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一个日本墓地待了整个下午

牧久 东亚评论 2019-05-29




墓地,这个自带气场的词汇,每每被提及,人们仿佛就已感受到阴森与阴郁的触感,或许心中挥散不去的还有那份对之有些许抗拒的丝丝情绪。尤其在如今人们连清明节都越来越少回老家扫墓的当下,这个词,与我们真是愈来愈远。

在日本,则不然。墓地十分常见,往往居民区附近或街道一隅便会出现一处墓地。附近居民日日路过,除了脸上偶现敬畏之情外,他们对待这样一处存在,如往常般而未流露出任何异样情绪。

其实墓地靠近居民生活地,并非日本自古以来的习惯。只是一些墓地在江户时期就已建成,主要建在城郊的寺庙区,由寺庙的住持统一管理生死者的户籍。而随着现代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区的扩展,逐渐蔓延至墓地区域。

与我们印象中对墓地的感觉不同,日本的墓地往往安静而又祥和,干净而又清静,当真是一个可放空思绪独处的好去处。

当初在日留学的我便在一个叫“地狱坂”的墓地晃悠了整个下午。

墓山正面立着一块坟场守护石,石前立了鸟居封印。


那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日本家族式平民墓地。

所谓家族墓地,多数为大约一平方的墓穴,墓碑可以打开,一个家族好几代人的骨灰都会下葬于此,有的墓碑会明确地标上这个家族的家徽。

位于半山腰上的「地狱坂」则显得更加空旷。立于此俯瞰山下,仰视天空,皆感视野辽阔,即便身处墓地亦有种说不出的爽快。


「地狱坂」所在的小城市,位于西日本,二战时期在美军的轰炸之下几乎夷为平地。这块墓山因为远离城市中心,被幸存了下来。所以「地狱坂」里还有一些大正时期建的墓碑。整个墓山非常平静,偶闻乌鸦沙哑的叫声,伴着穿梭在不远处公路上的车辆传来的阵阵呼啸,死的寂静之感与生的烟火气息,交织在一起,让身处荒芜人烟的墓地之中的我并未产生丝毫的害怕,反而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将情绪中那些燥燥的“毛边”抚顺,沉下心来感受那个当下。

我就这样带着一颗敬畏之心不小心闯进这座墓山,像一位不请自来的客人小心打量着周围,唯恐自己的声响惊扰了这里的主人。

象征佛塔的长木板,用墨写着文字

在家族式平民墓地里,每个家族共用一块墓碑,墓碑后还插着一些长木板。木板两边的波浪切割象征佛塔,每年忌日需要从佛寺请新的长木板。板上用墨写着梵文或一些汉字,往往带“居士”等字的便是墓碑主人的戒名。

我的视线还停留在一块墓碑,上面刻着圣经彼特前书第一章24节的一句话——“草は枯れ、花は散る。しかし、主の言葉は永遠に変わることがない”(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唯主之道永恒)自然万物生死有命,人生世事万变。

向死而生,以一种不避讳死亡的态度来生活。日本人的物哀意识,以及对生死观的思考,或许从一个墓碑我们亦可窥知一二。




「地狱坂」墓地边缘的小路


墓地守门人,石材店师傅的店门

从墓区出来,沿途小路有许多守护地藏菩萨,还发现一间石材店。

墓碑在这里雕刻成型,由师傅细心地刻上每个往生者生前的名字。「地狱坂」并没有相应的管理处,唯有墓地旁这间小小的石材店,几十年如一日。石碑雕刻师说他已经是这间店的第三代传人。爸爸继承爷爷,儿子继承爸爸的手艺,祖孙三代的生活和工作都在这间木质和式屋子里。几十年的风雨飘零,他们忠诚地守候在墓地边。



祭拜的花,恰好花瓣形似菩萨手


与中国传统生死观念不同,现代日本人大多数对死亡并不特别忌讳,这点从他们以平常态度面对住宅区附近的墓园就能看出。而我看着这一块块墓碑上刻的名字,想起近年来日本社会兴起的一个话题——“终活”。

当一个人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他没有被动地像一棵植物那样静静地等待枯萎,而是动起来着手为临终做准备活动,比如从病症的治疗到死后的葬礼、遗产继承等一系列相关事宜。这些与整理财政、断离舍遗物、吩咐身后事、墓地遗像等相关的活动被列进一个长长的计划事项簿。每完成一项便划一个勾,当事项簿上的list都被划上勾,则意味着人生的终点真的到了。这便是“终活”。

“终活”之所以流行起来,其背后映射的是日本少子老龄化、核心家庭越来越多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就在本周,日本共同社报道称日本政府拟提高雇佣年龄至七十岁。在这些社会问题变得日益严峻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减轻下一代的负担,积极地为临终做准备活动。这些坦然面对生死,不愿增加孩子负担的老人们,让我心生敬意。

关于“终活”,我想起一部电影——《临终笔记》,乃是枝裕和御用副导砂田麻美的处女作。影片便是导演砂田麻美围绕父亲得癌后开始写的临终笔记为主线推进情节,直至父亲永远地闭上双眼,影片宣告结束。与其说是电影,毋宁说是一部女儿用镜头真实纪录父亲临终前一段时光的纪录片。

世间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生活中的那些真实,是内心深处的那份真诚。它不为讨好谁而存在,它就在那里,当你看到,它便化为一股暖流,流入你的心田。

这样的瞬间,何其珍贵。

尤记那日回去的路上,

夜渐深,

从山顶俯瞰「地狱坂」墓山,

无数墓碑的尽头延伸进远处住宅人家,

生和死的界限,仿佛并不明显。

生也罢,死也罢,

不过是存在形式的不同。

生前那些曾经迸发过的真情,

生后静静流淌在墓地的宁和,

都在那里,从未变过。

给过你力量的,终将使你成长。

足矣。



文  |  牧   久

摄影  |  牧   久

编辑  |  牧   久





更多精彩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