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证三十 | 海湾大厦:上海外滩的不二名片



建证三十年

2021年

中建不二迎来成立三十周年

三十年来勤耕不辍、精业笃行

不二人用智慧与双手奋斗出壮丽征程

官微开辟【建证三十】主题专栏

跨越三十年的历史长廊

了解区域发展和工程建设的故事

采撷发展征途中的智慧与经验

深情回首,激情远航

以奋斗续写辉煌

本期带大家走进

上海海湾大厦的建设故事


图 | 海湾大厦(红顶为俄罗斯领事馆)


素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的

上海黄浦江畔外滩一带

遍布着一幢幢

不同国家风格组成的欧式建筑群

海湾大厦便坐落其中

与东方明珠隔江相望

与外白渡桥、俄罗斯领事馆比邻而居

中建不二与海湾大厦的故事开始于1998年

四十几号从异乡而来的“不二人”

曾一起奋斗在这片热土

历时6个月,克服施工条件局限

为海湾大厦穿上与外滩建筑相映成辉的典雅外衣

打造了中建不二在上海外滩上的第一张名片


黄埔江畔的机遇与挑战


图 | 项目团队合影


九十年代,中建不二作为国内幕墙行业的先行者,正随着国家建筑业的发展,逐步由门窗业务向幕墙业务转型,几番试水的大获成功,公司上下对独立承接高端幕墙业务、迈上更高台阶,早已摩拳擦掌。


说干就干!1998年,中建不二成功中标上海海湾大厦,成为当年公司中标体量最大的幕墙项目。海湾大厦楼高32层,以铝板幕墙、玻璃幕墙为主,加上位于黄埔江畔的优越地理位置,在当时属于高端幕墙项目


根据业主要求,项目从中标到完工仅6个月时间,其中还有部分材料是国外进口。“工期很紧,是不小的挑战”,时任海湾大厦项目经理的王旭回忆。


同时,海湾大厦的造型独具匠心,屋面的异形更为项目建设增添了不少难度,加上项目地处繁华,人员住宿、材料堆放等都是难题。


“大家都没有考虑条件艰苦,一心想着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干好”,王旭说道。带着必胜的决心,公司组建的一支四十多人的队伍(含劳务)风尘仆仆的前往上海。


四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


图 | 与外滩、东方明珠遥遥相望


时间紧,任务重。当时,业主对我们是否能按期履约还存有一定的疑虑。


“我们的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样,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都很强”,王旭说道。为了确保工期进度,项目团队上下都憋着一口气。在抢工关键时期,整整72个小时,管理人员坚守一线不眠不休,工人们在最疲惫的时候一个半小时就轮一班岗。


“本来轻轻拍了一位轮班工友的床板提醒他要去轮岗了,结果屋子里其他工友呼的一下都醒了,翻身下床就主动往工地走。”王旭回忆起当年上下同欲的热血岁月,感动又涌上了心头,“当时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直到现在这一幕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在开足马力的抢工中,项目团队创下了四天完成一层的速度,确保了工程的完美履约,但项目管理人员却早已顾不上喜悦和庆祝,纷纷倒床就睡。


王旭仍记得半梦半醒间,业主站在床边轻轻说的那句“辛苦了,谢谢”


而当年在海湾大厦工地的生活,让后来又经历过多个项目工作的王旭至今难忘。“我们项目管理人员和工人们几块木板一搭就在工地上安了家。”


时任海湾大厦施工安装队长的张连洲笑着介绍到,每天开工前,大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棉絮被褥一卷,“等到收工回来,床板上用手一抹就是一层厚厚的灰。”


结束一天的疲惫,睡在工地的项目团队也经常睡不了一场安稳觉,工地上清扫垃圾的机器总是在凌晨三点开始作业,巨大的噪音在闷热的夏夜更显嘈杂。


工地生活艰苦,但也没那多讲究,“一群兄弟都是能吃苦的人”。


“每到日落,干着活偶尔抬头看看外面,很多摄影师扛着相机在大厦28层拍摄东方明珠、拍外滩景色”


但直到完工,项目团队一群人都没到外滩看过一次。


一块材料也不能丢的较真认真


图 | 海湾大厦近景


上海某高速路口,两辆从长沙而来,满载着幕墙物料的货车,晚八点后的交通管制一过便争分夺秒的开进了上海市区,开入了海湾大厦工地中。


张连洲带着工人们按照约定时间早早便侯在了卸货地点,脸上却不见轻松,眉头紧锁,如临大敌,他正把守着材料进场的最后一关。


为保障品质,项目所用的幕墙物料均由公司加工厂直接制作为半成品再运送而来,从技术人员设计到材料下单下料,到工厂加工,再经长途运输,直至现场的验收,每个环节都有随货传票单,层层严格把关。


“材料质量是对事不对人,没有情面可讲的,一旦发现了质量问题直接退回,材料垫置木方木块‘不落地’的标准更不用多说了。”张连洲颇为自豪的介绍说,当年项目的螺丝损耗率低至3-5%,材料基本无损耗,成品保护工作可谓做到了极致。


“南面有天发现缺少了一块幕墙主料,可能是被其他单位误拿了,我硬是一路追踪,直到在28楼找到了它”,张连洲的“较真”是项目团队管理日常的缩影。


因为施工场地狭小,幕墙物料只能分层堆放,“材料一到,就要组织大家从车上搬上电梯,再码放到各个楼层”,白天干活晚上卸货是项目的常事。


精益求精对待每一道工序


图 | 正在施工的塔楼顶部


在地图上放大、再放大,张连洲指出了当初让海湾大厦项目团队颇费心思的“硬骨头”——三层高的塔楼,历经多年,塔楼屋面的异形和船沿铝板装饰面看来依旧大气与经典。


在BIM技术还没有应用到施工一线的年代,造型颇具设计感的塔楼施工起来可谓困难重重,王旭介绍说,“当年的幕墙工艺可远没有现在成熟,我们使用的还是吊线锤、经纬仪那些原始的工具。”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前期设计、施管人员根据总包方提供的三线移交图、与现场反复实测实量校核,并蹲点施工位置与工人交底、校对图纸;安装时,项目团队将龙骨采取先组装,再整体吊装的方法;最后的收边收角处由公司加工厂车间抽调而来的“熟手”细心完善。


图 | 夜晚的海湾大厦更显辉煌


最终,海外大厦的外观得以完美呈现,正是项目团队将细致与认真深入每一道工序,施工品质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



23年过去

海湾大厦成为了上海外滩地标性建筑

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它的高品质承建得到了业主及市场的认可

更成为了中建不二在外滩上一张亮眼的名片

其后,中建不二深耕上海

先后承接了上海外高桥、浦东国际机场等项目……


本文影像资料提供者:张连洲、王旭

不二历史资料、物件征集活动持续进行中

期待您的分享,一起重温不二的精彩回忆


顾问:魏 慧 供稿:阳晓洁 编辑:张广铭 阳晓洁审核:党群工作部 

更多精彩阅读↘





  你的每一个“在看”都是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