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映|《驴得水》:请问你还记得什么叫“喜剧”吗?

2016-11-01 汪佳琪的闲扯 葡萄槽电影
-----《驴得水》-----热映区


导演: 周申 / 刘露
编剧: 周申 / 刘露
主演: 任素汐 / 大力 / 刘帅良 / 裴魁山 / 阿如那 /韩彦博 / 卜冠今 / 王堃 / 高阳 / 苏千越 / 查尔斯·亚瑟 / 王峰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10-28(中国大陆)
片长: 111分钟


请问你还记得什么叫“喜剧”吗? 文/汪佳琪的闲扯


在电影正片结束之后,我身后的一对情侣聊着刚刚的所看所想,其实我坐在那儿除了整理一下思路,也借机听听周围人有什么有意思的看法,然而我等到的是却是一句与电影本身在“魔幻乡村”下的荒诞气质颇为相似的评价——“这拍的什么玩意儿”

 

对啊,这是什么玩意儿,喜剧又是什么玩意儿,看着口碑上的争议与远低于预期的市场表现这是我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喜剧电影一看一笑不就得了”,这是互联网普及之后一众网友在与他人争论时最惹人厌恶的论调之一,但仅仅是一味的把责任推在他们身上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建设性的,至少要看清滋生这种论调的大环境,才能发现单方面的努力实则手无缚鸡之力。

 

近一段时间,在由《中国好声音》掀起的歌曲综艺类节目浪潮逐渐褪去之后,以《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笑傲江湖》、《喜剧总动员》等为代表的一批喜剧类节目占据了电视上娱乐内容的大片江山。在这样的趋势下其实更好的去理解喜剧本身这种艺术形式。最显著的一点就是除了相声等较为个别的艺术形式外,“笑中带泪”是以小品作为主力在电视舞台上戏剧形式中最吃香的一点。



喜剧本身的戏剧冲突大多建构在对人“丑”的一面用夸张滑稽的手法加以放大之上,在笑声中批判这些丑恶的嘴脸和原本在其他表现形式中较为残酷现实的一面,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和一个角度去剖析同样的现实《驴得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荒诞喜剧与讽刺喜剧的范畴,而这一部分在国内由于诸多原因一直受到限制,若不是那面一直飘扬的国民党旗帜和结尾的投奔延安,过审都是个问题。


“一笑一看”没有错,没有人试图不承认滑稽剧或是闹剧的地位,然而错就错在这样的势头在国内是反过来的,在此之上诸多敷衍了事为了喜剧而闹剧的作品借着中国电影市场近些年的快速膨胀霸占了不少观众对于喜剧概念的理解,这才是症结所在。

 

《驴得水》在宣传层面上为不少观众的不适添了一把火,尽管该作品本身就是对现阶段较为扭曲的商业市场进行的一种抗争,但最终的下场估计和片中的人物差不到哪儿去。尽管《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相当出名且质量上乘的话剧之一,但由于之前团体名气以及剧场表现形式本身的局限未被广大观众认知,去年意外爆红的《夏洛特烦恼》为不少人首次在意识中给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定了型。《驴得水》肯定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喜剧”。



故事本身的结构非常经典,严格的按照了戏剧的编排方式。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学校的几位老师为了多争取一些经费以养活一头驴帮助学校拉水便编造出了一位“吕得水”老师,谁知道教育局突然来了特派员来进行调查,为了顺利的瞒过去,几位老师找来了铜匠假扮吕老师。典型的为了保住一个谎言再去编织一个更大的谎言的模式。

 

但开心麻花在其中埋下的潜台词却实在太多,然而在内容指涉上的丰富性掩盖不了《驴得水》的弊端。尽管让话剧导演去执导电影会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戏剧文本,但也明显看出由表现形式差异性所导致的在拍摄手法上与大银幕发生的水土不服。


转场的生硬残存着明显的话剧痕迹,人物的表演已经尽可能地将舞台式的夸张剥离,但却依旧缺少电影表达的灵活性,将电影仅仅停留在了媒介的层面上。不过这也是舞台剧转化成电影的普遍问题,存在不足实属正常有待进一步探索,但这改变不了《驴得水》质量在现阶段国内喜剧大环境下已属上乘的事实。



从“做大事者不拘小节”程度不断递进的重复使用到最后终于捅破了窗户纸点出了“在大局面前,原则什么都他妈不是”的核心撕开了整个社会的画皮。其中让人感到了一丝《光荣的愤怒》中粗糙而荒诞的味道,也许曹保平和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以及广大同类型创作者有着相同的嗅觉,往往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越处于积极一面的事物却也蕴含着另一个极端的潜质。当你提到农村,作为一个身处在钢筋混凝土丛林的人总会不自觉地将对于田园的美好向往带到那里,看到的是满眼的淳朴,然而人性中原始的一面却也在利益面前暴露无遗,没有任何遮掩。

 

影片用过去的时间讲述了当下的故事,在讽刺官僚主义的同时也罕见的将矛头指向了知识分子。施隆多夫导演的《铁皮鼓》同样用小奥斯卡隐喻了二战中德国的知识分子,面对历史的大环境只会用尖叫来彰显自己的脾气。但相比较结尾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自我认知,《驴得水》展现了更加悲观的景象,躲在桌布下的张一曼探出脑袋畏畏缩缩颤抖着注视一屋子荒唐的闹剧如同小奥斯卡躲在祖母的裙下冷眼看着人性的扭曲。



人性的扭曲贯穿着全剧的悲喜,校长口口声声说着教育的春秋大梦,但同样的一席话到了后半段却变成了维护骗局与保全自己的借口。面对枪杆子,知识分子原形毕露,对于官僚主义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变成了一纸空谈,要么在欺凌中选择死亡,要么泯灭人性趋于权贵苟且偷生。“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在这样明显的人物关系下显得很容易理解。如此的无力即使可悲也是可憎。

 

校长作为老知识分子始终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位置,有着好的出发点,却走向了错误的方向;存留着人性中的善,却无力改变任何现状;痛恨着腐败的罪恶,却逐步成为了自己恨的人;恨自己在关键时刻无能,却被迫剪下了张一曼的一头秀发。他的手颤抖着折断了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张一曼不愿意受到拘束,放浪形骸的名声之下是向往自由的渴望,不愿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却始终摆脱不了世俗的管教,即便是来到了高原也注定逃不开灾难。这个阶层从农民阶层脱离的时候即便自视清高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也始终无法斩断劣根性。在权力面前,在财富面前,周铁男为了活下去从一腔热血变成了一条走狗,裴魁山为了金钱更是碾碎了理想,铜匠的淳朴变成了极端的暴虐。起初的理想、热血、淳朴哪些不是被写在旗帜上被挥舞呐喊的,可在官僚面前,还他妈能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



世人对于张一曼的偏见是因为她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但每当她出口伤人的时候却也展现了她多虑的内心,她不是对自己的选择没有一点负罪与思索,但同样是知识分子的“脾气”让她用特立独行标榜着自己的不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刻板印象。可以联想到自古以来对于文人的贬低与对知识分子无端的迫害,介于乞丐与妓女之间的“臭老九”能做的也多为“不管听到什么都保证什么都不要做”。

 

所以当张一曼狠狠地抽自己耳光时我愤怒的近乎感到了生理不适,我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喜剧”会带给我的感受,但就是这样,知识分子遇大劫之时有多少选择了自我毁灭。

 

当然若是将张一曼看做一个女权主义形象在男权社会的压力之下走向毁灭也未尝不可。



影片将直观的喜剧元素放在了开头和结尾部分,但到了婚礼的闹剧时发出的笑声确实苦涩无奈的,大喜即大悲。影片真正做到了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所有人看,将悲剧的内核包装成了喜剧的样子,实则是讽刺了从里到外的人性崩坏与社会制度的黑暗面。看到最后那种窒息的感觉绝不仅仅来自电影,而是来自于你周围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乱象一直都在。

 

印象最深之一的就是学校里所谓的“学术支持计划”,老师和同学其实都心知肚明甚至明面上都可以说出来,不就是糊弄糊弄吗?没有几个人是真正用到经费的,看着价格生凑出列表,开张所谓的发票吃着空饷,好一群“教育局特派员”。


电影只是将生活中的现象提取浓缩并以最戏剧化的方式集中展现,这样才能戳痛了观众的神经。毕竟不痛不痒的事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



既然选择讽刺,就不必心慈手软。你爱张一曼这个形象,毁给你看,你爱几个人为了教育事业而聚在一起,毁给你看。当一切烟消云散,这群人又不知廉耻的聚在一起准备忘记过去重新做人做事时,张一曼的鲜血提醒着他们犯下的罪行。

 

谁让知识分子这么健忘呢?

毕竟

让你们活着就不错了

 

跳出故事,这样的现状只能用荒诞喜剧来表现其本身就足够可悲了



相关文章

热映|《驴得水》:在利益面前,原则什么都不是

近期文章

热映|《魔发精灵》:梦工厂“丑萌大法”的又一次胜利

本周16部新片,《奇异博士》引爆最燃十一月!| 一周影讯指南

十一月观影指南:我激动得说不出来话,并掏出了自己的钱包

BBC新世纪百佳 |《黑暗骑士》:最不原著的蝙蝠侠

喜欢这一篇内容吗?喜欢就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微信号:funnygrape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我们是一群电影爱好者,及时为你带来最新的资讯、电影测评。
如果想加入我们这个Family或是投稿的话直接在公众号里联系就好啦~!小编会尽快与你取得联系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