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 2016江苏高考作文题的问题剖析丨阳光
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
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
高考,无疑是一件关系万万家庭之事,是人生起步阶段的一次举国之试,牵动着众人之心。
这一天,南京的气温很好,恰好处于比较舒服的状态。校门外,父母目送着孩子踏着并不轻快的步伐走进学校,心里涌起复杂的情绪,似乎往日情景浮现,而在这过程中,我们赋予高考庄严、肃穆及人生的意义。
但第一天的语文作文题,似乎有些滑稽,又一次引发争议。
央视新闻:
人民网:
“无话的时候也要说出自己的见解”
“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之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真相只有一个。但,大大小小的媒体与自媒体抢先报道,为求得爆款的阅读点击量,未通过对信息的有效核实,也并未经过严谨的解读。一时之间,乱象丛生,举国哗然。
原文: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之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作文的题干,逻辑混乱,简直不忍视之,以下细细阐述:
(1)引言部分:“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A句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隐含的主语是自己,角度是放在自己身上。
B句:“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句式复杂,隐含的意义是:如果前人/对方有话,则自己短说;如果前人/对方无话,则自己可以说长点。
A句与B句,主语的角度不同,立论的背景不同,没有可比性,都能自圆其说,并非矛盾关系和互相对立的观点,一个“却”字硬生生将两句的意义对立起来,这是非常荒谬的。
(2)“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之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这是对破折号前一句“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具体阐述。
(3)“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两句“有时”,“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并非按同一标准进行划分,无法形成并列关系,比如“公园里,有的花是红色的,有的花很香”,还不荒谬吗?
其次,“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它们的外延是有交叉的。从逻辑上讲,并列的概念或论题,不允许交叉。比如,有一则通知:“下午两点,请党员和女职工参加会议”,显然,将“党员”和“女职工”并列出现在一起是可笑的,逻辑学的术语是“子项相容”。
当然,除了逻辑失误,这句话会导致严重的误导,可能让部分考生将注意点放在“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这两者的关系上,比如“越有个性,越容易创新”、“彰显个性与提倡创新矛盾吗?”(人民网)等,这就有跑题之嫌了。
(4)无论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还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暗示给大多数人的是对话、交流、会议、写作的场景感。比如,开会时,大家讨论一件事,谈了A方面、B方面、C方面,某人发言,补充了D方面,这是一种发言的补充性、全面性、多角度、整体感,与第三句“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关联感太过于牵强,风马牛不相及。把个性与创新从话多话少这个角度来发挥,非常失败。
(5)分析出题人意图,这次作文题的落脚点是“创新”,其他所有的表述,反而形成了“干扰背景”。
原因:题干绕来绕去,自身逻辑不清晰,关联不紧,导致考生容易审题混乱,出现跑题。
好,如果不跑题,如果审题正确,那么,落脚点就是“创新”。但问题又来了。
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凌焕新说:
恰恰相反,我的观点是:“创新”这一宏大叙事的命题,自上而下政治性,形成了社会的时髦与流行,连这次江苏高考作文题都“套”上去。其实,这与高三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个体的体验,距离得很远,不太容易有切己感悟,很难写得真实和具体,却很容易落入到“八股”套路上去。
作文题,鼓励创新,这没任何错,永远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表明,没有任何可以发挥的地方,主题单一,内容也必然单调,难道,还能写创新不好?不能创新?
所以,这种绝对正确的论题,不适合作为作文题目,因为不容质疑,因为不可能有创造和发挥的空间,因为被限死,只能去叙述和论证创新如何好、创新如何妙、创新如何呱呱叫。
一个作文题,提倡“创新”。实际上,却是最不鼓励创新的,相反,限死写作空间,扼杀了创新的可能,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大家没什么切己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套路多、套话多、口号多,没什么区分度,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但作文既出,考试已考,又能如何呢?一年又一年的作文与吐槽,的确是创新,都不重样的。
阳光∣CEC圈层主编
搜索“inger0412”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加主编微信
原创声明
本公众号为独立原创观点平台,转载需申请,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