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在崩溃的亚洲传统婚姻:今天你被催婚了吗?

东亚评论 2019-12-11




与过去相比,亚洲人结婚越来越晚也越来越少。这对女性、传统家庭观和亚洲政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圆点薄裙,巨大的墨镜,加上心理学家的身份,(中国)台湾女人侯一舟(音译)似乎应该被追求者包围。然而,35 岁的她已经超过了台湾人心中的婚龄。“现在全球一家,”她无所谓地说,“如果我找不着一个能接受我年龄的台湾男人,那我就在别处找个男人。


也许吧。不过,侯仍然想要孩子,所以她在考虑要不要去精子银行,或者找个男性朋友捐精。她代表着亚洲家庭生活的新世界。



西方的保守主义者常说,传统家庭是社会的基石。这一观点在亚洲还要更为普及。家庭是儒家伦理的重点所在,其基本道德原则“修身”只能在家庭的限制下进行。


在1994 年的一次采访中,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表示,在几千年连续不断的王朝更替后,家庭是唯一能维持中国文化的制度。它象征了一系列美德:“学习、学识、勤奋、节俭,为了未来的收益而推迟眼前的享受。


他说,这些正是亚洲经济成功的基础。他担忧,如果家庭崩溃了,新加坡的成功将遭到重大的威胁。



他同期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走得更远。1995年,他和日本政客石原慎太郎合著了一本书,书中马哈蒂尔比较了亚洲对婚姻的尊重和西方世界“既有体制的崩溃和对婚姻、家庭价值、老人和重要习俗越来越少的尊重”。“西方社会,”马哈蒂尔说,“陷身于单亲家庭、 同性恋和同居之中。”


他可能还会认为, 伦敦街头传统家庭价值的缺失,显示出亚洲的优势将会持续下去。


事实上,亚洲人有好几种不同的家庭系统。简单来说,在南亚,传统价值突出,人们结婚较早,包办婚姻普遍,男人在家庭中占统治地位,自己的小家庭之外延伸出来的大家庭也很重要;在东亚,男性也占优势,但小家庭更受重视,包办婚姻基本不存在了;在东南亚,女人更加独立。


60年代席卷西方世界的社会运动基本没有触及这些地区。


纪录片《出路》主人公(之一)马百娟(图中)


在南亚和中国,婚姻几乎仍是极普遍的,有98% 的男人和女人都结了婚。相反的是,在西方国家,30多岁的人中有四分之一都在同居或者从未结婚,而且半数的婚姻都以离婚告终。


在亚洲,婚姻仍然是最普遍的育儿模式。2007年,只有2%的日本婴儿是在婚外出生的。而在2008年的瑞典,55%的婴儿是未婚妈妈生育的,在冰岛比例更高达66%。


在大部分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同居都很少见或压根不存在。日本是个例外,在1970年代出生的女性中,有大约20%的人说她们曾与一位性伴侣同居。对日本而言,这是个巨大的变化。



在1987年和2002年之间的民意调查中,只有1%到7%的单身女性说她们曾与一位伴侣共同生活,不过这仍然不能和美国相比。根据2002年的盖洛普民调,在18岁到49岁的美国人中,超过半数的已婚者在婚前就已生活在一起。在许多西方国家, 更多的同居抵消了更晚的婚姻和更高的离婚率。


在亚洲,事情并不是这样。传统观念在其他方面也生机勃勃。与西方人相比,亚洲人更认为“女人的幸福基于婚姻”他们更相信,女性在结婚或生育后应该放弃工作。


亚洲人也更不认同婚前性行为。根据华盛顿的皮尤全球研究中心,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穆斯林,南亚和东南亚的穆斯林更认同女人应该由家庭包办婚姻。



不过,正如侯女士所说,亚洲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对性和婚姻的观念仍然有异于西方,财富和现代化确实对家庭生活构成了相当的压力,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西方,答案是离婚和婚外生育,在亚洲则是推迟婚龄、减少结婚和(某种程度上)更多的离婚。在西方,这种改变可能更戏剧化,但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女性和传统家庭生活的角色都在见证着巨大的变化。


日剧《坂道上的家》剧照


首先,人们结婚的时间正越来越晚,而且经常晚得很多。


在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等最富裕的地区,女性的平均年龄现在是29到30岁,男性则是 31 到33 岁。这比传统上亚洲女性被认为应该结婚的年龄要晚,而且比西方也要晚,美国女人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6岁, 男人是28岁。


如果再考虑西方婚前普遍的同居行为和亚洲这方面的不普遍, 那么东西方的差距就会更大。在一些亚洲国家,过去三十年来的平均结婚年龄提高了五岁,这不是个小数字。


日剧《逃避可耻但有用》剧照


其次,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人们不只是结婚晚,而且干脆就不结婚了。


2010年,三分之一的30岁以上的日本女性没有结婚,她们中的半数可能永远不会结婚。在2010年,37%的30岁到34岁之间的(中国)台湾女性是单身,35岁到39岁的人中这个数字则是21%,这也比英国和美国的数字也高。


在这两个国家,35岁到39岁的女性中只有13%到15%是单身。如果女人到40多岁还没结婚,那她们几乎一定是再也不会结婚也不会有孩子。



亚洲人对结婚的逃避是一个新现象, 而且很惊人。仅仅30年前,在大部分亚洲国家,只有2%的女性是单身。在日本、 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30岁以上女性的未婚率上升了20%或者更多。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加文·琼斯说,这是“相对短期内的非常急剧的变化”。在泰国, 1980年时40岁以上女性的未婚率是7%,在2000年则是12%。在一些城市,未婚率还要更高,曼谷40岁到44岁的女性中有20%,香港地区30岁到34岁的女性中有27%。在韩国,男青年们抱怨女人在搞“婚姻罢工”。


更引人注目的是,亚洲女人并不只是到了30岁还单身——这在西方也是一 样——而且是从来没结过婚而且很少同居过。


《女人30+》演员陈乔恩访谈


在瑞典,35岁到39岁的女性的单身率比亚洲高,达到了41%。但这是因为婚姻作为一种规范正在消失。瑞典女性仍然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只是不结婚而已。


在亚洲则不是这样。亚洲女性既不在婚外生育也不同居,她们过着一种比西方女性更为禁欲的生活。(当然,她们可能也漏报了很多同居和婚前性行为。)


所以,亚洲越来越多的未婚女性并不意味着婚姻的崩溃,而只是她们在回 避结婚。不过,婚姻也确实是在崩溃。 


在香港地区和日本,2000年代中期的总体离婚率——15岁以上的人口中每一千人中离婚者的数量——是大约2.5,在整个亚洲,这一数字是2。而美国是3.7,英国是3.4,法国是3.1,德国是2.8。


在亚洲, 只有在个别国家,离婚像在西方一样普遍,比如韩国的数字是3.5。在西方,离婚数十年来已成了一件平常事,所以有更多的夫妇分开。


日剧《离婚的两个人》剧照


亚洲的数字增长则是近期的事:中国的离婚率从2000年代初开始增长。在1980年代,亚洲的离婚率是1,而现在是2。如果这种增长持续下去,离婚在亚洲会像在欧洲一样普通。


在多数传统社会,婚姻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孩子,而跟浪漫的爱情几乎无关。毫不意外,养育孩子的方式也和婚姻一样发生了变化。


东亚女性的预期终身生育数量——也就是所谓“生育率”——从 1960年代的5. 3 %降到了现在的1. 6%,下降非常显著。但传统的态度仍然存在,要求夫妇在结婚后不久就要开始生孩子。在这种形势下,女人们为了少要孩子而选择晚生孩子——也就是说,晚结婚。 



婚姻模式的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女性的教育和收入提高了,其地位却没能有相应的跟进。亚洲传统婚姻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女性的独立空间很小,特别是年轻女性。


在南亚,新娘一到青春期就被纳入新郎的家庭。她们依附于丈夫的家庭。有些时候,女性可能不能继承家产或参加自己家的葬礼。在南亚的一些地方,没有丈夫的许可,妻子甚至不能带孩子去医院。


有两大因素给了女性更多的独立性:教育和工作。东亚女性的教育在过去30年里有了显著的提高,其识字率与男性几乎拉平。女孩们上学的时间和男孩们一样多, 而且15岁到24岁间的文盲率在两性之间并无差别(在南亚不是这样)。在如今的韩国,女硕士占所有硕士的一半。


教育改变了女性的预期。在泰国,18岁离开学校的人中,有八分之一到40 多岁还是单身。但在大学毕业生中,比例达到了五分之一。2003年在北京的一次调查发现,在月收入5000 元到10000 元(大约600 美元到1800 美元,是受过大学教育的指标)的女性中,有一半人没有结婚。


其中一半说她们用不着结婚, 因为自己在经济上能够自立。韩国人称这样的人为“黄金姑娘”。“为什么我要去过一种每天做豆腐汤的日子,像我妈那样?其中一位问道。



未婚率的上升和每一级别的教育都有关系。没受过中等教育的人群结婚的最 多,其次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而结婚最少的就是大学毕业生。在美国和欧洲,情况与此完全相反,大学毕业生比只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更多结婚。


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越受教育就越不愿意结婚。


首先,在受过更多教育的女性中间,未婚从来都要更普遍一些。如今,更多的女人受过了较高的教育,所以结婚的就变少了。城市里的结婚率也要更低一些。而且,女性受的教育还将继续提高,城市化也如火如荼,将有更多的女性成为大学毕业生或城市人,因此也就更不愿意结婚。


其次,更高的教育水平使得教育水平最高的女性可选择的潜在伴侣变少了。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女性通常都被允许——甚至被鼓励——“往上嫁”,也就是说,找个收入或教育水平更高的人结婚。在过去,“往上嫁”是有必要的,因为女性很难接受教育,女性识字率很低。


如今,很多女性在学校里表现得和男性一样好,或者比他们更好,那些水平最高的“黄金姑娘”们就会发现可选择的对象并不多。或者可嫁的教育水平更高的男人太少,或者是低收入的男人们在她们面前感到害怕。



就像新加坡的李总理说过的:“亚洲男人……更愿意找个受教育程度比自己低的妻子。”在新加坡,女性大学毕业生的未婚率高得惊人:在30岁到34 岁的女性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是单身。


更高的教育水平也使另一个改变婚姻的趋势成为可能,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


亚洲的经济奇迹和大批女性走上工作岗位是互为因果的。在东亚,三分 之二的女性有工作,算是很高的比例。在东南亚,59%。在韩国,20多岁的女性中有59.2%有工作,比同年龄组的男性 (58.5%)要高。


这一趋势也伴随着日本和韩国企业的终身雇佣制的崩溃,在那种制度下,单人(男性)的收入便可以支撑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现在,妻子的收入也是必要的了。


2012 年,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公司盖洛普(Gallup)曾对 60 000 多名美国女性做过一项调研,发现全职妈妈的负面情绪明显高于在职妈妈。(资料来源:http://news.gallup.com)


上班提高了女性的独立性。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中包括不找老公。不过,在西方社会里,女性也不需要在职业和婚姻之间作出选择,她们主要是在工作和家庭间努力平衡。


亚洲的不同寻常在于,女性似乎要在家庭生活中承担很大一部分负担,使家庭生活相比于工作而言缺乏吸引力。毫无疑问,亚洲女性正是这么想的。


调查发现,对婚姻的态度千差万别,而且在表达时都有很多保留。但无论如何,在2011年对日本最大的三个城市的调查中,只有三分之二的妻子对她们的婚姻持正面评价,比她们的丈夫要低得多。在美国,丈夫和妻子对婚姻的看法要更相似,也更正面。



在2000 年的调查中,日本人对婚姻的满意度只有美国人的一半。这也许是因为,美国人更能接受离婚,所以过得不幸福的人更多地就干脆离了。或者,这也许与日本人的普遍形象有关:挣钱的丈夫终日上班,夜里和周末又都要出去交际,扔下受到忽视的郁闷妻子在家里带孩子。


无论问题出在哪儿,都不是只局限在日本的。(中国)台湾的人气博客作家Illyqueen最近抱怨道,那些30多岁的“妈妈的好宝宝们”一不能吃苦,二不能干家务,“已经没有能力去信守承诺(比如对婚姻)。” 



如果一些亚洲女性真的对婚姻有了不同一般的否定态度,这可能会使她们选择职业而不是丈夫,或者干脆不要婚姻,全力追求事业。


而且,众的态度和期望远远落后于亚洲女性生活的变化,这使得在生活和 工作间寻求平衡变得越来越难。尽管更高的收入和教育水平,“女性的社 会经济地位低于男性。”韩国社会学家Heeran Chun说,“她们的生活显著地受到儒家文化价值的限制。”她们被认为在婚后特别是产后应该放弃工作,并且直到孩子长大为止都不再工作。


这迫使女性在职业和家庭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教育程度最好、收入最高的女性的结婚率却很低。对她们来说,放弃事业去养孩子所要承受的机会成本是最高的。



就像在多数传统社会一样,亚洲女性长期以来要独立承担起照顾孩子、父母和岳父岳母的责任。人们通常认为她们会一直如此,即使很多女人已经在外面有了工作。结果是,寄托在妻子身上的工作繁重得无以复加。


日本的调查发现,全职工作的女性在下班后,每周还要再用30个小时做家务,而丈夫们只贡献3个小时。在美国和欧洲,这种不平等没有那么极端,而且在1960年代以后就显著地缩小了。


最重要的是,许多亚洲夫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保证他们的子女在学校里表现优异,而学校里的竞争极为激烈。这种压力通常落在了母亲身上。一对一的保姆非常昂贵,国家资助的托儿所又太少(仅首尔一地就有324000 名儿童等待入托)。私人开托儿所又太贵,因为房价非常贵。这一切意味着,在亚洲, 寻求职业和家庭的平衡比在西方要艰难得多。



并不是每一个亚洲国家受到这些趋势的影响都是一样。比如说,相比于邻国,韩国的未婚率就要低一些,结婚年龄也。但是更主要的例外则是亚洲的大国们。


结婚在中国仍然是社会规范,包办婚姻在印度仍然盛行。除非这些有所改变,否则大部分亚洲人仍然生活在传统的家庭里。不过现状能维持多久呢?变革的迹象俯仰皆是。



平均婚龄在这两个国家也在上升。离婚在增加,特别是在年轻人中。


在印度,传统的包办婚姻正受到网上约会(shaadi. com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婚恋服务网站) 和“自主包办婚姻”的挑战,后者的意思是,男女相遇、相爱并同意结婚,然后请两家人来负责一切事物,就像在传统的包办婚姻里一样。


在中国,数百万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男女正在深刻地改变家庭生活。这推高了离婚率,因为农民工们回家时往往和自己的伴侣有了隔阂。当夫妻两人一起进城时,他们或者选择不带孩子一起进城(因为他们都要工作),或者没法带孩子进城,因为户口制度给携带家眷造成了困难。



根据2008年全国妇联的调查, 5800万农民工子女在远离父母的地方长大,通常是在老家由祖父母抚养。在中国的子女抚育中,父母已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主角了。


更重要的是,在两个大国中,婚姻系统都面临着崩溃的风险,因为它们都针对胎儿的性别进行选择性堕胎。数千万女性胎儿被堕胎,他们的父母通过产 前扫描确认胎儿的性别并堕掉女孩。


2010 年,中国每有100个女孩出生, 就有超过118个男孩出生。在印度,这 一比例是109对100。到2030年,根据哈佛大学的阿拉汉姆·埃本斯坦和宾州大学的伊桑·沙雷金的预测,中国25岁或以上的男子中有8%会找不到人结婚,因为性别比例太扭曲。到2050年,这一比例会达到10%或15%。


电视剧《都挺好》海报


2030年, 两大国会有6亿6千万男子处在20岁到50岁,而同年龄的女性只会有5亿9千7百万。超过6千万男子因而面临找不到老婆的前景。这几乎相当于该年生活在美国的20岁到50岁的男子的总数。单这一项就足以毁掉亚洲的普世婚姻传统。


大问题在于这到底算不算是个问题。如果算的话,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 不想结婚的女性将不再被逼结婚。这是个好事,对女性来说是,对男性来说 也是,因为他们不会再被迫面临痛苦的婚姻。对社会来说可能也是。


不过,在某些方面,事情也令人忧虑。其中有一些非常令人不安。亚洲的社会态度改变得很慢,很多人仍然认为不结婚是错误的。“单身寄生虫”是日本对不婚者的蔑称。不愿结婚似乎会引发恶毒的敌意,使得不婚成为一种严酷的选择。


日剧《我不是剩女,是不婚族》剧照


避孕也是个大问题。在许多亚洲国家, 政府向已婚夫妇提供这类用品是受限的。一些国家甚至在发放避孕套时要求查看夫妇的婚姻证明(在欧洲也是如此)。这不是一个聪明的政策,因为许多男女到二三十岁时仍然没有结婚。


婚姻的变革对教育和社会也会产生影响。女性倾向于“往上嫁”,更愿意找收入和教育程度比她们高的男子,因此不婚者造成的影响是不平均的。有两个群体会面临黯淡的结婚前景:没受什么教育的男性,以及受了很多教育的女性。


几乎每一个东亚国家都困扰于他们教育程度最高的女性的结婚率的下降。在新加坡,政府甚至创建了一个网络约会网站lovebyte.org.sg,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结婚率。对贫穷或没受过教育的男性来说,问题也很尖锐。比如说,韩国女性似乎再也不想嫁给农民了。



中国人发明了两个词汇来描述这两个群体:剩女和光棍。在中国,光棍最被 用来描述那些因为选择性堕胎而找不到老婆的男子。这意味着亚洲结婚率下 降带来的最大担忧:在中国和印度,大量的单身汉可能造成前所未见的社会 张力。


卖淫会增加,新娘会像货物一样出售,女人可能会被迫“嫁给”多个男子。妻子们可能会遭到嫉妒的丈夫们的严防死守。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杞人忧天。但是女性不愿意嫁人,男性又还想娶媳妇,这就 造成了大量的跨境新娘。根据Melody Lu和Wen-Shan Yang合著的《亚洲跨境婚姻移民》一书,在2002年,27% 的(中国)台湾婚姻中包括了外国女人。同年,八分之一的新生儿来自“混合”家庭。



许多文盲小女孩被父母卖给了更老更有钱的外国人。在政府的镇压之后,这类婚姻在(中国)台湾减少了,但在其他地方还在上升。在韩国,2005年有七分之一的婚姻是“韩亚联姻”。在农村地区,比例还要更高:2009年,韩国金罗道在这一年结婚的农民中,有44%娶的是外国新娘。


如果中国和印度会以这样的规模进口新娘,将会在整个亚洲引发一场性灾难。而且,这场灾难似乎很难避免。


历史上曾经有过结婚率下降和较低的先例,比如在19 世纪后期的爱尔兰和 1930年代的美国及欧洲。美国和欧洲的结婚率在1945年到1970 年间回升了, 但是欧美和亚洲不一样。



欧美的结婚率在经济危机中下降,在经济复苏时回升。亚洲的奇怪之处在于,结婚率在长期的繁荣中与日俱降。而且,随着亚洲还在继续变富,传统的婚姻模式只会越来越崩塌。



说明:本文原载于《海外文摘》,转载于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书评(ID:eeobook)2017年9月19日推文,文中观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


编辑 | 咪 咪

图片 | 咪 咪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




END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