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BC新世纪百佳丨《卧虎藏龙》:卧虎藏龙之后

2016-10-15 张三 葡萄槽电影
《卧虎藏龙》
阅片路
「BBC新世纪百佳第35名」
影片信息
导演: 李安
编剧: 王蕙玲 / 詹姆斯·夏慕斯 / 蔡国荣
主演: 周润发 / 杨紫琼 / 章子怡 / 张震 / 郑佩佩 /郎雄 / 黄素影 / 李法曾 / 高西安 / 王德明 / 李黎
类型: 剧情 / 动作 / 爱情 / 武侠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 香港 / 美国 /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0-10-13(中国大陆) / 2000-05-16(戛纳电影节) / 2000-07-07(台湾) / 2000-07-13(香港) / 2001-01-12(美国)
片长: 120 分钟
又名: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文/张三
2001年3月25日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奥斯卡十个提名,最终并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这是截至2016为止,华语电影唯一的一座奥斯卡奖。 

《卧虎藏龙》作为第一部奥斯卡的华语获奖电影,入选“BBC新世纪百大”无可厚非,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票房表现都是十分优异,美国影史上第一部超过一亿美元的外语电影,2.05亿美元的总票房,即使放到2016年(所谓的华语电影快速发展阶段)依旧是相当满意的票房。 如果仔细检视“BBC新世纪百大”中入选的四部华语电影,其中2000年的电影就了入选三部,分别为《一一》、《花样年华》、《卧虎藏龙》。那么以此为参考,也许可以佐证一件事——2000年是华语电影史异常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爆炸出了华语电影的新纪元,而“大爆炸”的“奇点”正是《卧虎藏龙》。 在《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之前,华语电影的奥斯卡提名影片几乎将各种题材都试了一遍,无论是《菊豆》的“乡土气”、《霸王别姬》的“脂粉气”还是之后李安连续两年的《喜宴》、《饮食男女》摆出来的“烟火气”。导演从“泥腿子“出身的张艺谋,“世家子弟”的陈凯歌,到“半路出家”的李安;都没能得到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 

张艺谋们很头疼、陈凯歌们很头疼、李安们也很头疼。华语电影人处于集体“补钙”的迷茫当中,华语电影如何走向国际?如何走进世界的视线范围?当华语电影走出“华语电影=功夫片”之后却没有其他形象去打动金发碧眼的“鬼佬”。毕竟,直至今天电影的话语权依旧被西方把持着,我们不过是个小媳妇罢了。 即使时间退回到2000年前后,在众多导演之中,最有可能获得奥斯卡的华语导演依旧是李安。李安被西方文化同化程度最高,西方世界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陈凯歌短暂的留学生涯太短了),但同时对汉文化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一个喜欢看白羽和王度庐小说的人,其文学审美已经到了文人审美的程度了)。东西方文化共同滋养下的李安早已经察觉到了西方世界对于东方世界的刻板印象,文化冲突一直是李安乐于表现的题材,“父亲三部曲”是我最爱华语电影。相比之下,同时期的张艺谋和陈凯歌还在深耕着苦难的大地,眼界尚未看到这个世界的尺度,毕竟对于“大地上的苦难”,帝国主义“挟着皮包”走远太久了。 

一个如此摩登的李安,毫无征兆地去拍一部武侠片,看上去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但如果扒开整部电影不难发现,与原著的距离其实很遥远,《卧虎藏龙》的西化程度非常之高。但他不是“傅满洲”之流对东方文化的刻板臆测和猎奇窥伺。而是改用一种理性的实验,拿一个“娜拉式”的女性(玉娇龙)放到那个道德礼教的时代去。 “娜拉”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无论是西方启蒙还是东方革新,都曾经探讨了这个问题。(娜拉还是一个重要的戏剧形象,学院派出身必然熟知这一点,玉娇龙翻译成“Nora of China”足矣)《卧虎藏龙》真正吸引西方的应该是关于“娜拉出走”的故事,这就是所谓的“主题”。外国人无法理解东方文化意义中的“侠”。李安索性消解了东方武侠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躲开了“锄强扶弱”“捍卫正义”的固定套路。刨干净后,不难发现西方观众最能接受的西部片、夺宝片的套路——“盗宝”、“寻宝”、“牛仔混战”还有一个永恒的母题“复仇”。关于东方武侠世界的刻画只是一个大环境。李慕白与爱德蒙·唐泰斯相较,又有几多不同?罗小虎和西部片的牛仔又有什么区别? 

剧本在华语文学的范畴内,其实很单薄,至于被不少粉丝热捧的玄而又玄的道,张彻和胡金铨能讲得更通透。 但是《卧虎藏龙》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武打设计,只有《卧虎藏龙》的武打可以用“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来形容,灵动潇洒,行云流水一般的武打场面完全得益于香港武行的高度成熟,武行技术的高度纯熟,以及李安本人对于武术的美学理解(他认为武术和舞蹈相同),当然还有袁和平惊人的想象力。这一点,之前的武打做不到,之后的电影当中只有《英雄》与之相当(但毕竟不是第一个)。 

李安和叶锦添有着相当浓厚的人文气息,这也反映在影片的美术风格上。镜头用色上更为克制与恬淡,文人审美的淡雅正是如此,与之相对的是张艺谋张扬的用色,这一点在《英雄》中非常明显。服装上也相当写实,没有夸张,用色也是以素色为主。竹林之于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漠之于文人,“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文人审美的高度足以征服学院派,天下文人的“酸臭”都是共通的。(笑) 之后的许多怀着“复刻”《卧虎藏龙》的心态拍出来的片子,画虎不成反类犬,学得到皮,却学不到骨。文人的气质不是可以学来的。 

总的来说,《卧虎藏龙》开启了新世纪初的“华语大片狂潮”,外向型华语电影在新世纪初狂飙突进。 2002年《英雄》、2003年《天地英雄》、2004年《天下无贼》、《十面埋伏》、《功夫》、2005年《神话》、《无极》。 这些片子无一例外都是武侠(动作)的,无一例外都在讲一个宏大的中国话语体系下的故事,无一例外追求着大场面、大制作,也无一例外地怀着壮志雄心。《卧虎藏龙》让这一时期的电影人相信我们讲好一个中国的故事也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我们中国电影也有和西方电影分庭抗礼的资格。 

在这种情况下,新世纪的话语电影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也透支了观众对于中国式大片的信心,审美疲劳之外也失去了新世纪之初那种“我们不比西方差”的自尊心。 中国电影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其实越走越坎坷,在艺术追求上也越来越缺少那一时期的电影人那种自我要求,浑水摸鱼的大有人在,坑蒙拐骗的大有人在,玩票捧角的大有人在。但认真做电影的呢?相忘于江湖,还是真的卧虎藏龙? 

写在最后:这是一篇偏向于“真·影评”的,而不是以剧情介绍、分析为主的电影介绍(但,电影介绍是大众认为的那种影评)。其实与其解读电影内容,不如自己老老实实看几遍,自己去体会更为要紧。未来也希望为读者们分享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电影评论。毕竟一百部(笑)

相关文章


专题丨葡萄槽”BBC新世纪百佳阅片计划“

BBC新世纪百佳丨《谜一样的双眼》:这个结局猜不透,因为这份爱无法完全被理解

BBC新世纪百佳丨《一一》:我觉得我也老了

BBC新世纪百佳丨《盗梦空间》:这是动作片还是科幻片?或者是悬疑片?也是文艺片?


近日文章


阅片丨《自杀小队》:暗黑糖果毁灭录

热映|新版《宾虚》:不是基督是基友,你根本不是老司机!

审美|麦斯·米科尔森登上法版《ZOO》,气势十足


喜欢这一篇内容吗?喜欢就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公众号ID:funnygrape吃葡萄不吐葡萄槽我们是一群电影爱好者,及时为你带来精彩原创影评、最新影视资讯、最热影视资源快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如果想加入我们这个Family或是投稿的话直接在公众号里联系就好啦!小编会尽快与你取得联系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