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学习营销可以破解

赞赏Scalers 持续力 2022-08-11


持续力

公众号ID:scalerstalk

个人微信号:escalers 

(可加Scalers个人微信交流)

关注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19 年火热招募中,参见《用持续行动突破成长困境——S成长会2019招募进行中》


1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的。写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坦然,并不否认在自己身上也有这样的特性。而且,我相信,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做人与成事。

心理学上有很多效应,来论证这一点。

(1)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和透明度错觉(illusion oftransparency)。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在读《社会心理学》的时候,“焦点效应”这个概念引发了我们社群许多人的共鸣。我摘录了一些大家反馈:

“我以前穿了一套新买的好看裙子,在刚出门的时候觉得走路带风,路上的人都会多看我几眼,也想着到办公室后会得到很多人的夸赞,结果到办公室1个小时过去了也没有人过问,最终还是自己忍不住问‘没觉得我今天有什么不一样么’,别人上下大量半天才说,裙子不错。”


“去理发店剪了一个新发型,自己不是很满意,于是心里都很在意,估计大家都会觉得太难看了,都不想去上班,但是上班一上午了,结果没有一个人说自己的发型如何。”


“初中时第一次穿姐姐给的衬衫,感觉太成熟,而且最上面一个扣子一般没扣起来,让人感觉不好意思。后来终于在某个周六穿去学校,一路上特别怕见到熟人,结果在校园碰到心仪男生,他直接来一句:‘今天穿得很漂亮呀’,让自己更不好意思了。后面的几个小时,自己内心就像猴子饶痒痒一样,既激动又不安,回到家马上就脱下来。”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焦点,别人都在关注我们,这是我们关心自己更多的重要原因。真相其实不是这样子的,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毕竟,这个世界是由别人组成的。由于存在焦点效应,随之而来的就是“透明度错觉”。



在我们的穿着、发型上,我们会有过多的想象,在我们的情绪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对自己情绪的变化更敏锐,但是我们会高估这种情绪显露出来的程度,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也能同样看到我们的情绪。举例:

(a)  在演讲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有一个地方没讲好,会很在意是不是讲砸了。但是在受众看来,并非如此。因为受众并没有用100%的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即使有,也不太可能获得和你同样程度的感受。

(b)  如果我们在图书馆不小心把杯子摔了,声音很大,我们可能会很懊恼,会觉得自己特别过意不去,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其他人经常注意不到,即使注意到了,很快也就忘记了。

(c)   有一个成语叫“做贼心虚”,就是透明度错觉的最好例证。贼知道自己是在偷东西,高估了自己的情绪外露程度,以为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心虚的表现了。

(d)  情侣谈恋爱,女生生闷气,但是男生却不知道怎么回事。女生会想,“我都那么不高兴了,你怎么看不出来?”男生会想,“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3)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和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归因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型。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既可以把原因归结为某种情境,也可以归结为某个人的特质。

比如你和朋友约会,结果朋友迟到了一小时。你要对这个现象进行归因。如果你认为这是由于朋友遇到北京大堵车,算北京交通不好,这就是归因到情境。如果你认为,是你的朋友不靠谱,总爱迟到,那你就把原因归结到他的个人特质上。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我们在看到他人的行为及结果的时候,会高估特质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你就记住,我们会高估“人”的因素,而低估“情境”的因素。而为什么会高估人呢?我们自己是人,我们有焦点效应,我们关注自己,并且拓展一下,关注自己的同类。

高估人,低估情境,就意味着,我们更可能会赞誉或者谴责人这个因素,而忽略情境这个因素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再看一些案例:

(a)如果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多做情境归因,少做特质归因,尤其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们会更宽容一些。尤其是两性关系的相处上。你的另一半如果没有来得及接你的电话,如果你做特质归因,你就会认为他不爱你,那会让你暴跳如雷。如果你做情境归因,你认为他在忙,那你就会心平气和,等他回家。

(b)在网络上,也有一种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归结到情境。出现恶意杀人事件,你总会看到有人跳出来说,这样的人也不容易,要体谅一下,也许是迫不得已,也许是生活所迫。这种人就会被人骂成是“圣母”,永远做情境归因。

沿着这个道理我们再推论一下,在看待自己的时候,也会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归因方式。


如果我们成功了,我们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这就是做特质归因。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就把原因归结为情境,进行情境归因。这就是叫做“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的意识就是,优先给自己服务,优先让自己爽。遇到好的先归自己,遇到差的先扔给外界,扔给别人。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且是自动在进行:

(a)  我们股市赚到钱了,更倾向于认为是自己投资水平高,而不会想想是不是遇到了牛市。我们炒股亏钱了,更倾向于骂现在的市场行情,而不会想想自己手里是不是有一堆垃圾股票。

(b)  我们的事业取得了成功,就会说自己能力强,完全靠自己打拼。我们如果失败了,就会说有人对自己做了手脚。

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透明度错觉(illusion oftransparency)、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就是阻碍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四大天王。

而也正是因为这些效应的存在,也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组自动运行的程度,让我们时时刻刻关心自己更多一点。

2

我们做商业活动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其实是一群“只关心自己,毫不关心他人”的人。而我们建立品牌的过程,就是让毫不关心我们的人,转变态度,从不关心到关心,行为改变,最后产生购买行为。

这件事情真的很难,因为一个人的思考往往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所做的事情也受自己的见识所限。而如果要做一款产品,我们自己未必会成为那个最终的产品用户。这样一来,“贩毒不吸毒”,永远都会存在思考的错位,永远可能出现不准确的判断。

我们以为市场上会有很多人需要某款产品,花钱投入生产出来,但是最终发现,市场上没有人愿意为我们的产品买单,商业活动就会失败。

到底失败在哪里呢?失败在我们并不是真正了解“其他人”,也不会真正关心“其他人”。我们根据自己的处境和设想,进行产品的规划,根据我们想象的用户需要,进行产品生产,但是最终如果没有真正反应市场的需要,商业活动就会举步维艰。

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的就是“换位思考”。但是“换位思考”真的是太难了,我们一旦成为服务方,就要面对“知识的诅咒”。一个人,处在创业者的位置,要去设想他的标准用户具备什么特点,是极其有挑战性的一件事情。而一家创业公司如果做不好,必然注定要失败。

这两年拼多多、趣头条的兴起,就让很多“五环内人士”感到意外。这群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往往无法想象为什么会有人对这样的产品有兴趣。这其实就说明了,哪怕你混成一个精英白领,仍然会有自己的偏见。而且,我们未必能看见。

3

那要怎么解决这种问题?

最近我在读营销学方面的书,我发现,营销这门学科已经系统性地提出了一套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关心他人”这个问题。我认为,如果你感觉自己无法做到“换位思考”,那你需要做一些营销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这些训练可以给你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你要做的事业,从而最终可以让你更好地关心他人。

在《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一书中,作者提到市场上的消费者本身就是处在茫然中。消费者身边所有的事情,都会比你更重要。而你的产品,本质上是通过媒介触达用户的。无论是在商品的货架还是在信息流的投放中,这些媒介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从茫然中唤醒。而你想要唤醒消费者,最高效率的做法莫过于,激发他们的本能。

消费者的本能来自于哪里呢?《超级符号原理》一书中说,来自于我们的文化母体。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文化母体中,这个文化母体周期性地上演着我们生活的脚本。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重复一代又一代人重复过的循环。而如果要做品牌,就要把自己的产品,借助超级符号,嵌入到母体的循环中,实现寄生,最终借力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什么是超级符号呢?如果一个符号能唤起我们大多数人的记忆,引发共同的情绪波动,那可以认为是一种超级符号。比如,“高考”就是一种超级符号,每年6月网络媒体就会形成全民讨论。再比如“春节”就是一种超级符号,每年我们都要克服买票困难回家。

通过超级符号的方式,我们获得了一种有力的抓手,可以通过媒介表达对某特定人群的关心,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这个人群表达自己的关心。

超级符号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如果你能抓住这个角度,就可以打破许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僵局。华为以前有个宣传片讲某个小伙伴在非洲拓展业务,但是一直不得法,因为某位关键负责人对华为完全不认可,连沟通的机会都不愿意给。这位小伙伴最后无意间听到负责人女儿婚礼的时间,于是冒着大雨专门前去祝贺并送去祝福礼物,最后赢得了认可,从而促成了合作。“婚礼”和“女儿”就是全人类的超级符号,就是我们用于对他人表达关心的重要形式。


同样的道理,在夫妻之间,情侣之间,家庭之间,只要涉及到超级符号,那就可以通过这样的超级符号来传递和表达关心。例如,夫妻的结婚纪念日就是超级符号,情人节是情侣之间的超级符号,中国传统佳节是家庭聚会的超级符号,牢牢抓住这些超级符号,更有利于让人感受到我们的关心。

再推进一步,如果你要面向某个特定的人群推广自己的产品,那你需要想想,在这个群体之中,有什么超级符号。而围绕这个超级符号开展工作,会更加直接有效率。

4

虽然从本性上,我们更多会注意自己。但是经过社会协作与演进,但是我们还是慢慢学会了关心他人,关心他人能让他人受益,但是最终我们自己也会受益。

如果你认为自己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不够好,那我相信通过对营销的学习训练,可以培养在这方面的敏感性。


心理学读书活动马上要结束了,下一期我们会进入营销领域的主题阅读。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持续力”,等待我们的行动号召,与我一起持续行动,刻意学习!

P.S. 即将结束的心理学读书活动情况参见《学“硬核知识”,啃“超大部头”——2019年“心理学”专题读书活动启动》。

本文参考阅读书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