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华公书林,今夜让我们再次将你忆起!

图书馆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3-03

百年华师  其源文华

百年华师,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圣公会于1871年创办的教会学校——文华书院。中国在20世纪初以前,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直到1900年,美国人韦棣华女士的到来,她的到来不仅改善了文华书院的面貌,而且她所亲手建立的文华公书林也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与这位“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的皇后”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她所创立的“文华公书林”渊源相承。 


今夜,小诗为你讲述

文华公书林的故事,

你可愿听?


一、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文华公书林的创立经历了四个重要的时期——萌芽期、成型期、兴盛期、衰落期。



1900年至1909年的萌芽时期,韦棣华女士在文华书院的八角亭内将个人收藏图书展览出来以供在校学生阅读,这正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


八角亭:文华公书林的雏形


1910年到1920年是其成型时期,经过艰难的规划与筹备,文华公书林正式建成并开始使用。


文华公书林奠基及建成后的外观


1921年到1936年是文华公书林兴盛时期,无论是藏书量还是管理方式,都在当时的图书馆界起到了标杆作用。


上图为文华公书林的期刊阅览室,下图为学生在阅览室阅读


1937年到1938年,抗战爆发后,伴随着炮火的摧残文华公书林走向了衰落。抗战结束后,华中大学与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彻底分离,文华公书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中大学图书馆,其“公书林”的性质至此结束。


1萌芽时期


1900年,美国人玛丽・伊丽莎白・伍德(韦棣华)来到中国探望武昌昙华林的弟弟罗伯特・伊・伍德,随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

韦棣华(Mary Elizabeth Wood)女士

进入书院不久,韦棣华发现文华书院图书资料贫乏,教师无可参考的教学资料,学生亦无可参阅的书籍,于是她便在讲课之余在校园一间叫做“八角亭”的小屋内陈列自己收集的外文书籍报刊供学生们阅览。当时学生们称它为“报房”,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


至1903年已扩大到两大间,并由一个半工半读的学生帮助整理,取名为Boone College Library (文华书院藏书室)。韦棣华在致力于文华书院藏书室建设的同时,她很快又发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可以正确地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这又使她产生了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念头,建立“一所不仅供学生用也供大众用的图书馆”。


著名建筑设计师Mr.De Hees设计的文华公书林的建筑图稿


1906年底韦棣华再次回到美国,一方面进入纽约的普拉特学院学习图书馆知识;另一方面积极筹集社会捐款、书籍以建造新图书馆。在她的努力下,此行大约获得了一万美元的捐款和3000册书刊。


文华公书林的建筑图稿


1908年韦棣华返回武昌,并决心留居中国。她用所得捐款在文华书院附近购得一块叫龚家花园的地皮,并请汉口著名建筑师德希思先生设计了建筑图纸,并开工建设,当时还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



文华公书林的奠基礼


2成型时期


1910年春,造价号称“十万元建筑”的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公书林,即深寓“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



文华公书林侧面


1910年5月16日,文华公书林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正式向社会开放。文华公书林的创办是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史上的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诞生。


开馆仪式上的出席者


1914年又进一步设立流动图书馆,将各种书籍装箱分送到各个学校、机关、工厂陈列,就近阅览,并定期交换。同时还举办各种演讲会、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扩大影响力。于是,文华公书林的影响开始广播于武汉三镇,一种新的办馆理念逐渐传播到整个中国图书馆界。


文华大学校友为文华公书林题词


3兴盛时期


1920年初,因库房已不敷使用,韦棣华、沈祖荣、胡庆生三人开始酝酿和筹备文华公书林的扩充计划。为了筹集资金, 韦棣华派其得意门生沈祖荣等到北京、天津等地募捐,还派出文华的学生赴美演剧筹款,同时韦棣华女士又个人捐款,使得文华公书林得以扩建。


盖有文华公书林印章的图书


1921年春,文华公书林举行扩充改造奠基,1922年1月18日扩充改造工程峻工。改造扩充之后的文华公书林比原来扩大了三分之一。主楼由原来的两层扩建为三层,并建成大型的阅览室和会议室。当时拥有馆藏中文图书两万多册,外文图书三万册,中英文杂志一百多种,另有古矿物、古生物标本等一千多件。


文华公书林借书规则

1929年8月,韦棣华女士与沈祖荣先生成立了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这一阶段是文华公书林最兴盛的时期。


文华图专的教职员与学生


对于文华公书林的作用,沈祖荣如此描述:“文华公书林是一座纪念碑,纪念着韦棣华女士在中国辛勤工作的三十年。……自1910 年文华公书林开办以来,韦女士坚持于服务,不仅面向华中大学、文华中学和文华图专等不同单位的师生,而且面向武汉三镇的学者和普通民众,甚至更大范围。为了在现代图书馆学各个方面以身作则,为了将图书馆发展成为社会学习中心,图书馆制订了许多制度,如:流通图书馆、图书点、分阅览室、图书采访,馆际互借、公共讲座、流动图片展、音乐会、图书馆示范讲座、戏剧表演、福音传道会等。韦女士的努力非常有价值,并得到了承认;更重要的是,得到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成果,及时的和长久的效用,我们已经难以估计了。”


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师生全体合影


4衰落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华中大学、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奉令西迁。华中大学携四五千册文华公书林图书迁往云南喜洲,文华图专携两千余册图书迁往重庆,这些幸免于乱的图书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院图书馆分馆。


大慈寺——华中大学西迁在喜洲的校部


1938年武汉沦陷后,文华公书林被日寇所占,未带走的四万余册书刊损失殆尽,馆舍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抗战结束后,华中大学与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彻底分离,文华公书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中大学图书馆,其“公书林”的性质至此结束。


1961年,桂子山新建的图书馆


20世纪50年代后期华中师范学院从昙华林迁出,原址遂移交给湖北中医学院。文华公书林曾一度被列为武汉市的历史保护建筑,却也未能保护下来,在1987年前后建中医学院研究生宿舍时被拆除。



二、公书林人物


在文华公书林的创立及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美)韦棣华女士和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先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因为韦棣华,文化公书林得以建立;因为沈祖荣,文华公书林得以发展壮大;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华人、华师人,他们为今天的华师、为我们今天的图书馆事业奉献了许多。他们的事业,为我们所铭记,今天,我们一起怀念他们。

蔡元培先生为纪念韦棣华女士来华三十周年而作


1韦棣华


韦棣华(1861.08.22~1931.05.01),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的倡导者。1861年8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早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女子大学图书馆学专科,曾作为里奇蒙德纪念图书馆的馆员工作了近10年时间。


韦棣华女士手稿


1900年来华,在文华书院担任英语教师,从此开始了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工作。1910年,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


1923年到1924年间韦棣华女士多次前往美国游说,希望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用来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


1920年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图书专科学校——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1925年6月2日,韦棣华女士参加了

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仪式


1931年5月1日韦棣华女士因心脏病病逝于武昌,享年69岁。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中华民国第二任总统黎元洪称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韦棣华女士去世后魂归故里

安葬在美国纽约巴塔维亚公墓


在中国30余的时间里,韦棣华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1)创办文华公书林,推广公共图书馆理念;(2)创立文华图书科(后独立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推行美式图书馆学教育,为现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专才;(3)推动美国归还多余庚子赔款,发展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包括图书馆事业);(4)发起并促成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并代表中国图书馆协会参加国际会议,推动中外图书馆界交流。


段祺瑞在文华公书林15周年纪念时赠送给韦棣华女士的题词


沈祖荣


沈祖荣(1884.9.11-1977.2.1),字绍期,英文名Sa muel Tsu-Yung Seng,湖北宜昌人,中国图书馆学家,文华公书林第一位中国馆长。


1911年毕业于文华大学,1914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留学,是中国留洋攻读图书馆学的第一人,1916年学成归国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图书馆运动,是为中国“提倡图书馆之先声”和“西洋图书馆学流入中国之先声”。


1922年文华大学图书馆学教师与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中间:韦棣华女士    右边第四:沈祖荣先生)


1920年与韦棣华女士共同创办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任教授、校长兼任文华图书馆馆长,1925年发起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 1929年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赴意大利参加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第一次年会,使中国图书馆事业与学术第一次走向了世界。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


1929年亲手创办了我国民国时期的三大图书馆学术刊物之一——《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40年创办档案管理科,开创了我国档案学教育的先河,建国后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1959年退休,1977年仙逝于江西庐山,享年94岁, 著有《仿杜威书目十类法》等奠基性著作,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和“中国图书馆学宗师”。


沈祖荣先生与夫人姚翠卿女士晚年合影


三、文华公书林传承


作为中国“新图书馆运动”的策源地,文华公书林的创办,不仅启迪了武汉民智,而且也推动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今天的昙华林,已再难寻觅当年文华公书林的痕迹,但它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从昙华林搬迁到桂子山上的华中师范大学,也从未忘怀过这段光荣、曲折、沧桑的历史,文华公书林在桂子山上又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


2011年,图书馆新馆正式投入使用,开馆时间定在5月16日,以此纪念文华公书林101周年。

连接新老图书馆的地下长廊——文华公书林长廊


文华公书林长廊艺术展


文华公书林讲坛(图为杨叔子院士)


图书馆馆报——文华公书林学报
  


图书馆特藏室——恒温恒湿以保护古籍


图书馆新馆


周洪宇教授著作《不朽的文华》

精辟解读“文华精神”

作为由文华公书林发展而来的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也在积极宣传文华公书林,发掘其文化价值与内涵。从新图书馆建设中对文华公书林历史与文化元素的融入,到华大学人周洪宇教授对文华精神的精辟解读,再到文华公书林在老图书馆上的铭刻,文华公书林,这个属于华师人、属于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记记,从尘封中苏醒,又如此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华师人,知华师故事,讲华师故事,但愿图书馆人为您讲述的文华公书林故事,能够让您触摸到久远的华大之魂。


四、展览邀请


4月25日-29日,图书馆主办的文华公书林映像主题展在文华公书林前举办,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文华公书林历史以及我校图书馆对公文华公书林的传承。小诗诚邀大家前往观看,一起回忆华师故事,缅怀华师创业者的精神。



老照片承载着当年的回忆


观展,回忆,找寻……

同时,为配合文华公书林映像展,图书馆八楼古籍特藏室还推出了“华中大学珍贵历史文献实物展”,展出的是武汉市“布衣参事”陈勇先生提供的32件珍贵藏品,有信封、信件、明信片、底片、华中大学最早的刊物、韦棣华手迹等,可以让大家真实感受学校的历史。一起去看看吧!

文华·不朽

从文华公书林到老图书馆,

再到新图书馆,

这是属于华师人的,

也是属于武汉的历史记忆。

当这段记忆从尘封中苏醒,

如此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怎能不被感动。

愿这段故事  

能让您触摸到久远的华大魂。

华师人,知华师故事,讲华师故事。

百年文华,精神不朽。

她在,华师在,我们在。


 本期内容图文资料均由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供稿,略有删改,标题为小诗所加, 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华中师大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刘龙娇

图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展览现场图片:刘姝然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您的点赞是小诗进步的最大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