味启新篇,龙年伊始,红红火火的校园“新装”早已整装上新。张灯结彩的年味校园传递着喜庆的新春气氛,将洋溢的热情、未来的希望撒遍角落和心头。不管是身在各地家乡还是守岁校园,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师生以崭新面貌迎接着新春到来。各院系、培养单位老师和校园管理人员在春节期间辛勤筹备,保障贴心周到的生活服务,更倾心策划设计各具特色、温暖多彩的春节活动。甲辰龙年,国科大师生追光前行,共赴新程。在温暖与笑语中,在坚守与充实中,拥抱美好新年。这个春节,国科大校园更加暖挂灯笼、贴春联、连彩灯……国科大京区四校区里处处洋溢着浓浓年味。园区工作人员为留校过年的师生们营造着祥和喜庆的新春氛围,暖意融融中一声声温暖人心的“新春快乐”,为留校师生留下温馨的回忆。
2月11日 上午 9:31
其他

就是这个味!国科大年夜饭登场!

辞旧迎新,岁序更替相聚庆团圆,举杯盼新春中国科学院大学京区四大校区已挂起红灯笼,贴上福气窗花与留校的UCASer一起共迎甲辰龙年的到来京区各校区食堂浓浓新春氛围(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世界很大,幸福很近一顿年夜饭足以治愈一切@留校的UCASer你的年夜饭和初一午餐已被安排好啦SPRING
2月9日 上午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