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科大九博导联盟授一课:打造最强科教融合!
考大学的时候没赶上国科大招本科生,没能享受到院士给自己上课的待遇;不过还好,你足够努力,考上了国科大的研究生。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期里,给你上课的老师,有9位博士生导师(其中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关键是他们共同给你上这一门课,这是什么体验?!
果果告诉你:何其幸哉!
在我们国科大,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就有这样一门名为《地理信息科学》的课程,先看看有哪些授课老师吧:
岳天祥(首席教授)、周成虎(院士)、朱阿兴、王劲峰、宋现锋、芮小平、裴韬、骆剑承、龚建华、陆锋。
是不是每一个名字都很有重量!他们都是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请拉到最后观摩他们的简历吧)。
据助教李润奎老师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学研究中非常有用的技术和工具,在地理、环境、生态领域里应用非常广。因此,在实施科教融合后,由周成虎院士牵头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教研室”努力请到最优秀的教师资源,系统组织教学大纲,竭尽所能地为同学们讲好这门课。
根据地理信息科学课程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需要,结合各位老师的研究背景,课程设置从GIS概念、数据组织、技术方法到实际应用,每位老师会有6到8个学时的课程,分单元讲解授课大纲中自己最擅长的内容。
院士、研究员组队进入研究生一年级课堂。同学,你怎么看?
果果获知,2015年秋季学期,来自校内外30多个专业的340余名同学选择了这门《地理信息科学》。要在一般的大学,300多人上一门,太常见了,不过,那课堂教学效果就可以想象了。而在国科大,为了使同学们充分享用强大的师资资源,优化授课效果,在教研室老师们的建议下,原本1个班级、每次2个学时的课堂,被改成了每天3个班级、共6个学时的授课。300多人的大班被分为100多人的小班,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后辅导更有保障,也使得与其他课程冲突的同学,有了更多选课的余地。但是,问题来了,同一位老师要在一天内连续“喊”上6节课,其中的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们国科大的博导们、院士们,就是这么有爱,就是这么对教学效果负责任。
今年是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科教融合课程改革的第一年,第一次设置这样的课程,李润奎老师说,授课老师们也在努力探索更好的课堂效果。“老师不但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更有意义的是介绍研究是在怎样的知识体系背景下完成的”。朱阿兴教授说,了解科研如何推进很重要。他们在课程中间和结束时,收集了同学们的意见,以便明年的课程调整。
岳天祥(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资源环境模型与系统模拟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周成虎,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专家。
朱阿兴,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曾任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主席,威斯康星大学地理系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曾是美国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白皮书的编写者之一。
王劲峰,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空间分析领域首席研究员。
裴韬,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陆锋,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龚建华,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地学图谱分析研究室”主任。
骆剑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创新研究员。
宋现锋,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芮小平,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
投稿邮箱:wechat@ucas.ac.cn
文、图:韩扬眉美编:周晴校对: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