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研进展,关注!
近期,国科大师生
成功研制新型极紫外光源
完成粲重子电磁结构的首次测量
同时在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
双相凝胶离电器件等领域
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快跟国晓薇
一起看看
“
目录
01 成功研制新型极紫外光源
02 揭示单原子精度下探测石墨烯点缺陷处的特定轨道信息
03 在一维孪晶界的可控构筑研究中取得进展
04 完成粲重子电磁结构的首次测量
05 在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进展
06 在双相凝胶离电器件领域取得进展
07 在水肥综合管理提高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研究取得进展
08 在靶向KRAS突变的TCR-T免疫疗法及TCR识别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09 1H/19F双核磁共振/荧光多模态成像精准引导肿瘤免疫治疗
点击小标题可阅读详细报道
点击期刊还可以查看论文原文哦
成功研制新型极紫外光源
国科大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微通道-极紫外(MCP-EUV)光源并应用于质谱仪器检测,该光源突破了传统真空紫外(VUV)光源窗口材料无法输出波长<1<>15 nm极紫外(EUV)光的技术瓶颈,可产生高通量EUV光输出。
相关研究成果以“Novel MCP-Windowed EUV Light Source and Its Mass Spectrometric Application for Detecting Chlorinated Methanes”为题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并被选为Supplementary Journal Cover文章。国科大直博生程诗宇为第一作者,国科大副教授杨波和教授束继年为通讯作者。
揭示单原子精度下探测石墨烯点缺陷处的特定轨道信息
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周武团队结合单原子精度的ELNES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成功揭示四配位硅点缺陷(Si-C4)处特定未占据Pz轨道在原子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相关研究结果为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石墨烯缺陷处的化学键合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验证据。
相关研究成果以“Probing a Defect-Site-Specific Electronic Orbital in Graphene with Single-Atom Sensitivity”为题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并被选为“编辑推荐”。国科大博士生许名权为第一作者,国科大博士生李傲雯和卓越客座教授Stephen J. Pennycook为共同作者,周武和复旦大学教授高尚鹏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一维孪晶界的可控构筑研究中取得进展
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周武团队利用金属源在不同表面扩散率的差异,首次在非晶基底上可控构筑得到高密度的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孪晶界,极大提高了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的电催化活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Non-epitaxial growth of highly oriente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with density-controlled twin boundaries”为题发表于The Innovation。国科大特别研究助理朱俊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助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刘政、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周武为共同通讯作者。国科大特别研究助理罗瑞春、直博生庞靖博和李昂参与了研究。
国科大粒子物理实验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兰州大学等团队发表了基于北京谱仪III实验(简称BESIII实验)开展的粲重子Λc+电磁结构的首次测量研究,为理解粲重子内部结构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关研究成果以“Measurement of Energy-Dependent Pair-Production Cross Sec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Form Factors of a Charmed Baryon”为题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国科大博士生孙昊在国科大教授吕晓睿和教授郑阳恒联合指导下作出主导性贡献。
基于相关突破性进展,国科大团队主导推动了2020-2021年BESIII实验在46.1至49.5亿电子伏能量范围内的对撞实验。本次研究成果正是基于这一批新实验数据完成的,特别是2020届国科大本科毕业生孙昊的毕业论文《BESIII实验上阈值附近e+e–→Λc+Λc–研究》作为该研究工作的前期基础。
在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进展
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郑晓鹏团队等将MeO-4PADBC SAM分子锚定在氧化镍纳米粒子(NiOx NPs)薄膜表面,增强了空穴提取界面的稳定性,为设计稳定的空穴提取界面提供了指导,推动钙钛矿光伏向产业化发展。
相关研究结果以“Stabilized hole-selective layer for high-performance inverted p-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发表于Science。国科大副教授郑晓鹏,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李稹、孙祥浪和李博为共同第一作者。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朱宗龙、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忠安为通讯作者。合作著者包括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资深研究员Joseph M. Luther等。
在双相凝胶离电器件领域取得进展
在生物系统中,复杂的神经网络具有高度极化的突触门控界面,负责处理和传输复杂的生物信号。受到这种神经界面门控结构的启发,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闻利平和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赵紫光共同开发了一种级联异质门控的双相凝胶离子电子器件,能够实现从电子到多种离子信号的转换和传输。
相关研究结果以“Cascade-heterogated biphasic gel iontronics for electronic-to-multi-ionic signal transmission”为题发表于Science。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伟鹏、清华大学博士生翟麟鑫、首都医科大学张苏丽副教授和国科大副教授赵紫光为第一作者,赵紫光和闻利平为通讯作者。
在水肥综合管理提高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人员以科尔沁沙地浅埋滴灌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溉和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作物产量、水分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度减少灌溉量条件下(140 mm),与化肥、有机肥单施或化肥与有机肥、生物肥配施相比,综合施用化肥、有机肥与生物肥能够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同时能够促进吐丝后氮素积累及籽粒氮贡献率,提高作物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生产、氮素吸收和氮素利用率,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优化作物阶段耗水量,最终提高作物产量,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是适宜于当地最优的水肥施用模式。
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fertilization and reduced irrigation improved maize (Zea mays L.) yield,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a semi-arid region”为题发表于农林科学领域Top期刊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国科大博士生王宁为第一作者,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张铜会为通讯作者。
在靶向KRAS突变的TCR-T免疫疗法及TCR识别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员高福团队和谭曙光团队鉴定了靶向KRAS-G12V突变的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并阐明了其识别机制,开展了TCR工程化T细胞(TCR-T)细胞抗肿瘤活性研究,为KRAS突变肿瘤的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该项目正在与临床医院合作开展研究者发起的探索性临床研究(IIT)。
相关研究成果以“KRAS G12V neoantigen specific T cell receptor for adoptive T cell therapy against tumor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国科大博士生卢丹、蒋敏和广西医科大学联培生陈缘为共同第一作者。高福和谭曙光为共同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多重纳米酶活性的纳米探针,实现4T1肿瘤的1H/19F双核磁共振/荧光多模态精准检测,可通过多重纳米酶级联反应提高ROS产量,激活肿瘤免疫应答,提高4T1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
相关研究成果以“Augmenting Immunotherapy via Bioinspired MOF-Based ROS Homeostasis Disruptor with Nanozyme-Cascade Reaction”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国科大博士生王瑞芳、丘茂松和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磊为共同第一作者。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世桢和周欣为通讯作者。
本期科研快报就到这里
为优秀的国科大师生点赞!
国科大迎新晚会,怦然“新”动!
国科大飞盘队,首夺亚军!
还有30天,如何考上国科大?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
来源/国科大新闻网“科研动态”栏目
美编/何邦彦 宋嘉琪
责编/李文毅 王千予
点击关注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