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难搞的《教育神经科学》,我们怎么读完的?
持续力
公众号ID:scalerstalk
个人微信号:fscalers
(可加Scalers个人微信交流)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2 年开放报名,参见《打破小透明——S成长会2022报名须知 V2.0》。
Scalers点评:
我们最近读完的《教育神经科学》这本书,用两个字来评价,就是“难搞”。一难在背景知识,二难在翻译影响,三难在学科交叉。除去难以外,这本书还是很有信息量的,至少在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三个领域中,搭了一个座桥梁。不过,集体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我们最终还是读完而且梳理出了笔记。
今天我们听听小伙伴们的读书反馈。
相关阅读:
PART 1
《教育神经科学》这本书
给你最大的五条启发是什么?
@[16队][S173]小燕子-武汉
启发3:有了阅读经验,阅读障碍儿童后部脑区的缺陷得到了补偿。年龄较大的阅读障碍儿童通过使用“辅助系统”补偿了语义处理所需要的左侧额下回区域的缺陷。
出处3:P175
论述3:对于阅读能力的发展来讲,语音和视觉的输入都对语义的理解起到关键作用。只有同时具备了三者并通过语音、书写、语义理解三者的相互关联作用,才能有正常的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是,即使阅读障碍的儿童因为遗传的问题某个系统的功能受到了影响,虽然年龄的增长,脑部发育的完善,依然可以通过辅助系统,即激活其他部位脑区的形式补偿重要区域的发展缺陷。这个研究结果也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脑和神经组织也存在着可塑性。这个研究的结果可以为阅读障碍的儿童的教育提供神经科学研究上的依据。除开单纯的阅读能力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分。由于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的不同,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发展也各有不同。就像大脑可以通过辅助系统的协助来发展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能力一样。我们可能在遇到困难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也会开始怀疑自己。但正如S老师曾经说过的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人生的坐标轴上,无论向上看还是向下看都是正负无穷的。比我们好的人很多,当然我们自己也并非毫无优势。正确认识自己这件事对我们来讲很重要。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让我们看到了“辅助系统”的存在。也许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我们技逊一筹,但是其他能力的辅助一样能让我们积极向上的发展。但即使这种辅助存在的条件下,我们和那些牛人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那有怎样,和自己相比,通过“辅助系统”我们的能力确实是可以提升的。和自己相比就够了,反正就算向前进了一毫米,依然是处于前后都是正负无穷的一个点而已。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就不会太过情绪化,能更加理性的面对问题本身。
@[16队][S42]虎子-苏州
启发4:不能在所有情境中运用理性,人是情感动物,需要情感的时候运用理性是情商低的表现。
出处4:推理有时候使我们误入歧途,因为推理常常遮蔽了准确的感知输入。至少在某些时候,高级推理过程会阻碍表现,事实上,感知体验是明确的,而个体所考虑的反应是不准确的。(原书第242页)
论述4:男性有个不太好的思维趋势就是,一切事情都从理性推理出发,固然逻辑推理能帮助自己把工作事情做好,但是在情感领域方面,过度的逻辑推理就是情商不够的表现了。亲密关系就是需要情感的,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感觉挺像书上说的这个案例,逻辑推理阻碍了高级亲密关系的头痛。作为男性要时刻警惕这一点。
@[16队][S143]欧喵-广州
启发4:你所持的观点会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实体论观点会让你畏惧学习困难,增量论观点会让你敢于挑战学习困难。
出处4:持实体论者的学生会认为,他不够聪明,无法应付较高水平的等级考试,因此他注定学不好。他给自己设置较低的目标,他的父母开始担心他经常在大学逃课。……对于后者,他们一直认为智力总是有一直增长的潜能,当他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他们更愿意通过补救活动来积极挽回。P303
论述4:持实体论观点会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敢挑战困难,持增量论观点的则会害怕困难,担心学不好,不敢面对自己学不会的事实。就像我高中学理科,活脱脱的持实体论观点的例子,害怕学不好,会跟自己暗示女生理科学得差,我就是这种人,用实体论观点为自己做逃脱。
@[6队][S678]Sora-绍兴
启发3:为什么有的文章读得快,有的文章读得慢
出处3:P171
论述3:用阅读的双通路模型来解释,每个人有2条路,词汇语义通路和亚词汇语音通路。你感觉读得快的文章是直接启动了高速公路——词汇语义通路,这条路又熟悉又畅通,直接对照原有库存提取意义;你读的慢的文章,是陌生的,在既有库存中几乎不存在的文章,得自己找路走,就和亚词汇语音通路一样,因为陌生,直接找字出意义是出不来了,得绕个道,去分析新输入的字的字形和音位规则,再转语音输出。
@[13队][S172]Thomas-洛阳
启发1: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习得脱离背景的概念
出处1:第61页
论述1:这句话讲的是概念习得的过程,我们要先通过各种特定背景来认识了解一个概念的不同侧面,再脱离背景构建抽象的概念,最后在不同的背景中运用这个抽象的概念,简单讲,一个概念的掌握过程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刚接触的时候,以为那就是“山”,接触的多了,发现之前接触到的“山”不是“山”的全部,当对“山”的接触足够多的时候,最终认识到的“山”和现实的“山”契合了。通过对概念习得过程的了解,对个人能力的提升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学习概念要先从一个侧面来入手,然后再去尽可能多从不同侧面来了解概念,在此基础上主动思考,构建抽象概念,再用这个抽象的概念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对概念的理解。
@[8队][S85]Mary-北京
启发4:阅读的时候,大脑要参与加工,激活脑区,才能逐渐提高理解力和阅读能力,而不是依靠快速学习技巧。
出处4:阅读将导致枕骨中线内的早期激活,与阅读长字母串相关的激活模式增强(P176)。
论述4:由于快速不用脑,所以对于词汇尤其是长字母串相关的刺激基本没有,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自己理解下降,阅读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快速阅读”只是在快速阅读技巧方面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反而导致对于文本理解能力的下降,对于概念性问题的精确度更会大幅下降。快速阅读没有让大脑参与加工活动,这就导致了思考过程的缺失,让一些读者产生了虚假的自信。这种不需要大脑的参与的阅读方式,会造成阅读障碍,也就是只能读懂一些技巧方面的书,而对于有深度的大部头的书是看不进去的。如果想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唯有一页一页阅读,通过近似于更熟练的阅读者所使用的加工系统来提高阅读效率。
@[10队][S185]柚子-上海
启发4:神经影像脑科学技术的发展,打开了固有的认知偏见,患有阅读障碍的人,一定发展的不如常人吗?不是,这是上帝赠送的礼物,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S老师说过 ,学习不是增加我们的傲慢,而是让我们更具有同理心。
出处4:P179、P7
论述4:年龄较大的阅读障碍儿童通过使用“辅助系统”补偿了语义处理所需要的左侧额下回区域的缺陷。
患有阅读障碍的人似乎具有不同的视觉系统,他们的视觉系统结构不同于常人,其边缘视野比常人更敏锐,这种差异在完成视觉任务时具有许多优势。能够比常人更快地发现照片边缘的错误和异常。
他们受强烈个人兴趣的趋势,比如对动物、除草机或内战感兴趣,从而学会了阅读。虽然他们患有阅读障碍,但是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书籍来阅读,在成人的支持下,他们自己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并学会了阅读。
@[1队][S51]露从今夜白-深圳
启发1:如何学习在一个陌生领域入门
出处1:第8-9页
论述1:
以计算机领域为例,当我们想要学习一个陌生的领域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几步骤来做,
(1)确定自己具体学习的领域分支,比如想学习计算机,你可以先选择一门喜欢的编程语言,开始学习后就能够体会到明显的变化;
(2)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的语言发展带来不同的变化,但是最基本的原理是共通的;
(3)提高身边人对你在学习的知识的了解,避免他们认为你在乱做,多次放弃也会降低别人对你的信任度;
(4)学习的知识,要为你自己控制,并且能为以后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发展。
@[1队][S34]雨婷-广州
认知1:对教育神经科学的共识基础:全面理解学习过程需要考虑神经层面的问题,而不需要考虑应采取的模型或框架(构成)的问题。
出处1:原书第9页
论述1:教育神经科学最开始读的时候很吃力,因为涉及到很多神经科学相关的术语,不同学习场景或者领域涉及的脑区活动名词很多时候读着都很拗口。再次复习,看到引言部分的这句话,才联想起来各个章节的内容中,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和工具对学习者的脑区活动进行测量,从而获得数据以及对其进行分析解释,得出结论等。而且通过这句话和这本书的阅读以及答题,包括这次的复盘,让我再次(准确的说,是清晰一点地)认识到研究型论文或者书本的结构。
@[14队][S667]果子酱-北京
启发3:“题海战术”真的有用。
出处3:对于复杂乘法来说,练习后行为表现的改善是从策略加工向记忆加工转变的结果。与没有练习过的问题相比,被试在判断练习过的问题时,更快也更准确。P213
论述3: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理解概念、反复练习、最终应用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做的大量工作集中在前两个环节,毕竟对知识有了较深层次的掌握,才有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很多人连第一阶段都解决不好,我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了“练习”上。高中同学曾刷完2本练习册,从物理不及格跃迁到物理满分;大学学霸曾一学期刷完5本高数练习册,数学每次都考满分。在竞技体育中,我们从不排斥反复练习;但在脑力竞技中,就对“题海战术”退避三舍。其实,“题海战术”真的有用。
@[执行组长][S11]titi-武汉
启发4:“数学不好”只是当前阶段的表现,不是最终结果,也不见得是先天导致(有数学障碍的只占3%-6%)。是可以从“学得不好”变成“学得还不错”的。
出处4:P212脑的组织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论述4:1)教学方法可以影响教育神经的发展,促进额顶区等与数学问题处理相关的脑区的激活,不同的数学问题激活不同的脑区。随着练习类型的变化和练习的增加,行为表现会越来越好,脑区效能会越来越高,我觉得是带有策略性的“用进废退”。2)个体有差异,学习背景要适合学习者当前的需要以及最近发展区;明确内容和适合的速度。早期干预可以改善练习效果。
@[14队][S233]瘦成闪电-北京
启发1:改正错误要比做对事情更为重要。
出处1:学习的神经机制告诉我们,对待错误的反应至关重要。(P67)
论述1:通过错误预判学习,脑机制会尽量减少机体反应和正确或最佳结果之间的差异。学习者要能够解释错误的性质,建立正确的反应。比如说习惯性买课的一些人。这部分人的错误在于他们认为买了课程就可以学到知识。而打包的知识付费课程由于流量,时长,复购率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存在知识点分散拼凑的现象。听上去很有道理,然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也就听了个热闹。那么没有学到知识怎么办,肯定是课程/老师不对,然后再继续买课,无形之间变成了铁韭菜。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需要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次加工,并且能够进行复述和输出。而买课仅仅是一个被动输入的过程。这样不光花了钱,花了时间,还没有学到东西。因此改正错误要比做对事情更为重要。第一次入坑是别人的错,第二次入坑是自己的错,怨不得别人。
@[7队副][S217]丝丝小雨-淮南
启发1:同一概念的不同维度会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激活。一方面,这意味着知识本质上可能受背景的约束,知识的习得过程也是如此,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习得一个完整的抽象概念要接触使用该概念的所有背景。
出处1:P61
论述1: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抱着功利性的思想,总觉得这个概念和我的专业没有关系,不愿意学习。但是每个概念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受到背景的约束,所以学习概念很重要,建立不同维度、不同学科的背景知识也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背景知识,那么专业理论在新背景、新领域中的链接,你是看不到的。“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通过在各种不同背景下学习概念,再将概念从环境的束缚和习得的感觉中释放出来,构建出抽象的概念,这样在新的领域、新的环境中,可以将这些概念运用出来,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14队][S69]陆洲-广州
启发4:表情,情绪解读功能不一定跟的上你身体机能发展。
出处4:P273。面部表情识别持续改善,但不同表情的发展轨迹可能不同
论述4:表情识别解读会持续改善,但发展轨迹可能不同。这个会让自己看待情绪问题有不同的态度以及感受。简单的来说,可能即使我们成年人的我们的情绪、表情识别功能还在发展当中,甚至更差会有还没发展基本成熟。对于其他人情绪问题来说,有时候也会听到朋友情侣之间的争吵(不是我,我没有遇到过)是:你都不回信息了,你收到礼物没有开心的表情...,你不爱我了,你讨厌我了。类似的这种情况,我以前会觉得是玻璃心,或者是巨婴才会这样,现在的话,知道了还真的可能不是她能控制,他的行为不一定是巨婴,而是真的生理上,神经上会有一些缓慢发展导致,所以对此会更加要求自己有耐心,要求自己去换位思维留意对方需求,不然的话,我用以前的一句“巨婴“标签过去,那种感觉就好像要求一个残疾人为什么不跑快点,那时候感觉我才是那个神经发育缓慢的人。对于自己情绪问题来说,知道这个是一个神经的问题,是一个生理上的问题,应该要对自己更加宽容一些,给予时间,空间去调整,成长。
@[16队][游学]筱纹-深圳
启发5:社会性能力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等多种途径来提升。
出处5:关于社会性能力的塑造,可以从认知控制、多重任务处理和规划、自我意识、社会认知技能,例如从面孔提前社会信息,在同伴互动过程中调节情绪反应,看清和理解他人的思想。(P283)?
论述5:①认知控制则是从多个角度考虑他人的问题,不能单凭一点就否定了全部。例如近期和同事A在讨论另一位受到提拔的同事B,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就从两点自认为不能接受的角度去评判同事B,学习完这章内容后,才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其实我同事除了我认为不能接受的两点以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被提拔任用的。②在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方面,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注意场合、人物和自身角色等环境方面,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体现;③在社会性评价上,以后一定要谨慎评价,少用批判性言语,注意从他人角度出发采取适当行为或表达,谨记拒绝是同龄人评价的一种极端方式。
@[7队][S326]林墨海-上海
启发5:我们能够get到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是基于我们的认知水平的。
出处5:P61 知识本质上是受背景约束的
论述5: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讲完课,有些学生学会了,有的没有学会。这种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和本身的认知水平,也就是知识储备量是相关的。比如,我在没有学习日语之前,听到日语也不懂,没有敏感性。学习后,假如某一天突然听到路人用日语聊天,就会觉得很亲切,曾经买店铺偶遇一个日本人买东西,用蹩脚中文和店主交流不成功的时候,我自然而然伸出援手,对此他很感谢我,交谈了一会儿,后来是因为我日语储备太少,聊不下去才分开的,这个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所以,想要学的更多的知识,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高认知水平的人的话,一定要博览全书,比如跟着S老师踏实认真为自己而读书,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慢慢提升认知水平。
@[8队][S63]把我叫醒-广州
启发1:要给别人有意义的反馈。
出处1:反馈表有两种类型:“外在的”,教师告诉学习者提高他们的表现所需要的东西;“内在的”,教师告诉学习者行为结果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学习者利用反馈的话,这些反馈必须对学习者有意义。区分这两者很重要,因为教育学研究有利地证明了,内在动机和奖励比外在动机更有效。(P69)
论述1:很多家长一直怪孩子不好好努力,但是实际上,家长们给的反馈,可能本身就是错误的、无效的。当然,如何给出合适的反馈是门很深的学问,因为一味强调“未来”,也可能会显得很虚。其实不止在学习上,当别人向我们寻求建议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这些反馈是否对他们有意义,是否有利于帮助他们达到目标。至少,我们可以不做简单的、冷漠的评价,而是争取激发对方的内在动机吧。
@[10队][S342]ducky
启发1:儿童残障要早治疗。
出处1:从有关社会剥夺和感官剥夺的现有数据来看,30个月似乎是一个提供丰富环境以最大限度提高取得良好结果可能性的时间(第151页)
论述1: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能力逐渐下降。如失聪儿童,在30个月前植入人工耳蜗和30个月的效果更接近正常人。这提示,我们对于存在严重语言剥夺的儿童,予以支持的时间要早。对特殊儿童的早诊断,早治疗。为社会和国家帮助提供时间点支持。
@[11队][S663]川vegan-北京
启发1:尽可能的在好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好的环境不仅仅的物理上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周围的同学同事领导等,大家素质整体都比较好,能力较强,大家和睦少些冲突。同时可以向周围优秀的同学同事学习好的优秀的地方。
出处1:环境的影响似乎是直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效应来调节的。(原书第133页)
论述1:看到这句话理解了“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都在强调着周围环境的重要性。当时的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但是事实上在你自己本人没有一个强大的自律能力的前提下,周围环境的好坏对我们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有用的。还有英国的一个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孩子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哪个阶层的孩子长大后依然是与父母同样的阶层,只有极个别的通过读书成功跨越阶层的。
@[S669]快乐的小刘-郑州
启发1:对新事物永远保持悦纳的心态,不要用傲慢的态度拒绝了解。
出处1:知识的部分表征概念表明,同一概念的不同维度会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激活。一方面,知识本质上可能受背景的约束;另一方面,习得一个完整的抽象概念需要接触使用该概念的所有背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习得脱离背景的概念。(P61)
论述1:同样是学习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教育领域的人会把它用于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会把它用于识人用人,同样加入成长会的小伙伴也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还可以把它用于如何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获得成长。知识其实是一把工具,就像钳子不仅可以用来剪断铁丝,还可以拿来自卫去锤敌人的头。在之后的学习中可以多做总分总的思考,我们学习的是总结凝炼出的知识,通过不同的例子进行理解和迁移,之后要多想想在不同背景下不同的应用方法,最后再总结出脱离背景的概念。既能够巩固对具体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学会科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此外,对待自己不了解的甚至匪夷所思的新事物,不要急着去排斥和否定它,先试着去了解它,尝试寻找它和已有知识背景的交叉,进行迁移或总结。我们不能总是认识我们愿意认识的世界,还要主动接受未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成为我们认知以外的人。
@[4队][S329]Sarah-北京
启发2:数学学科对国家非常重要。
出处2:拿破仑曾经说过,数学“与国家的繁荣密切相关”。P201。数学学不会,会影响个人生活P196
论述2:之前我真是对数学不以为然。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书上介绍数学水平地下的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税收损失是非常惨重的。今年我正好遇到这样一个例子。作为自由职业其实不自由,给某家翻译公司打工完,竟然还要给公司提供税票,而现在合规越来越严,有很多公司不愿意代开了,有时候不得已就按照劳务让公司代扣代缴了,结果有一天我突然发现,12月一个月因为业务旺季,超过800元的部分竟然扣走20%,扣了将近1500元,又想起了之前好几次也是莫名其妙被扣走一千多和好几百,我这下才醒悟过来,立马找了合伙人一起开了自己的公司,合理进行税务筹划。
@[11队][S506]潇简-深圳
启发1:应对压力需要做资源储备。
出处1: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某种情况时,负面压力的感觉便产生了。(原书第308页)
论述1:当刺激事件打破了个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就体现为压力。个体应对压力所需要的资源包含多种形式,包括生理上的,行为上的,认知上的和社会上的。这些资源的储备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积累。生理资源的储备就要求日常做体育锻炼,因为身体的健康程度越高,身体对压力的预警、准备、忍耐、抵抗的存续时间越长。行为资源的储备表现在每一次是直接还是间接应对压力。直接应对的行为包括消灭、削减压力或者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压力,间接的行为包括远离压力、让别人对付压力等。无论是直接行为还是间接行为,都需要行动来改变压力情境。每一次都选择直接行动或者间接行动来应对压力,随着应对压力的行动次数增多,对压力也越来越熟悉。认知资源的储备在于改变对压力的评价。压力并不总是坏事,一定的压力会触发焦虑,而焦虑能够推动对事情的解决。事情得到了解决,引发压力的来源就消失了。这种对压力的评价有助于对压力保持中立位。社会资源包括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他人的关爱、尊重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自身的储蓄是一种物质支持、国家通知是一种信息支持。这些社会资源是个人沉淀的体现。在压力情境下,能够使用的资源越多,应对效果越好。因此,在日常中,对资源的储备需要多方面进行,以便于可以组合资源,管理压力事件。
@[4队][S331]pluto-香港
启发1:推理有时候使我们误入歧途,因为推理常常遮蔽了准确的感知输入。至少在某些时候,高级推理过程会阻碍表现,事实上,感知体验是准确的,而个体所考虑的反应是不准确的。
出处1:242页
论述1:我们的经验有时候会阻碍自身对当前情景的判断,尤其是当信息和我们的预期不符合的时候,即便感知层面能捕捉到这些信息,经过理性的处理,这些信息可能被过滤掉,于是导致错误的判断。人类是最会合理化自己行为的生物,无论结果是好还是坏,我们都可以找到理由去合理化这个结果的出现,从进化层面来讲,这种合理化有助于我们从心理上逃避痛苦,但事实上仍然在面对着痛苦,所以,可能一些时候,我们需要依靠本能去接受现实。
PART 2
《教育神经科学》这本书阅读过程中,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
@[12队][S551]晨阳-临汾
我读本书最大的困难是很多内容不能用自己的话转述。我感觉到自己似乎理解了,但是我自己复述的话又词不达意,不用说使用类比了,就是直接转述都有些困难。还有些是感觉到在哪里见过,但是不知道是哪一页了。
对于我的困难我想到这样解决。
一、加快阅读速度。读的快了就能匀出时间来读第二遍,第三遍......做作业的时候也可以多反复看几遍,以便更好地答题。对于答题时的用语,也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分析和总结。
二、加强与生活中的联系。虽然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有些生拉硬拽,但是即便是很牵强,我也使劲想一想,如果他们真的没有相关性就罢了。为赋新词强说愁,试一试总比不试强。
三、写笔记和感悟。我在读的时候随手在书上写写画画,自己想到了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候,写一写,不但加深了记忆,也促进了思考。不管怎么说,还是因为熟悉度和理解力对阅读带来了困难。关键还是要找时间预读,留够存量,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化思考和理解。
@[12队][S676]幸福的旋律-英国
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没买到中文书,一直读的英文版的电子书,很多术语不明白啥意思,很吃力,一度想放弃。不过最终坚持下来了。克服方式有:
1. 寻求队员帮助。问了同在英国的队友,他们竟然在春节假期抢读了,已经读完了整本书。人家还是学生,而且非英语专业的,我实在惭愧,必须硬着头皮读下去。
2. 寻求队长队副的帮助,感谢涛队的主动帮助,有一些实在难以理解的术语或者表格我请队长拍了中文版发给我,加深理解。有意思的是,当我读了中文版的内容后,发现即使是中文的也很难读懂,于是就没那么焦虑了。感谢几位队副的耐心提醒和不断鼓励,扪心自问,我做不到几位不求回报地去为他人付出。当我几次请假后,内心自责不已,义民队副劝慰我不要过于自责,每个人都会有特殊情况的,作业补交上去就可以啦。总之,在小队的帮助下,我得以咬紧牙关没放弃。
3. 听从S老师建议,主抓结构,以完成作业为目标,实在读不懂的就先放下来,而且在尝试手写笔记帮助理解。结果大课时S老师果然就强调了这几点:抓结构、看路标、理笔记、稳情绪、向前走。
4. 小队复盘吸取经验。这本书涉及很多专业的话题,本身难度就大,其实大家读起来都比较吃力,听到大家在小队复盘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死死咬住不掉队这一目标。碰到非常难的题目时,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以答完题目为目标,实在不懂的内容就跳过去,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5. 学会阅读队友们的作业。过去我很少看同学们的作业,担心会影响我的思路,而开启这本书的阅读时,对于一些问题实在不从下手时,我发现先看看同学们的答案会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内容,理清思路。
@[4队][S370]清清-上海
困难:脑部的各种专业名词以及对应管理人哪部分认知记不住,无法关联起来。可能是记忆的遍数不够,自己深度加工程度不够。
克服办法:反复看书,按照老师说的注意几点打印出来贴在书的前面,时刻提醒自己,抓结构,看路标,理笔记,稳情绪和向前走。还有实在不会的题,先自己硬着头皮写,再去群里看小伙伴的作业,看自己的脉络和别人的差距,再去思考,再去修改,不能偏离太大,本着学一点是一点,继续往前走。
@[10队][S434]懂懂-聊城
1.困难:有些专业术语记不住,阅读时前后对应不起来;有些实验、内容看不懂。
2.克服:把这些专业术语罗列在一张小纸上,并把它们的功能简单的标注在后面。在后面的阅读学习中,遇到不熟悉的术语和名词就在小纸上找一下。多复述几遍,时间长了就记住了。看不懂的情况到现在仍然存在,但是有一部分内容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还是看懂了。我会反复阅读这段内容,多与联想生活中的场景,多做联想,把书里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熟悉的内容去理解。写完作业后,多去群里看看其他小伙伴的作业,看看别人是怎样理解的。也会通过网络去做阅读拓展,补充自己链接不上的内容。
@[16队][S25]吴风静-北京
1.遇到的困难
第一,书中的每一章,都类似于一个核心课题的研究综述,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文献中提供的实验信息、研究过程和结论,因此信息密度很大,涉及很多具体的科技事实和推理过程,难免会碰到一些自己事先不太了解的内容,容易“卡住”,然后就难以推进继续阅读。
第二,由于教育神经科学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许多理论模型都仅仅是猜想和假设,各种不同的观点相互冲突并且都获得实验支持,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本身又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所以书中并不存在相对明确、稳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章中的观点都是零散分布、各自为政的,作者也没有清晰阐述和组织观点之间的线索。所以在读完书之后,容易有“什么都没留下”的感觉。
2.克服的办法
首先,对于容易“卡住”的细节内容,采用先“提出来”放一边,然后再“回头看”的方法来理解。对于难以理解的词句,先做好标记,看看上下文,确定这部分想说明什么问题,只要不影响下文理解,就不纠结细节继续读。等到把整章看完,理解了作者的结构和逻辑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如果还是不懂,再去查资料,寻求外部的帮助和解答。然后,针对“读了没感觉”的情况,采用撰写读书笔记去迁移知识、自我启发的方式来帮助理解。读的时候不做笔记,只是标记自己觉得重要和受启发的句子。读完一章后,回顾结构和观点,重读标记语句,然后再按照“原文”-“启发”的结构做读书笔记,把书里的知识跟以前的知识或者经验联系起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做读书笔记可以不按照书本的结构排序,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进行。例如书中用一个年龄阶段对应不同行为认知的方式来讨论,自己做笔记的时候则可以用一个行为认知对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方式来梳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重新解读信息,就是在用线索重新组织工作记忆,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和思考。
@[12队][S165]卸妆-北京
1.最大的问题是:读不懂,尤其是第二和三章。没有背景知识又碰到一堆术语,经常看完一部分之后问自己,讲了什么?然后发现脑海里全是乱码,组不成有意义的句子。啃这本书的时候恰逢帮学生备战听口第一次高考,双重压力导致了频繁的情绪波动,所以办公室里常见的一幕是前一秒钟我还入定似地看书,第二秒钟会突然哀嚎一声、趴桌装死,或者突然站起来,去楼下跑个10分钟再上来。那一段时间,我被同事们冠以“风(疯)一样的女子”的爱称。我用行动证明了读这本书确实逼出了我的阴暗面。
2. 克服方法:
看不懂: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回过头来看看章节标题,以及所在位置,如果感觉是位于这一节的论述部分,就直接跳过去看结论,如果是结论部分,就回到每一章开头正文之前的几段看主旨,然后猜一猜这个结论对于主旨的作用。当然,还有通过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段间和句间逻辑(递进、并列、转折等),来猜意思,总之,穷尽我所有的阅读理解技巧,如果此时还是一头雾水,我会做上标记,过!作为一个读书活动的老人,我特别笃定的一点是:小部分内容不懂不影响读懂全书的大局,而且第二遍绝对会比第一遍懂得多得多,所以除了情绪小幅波动外,整体心态还是比较稳的。
3.情绪波动:
a. 拿到书单就买书,收到书就开始看,争取在活动正式开始前把书都看一遍(虽然没有完全做到),这种策略从某种程度上也救了我,因为写作业时一定会看第二遍,这就相当于在第一遍看不懂时给自己留了后路,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理解焦虑。
b. 跑步:虽然时间有限,但在看书不懂烦躁时,挤出哪怕10-20分钟跑步,也会再次找回平静。
c. 我比较变态的一个做法是:在自己学习没有效率或者觉得自己非常笨、完全学不会时,在课间一对一地辅导一下班里学困生的朗读、复述或者语法填空,如果TA们表现不错,就立马可以挽救我颓败的心情,如果TA们表现不好,我就马上可以说服自己回来看书,因为起码我的学习靠自己就行,比帮助另一个人提高简单多了。所以这一段,也可以看作是“论工作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8队][S817]Maggie-南阳
答:是读不懂。多看小标题大标题,看一看再想一想这部分是在讲什么内容。当陷入一些专业术语中时,那就去找自己能看懂的部分,比如一些总结性的语句:“研究表明”,“证据表明”,表明因果关系的语句:“因此”,“为了”,等等,找段落的中心句。
@[7队][S715]袖手天下-天津
1.这本书翻译的比较晦涩,是关于教育神经科学各种研究的一个元研究,整本书都是一种科学论文式的论调,这增加了阅读的门槛和理解的成本。但是这本书的结构还是很清晰的,关于研究和不同脑区的对照关系比较杂乱和琐碎。还需要对整个大脑的脑区有一个总体的和空间上的认识。有很多章节需要多读几遍,然后去百度找一些脑区的图片来看,这样整体上有一些认识。
2.这本书当中的结论一层层的展开,在逻辑上比较严密,有论点和论据的支撑,读的时候让我想起来读书时代的几何证明题,当年老师教我们要老实一些,不要跳步,有些很显然也把它写下来,这是对思考的一个梳理,每一步都有章法可寻。想来如果不放水的执行,大约对今天有更大的帮助吧。
3.然后正好上周在小队做了分享,也借此查了很多的资料,由此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
4.还有一个不足是介于自己的水平问题,书中给出了很多的参考论文和文献,目前还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做了一个大的拓展阅读。
@[16队][S756]babyer-京冀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遇到了孩子发烧,晚上不敢睡觉,后面只能趁着娃睡觉的时候看书做作业,太煎熬了,不过可算是熬过去了。在时间不够用的时候:1.想方设法调整任务优先级排序,把写作业提前。2.抠时间,实在抠不出时间只能找帮助,求助家人,让家人知道有必须完成的事情。
@[10队长][S307]熙小鱼-北京
总结起来,我遇到了三大困难:第一、本书涉及的教育神经科学领域对我是陌生的,读的时候,常常有“字我都认识,意思不明白”的时刻。第二、可能是翻译的缘故,读不懂有关神经科学实验的内容,只能囫囵吞枣。第三、在答题时,很难关上书答题,题目涉及的内容遍布涉题章节,需要反复阅读,耗时耗能。
1)树立意识:我不是一个人。书的内容难懂对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必纠结答案的完美,但求答题的尽心程度,不敷衍了事。有没有水作业,自己心里最清楚。我们要算一笔账:读书写作业最少都要花2小时,如果随便写写就提交,虽然达成日毕,但这2小时的成本(算上机会成本)很高。时间花了,收获很小,实为亏本买卖,不划算。要逼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到更多的东西,比如:梳理答题思路,总结答题框架,概括总结自己不熟悉领域,快速查询资料(有的放矢)等等。总之,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贪得无厌”的学习者。
2)读书时要“有心”。不提前读书,答题前才看书,答题就容易应付了事。我提前读完了这本书,虽然在答题前脑袋里一片空白,再读时脑海里尚有工作记忆以及书上的“路标”,不会有陌生感。提前看书的另一个好处是消除焦虑感。手有余粮,心中不慌。读书时,也要尽可能多收获一些。我用了一支三色笔来看书:看书前,用红色笔给自己出一道题(用why或者how或者what+章节题目),然后带着这道题去读书找答案,用蓝色划出找到的答案,如果有所悟,用绿色写下来,或者做个标记。等到答题时,这些划线或标注就是路标。
3)答题前,先耐心地梳理知识点。S老师在晨读大课时多次讲过,也示范过如何梳理知识点。我的具体做法是:脑子里带着题目,然后地毯式过内容,看到知识点(珍珠),不要马上抄下来,而是用自己的话在新文档中打出来,遇到实在无法“改编”的,就把原句抄下来。确保所有的知识点都“捋”出来以后,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提炼,如果需要,可以在答题时用小标题概括内容。每当这样梳理章节时,我还会发现一些第一遍读书时“视而不见的宝贝”。
4)在每次答题增加一个“对我的启发”。“启发”也是脚手架,要求自己把这个知识点和相关的应用场景关联起来。这也算是在练习反向思维以及让自己养成新习惯。但凡看书,就要求自己“联系实际”,而且还要创造机会去讲给别人听。比如,我了解了大脑执行功能的3个基本能力。
我在面试时,就有意识地观察应聘者回答问题时的表现,面试后做分析时,就尝试把学到的一些内容加入,就算是一开始显得生硬,那又怎样,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就是别人。哈哈哈哈。总之,做作业不是单纯地做作业,现在要赋予这个动作更多的意义。等到水到渠成的那一天,做作业自然还是回归到做作业。
近期活动
0、教育学专题读书活动,1月10日启动《给自己最好的教育—— “教育学”专题读书活动启动》,想训练自己的长思考,就一定要来,目前已经读完第二本书。
1、2022年的全年S成长会2022,参见《打破小透明——S成长会2022报名须知v2.0》。
2、另外,已经启动的活动还有《又一年!《新概念英语》第七轮朗读持续力训练启动!》,也可以参与。
个人微信fscal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