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访赵凌云书记:坚守师范初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编者按
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学校“十四五”规划,校党委书记赵凌云于日前接受新华网采访,畅谈新时代重点师范大学的办学方向、使命担当和教师培养工作,并于12月28日在新华网刊发。
点击观看访谈视频↑↑↑
新华网: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在师范教育方面走在前列。请问在“十四五”期间,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是什么?
赵凌云:从本世纪初到现在,一些师范类高校经历了综合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去师范化,还有一种是师范边缘化,师范在办学中的占比越来越小,只是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把教师和教师教育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同时对教师应该达到的素质和要求,都作出了明确阐述。作为师范类高校,党中央的要求就是师范类高校重新校准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国家的一些顶层设计也要求师范类高校重新校准目标。首先,上半年教育部有关领导同志明确提出,师范类高校要回归师范,要以师范为本。第二,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改进师范院校的评价,要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要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考核师范类高校的主要指标。第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有一句话非常关键,叫做“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分类建设,相应地师范类高校也有一个分类推进的过程。这三点作为顶层设计要求师范类高校重新定位,校准定位。
华中师范大学也跟其他师范类高校一样,经历了一个综合化办学过程。但华中师范大学始终坚守师范初心,始终把教师教育作为主业,始终把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写在学校党代会的报告上。今年谋划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编制“十四五”规划,我们明确提出“师范为本”。从“十四五”时期开始,华师的办学定位是师范为本。
我们提出要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教师教育领先有三种含义,第一,教师教育质量领先。教师教育要大发展、高质量发展,数量和质量要在国内领先。教师教育领先很重要的就是在培养合格教师、卓越教师、未来教师等方面领先。这个领先要求我们要办真正的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为龙头引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师范为本,师德为魂,大地为根,创新为品,办有情怀、有灵魂、有根基、有活力的师范大学。第二,分类建设一流大学领先。加快建设师范类世界一流大学。现在我们是一流学科建设大学,下一步要推进到建设师范类一流大学阶段。第三,立德树人体系与能力建设领先。这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要综合发挥学校信息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体系、师范文化等优势,构建面向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的立德树人体系,在提升立德树人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这就是“十四五”时期我们办学的目标和方向。
领先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把它当作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在“十四五”时期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2023年,也就是学校120年校庆的时候,要达到一个初步的目标。再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25年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阶段。
赵凌云:我们讲领先,首要的是在培养合格教师、卓越教师、未来教师这三个方面领先。在培养未来教师方面,要把“人工智能+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起来,培养出来的教师有未来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卓越教师,要构建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化的多化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的教师既有新时代教师核心素养、未来素养,还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培养合格教师,要把德智体美劳融合起来,把专业教育和华师基础教育体系对接起来,推动党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合格教师。
教师教育领先,华中师范大学有五大优势。第一,信息化平台优势。我们有国家级的工程中心、国家级的实验室,都是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展开的,这是平台优势。第二,技术优势。我们依托平台开发关于教育评价、教育改革、教育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教育的技术,这是技术优势。第三,多学科的支撑优势。作为一所师范类高校,我们还有非师范类的学科、非师范类的专业,还有非师范类的团队,学科是多元化综合化的,能够有力支撑我们的教师教育传统学科,如数理化生政治历史中文的发展。第四,基础教育的配套优势。华师有一个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包括辐射在全国各地的一百多所附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这有利于加强师范生实习实训环节。最后,开放化的育人优势,华师构建形成了德智体美劳融合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这五大优势,在十四五时期做到教师教育领先,我们充满信心。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依托优势,瞄准目标,重点采取六大建设,来推进教师教育真正领先。首先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主要是教育学科,我们要把它建成一流学科,因为教师教育是以教育学科为基础的。教师教育学科要强起来,要走在国内的前列。教师教育是属于教育学科里面的二级学科,目前在国内还不是很发达。华中师范大学要汇聚优势力量,依托传统基础,推动教师教育学科强起来。要整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还有人工智能,集成集约建设教师教育学科的新高地。
第二是专业建设。现在学校已经有几个专业通过了国家师范类专业的第二级认证和第三级认证。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就是十几个师范专业要全部通过第三级认证,也就是最高级别的认证。
第三是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聚焦于卓越教师未来教师合格教师培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引导他们潜心培养教师。
第四是制度建设。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推进学校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学科资源,向教师教育叠加汇聚,向教师教育倾斜。
第五是条件建设。要为教师教育提供更多的财力投入和空间支撑。特别是要推动地方党委政府为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在内的省内所有师范类高校的师范生构建一体化的实习基地。学校现在正在推动通过组建湖北省教师教育联盟把全省的基础教育资源汇集起来,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
最后是文化建设,要建设一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文化。所有的师范生进来以后,首先要接受师范文化的熏陶。师范生进来以后,书记校长会去给他们上第一课,讲清楚什么是师范生,师范生是干什么的,怎样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师范生,厚植师范文化,让师范精神在全体师范生乃至全体学生中入脑入心。
赵凌云:培养卓越教师、未来教师、合格教师,首先要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在谋划十四五规划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我们的师范生培养是全方位全环节的。也就是说要有一支优良的教师教育队伍,同时全校的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到师范生的培养中来。具体来讲是三个环节。第一,全体师资队伍都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具体采用“课程+”的方式,即面向师范生的所有课程都+师范+师德师风+教学方法,推动每门课程达到“三传播”的要求,即传播思想,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因为课程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真理的一体化传播,这真正使老师能够做到“三塑造”,首先塑造生命,然后塑造灵魂,最终塑造新人。“三塑造”“三传播”要一体化推进,我们要用“课程+”的方式达到这个目标。
第二,建设好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即专门培养师范生的教师队伍。我们通过一个机制一个团队来建设,一个机制就是优化教师教育教师队伍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让他们不仅是担当学校的主体任务,更重要的是在分配、生活工作条件方面要优于平均水平,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将加快推进教师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围绕课程团队化,然后对团队进行支持。团队承担某门课程,既教学又开展课程研究,真正使我们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第三,一支综合育人的队伍。主要是通过三个中心、四个协同、一个融合来做到。三个中心,一是建设高水平的教师职业发展中心,帮助所有的教师走上良性循环的职业发展道路。二是教师教育促进中心,促进各个师范专业师范课程的发展。三是教育专业硕士和专业学位的管理中心,对教育类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这是三个中心。
四个协同,一是政校协同,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合作,让学生毕业之前有地方实习,毕业以后能就业。二是院校协同,加强学校和学院协同,师范类专业在学院培养,学校和学院之间要协同,学校要加强领导,学院要抓好落实。三是国际国内协同,推进大部分师范生拥有国外境外学习或者实践经验,帮助他们确立真正的全球视野。四是大中小学协同,大学本部和华师一附中,还有小学幼儿园以及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附属学校协同培育师范生。一融合,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起来。比如说体育课,既要讲体育技能,还要讲生命知识、生理知识,讲体育精神,这样体育课也有德育的功能。劳动课,讲劳动和劳动的技能,劳动的观念,然后在劳动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自我观、时间观,这也是德育。下一步要推动教师队伍具备这种融合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形成一个以这一支教师教育教师队伍为主体,全校协同、内外协同、教学实习协同、五育协同的师范生培养机制。
赵凌云: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谋划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过程中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讨论过的一个问题。回归师范并不是说我们只办师范,别的都不办了。我们讲回归师范是两个概念,一是回归师范初心,就是要认识到华中师范大学是师范类高校。二是回归师范精神,我们培养的人,我们的老师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包括我们的毕业生,哪怕是非师范类专业,也要给你注入师范文化。和别的学校毕业生比较,身上显示出一种师范文化,有一种师范气质。师范为本的本,是本职、本体、本位、本领。本职,就是把师范作为我们的本来职责,必须完成。本体,就是把师范作为办学的主体。本位,就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都以办好师范为出发点。本领,就是把办好师范作为我们的办学核心竞争力。所以,“师范为本”之“本”,是四个本。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我们的教师教育做大、做优、做特、做强,使教师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别人没办法复制,没办法超越。
为此我们主要是采取三个举措,一是固本,二是提质,三是培优。
首先是教师教育固本行动。以教师教育为本,首先就得固本。固本就是我开头强调过的几大建设,首先是课程建设,加强每门课的建设,要建一批教师教育金课。然后是教材建设,要有一批精品教师教育教材。第三个就是队伍建设,要有一批教师教育名师。第四个就是附属学校建设,把附属学校都建设好,成为教师培养的支撑。最后就是师范文化建设。这是五大固本建设。
其次是教师教育提质行动,提升我们教师教育的质量。目前学校教师教育的质量在全国总体上是一流的,我们办学历史接近120年,累计接近60万校友,其中30万已经成长成为各地基础教育领域的名师名校长,还有教育管理者。但要领先,必须进一步提升质量。下一步还将采取更具体的举措,例如说卓越教师培养2.0行动。2.0行动就是比原来的卓越教师培养行动还高一个层次。再比如说师范生4+2贯通培养,4年制本科再加2年制专业硕士,现在是分开的,下一步要尝试把它打通。再比如说师范生交叉培养,师范生由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交叉培养。接下来我们将推进的师范类专业的等级认证,推动所有师范类专业瞄准第三级认证去建设,还有散布在省内的师范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等。通过这样一些行动,把教师教育的质量再往上提升一步。这是第二个措施,提质。
第三是教师教育培优行动。培优就是培育优势,培育未来教师培养优势。华中师范大学要培养合格教师,这是起码的目标,基本目标。然后再往上的目标就是卓越教师,再往上就是未来教师。现在培养的教师毕业后面临的学生是2010后甚至2020后,他们的世界直接就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一个网上世界,一个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在这个方面不培育优势,那就相当于用过去的知识和手段培养未来的教师,未来的教师再用过去的知识培养未来的孩子,肯定会耽误他们,担当不了使命。所以在培养未来教师方面,要把优势做大做强。
具体来讲,培育优势首先是办好一个学部,要通过“特区”政策把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办好,把学部研发出来的理念、技术快速叠加到教师教育上面去。第二就是推进“四大工程”,包括重构教师教学的环境、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创新教师教育的模式,包括刚才讲的2+4、交叉,还有2.0。最后就是更新教师教育的评价,过去的评价体系对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是不太有利的,现在要加大它的权重,在评价方面进行激励。通过这“四大工程”,培育学校教师教育的新优势。
总体上来讲,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固本、提质、培优。通过这几个举措,把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特色进一步巩固提升起来,真正做到在国内领先。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刘志强
文字:新华网 侯文坤、连迅、赵梦琪
信息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审校:梁伟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