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怎样“发表”的
今天,我们写了一首好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发表。那么,唐代诗人写了诗是怎样“发表”的呢?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别人的,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如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的船上拜访,当面把自己的诗吟诵给杜甫听。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便广为流传,即所谓“行卷”的方式,以显露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身价。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献给丞相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献给官水部郎中张籍的一首诗。
不少诗人才华横溢,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如王勃的《滕王阁诗》、郑谷的《席上贻歌者》。大历年间卢纶、韩胡、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声名大振。李商隐《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就是即席赋诗之作。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开场所的墙壁、柱子,都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在狱咏蝉》。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发表”新作。据记载,饶州干越亭上的题诗多达上百首。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的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
这是中唐以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咸通年间,诗人恭能经过蜀地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设立诗板的多是当地县令、寺观主人等。他们请过路的名人留下诗篇,以求为本地、本寺观增光添彩。可以说,唐代粉刷寺观墙壁的僧人们,在驿亭、名胜地设诗板的县令们就是“发表”唐诗的“编辑”。他们为唐代诗人们提供发表诗作的机会,功劳可谓大矣。如秭归县令繁知一听说大诗人白居易要路过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墙壁上用大字写道“苏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诗”,目的是请白居易留诗。
除驿馆、寺观、名胜古迹这些主要“园地”以外,渡口、酒店、山石都是题诗的好地方。深宫禁苑中的宫女们还在红叶上题诗,随御沟流水传出禁宫,抒发她们的苦闷寂寞之情。诗人顾况曾在流水中得到一片题诗的梧叶:“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因此还成就了一段好姻缘。
诗人在绘画作品上题诗,画旁有诗,诗旁有画,诗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画以诗名,诗以画传。如韦庄《金陵图》,就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而发,挥笔在画上题诗。唐代诗人“发表”诗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唱和作诗、分题赋诗等。更为有趣的是,道士诗人唐俅把自己的诗作装进一个大葫芦内,放在河流中漂走,让更多的人读到他的诗,使声名传播得更远。
来源:网络
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