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持续力
公众号ID:scalerstalk
个人微信号:fscalers
(可加Scalers个人微信交流)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2 年开放报名,参见《打破小透明——S成长会2022报名须知 V2.0》。
写在前面:
我们“教育学”读书的最后一本,是《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这本书以概览的方式,梳理的2000多年跨度的西方教育学思想,以概要浓缩的方式呈现。这种书的风格是,可以快速让你打开视野,见人见事见思想。而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过于概要过于浓缩,我们难以在阅读中把自己摆进去。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抽取到很多价值点,今天分享大家的学习收获。
相关阅读:
PART 1
跨跃2000多年的西方教育思想演变历程,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或者共同的特征?
@[1队][S492]学前丹丹
①教育都是不完美的,2000前多年的教育思想史就是一部教育批判史,每一代的人都对当代的教育存在非常多的不满,给你一种感觉就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太垃圾,一无是处”。但教育也就是在这样的批判中不断的前进了,回顾2000年前的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进步的不是一点点。但即使到今天,教育也还是在不断的被批判着,在批判中不断进步着,才是教育本身的宿命。
②教育与人是分不开的。柏拉图时代的教育,与人性分不开,谈及教育必谈人性,教育的根本在于优化人性的同时,为国家培养统治者。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教育逐渐与经验主义的人性论脱离,但与人的天性,人的发展特点,人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等再进一步的被深究。可见,教育从起点就与人分不开,无论是人性还是人本身。
③教育与统治阶级是分不开的。2000年多年的西方教育思想史,也算是一部如何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变迁历史。展现的是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柏拉图时代要培养的是具有善品质的领导者,亚里士多德培养的是具有善德品质的领导者,到今天,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定义不断变化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
@[1队副][S38]卖萌-北京
一、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凸显出来,成为一门学科;第二次“飞跃”是回归社会,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中。
(1)第一次“飞跃”:由于对人类社会的探索以及为了提高效率,从生产和生活中被提取出来,归纳成为一门学科,一开始很少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头衔中都是哲学家在前,教育家在后,且他们提出来的理论缺乏可行性,是很理想的目标。而一千多年后,经过持续的实践总结,教育成为专门的学科,其中的知识也在不断分化,例如实验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将教育分成了不同的方面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教育的理论也通过实践得到修正和完善,很多学者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教学措施,例如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中谈到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和基本环节,非常具有可行性。
(2)第二次“飞跃”:“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教育是一门学科,也是一个工具,其价值应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中。教育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应跨学科,并且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结合在一起产生作用。在克雷明《公共教育》中,他提到了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让社会上所有的机构和潜在的教育者都能发挥作用,让教育成为一种空气式的存在。以及在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中,他认为学校、知识、教育者都有其政治性的一面,意识形态是渗透其中起作用的。
二、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以前的教育是君主教育、精英教育,只有管理国家的人才能学到这些知识。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教育的最高理想是早就哲学家,由哲学家担任国王。这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增加,从个人角度看,受到教育可以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从社会角度看,有利于社会管理和进一步发展。
@[4队][S122]旺仔-北京
规律一:教育思想具有意识形态,无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
教育思想提出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例如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就受限于当时英国绅士阶级资产化新贵族势力壮大,这一阶级子弟需要受到良好教育而提出。但他的不少思想在当今然来仍有局限性,例如他认为自然科学仅仅包括地理、天文学,这受到了当时科学研究的局限性。因此在阅读教育学著作时,我们要辩证看待教育学家提出的观念,尤其是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
规律二:教育的存在是为了缓和某种现存的矛盾,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矛盾为当今社会的人提供的一种解决办法。
裴斯泰洛奇针对当时贫苦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劳教结合的理念,而为了解决贫困的儿童无法得到有效教育,成为社会中累赘和毒瘤的问题。
此外不少教育学家都提出要通过道德的教育开启民智,也是为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避免违法犯罪。
规律三:教育思潮演变离不开古典教育和科学教育观点的争论(这里引用了序言中的定义),一种是作为人的基本教育,一种是作为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教育。
从古至今,不少教育学家都讨论过学校教育是应该帮助人成为自尊自爱,具有美好品德,独立思想的人,还是将一种教授主义的体现传递学习知识为主。针对这一问题,通过针对对象,儿童、公民,群体,国家不同又不同的见解,但总的来说,这两者在以往看来是矛盾的,但伴随建构主义的提出似乎有了可以相互转换的余地。
规律四:教育既可以作为个人问题,也可以作为群体问题;既可以作为一个区域性问题,也可以作为一个共同问题;既可以作为一个当代问题,也可以作为一个跨时代的问题。
@[5队副][S659]七月-北京
1.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缩影。
比如为什么西方会在16-18世纪都在提出对于儿童的教育,蒙田、洛克、卢梭都对儿童的教育有不同的论述,但是基本观点都有强调对儿童的爱、激发儿童的兴趣等,这是表面上因为当时教会统治黑暗,对学生的管教非常严厉,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发现这个问题。但是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开始让人关注现世,那么更深一层的原因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兴起,开始有社会力量能挑战神权了。 还比如,有一些教育理念,用现在的眼光看是比较陈旧的,或者很多甚至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但是可能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具有变革意义的,而且是先人奋斗了很久才争取来的结果。
2.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底层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比如学哪些方面的知识,以什么角度教授,教授哪些真理又隐去不提什么内容,什么阶层的教育应该是如何的,民众学习是为了就业求职还是全面发展,是为了精神富足还是为了赚钱养家。统治阶层要的教育是什么,国家要的是教育什么,群体要的是什么,个人要的是什么。每个个体发展阶段受的教育侧重点不同。每个历史时期任务也都不一样,从这角度再去看教育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双减政策从无到有,从轻微的程度到后来大刀阔斧,也是国家和普罗大众相互作用。
3.教育思想演变要经历曲折的过程。
教育这门学科从无到有,从哲学话题逐渐演变为专门的教育问题。西方是从哲学、心理学中孕育了教育学,刚开始只能从一些zz经典著作中看到一些教育理念,提出教育观念的都是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有了专门研究教育的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些教育理念刚提出的时候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经过多位教育家不断的调整,最后就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变化和突破,但其实突破的功劳并不是那一位教育家自己一个人,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反思探索沉淀。
@[6队][S861]Fresh-深圳
1、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教育体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成为通向美好生活的路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到了“善”,古往今来的教育家相信,通过教育,能获得必要的生活技能、能清晰地了解世界、能塑造良好的品德,让自己不断成长,不论是物质上的追求,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还是精神上的追求,最大程度地趋向真理和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2、各个教育家的观点都受到了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文化影响。当他们看到了社会的问题,就会希望通过教育塑造可以解决问题的人,从而提出教育的意义和对教育方向进行调整的观点。比如说在资本主义兴起时的欧洲,新兴贵族子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当时的绅士教育就更务实,摒弃实用性不大的学科内容,而到了经济发达的时代,教育的内容更侧重兴趣特色和全面发展。再比如说在宗教色彩浓厚的社会,教育的内容往往和神学挂钩,是传教的媒介。
3、 教育的对象都重视对儿童的培养。
教育从娃娃抓起,是贯穿全书的教育家们的共识。即使在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教育家也看到了儿童在学习上的巨大潜力,致力于保护和培养儿童柔嫩的心灵。爱伦也预见20世纪为儿童的世纪。到了今时今日,这样的趋势更加强烈。家长们比以往更注重对儿童的培养,优生优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8队][游学]重生-上饶
1、强调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2、关注全面发展的教育。
3、重视关注儿童情感需求。
4、强调体育/劳动教育以及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5、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
@[8队][S170]Stephanie-杭州
1.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一本讲教育的书,当然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而教育是循序渐进的,需要从儿童开始,因此提倡从小就要教育孩子,今早开始。
2.强调关注个体的重要性,需要因材施教。亚里士多德、涂尔干、蒙田、马里顿、马斯洛等等这些教育家都提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不要试图对不同的个体使用同样的教育方法,而应该挖掘个体的个性和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书中很多篇目都提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德育可以排在首位。
4.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理论会因为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也不断更新。但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在行动中完成,如果没有行动没有实践,所有一切都无法实现。所以泰勒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产生。
@[9队副][S313]小艺-上海
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与所处时代科学发展密切相关。舒尔茨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教育投资的作用,他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工人工资大幅度增长中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释。他将这一部分归功于人力投资的结果,从而提出了人力资本学说,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9队][S866]Wicee-北京
① 教育从关注短时发展到终身成长。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时期还没有正规的三级学制,以及固定学习年限。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有6岁入学,6年家庭训练的规定(安德里亚)。在20世纪,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引论》,认为教育应该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
② 教育不中立,为统治者服务,带有政治色彩。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就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所有接受教育的人其实限定在“公民”,都是为通向最高统治层——哲学家做培养。在16世纪,蒙旦就认为儿童导师应是“望族的后裔”,应培养出“有实践能力的完全的绅士”。进入20世纪后,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原本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是一种精英式教育;阿普尔认为教育不是中立,是与政治相关的。国家培养出教师,教师队伍身上被某种意识形态渗透着。这类意识形态将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和日常授课活动,传递给学生等实践共同体,最终成为一个学校、一个组织、一个民族的思想纲领。虽然高等教育在逐步发展成为多数人服务的教育类型,但是高等教育目前仍成为社会层级的工具之一。
③ 教育从按照年龄、性别的教育分类(男女教育、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逐步拓展到按照更多职业属性、层级分类(包括教师教育、成人教育等更多职业属性分类,按照归属权限,分为私立教育、公立教育;按照层级,分为幼儿、初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④ 教育和综合学科保持强关联性。公元前400年,柏拉图强调教育和几何、天文、数学、体操、天文学、和声学等相关。公元前300多年,亚里士多德强调要修炼理性、运用思想,对理性智育和道德情操非常关注。从欧洲文艺复兴到近现代当代,教育始终保持着对德育、体育、宗教、心理学、历史等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甚至是游戏)的关联。
@[10队副][S308]Steve-昆明
规律:1.教育紧扣时代,紧跟历史发展,回应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
从古代(古希腊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离不开国家的影响,强调道德。
欧洲中世纪:以经院主义教育为核心,强调死记硬背,脱离生活,宗教色彩浓厚。
人文主义精神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阶段:在这个阶段,批评经院主义教育,强调培养人,学科内容扩大。(拉伯雷和蒙田)17世纪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度,英国洛克和米尔顿最为典型。18世纪因为资本主义在欧洲得到较大发展,教育思想上有了法国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为代表。19世纪批判古典教育,关注科学。20世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局势变化较大。对于教育德研究越来越深入。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在时代背景下,世界主要强国实力不断变换,教育的层面也在不断回应时代发展的问题。从古希腊到英法德为主,再到美苏争霸时期,美国的对应教育调整,再到后面美国主动探索调整自己的教育政策。这些国家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问题。所以在思想演变其实就是历史演变,教育思想演变历程背后的历史演变,这才是真正隐藏起来的暗线,有必要结合世界历史,对比不同的国家(基本上发达国家)。
2.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从古至今的教育思想演变中,始终都是以人为第一关注点,不管是人的生长和发展,人在学校系统中的教学,家庭层面的教育,教育在国家层面的价值和意义,不同的教育思想可能解决了这个系统的某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足以见得这个系统的复杂。
3.教育是一个持续行动的过程,久久为功。从教育思想和理念上,不管是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批判,还是继承吸收,都是在一直延续。还是教育理念的实践上,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里特别对S老师的持续行动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11队][S506]潇简-深圳
2.4因材施教是教育家普遍认可的理念
基本上,教育家们都有提到教育者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和环境来施展教育。这个理念从千年之前贯穿到了现在,始终不变,变化的是因材施教的实施,现在的因材施教可以借助科技手段而进行。
2.5道德教育占据全书大半篇幅
道德教育在本书中大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道德教育出现的频次才逐渐减少。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作为本书教育思想的关键词至少出现了1500年。一个词越高频出现,越表明人们对这个词的渴求,而对道德教育的渴求越高,是不是可以反推当时的社会动荡越大呢?
@[12队][S165]卸妆-北京
1)教育映射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最开始封建时期教育家们(莫尔、康帕内拉、安德里亚)通过建构乌托邦对教育进行隐晦的批判,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精英(君主和国家的管理者)到后来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鼓励对教育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再到教育家们(鲍尔斯、金蒂斯)分析教育史看到教育和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的对应关系,强调教育的任务是增进理解、促进民主、促进每一个的全面发展同时收获幸福的生活,这一过程无不反映出经济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教育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手,也是映射。
2)教育逐渐脱离神学的荫佑,关注人性和发展:莫尔、伊拉斯谟等人的教育观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提倡融神学入教育,压抑欲望,但拉伯雷、弥尔顿等人开始批判传统的经院教育,而卢梭,则开始正视爱和欲望、研究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过程,提倡构建与这一过程相契合的自然教育。
3)教育思想脱胎于哲学,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基于哲学中的善恶观建立了最初的教育宗旨,随着对人的智力、性格、认知、身体发展的研究和了解不断深入,教育也不仅仅是观察和经验的集合,而逐渐找到实证根基,构建出完整的科学体系。
4)从只关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到提倡终身教育:早期教育家十分看重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很早就有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而教之的理论和实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时间线在不断拉长,尤其是科技的进步更是让朗格朗等教育家看到新的挑战呼唤着终身教育,之后终身自我教育逐渐成为了教育的主旋律,与此相呼应,教育开始从单一的学校环境里挣脱出来,融入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场景中。
@[13队][S172]Thomas-洛阳
规律1: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循环变化,不断深入。从民众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开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该如何进行,再到教师的培养、终身教育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专家们在对教育相关的各类影响因素的探讨也在不断的深入,更加注重科学与实验,所获得的结论也更加务实。
规律2:对人的认识逐步深入,并将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在早期谈论教育时,对于人的认识较为肤浅,仅仅是对行为的相关讨论,比如个体的力量、疲劳、天性等等。到了后期,随着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人的认识更加深刻,分析讨论也进入到了新的层次,比如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加德纳的《智能的结构》等等。
规律3:社会变化对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且不可分割。无论在哪个时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相匹配的。或者,可以说教育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从最初谈论群众要不要受教育,到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再到终身教育的出现,这些均是与社会不断发展所导致的对人的要求的改变而出现的。
@[13队副][S164]火花-上海
1.从宏观发展来看,社会的进步孕育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在自然科学革命之前,教育与哲学、神学、宗教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乌托邦》《太阳城》《基督城》等都有对教育制度的描述,但受时代的局限,很多想法既有挣脱陈规陋习,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又有脱离实际的理想化观点。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人们相信知识和理性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教育领域开始关注科学的实用价值和教育意义,树立了将人的智力看作国家力量的根基的教育观,形成了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潮。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更是推动了新教育的发展。
2.对人性、智力、品德的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定位与目标。千百年来,教育思想的讨论都离不开对于人性的理解,善、恶、先天、后天、年龄、依赖性等特点以及教育是否对人的智力产生影响等都决定着教育基本理论的走向。时至今日,亚里士多德把善看作为是教育的目标、康德认为教育使人成为有理性的文明人、杜威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仍然适用,在人性论、认识论、道德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教育的基本定位与目标。
3.教育关注的重点从整体的、集体的民众教育逐步向教育个性化转变。早期的教育观点主要面向国家、民众或者某个年龄阶段的集体(如儿童),亦或者某个阶层(资产阶级),讨论的教育理念、规则、方法、措施也是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群体特点的。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心理化进程的推进,其关注重点逐步转移到个体的个性化、多元化方面,思考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自由主义与法制主义之间的关系,由此重新界定教育的本质、目标、意义,提出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论、课程论。
4.由教育的基本意义引发关于教育面向对象数量、内容数量的讨论逐步转向教育质量与评价的思考。教育面向哪些对象,需要哪些教育内容,涵盖什么领域、科目等讨论已逐步趋同,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基本相似的认知,但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有效评价教育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新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赋予了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改革需求。
@[14队][S233]瘦成闪电-北京
今年最火的一个词是周期。当然周期并不是新名词,我认为是对人们对于疫情和经济的复苏节点望眼欲穿。依据周期理论的四个阶段,人们期待能够早日回归上升的趋势。同样,西方教育思想史的演变也带有时代性和周期性。
1.教育对象的时代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受教育者的意识一直是被统治阶级或教育学校和结构所控制的。跨越2000年的教育史,由于时代性,社会性,政治性的不同而不同,继而影响到教育目标的不同。同时教育史也是一部争取社会人权,教育权,人人平等的历史。从一些名著中可以看到,有专门针对贵族推出的家庭教师教育,也有经学院为问题儿童提供的教养所。教育目标可能是为了培养哲学家当国王,也可能为工厂培养技术工人。
2.教育理论的继承性
教育家们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师生关系,传承关系。这种继承性的存在对于教育理论的研究和革新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和丰富的活力。教育理论的提出大部分是在原有理论中某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和预期目标,从而建立自己的新派别。柏拉图的《理想国》影响了那么那么那么多的人按照这个逻辑,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徒子徒孙真的是数不清的。
PART2
本书给你启发最大的三个人是谁?为什么?
人物:朗格朗
@[1队][S38]卖萌-北京
观点: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更美好的生活,从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使人过一种更和、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
论述:终身教育可以让人们保持与社会一致的节奏,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降低被淘汰的概率。大脑同样适用“用进废退”,最好的保健方式就是终身教育。对于国家来说,提高公民的终身教育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通过终身教育加强公民教育,使国民承担公民责任、积极参加国家建设更是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现阶段国际环境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不断交织的情况,意识形态的问题很是严重,除了通过规章制度来进行防范,还要通过个人的教育来补充。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终身教育实现的,学校教育在人生阶段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段,知识不断更新,要继续前进才能保持停留在原地。
@[4队副][S497]Erica-深圳
观点:终身学习跳出了学校的范围,利用工作时间、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进行学习。
论述:这个观点是真的刺到我了,我对于教育的观点就是区分的很清楚,学习和工作,但是,学习和工作是真的可以割裂的吗?难道学习不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吗?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为什么国家要花这么多心思投资教育呢?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社会产出和经济产出,让国家更强大。然而,不可能让我们一直在学,而不输出,所以提供教育有时间的限制。其实等我们工作了,就该自己去寻求教育的机会。现在的社会人才很多,发展也很快,如果我们停滞不前,是肯定会被淘汰的。更可怕的是,就算我们努力,也不一定能站稳自己的位置。所以终身学习这个概念应该立刻付诸行动。
@[5队副][S646]Oli-贵阳
观点(出处)p370: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打破那种将教育限定在某个年龄阶段的传统认识,人的每个阶段都可以接触和学习多种知识。
论述:以前自己认为读书仅局限在学校里以及读书时代所做的,而且对应试教育有着天然的畏惧,可以结束了就再也不想打开了,但是现在真的是慢慢发现读书可以帮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而且不同年纪,不同的阅历读书收获都会有所不同,参加成长会跟着读书以后更感受到了读书的魅力,所以也想一直读下去,这跟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是相符的,可是他却是在50年前的时代背景下就提出了这种想法,非常有远见。
@[6队][S704]wing-深圳
观点:在20世纪提出的“LifelongEducation”终身教育,(出处P368)。
论述:最后一周的作业总结自己近十年的教育的投资与收益,在回顾自己最高峰的教育的投入竟然是近1年半跟随读书小组持续行动学习所获得的感悟、已经行动上的持续;而过去毕业多年后的学习“躺平”状态仍然是至今认为最浪费的黄金时段。朗格朗1970年的著作,至今仍是人类仍要去追求的状态,他提出的观点背后的社会背景放于21世纪仍然适用。无论是在阅读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还是S老师《学习的学问》,我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不可能停滞,需要持续进行,并应该延续终身。
@[7队][S785]L-南京
观点:(出处p369)在当今世界,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个人的进步。p372终身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美好生活。
论述:在学生时代,我时常会困惑学习有什么用,把所有的科目(知识)割裂开来看,却没有想过,这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扩展了认知,让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是什么,去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做好一件事,如朗格朗说的,我们学习不止单单为了获得某些知识,构筑思维的框架,构建认知体系,持续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这个世界,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塑造更好的自我。
@[9队副][S489]Joyce-北京
观点: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他认为来自20世纪的一系列的挑战促使了终身教育的产生。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学习和训练的连续性,其次是通过自我教育完成自我发展和训练。(出处:P368-P369)
论述:终身教育最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觉得是思想的转变,我们太多人对学习有一种“占便宜”的心理,总希望投入少,收获大,最后往往收获了一些浅层知识,投机取巧的心理还被知识付费商利用当成韭菜来收割。建立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后,我们就拥有了长线思维,宏大的思考格局,因为时间够长,就不怕暂时没学会没学好,而是抱有足够的耐心,加上日复一日的持续行动,往往能收获比预期大得多的效果。
@[9队][S840]流云-北海
观点:P368
论述:在没接触过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时候,自己认为它就是一辈子的时间都保持学习的状态。然而当自己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后,就发现它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终身教育的概念更多的来源于未来的挑战,如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意识的危机等。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发展,不单单是思想上,身体上的锻炼也需要,并且包括了很多个人发展的内容,如道德、智慧、交往能力、职业技能等。
@[12队][S751]风筝-广州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人发展,终身教育是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从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终身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打破将教育限定在某个年龄阶段的传统认识,我们在人生的每个时期都要做出特别的努力;它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是立足于成年人的特点和需要,赋予了成人教育新的意义;终身教育的过程要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终身教育还重视闲暇时间和体育运动这两部分。
论述:本章升华了自己对于终身教育的认识。首先,在终身教育的整体布局上,自己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提前布局并持续发力,比如我马上面临的职业选择,不能说这三年头热这个领域、遇挫折了就换,一定是基于自己的一套内在逻辑,并且在自我成长中不断严密这套逻辑。其次,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朗格朗给了很有启发的解答:理解、吸收和分析的能力,将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联接到个人知识图谱中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知行合一的能力,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最后,对教育认识的升华,终身教育是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朗格朗提的终身教育内容里面关于闲暇时间质量的教育是我很赞同的,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有价值地使用这种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保证的是持续行动,而不是走着走着突然崩了。
@[15队][S304]niki-汉川
观点2:终身教育必须着眼于理解的能力、吸收和分析的能力、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系、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出处P370)
论述2:这一理念与S老师的读书活动理念不谋而合,具体表现在三个全面。日毕上,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而是要把知识与生活实际或个人生活联系起来,既锻炼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能够把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而不是纸上谈兵;复盘及分享就等同于把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仅仅完成每日作业还不够,还要去反思和输出,通过复盘去反思这一周做的好方面和不好的方面,通过分享倒逼自己在行动中把知识内化,只有会用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人物:比纳
@[1队][S8]杨杨杨-广州
观点:单独偶然的行动是不够的,产生于榜样与劝告的行为也是不够的,这些行为要反复去做,变为一种毫不费力、自然做成的行为和态度。(P188)
论述:由以上这个观点想到的,怎么样才能说明一个人是有能力的?是一次次地做成。只有一次次地做到了,才能排除平台、运气、时势(也就是单独偶然的成分)等的影响。试想一下,现在能举出来的证明自己能力的例子是多久以前发生的?是几年前吗,还是几天前?S曾经跟我们讲过一个很厉害的老师的说说:凡得到的我都不屑一顾。当初听到觉得好凡尔赛呀,现在我觉得这是一种态度:不要自满,别停歇。当我们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去强化我们的行为,直到它成为我们自然而然的反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不要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人物:伊里奇
@[1队][S38]卖萌-北京
观点:改变学校这种状况的途径,不是将公共资源用于建造使人们进行学习的某些新设施,而在于创造出一种人与环境的新型教育关系。《非学校化社会》
论述:作者提到以学习网络取代学校教育,这与《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关于协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教学是相联系的。在未来,人与环境有一种新型的教育关系,对于教育的投资不再是投入到硬件设施中,例如教室。一个好的教育系统,有三个效用,一是向学习者提供一生中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的资源,二是学习者可以找到愿意从他那里汲取知识的人,三是下个所有希望向公众提出问题的人提供相应的机会。后面还提到了四种学习网络,其中小伙伴之间的切磋,就是摆脱了特定的建筑,依靠网络来进行的行动,就像我们读书小组,以及线下的各种活动小组。未来其实就分布在每一个当下,我们已经能看到模糊的样貌。从三个效用我联想到:
(1)学习资源可获取性,让我想到两点,一是从自己的大脑中获取资源,方便有快捷,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二是从非常近的地方获取资料,线上的,要知道我们需要的资源在哪个网站,做好存档,以及身边的图书馆都在哪里。
(2)向外输出价值。就像商人能挣钱才能说明问题一样,学到的东西要转变成价值,这个价值不仅仅是金钱,有人会因为我们传授的东西获得改变,这就是价值。
(3)向外界提问。我认为提问就是向外展现自己的需求,我有哪方面问题需要解决,我想知道谁可以解决,用什么可以解决。现在通常我们遇到问题,独自苦恼多,向外界寻求方法的少,一是不知道找谁,二是不知道怎么样可以联系到对方。
如果未来要变成这个样子,那从现在就要做好准备,来适应,以及促进这样的转变。
人物:夸美纽斯
@[3队][S105]习习-青岛
夸美纽斯——每个人身上都有和谐的根底,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灵魂里的转轮是意志,转轮装置是理智。p54
论述:我意识到一个独立且自立的人,不仅需要健身房,而且需要健脑房。如此,每天如果可以做到到点吃饭,到点工作,到点健身,到点健脑,到点睡觉,每天活到就寝的时间就够了,就可以定义为他度过了完整的一天。s老师读书小组的作业就是健脑房。
人物:卢梭
@[4队][S478]Achilles-广州
观点:儿童在做事情时会出现一些破坏的行为,这时应采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即通过儿童自己的行为后果来教育儿童。比如孩子弄坏东西的时候,教育者先不要修理,要先让孩子为自己的后果感到痛苦和心烦,再修理。
论述:我现学现用,马上就用到我的娃身上。以前他的玩具总是乱丢,都是大人帮忙收拾起来的。意识到他总是没有自己承担后果之后,我们开始主动减少这个做法甚至逼他把自己的东西收起来,他一开始还是不情不愿,现在有所好转,开始愿意慢慢的收拾一些东西。现学现用的效果,这么快出现我觉得很欣慰。
人物:蒙台梭利
@[3队][S105]习习-青岛
观点:要使儿童自由,首先是要使他们独立。要引导儿童个人自由、积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通过这种活动走向独立,自由就是活动。p181
论述:蒙田主张训练儿童服从自己的善良和理性的意志,提出自由即自立,包括精神自立、经济自立、自尊自爱。相较于各类网文宣传“自律即自由”,个人却认为,自律不过是自由的工具而已,自立先自律,自律引导自立,自立导向自由。蒙台梭利这位意大利的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至今依然在世界范围产生着广泛影响,因为有了对这方面资料的了解,我对自己宝宝的养育慢慢有了一些方向。方向是比方法更重要的东西,先有做正确的事,再有正确的做事。甚至我不禁认为,在蒙台梭利的时代,100年前的康德和300年前的蒙田如果认识蒙台梭利,他们一起高谈阔论惺惺相惜应该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
人物:杜威
@[11队][游学]hygge-深圳
观点:教育即生长,所谓生长,就是向着一个后来的结果逐渐往前发展的运动,它有两种特征,一是依赖性,即依靠周围的环境而生长,二是可塑性,即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儿童能利用环境,养成某种习惯,形成某种倾向。(P201)
论述:教育即生长强调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肯定人的成长也是动态的,人就像一颗种子,其生长态势如何除了受到其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影响,更多的受其所处的环境,如阳光、土壤、施肥、培植方式等技巧影响,因此,教育的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环境和适当的新刺激,提供有利于人生长的环境,使人的各种能力能持续发展,乃至实现终生发展。这个观点非常有趣,也非常激励人心,它相当于肯定了所有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只要有合适的条件,都可以进步。这些条件,在未成年时,更多靠家庭和学校等外在环境提供,但人成年后,则更多靠自我提供,也就是人的内生动力。教育家杜威真的非常有前瞻意识,我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善良、温和、内心柔软的教育家。
@[14队][S69]陆洲-广州
观点:教育就是为了看见更好的自己(出处:《民主主义与教育》)
论述:让我自己暂时探寻到自己学习的意义。因为在阅读教育学的过程中,伴随着每日日毕的作业,以及因为作业,阅读占据我个人时间所带来影响,例如身边的人会不理解,不理解我参加活动的意义,不理解的牺牲掉的时间的意义。从而有进入过困扰,也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阅读到这篇的时候以及结合之前持续行动的累积,突然明白,教育的意义在于生长,也就是为了不断的发展自己,让自己可以看见更不一样的自己,更加超出自己预想的自己。这个就是教育的对于我来说的意义。
人物:舒尔茨
观点:教育除了有文化作用,还有经济作用。当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时,可以考虑两种收益:未来消费收益和未来收入收益,而投资的资本主要分为:受教育期间放弃的收入和受教育期间对学校的投资。
[4队副][S497]Erica-深圳
论述:对自己的教育的投资进行了计算之后,我才发现教育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个必需品。我之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认识的一些人,他们也只是初中毕业,大专毕业,得到了机会之后也赚了很多钱。如果读书是以赚钱为目的,那么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呢?这个观点就能很好的解释我的疑问。读书到底有没有用,也要取决于选择和运气,但与其他的投资不同,还会受我的努力所影响。就像我的同学,一个选择了计算机技术,另一个选择了土木工程。选择计算机的遇上了工资非常高的时代,土木工程的碰上了打击房地产的时代。我突然又不焦虑了。因为既然是投资的一种那么就只能说,我投资错了方向,不是因为读书无用。但是我同时又为我计算的结果感到不安,原来我为了接受教育付出了这么多不仅是表面的支出,还有潜在支出,我未来可能都挣不回本。在写这条回答的过程中,我又意识到,除了金钱的收入,其实我读书期间还有其他的很多收获,比如能力的提升、在学校才有机会收获的活动体验和在读书过程中交到的朋友,认识到的人。这些不是在社会中工作随便就能认识到的。
@[12队][S97]杨少侠-北京
论述:基金的投资可以量化,每天都能看到结果,也会影响人的判断和情绪。在不把教育或者学习当投资时,买书、囤课,不关心结果,只看金钱上的投入,幻想着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把教育当投资来看,买的书和课,不看不学已经是沉没成本,而花时间学什么是有很多选择的,需要计算哪一种收益率更高,而收益率的计算也是要放在不同的时间跨度上,有的短期可能收益率低,但是长期收益率可能就很高。再泛化一些,可能用投资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以投资的视角来做选择判断。
@[15队][S304]niki-汉川
观点3:在教育投资时,必须考虑它的收益率,即教育的收入与成本,然后有效地分配投资资源。(出处P383)
论述3:这里暗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教育投资是一项长期活动,要考虑其收益情况,不要盲目投资;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明确目的,要有在哪里投资就要在哪里有收获的决心和行动力。结合个人情况,以前报各类线上课只是觉得课很好,有名师指导就会有很大进步,而忽略自身情况与行动力,从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最后不了了之,最终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达不到其中的高度。给我启发是,所有的教育投资都没有不劳而获,只有躬身实践,踏踏实实,持之以恒,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不要有侥幸心理。
人物:博尔诺夫
观点:博尔诺夫提出,危机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只要活着,任何时候都会处于危机之中。危机既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危机可能会变成灾难,但可以通过努力制止,所以,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出处:P323)
@[4队][S122]旺仔-北京
危机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即使在青春期表现得最突出得那种成熟危机也不是令人遗憾的现象,而是与成熟过程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句话也改变了我对于危机的认知:我们平静的人生,往往有人为我们遮风挡雨。危机可能才是人生常态,随着年龄的长大,这种遇到危机的次数会变多。教育应当也应该帮助我们去演练这种处理危机的能力。
@[9队副][S489]Joyce-北京
论述: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人生每一个危机,人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我们要尊重这种不确定性,能做的就是危机发生之前,尽量做好预案工作;危机发生之中,努力制止让它损害减小到最低。比如说很多人口中常说的“35岁中年危机”,我们其实可以做好预案,在年轻的时候磨练专业基本功,多读书,多学习,掌握行业的前沿知识,武装思想。把自己塑造成本行业的骨干人才,用宏观视角看待行业的发展变化,这样等到时代的潮水席卷行业之船时,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就是你的“救生衣”,你比别人拥有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机会。退一万步说,即便整个行业不存在了,积累的学习能力和判断力也会让你比他人更果断做出决策和改变。
人物:斯宾塞
@[5队副][S646]Oli-贵阳
观点(出处)p137:他提出了德育的观点,认为“要耐心地对待儿童经常表现出来的缺点。当儿童有缺点时,不要首先想到发泄怒气,而要和善地对待他们。因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不要给儿童提出一个善良行为的高标准,也不要急于促成儿童的良好行为。因为和高度的智慧一样,高尚的道德也要经过缓慢的成长过程才能达到。
论述:①斯宾塞的观点让我进行了育儿的反思,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我自己在面对孩子的缺点时是会存在焦虑以及不耐烦的,但是我是什么样的状态,传递给孩子什么,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更应该全然的进行接纳;②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树不可能一下长大一样,作为家长耐心陪伴和养育,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
@[13队][457]Y-妮子-北京
观点:知识的比较价值可以确定为下列一个秩序:关于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关于获得生活必需品养活自己的知识;关于家庭幸福所需要的知识;关于社会福利的知识;关于培养各种艺术爱好的知识。这个次序应该是安排学校课程内容的基础和出发点。(教育论p134)
论述:在没有参加成长会之前,我完全没想过要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更不知道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只想着把自己的专业学好,但是似乎也感觉到自己的局限性,觉得自己应该去学更多,结果只是东看看西望望,啥也没学,直到加入成长会,跟着s老师晨读,觉得s老师太厉害了,他就很清楚要读哪些领域的,为什么要读这个领域,如何选择好的材料,s老师有一个很长远的计划,一个比较清楚的体系框架,还一点一点的推进和扩展,内心真的是非常佩服。等看到书上这一部分的时候,更是佩服s老师的远见和思考,s老师的计划和所提到的领域正是书上所提到的为完满生活做好准备所需要的,看完这部分就更好的理解了s老师的安排和选择,更感概自己运气好,遇到了成长会,在这里看到了、学到了这么多的好东西。
人物:洛克
@[5队副][S646]Oli-贵阳
观点p69:提出了父母如何正确处置儿童的需要。
论述:儿童其实很聪明,已经会用哭作为他们的工具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如果家长屈服或者没有识别出他们的“阴谋”,他们就会屡试不爽,为所欲为,所以我们在面对哭泣的孩子也应识别哭背后的意义,我以前搞不清过走了一些弯路,后面才慢慢摸索出。我也曾经犯过想拿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收拾玩具的错误,但是这其实本来就是小朋友应该做的,后面才意识外在强化物不适当使用其实是没有益处的,这些都是我犯错以后发现,所以觉得洛克特别厉害。
人物:巴格莱
@[6队][S704]wing-深圳
观点:“一个人在智力上不成熟,意志上也不会成熟……智力上较强的人,其意志也将是较强的”。“无论通过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学来的知识,只有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能明显地用来解决问题,其余部分则构成了人们的意识或智力背景。”(出处P266)
论述:巴格莱的描述,让我想到了孩子最近对我提出的各种质问:为什么我每天要背背背、写写写,每天都有这么多的作业?我当时的回答按照巴格莱的观点来看,就太过“功利”主义了。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巴格莱提到了浪费主义,知识并不只是“工具”,而剩余的部分就构成了我们的意识或智力背景。或许可以更多和孩子谈谈,学会知识并不单止是为了生活,一些生存以外的,对于世界的感悟、兴趣、爱好,也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获得的,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世界,这或许就是巴格莱所强调的知识的“背景的功能”。
观点:巴格莱认为,无论通过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学来的知识,只有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能明显的用来解决问题,其余部分则构成了人们的意识或智力背景。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其智力背景不同,在发现问题或解释问题的方面也会不同,当然解决的方法也会各异。P265
@[8队][游学]Dream-襄阳
论述:我之前会间歇性的想学习某某类知识,看某某书的意义,肯定是有价值的,但自己读视野就存在局限性,还是会让我想用不上吧,有什么用呢?倘若身边有人问我有什么用呢,为就会无比怀疑。确实有些知识我们学了极大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但其能够内化为我们的意识或成为我们的智力背景,或帮助我们遇到问题时充当判断的依据,与其停下来怀疑学习的意义,不如还是消化吸收知识使其内化为我们的“气质”,或许有一天,能够带给我们惊喜也说不定呢。
@[13队][S149]包包-上海
论述:这段话精准地帮我描述了读书写作业的意义。花时间读书写作业并不一定就能产生快速产生正面收益,能和大家一起坚持做这件回报慢的事情是因为我一直把它定义为“正确的事情”,而正确的事情就应该投入去做。这段话让我知道了读书写作业正确在哪里,正确在读书能让人占到时间的便宜,能锻炼脑力,能让自己在未来某一天突然成为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人,赚到更多机会。
人物:爱尔维修
@[6队长][S302]艺星-成都
观点:P81人们在生下来的时候,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倾向,或者是带着各种趋于一切对立的罪恶和美德的倾向。因此,他们只能是他们的教育的产物。
论述:非常喜欢这句话,因为它揭示了教育对于一个人巨大的意义。人这所以表现出种种,完全是由于他所接受的教育所致。而一个人自打出生起,他获得的感官的细致程度足以让他在数学、化学等学科方面获得相应的成就,是教育的不同,才让个体发生了巨大的差异。
人物:弗莱雷
@[7队][S814]杨光-武汉
观点:对话是一切教育活动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一个人无论多么“无知”,都能够与他人以对话的方式批判性地看待世界。(P375)
论述:人其实是渴望交流的,通过必要的交际建立关系。我觉得这和S老师提倡的打破小透明的作用是一样的,被其他人看到并从他们那里得到反馈,产生协作。一个人的能量终归是有限的。
人物:昆体良
@[8队][游学]Dream-襄阳
观点:父母的教育水准越高越好,如果父母没有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不要因此减少对孩子教育的注意;正因为学识少,父母就应该在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的其他事情上更加勤勉。P16
论述:不能因为自己学识少就把这个当作理所当然,把减少对孩子教育的注意当作理所当然。对此受到的启发是不仅仅是当父母如此,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自己不能因为缺乏经验或技能有短板就觉得现状理应如此,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甚至自暴自弃,越是如此,越是应该勤勉。
人物:雅斯贝尔斯
@[8队][游学]Dream-襄阳
观点: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现在比将来更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要成为完整的人,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P425;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之中,人要达到现在的深度,就必须装备历史的传承和学会如何记忆,我们应保持这种态度,既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完完全全存在于现在之中,我们必须对自我所担当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P426
论述:我觉得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观点非常契合我最近的状况,对过去懊悔,对未来心存幻想,挺焦虑的。确实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没有到来,具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不及现在能决定一个人的航向道路,不要用过去和未来对自己设限,唯有脚踏实地地做好现在,活在当下。要做的是必须对当下自己所应担当起的责任、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然后停止想开始做。
@[12队][S97]杨少侠-北京
观点:重要的不是记住学过的东西,而是判断力的训练。我们需要的能力是在任何时候可以自己动脑筋去找到必要的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事物。
论述:今天的学习资源非常充沛,穷尽一生所学,也只是沧海一粟。在大学里,同一个班级,大家都在努力学习,为何未来差别如此大。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事物的判断力不同,有的人学的东西已经过时,有的人学的东西快要过时,而有的人学习的东西才刚要兴起。有人逆水行舟,有人踏浪前行。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就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白白浪费了时间。个人觉得判断力要在实践中训练,多试错,多思考,多交流。
@[4队][S478]Achilles-广州
论述:这可以说是对蒙田的形成思想的观点进一步的阐释。有自己的思想是怎么个体现法呢?就是有判断力。能自己快速搜索知识,判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人云亦云,对事物的好坏优劣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做作业题时,答案其实并不是太过重要。关键是能够自圆其说,有思维框架去把它解答圆满,这就形成了你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自己的思想。思想往往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人物:托尔斯泰
@[8队][S63]把我叫醒-广州
观点:人的意识是历史的主要要素,所以如果人们已经意识到学校的不合理性,那么就应该把这种意识作为一种主要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P141)
论述:不要因为令人郁闷的现状是“历史的必然”就心安理得地“躺平”而不去改变。在遇到很多社会问题时,经常听到的说法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我们改不了”……甚至我们自己也会这样说。但就像鲁迅说过的那句话一样——“从来如此,便对吗?”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就是因为有很多人不满意现状,愿意为了改变现状而发声、奋斗(即使有时候他们的尝试被证明是错的)。看到托尔斯泰提到如何对待意识,突然我就理解了为什么他除了成为大文豪还能成为教育家。我们太过于被动地接受现有的一切了。
@[12队][S751]风筝-广州
观点:托尔斯泰主张教育学的唯一准则就是自由,包括意识自由,自我表达自由,关系自由。
论述:读完这一章之后,我深深反思了自己的教育之旅,开始对“接受”教育这个动作及其驱动原因保持谨慎。从托尔斯泰的角度,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一种智慧,明辨哪些部分是可以接受的、审慎思辨的、需要拒绝的,而不是一味填鸭。
人物:赞科夫
@[8队][S63]把我叫醒-广州
观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差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自尊心强;不合群,思想负担重;求知欲低,甚至对学校、学习有反感;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差。(P404)
论述:我意识到我最近自认为遇到学习瓶颈,是因为我具有“差生”的这些特点。想要进一步提升,我需要①放下所谓的自尊,认识到有些所谓的自尊只是怕出错,但面子在学习过程中是最不重要的;②既然已经在群体里了,就不要老想着脱离群体,要从群体中汲取营养,总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不要因噎废食,放弃学习的机会;③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投入,对于学习不能抠门,一定要大量、过量投入,如果不喜欢现在在读的这本书,大不了去看另一本书,前人的智慧是宝藏,别错过;④刻意训练自己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但不用操之过急,持续行动自然会有进步。
@[12队][S97]杨少侠-北京
观点:将高难度与高速度原则结合,要从减少重复中加快教学速度,从加快速度中扩大知识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提高理论深度,即通过加快教学速度来扩大学生视野,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度。
论述:作者是站在如何高效教学的角度,而站在学习者角度,要将自己维持在最近发展区,而高难和高速原则就是捷径,减少重复,挑战难度,激发自己的思考,不断地迁移训练,将知识融会贯通。反之,不好的做法是陷入低水平勤奋,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停地重复,思考很少。
人物:纽曼
@[10队长][S307]熙小鱼-北京
观点2:P155 关于如何获得知识
论述2:纽曼关于如何获得知识的观点和具体措施放到今天也十分适用而且实用。
第一个层面是个体学习层面。不经过加工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加工就意味这要“知行合一”,要开动脑筋,启动思维。过去的我以为记住很多东西就叫“有学问”,在行为上表现出爱好“囤积”,凡事一经“收藏”仿佛就成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但更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新旧结合,形成系统。接触新知时要有意识地调用旧知,进行比较,扩展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找出一些应用场景,搭建知识的建构途径。
第二个层面是教授方面。简单的知识传授如同复读机,是不会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如果是教师,就需要花功夫去让学生的先前知识和新知识建立联系,照本宣科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100多年前的教育家早已发现了提升智力的奥秘,那就是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系统化。不需要去上任何知识付费课程,只需抱以认真和踏实的治学态度,辅以持续行动就能达成。
人物:派纳
@[12队][S751]风筝-广州
观点:课程成为一代人努力界定自我与世界的场所
论述:就这一句话,这个认识点,我就觉得太精彩了。很多知识付费的课程所销售的是一个关于自我所在位置的幻象:如果我付费买了这个课程,就能成为一个这样的自我,就能进入这个圈子或阶层。这就是真付费、虚课程、假自我。我们要追求真学习,首先要准确的客观的定位自己,然后才能选择适当的课程。
人物:泰勒
@[13队][457]Y-妮子-北京
观点:一个阐述清晰的教育目标具有两个维度,即行为方面和内容方面,从而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是什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p290)
论述:一方面,学习是情境化的,学习本身就是由具体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通过建构多种多样的情境来为每个人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另一方面,学习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从知与行两个方面同时去看,才能确保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时再来晨读的“三个全面”,也正是符合这样的一个清晰的教育目标,即有内容维度又有行动维度,阅读经典,即有输入,又有输出,s老师的题目和讲解就提供丰富的情境,而整个学习共同体搭建的共享知识库更是为所有人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情境化的应用描述,不断演进的晨读模式设计实在是太厉害了。
人物:布鲁纳
@[13队][S172]Thomas-洛阳
观点2:教育的核心过程——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P337)
论述2:在阅读《教育过程》的相关内容时,觉得本节介绍的内容对于指导学习很有帮助,但也没有想的太多。后来在看完S老师的新书《学习的学问》之后,书中讲的编制概念网络,训练第一反应等内容,和《教育过程》中介绍的结构的重要性、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等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梳理学科基础概念、编织概念网络、训练第一反应等内容的重要性,这些基本功是我们不断成长的根基。
人物:富尔
@[13队][S172]Thomas-洛阳
观点3:在当前的世界里谁也不能再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去建立一个不断演变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学会生存”。(P389)
论述3:在看完这段之后,我突然对参加读书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之前加入读书小组,其目的一方面是倒逼着自己读书,培养总结分析和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社群运营方法,将其用于瘦下来小组的运营优化。现在我忽然认识到,S老师办的这个读书小组,其实是在教我们如何终身学习,每一期的读书,就是在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轮一轮的循环中,我们在不断的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构建完善度,会对个人后续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物:索尔蒂斯
@[14队][S101]意诚-上海
观点2:索尔蒂斯提出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即提出优先考虑的问题。在考察教育的定义时,优先考虑的问题不是“教育的定义是什么”,而应该是“寻找教育的定义有何意义”。P352
论述2:索尔蒂斯的这一分析技术,或许可以称之为元分析。帮助我超越语言的陷阱,从“把问题作为开始,以解决问题内容为目的”,走向“思考问题本身的问题为开始,以解决问题背后的实质难题为目的”。索尔蒂斯的《教育概念分析导论》,以分析语言表述中的问题入手,最终分析了语言背后的实质难题,他的研究思维和技术帮助我解决了论文写作中如何进行概念分析的大难题。
人物:阿普尔
@[14队][S69]陆洲-广州
观点:知识应该是多样化,多角度
论述:进入学校的知识是一种来自某个方面的文化资本形式,经常反应社会集体中有权力者的观点和信仰。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进步一步启发了我关于教育的意义,或者关于教育的解读,明白了教育是环境的产物,身处怎么样的环境我们就潜移默化的接受该环境下的输出的知识,从而形成教育,所以从逻辑上追求的教育的中立,是一个要追求的理想,但实际上受限于环境,我们总是很难跳脱立场去接受不一样的教育。但同时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是,知道存在这种现象,然后刻意地去寻找不一样的立场,不一样的教育去观察,让自己看见更加多的不同的教育。
人物:马斯洛
@[15队][S304]niki-汉川
观点1:在人身上,只残存着非常微弱的本能,这些残存下来的本能和似本能倾向极为虚弱,文化和教育可以轻易将其挫败,也就是说,人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出处P313)
论述1:每个个体存在一些微弱的本能反应,但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性,让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给我的启发:作为教育者,不要随意给个体贴标签,固化认为某个儿童就是什么样的人,改变不了,这就等同于把儿童的人性视为人性本恶,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客观看待人性的本能反应,对待儿童的任何行为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断章取义。
近期活动
0、我的第三本新书已经上市啦,欢迎选购。《来了!<学习的学问>新书预售启动!》,想训练自己的长思考,就一定要来。
1、后期将开展《学习的学问》新书共读活动,详情参见《<学习的学问>共读前的三件事》。
2、2022年的全年S成长会2022,参见《打破小透明——S成长会2022报名须知》。
3、另外,已经启动的活动还有《又一年!<新概念英语>第七轮朗读持续力训练启动!》,也可以参与。
个人微信fscal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