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柏林街访 | 你家开暖气了吗?

2016-11-04 陈皮 德国印象

今年的柏林自入秋以来,阴雨绵绵连月不散。十一月初的气温勉强还徘徊在零度以上,但是大多数人家的暖气已经热烘烘地烤起来了。

按照惯例,德国的供暖季(Heizperiode)从10月1日至来年的4月30日,尺度那是相当得大,跨越了大半年。住户只需转动暖气开关,就能在1-5档中自由选取需要的供暖强度:1档最低。每个暖气上都附有读数表,待到供暖季节结束,暖气公司挨家挨户查表,按照消耗量收取暖气费。

日期:11月3日。
柏林气温:0-6度。
印象君走上街头,询问德国路人:先生/太太,你家里开暖气了吗?

(一)


25岁的Lea是艺术史专业在读博士生,与男友在柏林米特区合租了一套60平米的公寓。二人都属于“自带小火炉”的体质,入秋以来几乎没有开启过供暖模式——唯一的例外是十月中旬在家里接待客人,在朋友的强烈要求下打开了暖气阀门。“通常要降温到零度以下,我们才会开暖气。不过用得也很节省,白天开到1档或者2档,看书的时候会把书房温度稍微调高。我觉得室温微凉睡觉更香,所以卧室里基本不开暖气。”
Lea缴纳的公寓租金是所谓的“暖租”,即房租包括取暖费用。因为这对情侣在过去的两年中耗费的暖气费用很低,房东年初特意把他俩的月租金调低了15欧——在柏林租房价格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这让Lea很是得意了一番。
不过他们节省用暖气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因为鲜明的环保意识:“我们为自己的公寓选择购买清洁能源(Ökostrom),这种电力是通过风能、太阳能等可持续的方式生产的,价格比一般的火电略高。虽然现在还是学生,并没有稳定的高收入,但我和男友都认为这种投资是值得的。”

(二)


52岁的Koch太太是土生土长的柏林人,在街口经营着一家精品纸张店。店铺的生意还算不错,门窗却紧闭着:“天气渐寒,为了顾客舒适起见,店里两周前就开了暖气。室内外温差明显,供暖时必须关门,否则店里的纸张会受潮变型。”她笑眯眯地解释道。为了保证商品的品相,即使在不营业的时候,暖气也总是开在低档上,一整个冬天从不间断。
在自己家的公寓里,Koch太太很是精打细算。她选择了德国媒体推荐的最经济的保暖方式:平时暖气不关闭,维持在低档(1-2档);下班回家的时候开大两三个小时,睡眠时调回低档。这个方式确实效果不错——50平米的公寓去年消耗的暖气费还不到500欧元。
“其实我倒真是没怎么考虑气候变暖、节省能源这些议题。”面对印象君的提问,她直率地摇了摇头,“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我毕竟是个生意人嘛!”

(三)


80岁的Jasim老先生来自伊拉克,已经在德国生活了三十多年。他在45平米的寓所独居,推开门,屋里暖烘烘的很舒适。
“我十月中旬开始用暖气,白天开到3档,出门换成2档,整个冬天都是如此。”他比照着租房合同和账单,给印象君仔仔细细算了一笔账:每个月的房租包括100欧暖气费,加上去年暖气公司结算之后又补交了两百欧——他45平米的寓所一年的取暖费折合为1500欧。
“我也想节省能源,我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不过,我可不像年轻人那样抗冻了——人一老就怕冷啊!”老先生耸了耸肩。


(由于Jasim先生婉拒了印象君拍照的请求,我们从50年代德国的一部电视剧“今晚我们的邻居”中截取了一幅画面,图中生火取暖的小伙子由Charles Brauer扮演)


(四)


33岁的Julia来自斯图加特,最近在柏林出差。
说起供暖,她颇为得意得挑了挑眉毛:“虽然德国早已开始供暖,不过我到现在还没开过家里的暖气呢!”
她平时生活的“南方城市”斯图加特地处北纬48°——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相当。11月初的这一天,“温暖的斯图加特”温度为4-11度。“我家去年12月才开了暖气。节能环保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议题,白天出门的时候,我们都会记得关掉暖气。”
Julia告诉印象君,自从她和先生两年前迁居新房,家庭每年的取暖消耗明显降低:德国的新建筑保暖效果奇佳,室外气温5-10度的时候,无需开暖气,室内温度也一直保持在20度以上。

与Jasim老先生、Koch太太相比,Julia一家是妥妥的节能减排小能手:120平米的房子,一年花费的取暖费用才不过五六百欧。冷暖自知,节能有方,印象君不禁想为这跨越了大半年的超长供暖季和和多样化的供暖方案鼓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