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心理专家教你远离“小霸王”和“受气包”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俺们滴公号哦!
昨天,小编的微信被一条提及中关村某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消息刷屏了,同时,这条微信也牵动了诸多父母们的心,引发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话题的集体大讨论。
现在,“校园欺凌”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如同一个小幽灵,不时地在我们身边现身,令我们猝不及防。
倘若,不幸的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就是“班级小霸王”,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替孩子道歉,还是训斥孩子的不良行为,亦或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
倘若,不幸的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就是“校园受气包”,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替孩子挺身而出,还是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亦或是教给孩子“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
如果亲爱的粉粉们也在为此而迷茫,那么,就跟小编一起品读心理咨询师、培训师、心理学博士方舟在本刊“心灵密码”专栏中撰写的文字,一道学习遭遇校园欺凌的应对之策吧。
NO.1
家有“班级小霸王”
“家规疗法”根治不良行为
真实版
校园欺凌的伤痛
网络一段热传的视频中,几名穿校服的少年对另一名穿校服的男生拳打脚踢。这些孩子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同班同学。施暴的少年满嘴脏话,扇脸、踢肚子、打头……几乎每一下都用足了力气,稚气未脱的脸上写着浓重的暴虐表情。
他们一边打一边叫嚣着:“你以为自己是班长就了不起?老子打的就是班长!”
“你打一次小报告,我们就扇你一次!”
被打的孩子哭着跪在原地,打人者质问:“说!还告不告状了?”
被打的孩子嘴角流着血哀求道:“放了我吧,不告了,别打了…… ”
对他人施加暴力、伤害他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损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这些行为一旦触及法律红线,当事人、监护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出于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视角,以时间纵深为维度作些思考:初中二年级出现的无视法纪、伤害同学的行为必定经过了萌芽、发生、发展的过程。
“萌芽”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究竟谁有可能把“萌芽状的问题行为”消灭掉?“萌芽”没有被消灭,谁可以遏制“萌芽”进一步发生、发展呢?
视频中的几名初中学生当然不可能与生俱来就会说骂人的脏话。他们在什么时候、在怎样的环境中第一次开口骂人呢?
他们当然不可能生来就会打人。他们在什么时候、在怎样的环境中第一次打人呢?
他们当然不可能生来就仇恨他人。他们在什么时候、在怎样的环境中第一次伤害人?
不良行为
问题成因
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着“量变到质变”,通俗的说法就是孩子“突然间会了”。
孩子从不会说话到第一次叫“妈妈”,从不会站立到第一次踉跄着站直,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成长过程中为爸爸妈妈、养育人带来惊喜。除了惊喜,也有很多“第一次”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如第一次骂人、打人、摔东西、说谎,第一次夜不归宿,第一次擅自做主拿家里的钱……
在孩子呱呱坠地后不断“长本事”的过程中,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引导孩子出现良性行为,同时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第一次出现超越家庭规则甚至违法法纪的行为,往往会在一顿说教后“不了了之”。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由于孩子年龄小,不良行为并没有导致过于严重的后果。
如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故意用力推倒其他孩子,后果最多也就是一个孩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一个七八岁孩子打架的后果也就是撕破了衣服、抓伤了皮肤。
第二,由于父母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或者父母因自身能力、习惯等原因而疏忽了孩子的“萌芽问题行为”。
这一点,也许老师最有感触:越是需要家庭教育多给力的孩子,越有可能缺乏每天陪伴的、心理健康的父母。那些在公共场所追逐打闹、大声喊叫的孩子可以不懂得“慢步、轻声是公共场合最起码的礼仪”。他们的父母或者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忽视了孩子的行为,或者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撒欢儿。
第三,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恰当、有效的规范方法。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除了大声呵斥、反复制止,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如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地铁车厢里嬉笑打闹,父母察觉到周围乘客的反感后,会对孩子说“别闹了,马上就下车了”、“能不能安静一会儿?”孩子完全没有听见似的继续自娱自乐着,父母一脸无奈地看着。
很多家庭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后,父母滔滔不绝的教育总以孩子表示“我以后不这样了”告终。有趣的是,不久之后,问题会重演,家庭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重演,并最终继续以父母无奈地感慨“管不了了”而告终。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全部生活开销都来自父母,父母供养着子女,做父母的却“管不了”孩子,值得反思。
父母
重视“第一次”
处于萌芽状态中的不良行为是最容易改变的。
相关研究表明:暑假期间,未成年人第一次出现玩游戏到黎明、一觉睡到11点才起床的现象,如果家长立刻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毫不含糊地严加禁止,并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家规,配套暑假作息时间从第二天开始严格实施,孩子就不太容易网络成瘾。
假如第一次父母只是说服教育,孩子爱答不理间应付了事,或者父母每天早早上班,并不知道孩子几点起床,对孩子暑假期间的生活完全不闻不问;而孩子连续一周每天晚上玩游戏,白天忍不住还要继续玩游戏,连续两个月每晚玩游戏超过2小时,听课、记忆、做题的效率都会大幅度降低,而且绝大多数孩子在学习时会出现“凑合”、“应付”心态,很快就会逐渐进入成绩下降、一知半解、不断被批评的恶性循环中,直至整个人沉浸在游戏里、一心只想玩游戏。
简言之,对待孩子的“第一次”,父母必须高度重视,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候为孩子的人生把关。
具体的做法是:以家规治家。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家规,明确孩子必须遵守的家庭纪律,如时间管理、零花钱管理、尊重父母等具体的行为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家规内容要具体,不是按时睡觉,而是每天21:00准时熄灯睡觉;不是尊重父母,而是和父母好好说话、不顶嘴,不发脾气。
同时需要奖惩明确,家规中需要写明做到了如何奖励,违反了如何惩罚。对孩子进行奖励和惩罚的原则是“重精神、轻物质”。奖励10元人民币,不如奖励在全家周末半天活动中当“总指挥”;奖励吃一顿大餐,不如以亲朋好友聚集一堂时进行公开表彰为奖励;惩罚不许吃饭是错误的,保障子女的基本生活条件是父母的责任。所以,不能惩罚不给吃饭,建议以取消某些权力和活动作为惩罚,如看电视、外出等。
“立法”工作完成后,决定效果的是“执法过程”。
“坚定执法”指父母在不情绪化的前提下,确保制定的家规得到落实。很多父母会以自己的情绪为“执法”标准,高兴的时候孩子怎么样都可以,不高兴的时候孩子没有违反家规也会被惩罚。情绪化的管理必将严重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公信力”,最终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孩子都有需要规范的言行,要让孩子明确“可以做”、“不可以做”、“必须做到的”。在不良行为第一次出现时就予以矫正,孩子就容易形成良性行为习惯。
NO.2
家有“校园受气包”
立足身心培养有力量的孩子
从真实版的校园欺凌事件中,从孩子们的对话能听得出来,被打的孩子在学习上是班里的佼佼者,深得老师信任。显然,学习成绩优秀、被老师认可,却无法改变遭凌辱的现实。
义愤填膺的网友们要人肉搜索肆无忌惮的打人者,要把这些违法乱纪、对同学施暴的孩子们绳之以法。这样做,起到的作用是还被打者一个公道,让被打的孩子内心好过些。但是,不论是法律还是纪律,伸张正义都只能在伤害已经成为事实之后。
那么,怎样在事前规避伤害发生,怎么确保孩子的身心安全呢?孩子还需要哪些必备的力量呢?
这样做
真的在“保护”身心吗
1.必须“择校”
观点:有的网友说:“这孩子真倒霉,遇到了这样一些同学!”这种观点的潜台词是视频里被欺凌的孩子命不好。如果周围的同学都有良好的教养,就可以避免类似现象了。选择一所社会口碑好的学校,孩子就可以避免遇到不好的同学。持这种观点的网友更倾向于把孩子送进一所社会评价较高的学校。
解析:人生在世,必须接受很多事实,如无法选择自己遇到什么样的人,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不论是萍水相逢的路人还是朝夕相处的同窗。从古至今,校园里的伤害事件从没有消失过,泼熊事件、下毒事件、砍伤事件、拦路劫财事件等频频见诸报端。这些校园事件越是发生在金字招牌的名校,越能抓观众、读者的眼球,越有新闻效应。这样看来,学校的金字招牌似乎只能表示学校有实力为孩子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有益的支撑,而无法绝对保证用历史铸就的口碑之下绝对没有拳头或者其他形式的伤害。
2 不要做班干部,会得罪人
观点:很多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做班干部,他们认为做班干部管闲事多,会得罪人。
解析:古往今来,每个班级都有班长、班干部,都有第一名,太多太多的班长、班干部、学霸在毕业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仍旧是班级活动的召集者、领导者。这说明做班干部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同学们敌视。在若干起校园打架甚至伤害事件中,那些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也并不是全部都把拳头打向班长、班干部或者第一名。因此,引文中所举例子不具备普遍性,孩子做不做班干部、是不是学霸、被不被老师喜欢,都不能成为遭遇袭扰的必然条件。
3 必须接送孩子
观点:很多为人父母者为了防止孩子遭遇伤害,不论克服多少困难,坚持风雨无阻地校门和家门间无缝接送。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的工作时间不能和孩子的上学、放学时间对接,就由白发苍苍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担当接送孩子的重任。
解析:上学、放学时,不难看到高大、粗壮的年轻人把书包扔给腰背已经微驼的老年人。看着这样的一组背影,不知您心里会不会五味杂陈。从家门到校门“无缝陪护”的确是保护,仿佛母鸡妈妈奋力把小鸡宝宝们护在翅膀下面。家长、老师能在多大范围内保护孩子?能保护多久?在监护人力所不能及的范围,谁来保护孩子?
4 加大对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
观点:家长们提出,必须加大对违纪行为、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
解析:一方面,维护社会治安、建设和谐社会始终都是政府积极倡导、孜孜以求的。这就如同每个人都希望垃圾被及时清运、自己能远离病毒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要求自己生活在无菌的环境中,因为细菌、病毒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无法避免的。对违纪行为、暴力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必须参照相应的校规和法律;否则,法治社会将失去其严肃性。
另一方面,生活中有病毒存在,虽然有一些人会因此被感染、致病,但并不是每一个接触到病毒的人都一定会生病。因此,既然无菌的环境不现实,那么,解决问题的重点就没有必要纠结于如何实现尽可能无菌,而应该多关注在有病毒存在的空间里如何做好防护措施。
让孩子
学会自我保护
每位家长都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孩子。孰不知,真正能保护孩子的,是孩子自己。当然,保护自己的前提是,孩子具备了保护自己的能力。
建议一:培养情商
所谓情商,就是能觉察外界并根据外界调整自己,以具备妥善应对的能力。以我们文章开头讲到的被打的班长为例,智商高的第一名如果情商也足够高,在时间轴上想必可以找到若干个节点,有若干种规避问题恶化的方法。
我国的家庭中,缺少对提高孩子情商的理性教育。相比认字、算数,孩子们缺乏对外界的觉察和根据外界情况调整自己的能力的培养。如何对他人表达尊重、如何对他人表示友好、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照顾他人的感受等能力,基本都是在父母言行中耳濡目染、有意无意地形成。当父母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性行为,当孩子无法得到相应的情商教育时,就会出现心理发育迟滞于身体发育的幼稚态现象。
读懂自我的和他人的情绪是情商训练的基础内容,懂得如何对他人表达尊重、友好、合作是情商训练的进阶内容,建立广泛的良性人际互动、朝向自己的目标不折不挠、积极进取是情商的高阶内容。可以说,情商是个体在社会上发展必备的、最重要的软实力。
建议二:学习武术
古语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论男孩还是女孩,任人宰割的原因不是可怜,而是无力。要想不被人欺负,必须自己有力量。如同国家必须有威武之师,孩子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有强壮的身体。
习武,是孩子强壮身心的好途径。不必拘泥学习的是古今中外哪一门、哪一派,武林所有的名门正派都非常注重品德修炼。因此,跟随德艺双馨的好教练修炼武术,不仅不必担心孩子因为学了武而惹事生非,反而会因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而收获顽强的毅力,会因为肌肉的强壮而收获好身体和强大的心理力量,会因为习练攻守的辩证关系而多了思考和谦让。
方 fāng
舟 zhōu
心理学博士,北京格荣斯新世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培训师,国家心理咨询师、督导师
本文系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自法律与生活杂志微信公众号,谢谢!
法律与生活杂志社微信号
LawAndLife_1984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