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 • 古诗词赏析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
“芒种”到来预示着人们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芒种 • 古诗词赏析
《时雨》
陆游(宋代)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赏析:颜如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是干支历巳月的结束,午月的起始;表示仲夏时节正式开始,炎夏高温模式即将开启。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通纬·孝经援神契》有言:“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谓芒种时节忙两头,一头连着种,一头连着收,故又称“忙种”。
陆游晚年所写的《时雨》一诗,便细细描述了乡村雨后插秧种水稻的忙碌,又以“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形象地体现出农家小麦丰收后,饭香四溢,歌声阵阵的喜悦。值此欢乐热闹的景象之时,笔调一转,诗人自己却以白发衰翁的形象,自嘲为“惰农”,惬意地躺卧竹床上,欣赏雨后庭院,鸟鸣幽幽,满院花藤下,持觞把酒,好一副闲适模样。此处的“栉”是梳篦之意,由于年老头发渐渐稀疏脱落,索性就不扎发髻。然而他是真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吗?却又不是的,结句的“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显示了诗人深藏的政治追求和理想抱负。此时虽然已罢官林下,身为野老,心中却依然向往着抗金复国的大业(虞唐指的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然而,此时现实却是北伐失败,抗金将领被杀,朝中一片割地求和之声,田园理想的盛世梦境与南宋积弱的屈辱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
谈到陆游,很多人会想到陆游和表妹唐婉,想到钗头凤凄婉的爱情故事,因为语文课本的教育,我们还会把他定位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陆游出身名门世家,生逢北宋灭亡之际,钦赐进士出身,做过不小的官,有过军旅生涯,曾豪情万状“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龙吟》),晚年长期闲居故乡山阴,此诗应该是晚年乡居生活所作。
陆游创作很勤奋,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的有九千三百余首,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都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将自己和诸葛贤相相比。无论境遇如何,他的心总是热的,爱国诗人的诗作早年充满外放的战斗气息,澎湃的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逐渐趋向质朴沉实,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中,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又曾经上过前线抗敌,他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像、梦境来一抒胸臆,这有几分像李白。然而严酷的现实环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样是无法摆脱的重负,因此陆诗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之气。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理解了这个背景,就能够体会出《时雨》隐隐露出的忧国忧民意境。
红楼梦里,林妹妹除了最不喜欢李义山,陆放翁照样也入不了她的法眼,香菱和她学诗,提到“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有趣,林妹妹就毫不留情地批评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看多了这样的诗,你就学不会作诗了。在林妹妹心目中,只有王维、杜甫、李白和陶渊明等人的诗才是值得效仿的。大概陆游的衰翁意气,辜负唐婉的自圆其说,两样都不为孤标傲世的林妹妹所喜罢。
紫云英
《诗三百三首》
寒山 (唐)
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
沓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烟。
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
此有沈迷客,窥窥不见天。
山客心悄悄,常嗟岁序迁。
辛勤采芝术,搜斥讵成仙。
庭廓云初卷,林明月正圆。
不归何所为,桂树相留连。
赏析 颜如
芒种忙,可能也忙在心。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季节,年将过半,人生当午,一事无成身渐老,想到学成文武艺,却迟迟卖不得帝王家,少不得内里焦灼,忽忽如狂。但忙碌固然是生存的必要,闲逸却是性灵的追求。寒山禅师此诗,一洗凡尘熙熙攘攘的焦虑火热,吹来一阵清新的夏日凉风。
唐宋诗人辈出,诗僧亦多,寓禅于诗,以诗喻禅,一时间在士大夫中竟也争相效仿,蔚为风尚。寒山、拾得便是诗僧中的佼佼者,其诗被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大受欢迎,广为流传。钱钟书《谈艺录》曾评价说:“初唐寒山、拾得二集,能不搬弄翻译名义,自出手眼,而意在砭俗警顽,反复譬释,言俚而旨亦浅。”事实上,寒山诗文字虽清浅直白,却寓意深长,禅味浓厚。“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夏日读寒山诗,真有扑面清凉之感。
寒山禅师又称寒山子,这是一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人物。
----他出身长安官宦人家,生活在大唐盛世,却舍俗出家做了隐士。
----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一批谁也不服谁的牛人对他都青睐有加。
----“姑苏城外寒山寺”以他的号命名。到了宋朝他还被公认为文殊菩萨再世,但是据说他没有经过正式剃度,出家手续并不齐全。
----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与他的好友拾得封为“和合二圣”。两位出家僧人,竟然成了御封焚香祷祝的爱神,可保佑人家姻缘美满。
----20世纪60年代,寒山正式被封为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祖师爷,在国外,他的诗比李白杜甫更受欢迎。
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却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连姓什么也不可考,只是以号行世——寒山子。
这个号是因为唐大历年间,诗人便住浙江天台山寒岩幽窟中,前后隐居七十余年,故称“寒山”。寒山是他的名字,是他世间安住的家,也是他清苦的生活写照。
寒山诗如其人,沉实超逸,语言平白,音律对仗又浑然天成不落斧凿痕迹,如老僧闲坐话家常:哎呀,这山里那个冷啊,可不是今年才冷的,无始以来就是这样。你看山峰常年积雪,林海迷雾缭绕。山下芒种时分,这里才开始长草;立秋还没到,树上叶子就要落啦。我在这山里住着,远离世间尘劳,也不知山下是什么世界,只见寒来暑往,岁月变迁罢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山下季节早已更替,偏偏这山上的一草一木似脱离了世间物候的约束,不与山下共春秋。时空交替,四季更迭,世出世间,修行沉沦。白居易有诗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不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自凉。”诗人把“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生活写得悠闲自得,令人神往,达到“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不被尘境所惑的真如境界。可这样的诗啊,竟然是寒山平日於竹木石壁上及人家厅壁所书,后来台州刺史闾邱允让国清寺僧人道翘悉心收集,编撰成册的。由于寒山诗多写于山林间竹木石壁上,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多有散佚,今天实际保存下来的只有三百一十一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等等均为寒山随手涂鸦的名句。
说到寒山,还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也是钦赐“和合二圣”的由来: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字面意思上看,是寒山问拾得,世人经常遇到各种烦恼,如何对待。拾得回答,那当然是要忍辱谦让,不要理他。最后那句“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则是说佛教中讲求因果,既然对方现在诽谤欺辱你的恶因已然种下,将来报应的恶果必定到来。
更重要的是,“你”通过忍耐、避让、恭敬、不理等等方式,修习自己的心,不管对方怎样做作,都不任由愤怒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操控“你”的反应。久而久之,这些谤、欺、辱、笑、轻、贱、恶、骗还能够令你烦恼吗?那个让你痛苦不堪的坏人,还那么让你难过恐惧烦恼悲愤吗?“且看他”早已经以平常心坦然视之,甚至以慈悲心怜悯之。
至于寒山此诗,是想说明归隐之乐?尘劳之苦?还是有何深藏的禅意?其实用苏轼的《琴诗》可以做个很恰当的比方:“若云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云声在指头上,怎不于君指上听?”字面意思大家都能读懂,但想真正参透就得下一番功夫了,这是咏物诗,还是抒怀诗,还是禅理诗?可以说都是,也可以说都不是,对诗的感悟完全取决于读者的思想达到什么层次,有什么样的经历,或者当时所处的心境。归根结底,这还是一首诗,诗本身没有变化。同样的对境,令不同的人,于不同时期,在不同层次,分别产生纷繁变幻的感受,这正是诗歌的最高的价值所在。
读诗不就是这样么?初读的时候欣赏音律铿锵,得到美的享受,再读便渐渐被意境所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三读四读乃至反复吟诵“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更能登堂入室,窥其全貌吧。然而看到的是否就是本来面目呢?这就不可说,不可说了。
绶草
《塞下曲》
李白 (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颜如
天下的诗,到了李杜这儿大概也就登顶了。唐诗之后,宋人元人再做不出可堪匹敌的好诗,只能填词作曲。贺知章赞美李白是“谪仙人”,李白似乎也真是为下凡历劫而来,虽才高八斗、文武双全,却一生颠沛流离,坎坷而终。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受命出塞,于仲夏芒种时节写下这首诗,此诗为李白五首出塞诗之一,此前一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得到唐玄宗重用,召至长安,为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意气风发,正值他人生中满怀希望,深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之时。
然而世事人心变幻莫测,没过多久,李白被诽谤污蔑,赐金放还。之后一直失意不振,甚至判罪流放。他在诗中表达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由来才命两相妨,信然。
五言七言本来是讲求格律的,但作者天纵英才,逸气凌云,此诗豪迈慷慨,激昂洒脱,几乎完全突破了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
虽然是五月,但是由于天山的地理原因,所以气候依然寒冷,仍有积雪。气温和高度有关系: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会降低0.6摄氏度。李白在塞下,在天山,所见所感与一般内地仲夏时节迥然有别。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下,景物存在巨大反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五月正值仲夏,花草正盛:“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花只有寒”,看不到青青杨柳与繁花盛草。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作者却就首联顺势“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巧妙的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折杨柳》为乐府歌曲,多用于寄托送别之际的依依之情。地处荒漠,无边春色只能于悠悠的笛声当中想象。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休息,随时准备出征,紧张的军旅生活氛围跃然纸上。尾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乃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宝塔结顶之句,这里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典故,表达为国杀敌的决心,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信草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赏析 颜如
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先声的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人人会背耳熟能详的唐诗,就出自孟浩然之手。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便名动公卿,有用世之志,无奈文名虽盛,满座钦服,然而他往洛阳求仕,却一连滞洛三年,一无所获。诗发怨声不为玄宗所喜,年近四十依然进士不第,求官不得竟以隐士闲居终身。李白曾有诗赞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只是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派之始创者,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格调难以拔高,常有类似“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怨怼之语。而和他并称的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诗中有画,意趣深远,后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说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此评语是颇为中肯的。
夏日初临,荷花盛开,诗人夏夜水亭纳凉之时,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此处的辛大是诗人的同乡好友。“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忽”、“渐”二字运用极妙,夕阳西下,忽尔黄昏,夜色降临之后,东边的月亮渐渐升起,所谓近水亭台“先得月”,诗人散发躺卧,窗户洞开,微风徐来,甚是惬意。此情此景使人想起陶潜“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六月正是荷花盛放之时,香气清幽,风送可闻,静夜之中,水珠“清响”。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此时已是黄昏月上,于万籁俱寂的静夜中,诗人细细品味夏夜荷花荷叶清香,聆听水珠滴落之声。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是全诗的诗眼所在(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由竹露滴下的清脆响声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不同于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壮志难酬的悲愤,孟浩然不过想表达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怀才不遇,期盼知音的感慨,与他另一首诗“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的韵味倒是十分类似的。
现实的知音不来,只能梦中怀念,孟浩然的布衣终身,不是自觉的选择,而是求官不得的无奈,是穷愁潦倒的悲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归隐于他并不是梦想,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杜子美亦一生坎坷,但他心怀远大:“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纵使自身穷途末路依然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用以大庇天下寒士,这才当得起诗圣之称。而孟诗当中尽量想表达的归隐清高情怀中,却时常不自觉的流露出淡淡的忧怨之情,“为人”和“为己”境界相去太远,虽不少句子可称佳句,清幽闲静当中总蕴涵不可掩饰的抑郁忧伤。
远志:花期5--8月,可入药
古诗词赏析精彩推荐,点击阅读
摄影与诗歌 我们用文艺对抗生活的平庸与琐碎
摄影·诗歌·艺术·电影·音乐 | 微信·zzw-1028
主 编: 黎明的酒杯(ID:zzw4605077)
采编:phoebe、赏析:颜如、摄影:梅朵
2017.06.04
版权说明:赏析为本号诗人创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摄影与诗歌公众号。
摄影与诗歌文艺书店
摄影 • 诗歌 • 文学 • 艺术
识别二维码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最美宋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