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为更好的华师努力奋斗!
副校长李鸿飞主持大会
表彰大会上,校领导为从教30年、从教40年、2019-2020学年荣休教职工、2018-2020年度“三育人”标兵、重要荣誉、人才项目获得者(入选者)颁发纪念证书、获奖证书及聘书。
感 谢 您
副校长彭双阶为从教30年教工代表颁发纪念证书
副校长任友洲为从教40年教工代表颁发纪念证书
校党委副书记查道林为荣休教工代表颁发纪念证书
新进教师代表向荣休教工代表献花
祝 贺 您
校党委副书记查道林为2018-2020年度“三育人”标兵代表颁发证书
副校长彭南生为重要荣誉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
副校长彭双阶为各类人才项目获得者(入选者)颁发获奖证书(聘书)
校长郝芳华为博雅学者颁发聘书
校长郝芳华为我校第二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农村研究院徐勇教授颁发聘书
以学术为生命的“草根”学者
徐 勇
值教师节,也是本人从教38周年之际,能够接受一个新的证书,十分荣幸!
证书制作精美,拿着很轻,份量很重。份量在于它凝聚了多方面的关怀、期待和心血。
这一证书标志着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事业不断兴旺发达。42年前,仅仅接受小学完整教育,当过8年农民和工人的我,最渴望的梦想是进大学,学知识。自那以后,我亲身见证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对老师的尊重,也感受到从事教育当老师的无限荣耀!
这一证书体现了学校重视学术、重视学者,正在走向新的辉煌期。38年前,当我成为华师人之后,一直在学校工作,每一步的成长都得到学校的关怀,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情感。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以“学”为本,重视学生、学科、学术、学者的氛围愈来愈浓,作为一个忠诚的华师人,倍感欣喜和鼓舞!
这一证书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辛劳,是众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从这份证书,我看到的是前辈老师的教诲与引导。记得20多年前面临选择去北京还是留武汉的关键时刻,是老师指点,你做农村研究的,在武汉,距离乡土大地更近。我清楚记得,在评选全国首批文科长江学者时,人民大学一位老先生深情地说,眼下流行的是学者“下海经商”,他却“上山下乡”,难得!从这份证书里,我看到的是青年老师和学生陪同我翻越大小凉山,穿过戈壁草原进行现场教学的场景。30多年来,无数同人和学生参与田野调查,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才有了今天的一流学科和重点基地的事业。从这份证书里,我看过的是我调查过的300多个村庄无数个农民的身影,脑海里浮现的是偏僻山村数百农民对我十里相送的感人情景。没有他们,就没有我这个“草根长江学者”,也不可能由我作为众多人的代表来领取这份证书。为此,我倍加珍惜这一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荣誉。
这一证书寄托了学校的期待和厚望,是沉甸甸的责任。近一个月前,学校安排考察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西迁到云南喜州的原址。当时的老师和同学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专心从教,认真学习,创造了“喜州精神”。我参观后深为感动。过去我反复读过许烺光先生的著作,其学术水平不亚于费孝通先生。这次才得知是我们学校西迁云南的校友。前辈学人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还能做出那么优秀的学问,敬佩之至。作为学校特别重视和支持的人才,更应该以前辈为榜样,以学术为生命,致力于教育事业。
这份证书是学校人才计划的最高层次,而我所想到的只是尽已所能做出最大贡献!
↑↑↑滑动查看徐勇老师受聘感言全文
校长郝芳华为我校第二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马敏教授颁发聘书
传承、创新、使命
马 敏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学校隆重举行学者名师聘任仪式暨教师表彰大会,我和徐勇教授很荣幸地被学校聘任为继章开沅老师和邢福义老师之后第二批文科“资深教授”。这是莫大的荣誉,我深感荣幸,深受鼓舞,对学校的信任和礼遇表示由衷的谢意!
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中人才始终是关键、是核心,是重中之重。这次学校下大决心实施“学者名师支持计划”,在外引的同时,加强内扶,着力培育学校的内生动力和造血机制,可以说正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核心,为华师再上新台阶,在新时代实现新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就是在适宜的学术氛围和土壤条件下,形成合理的人才链条和团队,既有领军的大师级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又有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众志成城,攻坚克难。而使一个学术团队能够生生不息、始终与时俱进的源头活水,便在于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再出发的,不可能凭空去创造,学科和学术的发展尤其如此。学脉的延续,首在传承,要有深厚的根与源。比如,就华师历史学科的发展而言,首先要传承好张舜徽先生、章开沅先生等前辈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优良学风,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特点,也才有可能进而打造“桂子山学派”。学派的创立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是在学术的新陈代谢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当然,这又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传承并不是守成,更不是封闭,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延续中发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作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我们必须明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要做由旧而新的“摆渡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砥砺前行,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关键是要以博大的心胸和开阔的视野,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更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研究视野、思路、方法、学生培养、资料建设等方面,都应该要有所创新,要适应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整个时代的需要,及时回应时代和社会的诉求。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作为华师历史系77级学生,从1978年春入学至今,转眼间我在桂子山上已经度过了42年时光。这42年完成了我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中年、老年的生命周期过渡,几乎就是自己人生精华的浓缩。作为土生土长的桂子山人,我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真情地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心甘情愿为这所百年老校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评上资深教授,固然是荣誉,但更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的理解,无非是在正式卸甲归田之前,又给了我五年时间和充分的理由,可以全身心地继续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科,服务于同学。
我常以“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这句格言,激励自己,鞭策他人。现在,我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进入了围棋中的“收官”阶段:蓦然回首,“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生的“收官”阶段,也可以活出精彩,继续成就“最好的自己”。本阶段我给自己订立的人生小目标,就是不负学校的重托,不辱资深教授的使命,为历史学科的传承创新,为华师的持续发展,竭尽全力,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我的业师章开沅先生很欣赏晚清张维屏《黄鹤楼》一诗,诗云:“沧桑易使乾坤老,风月难消今古愁。惟有多情是春草,年年新绿满芳洲。”最后,愿借此诗之意蕴,祝华师春常在,花常开,人常乐,年年新绿满校园!
谢谢大家!
↑↑↑滑动查看马敏老师受聘感言全文
成 为 您
新进教师代表在化学学院张礼知教授的带领下进行入职宣誓,庄严承诺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育神圣职责,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新进教师 庞龙刚发言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学生 龚欣鑫发言
校党委书记赵凌云在书面致辞中,向受聘和受表彰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学校发展付出辛勤汗水的全校教师致以衷心感谢,向全体新教师表示诚挚地欢迎。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将兴,必将贵师而重傅。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在学校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举足轻重,华师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求贤若渴。学校将切实做好人事人才工作,切实尊重人才、服务人才、依靠人才。期盼老师们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再立新功。
郝芳华强调,学校正处在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节点,全体教师要认真思考、回答好“未来华中师范大学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所大学”这一时代命题,主动担负起历史重任,以贡献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动学校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郝芳华表示,学校仍然处于能够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努力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勇于破解发展面临的难题,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要着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着力优化科研创新体系,增强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深化校地合作,拓展社会资源,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体系,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同向同行,树立“人才第一”的服务理念和校园文化;
着力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同,继续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学院的办学活力;
着力改革资源配置体系,把资源拓展放在重要位置,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围绕学科建设目标,全面启动资源使用绩效管理改革;
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培养和使用优秀年轻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希望全体教师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具活力、更高水平的华中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徐勇:扎根中国大地 开创政治学“田野学派”丨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榜样!闪闪发光的华师新生!▷你好,华师!你好,新同学!▷如期赴约!今天4741名研究生向华师报到!▷开张啦!华师新晋网红食堂等你来打卡!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刘志强
文字:郝日虹
图片:陈希昌 陈星雨 唐爽 万怡涵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欢迎大家积极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