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们的故事,真美!
每一位老年人都是一部丰富的历史每一个经历都温暖了一段时光九九重阳节小诗为大家带来了他们的故事一起探寻桂子山上最美好的回忆吧!
平稳地走过这世间的纷纷扰扰与匆匆忙忙
用最赤忱的教育热情
将无数学子送上远航的风帆
双手相握 他们走过青春
对视一笑 他们不悔年华
用六十余年来坚守,尽一生去“纯粹”汪文汉 原华中师大副校长 文学院退休教授 老教授协会会长 关工委常任副主任周宝珠 文学院退休教授
汪文汉和周宝珠如今都已年过八十,说起与华师的缘分,已有六十多年。他们分别在1958年和1961年被保送进入华师就读,从此便在桂子山生根发芽。
相隔三年入校的汪文汉和周宝珠,因工作调动而相遇,当时负责参与学校的留学生相关工作。西一宿舍就是当年的留学生楼,他们结婚前,周宝珠就和女学生同住一间宿舍,逐渐和学生打成了一片。那时每到周末,二人就带着学生到各处实践。在他们记忆中的时光里,几乎都是和学生在一起。后来两人均进入文学院任教,三尺讲台,师生情长,一晃就是几十年。
汪文汉和周宝珠夫妇的大半辈子都给了华师,他们的一生是“纯粹”的一生。他们“纯粹”地做教育,帮助无数学子实现自己的梦想,以青春建设祖国;他们“纯粹”地助力学校建设,见证了桂北路和桂中路的数次修建,见证了越来越好的华师迈向崭新的征程。
作为华师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汪文汉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倾注了诸多心血。北门那块正面刻着校名的大石头,背面则刻着“忠诚、博雅、朴实、刚毅”,便是汪文汉参与共同提炼议定的华师精神。老有所为,誉满桂苑。退休后的汪文汉也没闲着,他总是会把最朴实真诚的爱献给心中最牵挂的华师。撰写华师校歌歌词、主持论证华师校花、参与撰写三本校史、协商确定校花与校训,参与创建“三博文化”(兴博学之风、怀博爱之心、做博雅之人)……退休二十余载,汪文汉依然在积极地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他真诚待人、学养深厚的品行在桂子山赢得了广泛赞誉。
而无论汪文汉在外有多忙,周宝珠总是对他的工作给予全力支持,夫妇二人常说,他们这辈子都在华师生活与成长,也是华师让他们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因此总是心怀感恩,想尽己所能为华师做出贡献。
汪文汉与周宝珠结婚至今已有55年,早已庆祝过“金婚”的他们,依然保有爱情最初的甜蜜与温馨,简简单单不折腾,却是相濡以沫白头到老。他们经常饭后在校园里散步,傍晚如画的夕阳下,是二人最爱的桂子山。近年来,周宝珠腿脚有些不便,汪文汉总是搀着她的手,从出门到回家,几乎一刻也不松开,他宽厚的肩膀就是她最踏实的港湾。
谈起对汪文汉和周宝珠的印象,大家都会提到一个词——“平易近人”。他们总说,有人需要他们帮助时,不管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要尽力去尝试。他们是如此热心和谦逊,汪文汉谈到,退休之后如果有人问“汪文汉是谁?”,他定会答“一个老头子而已”,要是问“他以前是干什么的?”,就答“一个教师而已”。
桂子山的光阴中,留下了他们的青春热血和美好往事。百廿华师的悠长记忆中,每一位桂子山的奋斗者都将被好好铭记,新时代的华师人也会接好这青春的接力棒,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在桂子山上看惯了云卷云舒
回到柴米油盐中也满是幸福的模样
携手走过五十五个春秋
他们是生活中最了解彼此的爱人
也是讲台上最心有灵犀的知己
携手五十五度春秋,共将生活点缀成花邓先瑞 原华中师大地理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前身)主任,退休教授
柳景元 华中师大附小退休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走进邓先瑞老先生家中,他和他的爱人柳景元正坐在客厅看电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他们已经一起携手度过了五十五个春秋。
他们的相遇并不算特别,但也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里把日子过成了幸福的模样。二人在平凡的日子里秉持着三个“互相”,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扶持,一起经营这个家庭,抚育子女,一张结婚照,一本全家福,印证着他们的幸福。邓先瑞主外,柳景元就默默地做好“贤内助”;退休了以后,邓先瑞也会陪爱人一起出门买菜,在桂子山看云卷云舒,举案齐眉,白头偕老。
“五十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吵过架。”柳景元说到这里时,脸上洋溢着幸福和骄傲。
邓先瑞在拿取他和妻子的结婚照时,我们发现放置结婚照的书柜占据了客厅的一面墙,从各类典籍到专业知识从书,他的书柜像是充满文学珍品的宝柜。
从六十年代开始,邓老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即便后来邓老荣升为系主任,他仍然坚持为学生授课,亲自带领同学们科研。每当聊起自己的学生们,无论是受到邓老的影响也奔赴教学一线,为教学事业发光发热的学生,还是坚持科研在为我国地理事业添砖加瓦的学生,邓老的嘴角总是不禁上扬,露出满意和自豪的模样。
谈起如今的城环学院,邓老作为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前身)的第一批学生,他不禁感叹道现在城环学院的教学发展水平和学院建设越来越好,学子们人才辈出。并且寄语同学们:志存高远,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人生贵相知 何必金与银
共阅天下景 归来仍“少年”
结缘桂子山
他们既是朋友 也是相互的老师
共同见证着属于华师的
最鲜活热烈的故人与往事
共阅天下景,归来仍“少年”杨新起 华中师大老年人协会会长
陈建平 华中师大党委宣传部退休干部
谈起对方,二人互相都是赞赏。陈建平说杨新起是一个特别负责的编辑,催他交照片的时候甚至会在自己办公室门口等着,陈老师笑称:“这可是非常好的工作品德!”杨新起则称赞陈建平的才华,二人在相互欣赏中进步,共同为华师的宣传工作出力。
提及印象最深的事,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那段在新疆的故事。那时他们带着13名学生从桂子山去到新疆,希望学生们能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力量。路程遥远、困难重重,他们在郑州时没有买到去乌鲁木齐的直达票,只能一站站地坐火车挪过去,历时近一周才到达新疆。
陈建平总谦逊道自己和杨新起差距很大,“杨老师既是大哥也是老师”——陈建平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他们亦师亦友的情谊。
他们共同见证过许多华师故人与往事,鲜活、热烈又栩栩如生。如今,当再次忆起杨新起参与组织的数届的桂子山艺术节,他们都还清晰地记得桂子山名人荟萃,“电影皇帝”孙道临等艺术家都曾来华师友情出演过,陈建平再次夸赞:“这是你做宣传部副部长干过的最牛的一件事!”
即使后来工作调动,二人不再共事,也时常关注彼此,他们送给彼此真挚的祝福,也都希望能在欢笑打闹中存续互相的情谊。
见过你盛夏时明媚的笑靥
也见过你凛冬时温暖的可爱
50年金婚
他们从桂子山出发
向着共同的远方
风雨同舟 相伴而行
一心,一意,一生朱斌 华中师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冯涛 原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主任
朱斌老师与冯涛老师本科均就读于华中师范学院,二人还是同在1965年入学的同级同学,当时朱老师就读于外国语学院,冯老师就读于文学院。今年刚刚度过金婚纪念日的他们,在婚姻殿堂走上了又一个新的台阶。他们俩都是一心,一意,一生,践行着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我们快毕业了才认识。”朱老师回忆道。本科毕业后朱老师留校工作,冯老师则去到一所高中工作了8年,直到近30岁时两位老师才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喜欢他的吃苦耐劳与真诚,他喜欢她的赤诚与朴实,两个人心连心,手挽手,共同走过五十年长路,成为彼此的一生中最爱。
当提及对当代年轻人追求爱情的一些建议时,冯老师说,“不能单看他(她)对你好不好,还要看他(她)对他(她)身边的人是不是也好。两个人还要有共同的目标,才能长久。”朱老师则精练地用“崇德、尚道、尊法、敬教、求真”等几个词来表达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认为在选择一生伴侣时,是否“崇德”是重中之重。
对教育事业满腔热忱的朱老师,工作总是非常忙,但作为他的伴侣,冯老师总能处理好家庭事务,解决朱老师的“后顾之忧”,站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做他最坚强的后盾。“我十分感激她。”朱老师转头看向了冯老师深情地说道。
朝夕相处半个世纪,两人也曾有过“口角”与“争执”,但他们总能很快重拾爱情的美好,只因有着共同的目标——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求,追求真理,为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奋斗终生。
他们携手,相互支撑成为彼此最大的依靠,用一生的长度执着于一项事业,以一切为了下一代为宗旨,立志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这个时代走的太快
我们向前奔跑他们步履蹒跚成为了旧时光里的印记重阳之日 九九相叠思念亦重重
儿时你把我举高现在我陪你变老流年不弃桑榆老 春光冉冉映重阳偕老踏秋 陪伴之暖让岁月的每一步旅途温暖时光
今日重阳,愿时光再慢些陪老年人吃顿饭对老年人说一句感恩的话为老年人做一件事留存温暖时光和老年人一起拍一张全家福吧!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小诗在此祝愿所有老年人身体健康 平安幸福
爱别等 孝别迟在评论区向你最爱的老年人
把爱说出口吧!
成为最美好的重阳节礼物
强烈推荐
▼华中师范大学,祝你119岁生日快乐!▼
一百一十九年风雨 砥砺奋进育满室芝兰
一百一十九年征程 展鲲鹏之志补益山河
119岁生日快乐!我亲爱的 华中师范大学!与桂子山相遇
续写未来的故事
华中师大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特别感谢:华中师范大学离退休处 华中师范大学老年人协会
编辑:刘桢桢 符广昌 周艳芳 胡家嘉
彭伊玟 钟钧灏(实习)
图片:邹欣欣 徐浦畅 冯歆媛 张涵驰
采写:李琳 余洋洋 范千谦 刘桢桢
符广昌 胡家嘉 钟钧灏
视频:林优 冯丹彤 成乐彤 欧乐
陈镭夫 王瑞
出镜:范千谦 陈玉晗 胡家嘉 钟钧灏
部分图片来源于往期推送责任编辑:毛国樨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