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图:“为人民而舞”: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舞蹈艺术事业的价值追求






“为人民而舞”: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舞蹈艺术事业的价值追求


巴  图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 为人民而舞" 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导向 ,体现了党领导舞蹈艺术的初心和使命 ,凝练于中国舞蹈先驱者的价值实践 ,是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经验 , 以鲜明的人民性艺术观念引领舞蹈艺术的时代发展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为人民而舞”;价值追求



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工作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人民而舞,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实践要求,是党的文艺方针在舞蹈领域的历史映射,是中国历代舞蹈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与中国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历史经验。

一、“为人民而舞”: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上首次站在人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道路的理论,形成源于人民需要,主张基于人民立场,革命依靠人民实践,目的在于人民解放。早在1839年,马克思就以鲜明的人民性视角观察和判断社会现象,他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评论道:“这些哲人和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的塑像一样极少人民性;他们的运动就是自我满足的平静,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同他们对待实体一样地客观。”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编辑部工作时,提出了报刊的人民属性的观念。他认为,公共媒体必须“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可以看出,从理论创始之初,人民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鲜明底色。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主宰、国家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844年他们在《神圣家族》中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并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坚持人民立场,遵从人民利益诉求,植根于人民自身解放事业才能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艺术的人民属性有直接艺术体验与观察,恩格斯曾热情赞许作家乔治·桑、狄更斯等为“时代的旗帜”,是因为他留意到当时小说创作风向的变化,即文学作品开始表现穷人的生活和命运,主人公不再是国王和王子,而是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描写了无产阶级生活、使社会开始关注无产者状况,恩格斯及时对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他关注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一幅绘画作品,认为“画面异常有力地把冷酷的富有和绝望的贫困作了鲜明的对比”,他欣赏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意识,赞扬这样的艺术作品的政治价值,比一百本小册子发挥作用还要大。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站在这样的人民立场上,他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能让读者看到旧的宗法制崩溃景象、人民的生存状况、反抗者的精神储备、社会矛盾冲突的部分真像,为布尔什维克领导革命提供了启发。列宁还赞美高尔基“通过自己的伟大的艺术作品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建立了非常牢固的联系。”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他在团结革命艺术家的过程中一针见血地提出,应当用党性原则来武装艺术家,资本的收买和豢养不能动摇革命艺术家的人民立场,“因为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写作队伍中来的,不是私利贪欲,也不是名誉地位,而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追求,在指导文艺工作中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念和表达,经与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实践相结合,逐步培育和发展了“为人民而舞”的中国舞蹈精神和价值追求,可以说,“为人民而舞”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导向。

二、“为人民而舞”:党领导舞蹈艺术事业的初心和使命
在中华文明演进的漫长历史进程中,舞蹈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生活、社会风尚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舞蹈会体现出不同价值功能,如礼仪、庆典和娱乐等社会活动都有相应的舞蹈类型伴随发生,宫廷乐舞就是其中代表,在稳定的封建社会体系中,舞蹈主要是为皇权服务的。近代以来,中国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的转型而转型,呈现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深化,深刻改变了中国艺术的立场和方向。
早期共产党人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运用到对文化运动的指导上,播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种子。作为在中国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先行者,他们立足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特别强调文艺要关注并反映劳动阶层的生活。陈独秀通过翻译《悲惨世界》,撰写《贫民的哭声》,较早将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点指向社会的底层,指向劳工阶级,充满激情地用艺术方式宣示劳工神圣。他在诗歌中礼赞劳动者,表达自己对人民的情感:“我不会做屋,我的兄弟们造给我住;我不会缝衣,我的衣是姐妹们做的;我不会种田,弟兄们做米给我吃……倘若没有他们,我要受何等苦况!。”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认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可以看出,李大钊不仅在政治上将劳工阶级看成是中国走向新文明的基础和希望,而且在艺术上把先进文化的服务方向指向劳工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其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初步表现。瞿秋白是党内首位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领导人,他大量译介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观点,率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文化艺术工作,初步在理论上提出和解决了革命文艺的方向、立场、依靠力量等问题,奠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文艺路线和政策的基础。他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中,集中表达了关于艺术走向人民的一系列观点,如艺术家要站在百姓的程度共同提高艺术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用什么话写、写什么东西、为什么写、怎样写、要干什么)、运用群众熟悉的方式表达群众的体验的观点等。在党的组织和影响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在上海成立,左翼文艺家与鲁迅等“革命同路人”在成立之初即追求艺术的人民性。鲁迅先生提出文学艺术应“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他在《文学和出汗》中提示了文艺的阶级性,在《“这也是生活”……》中提示了文艺的人民性,“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左联决议中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只有通过大众化的路线,即实现了运动与组织的大众化,作品、批评以及其他一切的大众化……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文艺大众化运动所体现的人民性是党领导文艺的人民导向,是进步艺术家靠拢和参与革命文艺的有效路径,是革命文艺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党的早期指导艺术工作中,文艺作为革命的号角,因应复杂的政治、文化、军事需要,面向农村,面对农民,普及文化,动员群众,发挥匕首和投枪的作用,振奋人民斗志,激发战斗意志,唤醒阶级意识,唤发民族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当时广大民众基本上是文盲半文盲的状态相适应,文艺的大众化体现为文艺工作者降下身段,躬身向民,与民众打成一片,成了时代的文艺时尚。党的早期文艺工作围绕文艺的大众化追求展开,使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使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空前觉醒。经过20多年文艺实践的探索,党的文艺政策和理论逐步完善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总方针,继而催生出毛泽东文艺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述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对“人民本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进行了集中、系统的论述,明确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他分析中国文艺的基本阵营,剖析了文艺的阶级立场,批判了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主义文艺、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产阶级文艺、为帝国主义者服务的汉奸文艺,他指出,“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还对如何实施“人民本位”的文艺观进行了详细论述。《讲话》中指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提出改造旧艺术、创造新艺术的任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得到广泛激发,延安文艺路线得到空前发扬,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空前发展,涌现了一批反映红色文化的经典作品,推出一批表现新社会的优秀作品,艺术的人民性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得到了空前的认同。“文革”结束后,我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党的文艺政策。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的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他还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习近平同志全面部署党的文艺政策,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路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了我党艺术思想的新的历史飞跃。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他立足文艺人民性这一核心,提出文艺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回答了当代中国文艺面临的诸多难题,是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思想遵循。可以说,我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作为党领导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自觉,在恢宏的服务人民艺术实践中响亮提出并践行“为人民而舞”的理念,这是中国舞蹈艺术工作者一心为民的自然情感、思想倾向和行动自觉。

三、“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先驱者的价值实践
百年来,中国先进的舞蹈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以舞抒情,以舞言志,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汲取养分,寻找动力,挺直脊梁,舞动精神,创建和发展了革命的舞蹈艺术,践行了“为人民而舞”的信念,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主义舞蹈文艺发展。吴晓邦迈开了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第一步。先生早在1925年就参加过“五卅运动”,这是他“为人民而舞”的起点。他在其《我的舞蹈艺术生涯》一书中说到:“我从‘五卅’运动开始,才略微懂得了一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以及孙中山、马克思的革命学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局的变化催发了他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当我置身于人民之中,接触到现实的战斗生活后,才看到了塔外的天地是多么广阔。我忽然感到像一个笨拙的小学生站在这些工人、农民和战士面前,我该向他们表演什么呢?我又如何将自己的艺术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呢?”他由此“跨进生活的大门”,这里的生活指的是人民大众的生活。他说道:“我始终是站在人民一边,坚持舞蹈要反映生活的观点。”“在创作这些舞蹈时,事先没有考虑过芭蕾舞中有哪些美的动作和姿态可以运用,而是从中国人民在苦难生活中进行斗争的形象,作为我创作的依据。……那就是我要用我的舞蹈去为中华民族求生存效力。”在陆续创作了《傀儡》《游击队员之歌》《饥火》等多部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舞蹈后,他饱含深情地说“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舞蹈去鼓舞人民,宣传抗战,艺术上也不断取得了新的收获”,在先生看来,如此方为“为生活而舞,为人民而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舞蹈界的直接影响就是延安新秧歌运动兴起,戴爱莲等舞蹈家受此鼓舞深入民间、深入人民,搜集整理边疆民族舞蹈素材,并于1946年在重庆举办“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揭开了民俗舞蹈舞台化的序幕。戴爱莲曾说道:“搞自己的文化,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的人民,要爱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东西,要从民间里头,人民里头去找。所以我为什么到农村去,就是学老百姓的东西,做基础。”她创作的一批经典作品,就是出自民间,出自人民。当有人问及《荷花舞》是古典舞作品还是民间舞作品时,她回答道:“我可以说是来自民间的……可是那个时候什么叫民间,民间就是人民、老百姓叫民间……”她晚年倡导发起“人人跳”的群众性舞蹈活动,主张人人皆可舞蹈,人人皆应舞蹈,手舞足蹈是人类的天性,可以随心而舞,随情而舞,自然的舞蹈可以唤醒人性的纯真之美,应把舞蹈还给每一个爱舞蹈的人,还舞蹈的自然之美、简易之美、纯朴之美。为了实现“人人跳”的梦想,先生身体力行,乐此不彼。作为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集大成者,贾作光先生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坚持舞蹈艺术的群众化、民族化、时代化发展道路。1947年,他第一次来到内蒙古,便与蒙古族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坚持取材人民,表现人民,奉献人民,走上了“为人民而舞”的艺术之路。日前笔者从学院档案室里查到贾作光先生的相关资料,大多是他参加相关艺术活动前的发言手稿,如此近距离观看先生的手迹,研究先生的艺术活动,体会他字行间跳动的思想,真是一次高尚精神的洗礼,真切感受到他“为人民而舞”的情怀和立场。其一,2004年7月31日先生在北京所写,用于8月赴宁夏参加全国回族舞蹈理论研讨会的发言稿。他在稿子中回忆到:“我到那里(牧区)‘走马观花’地观察了一下牧民的生活以后,就创作了一个舞蹈叫《牧马舞》,给群众表演以后,人家说,这不是舞蹈,是跳大神儿。”先生深知,没有生活、远离人民,创造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命力,就不会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我参加了革命,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向牧民学习……每天要劳动、骠马、放马、挤奶,我都认真地和牧民打成一片,做到爱牧民之所爱,学牧民质朴、勇敢的性格……从此我跳《牧马舞》就有了新的牧民的准确形象,如套马、奔驰、走路,一出场亮相,牧民观众就起来喝彩,再也听不到跳大神儿之类的话了,而说‘玛内贾作光’,”这一切后来都融入先生的舞蹈语汇,“现在见到的蒙古舞的动作,如抖肩、摆腰、打跳等等,都是我在长期深入生活中集成民间的舞蹈传统,创作的新的舞蹈语汇,现在已经流行全国。”其二,1984年6月18日先生手写的《舞蹈编导的苦与乐》一文中讲述自己创作一个傣族男子独舞《嘎巴》(鱼舞)的经历:1962年8月,因为交通不便,先生步行几天几夜,到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团结乡。在炎热的酷暑中,长途跋涉,爬山越岭,走村串寨,走不动时就拉着马尾上山。为了学习孔雀舞,两条腿做屈步半蹲的动作,摔倒了站起来,一遍又一遍地学,膝盖肿了继续坚持,直到把眼神、手型、舞步、风格、动律、节奏等等全部记下来并学会为止。他说道:“当农民老师夸我学得很像的时候,我心里快活得开了花,痛苦早已被高兴洗刷得干干净净了。因为我们真正获得了人民的乳汁。”其三,在1987年11月一份纪念先生艺术生涯五十年的访谈材料(克·莫日根撰写)中,先生回顾《牧马舞》的创作过程,深有感触的说道:“原来,我是用自己认识的美去代替劳动人民的美,后来才感受到真正的美就在劳动人民生活中。要表现他们形象的美和心灵的美首先要从生活上、思想感情上与它们水乳交融。”其四,在1982年9月的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编导进修班开班式上的先生用铅笔手写的讲话稿中说到:“我们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攫取个人名利、地位的,为人民而创作,反映我们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生活,是我们舞蹈编导神圣的职责。必须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五,1984年4月15日,先生在《深入生活勇于创新开创社会主义舞蹈艺术的新局面》的记者采访中说道:“舞蹈创作、编导、演员要深入到广大工农兵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发掘人民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共产主义思想境界。把自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坚实的艺术锤炼。这是提高舞蹈创作思想和艺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六,在一篇遗失首页的手稿中,先生说:“不只是学习舞蹈形式,还要研究他们如何表现自己的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的方式……因为我们是为人民而舞蹈,不是舞蹈家的自我表现。一个舞蹈家如果忘记去表现他的人民,就必然失去广大的人民群众,他将如水上的浮萍没有根基。”在这里,先生明确提出“为人民而舞蹈”,是他践行党的文艺路线的体会和心声。其七,1992年3月8日在发表的《集民族民间舞蹈精华之大成———访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一副主席贾作光》(玲子撰写)一文中,先生指出:“一些文艺工作者不愿意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关键是个思想感情、立场问题,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这是真谛!不吮吸母亲的乳汁,创作之源就会枯竭。云南的文艺工作者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为人民而舞、而歌,反映各民族人民深化改革的时代声音和节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民的生活、伟大的时代。”这里先生明确提出“为人民而舞”,是不是他如此表达的第一次,可以继续考证。其八,1982年8月16日,先生在《观看科尔沁草原歌舞有感》一文说到:“我更喜欢阿赫塔自编自演的《马蹄舞》……编舞者是从生活出发,对牧马人有深刻的认识,他的动作、马步、神态都以至深的情怀和缜密漂亮的描绘和刻画,俨然一个青年牧民的形象。编舞者虽然用马蹄命名,但他首要描绘的是勇敢的牧民。阿赫塔的《马蹄舞》在技巧运用上鲜明清晰,明显的衬托,使技巧为舞蹈形象———牧马人服务,真是‘蓝天一色无游云’般的动作洗练、干净……”。其九,1983年9月22日,先生在全国乌兰牧骑演出队会演期间做的讲座中说:“乌兰牧骑,是人民子弟的文艺轻骑兵,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乌兰牧骑)的艺术始终扎根在人民之中,时刻把母亲———祖国挂在心头,因为你们坚持了党的文艺方向,忠心耿耿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你们是我们的好榜样,是文艺工作者的好榜样。”其十,1992年5月16日,先生在弘扬社会主义秧歌文化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年在延安创造的新秧歌……也代表着人民群众意志、心愿、理想,体现着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2002年4月6日举办的“纪念贾作光舞蹈艺术生涯65周年大会”上,先生说道:“没有生活,就没有贾作光。没有人民,就没有贾作光,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培育,也就没有我今天的贾作光,我是吃人民的乳汁成长起来的。我是大草原的儿子。我是人民的儿子。”他真挚地、深沉地热爱着人民,他也以自己“为人民而舞”的行为践行着这份对人民的热爱。像贾作光先生这样德艺双馨的中国舞蹈前辈先贤还有很多,他们听党话、跟党走,在引领艺术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对“为人民而舞”的理念做出了生动的诠释,解开了中国舞蹈繁荣的精神密码,塑造了中国舞蹈发展的人民基因,奠定了中国舞蹈面向未来发展的价值倾向。

四、“为人民而舞”:体现人民性的艺术价值导向 “为人民而舞”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在舞蹈领域的科学运用,是中国共产党文艺路线在舞蹈领域的生动体现,是中国舞蹈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的实践创造,是党领导百年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经验的高度凝练。 ———为人民而舞,就是坚守人民为本的立场,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舞蹈艺术发展。 ———为人民而舞,就是心怀人民至上情感,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天职。 ———为人民而舞,就是发扬面向人民作风,真诚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 ———为人民而舞,就是恪守服务人民宗旨,把人民作为舞蹈艺术表现的主体,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用舞蹈之美刻画人民实践,反映人民心声,讴歌人民时代。 ———为人民而舞,就是提升表现人民水平,坚守舞蹈艺术理想,尊重艺术创作规律,遵循艺术审美规则,实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舞蹈语汇对话人民,表现人民生活,提萃人民生活。 ———为人民而舞,就是满足人民艺术需求,以满足人民对舞蹈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舞蹈为人民塑造美好生活,指引生活方向,激发对美的向往。 ———为人民而舞,就是引领人民审美趣旨,用美的感染力为人民提供审美愉悦、精神享受,发挥价值引领、精神向导和审美启迪功能,用高尚的舞蹈艺术引领社会风尚。 ———为人民而舞,就是把握人民评价标准,把人民评价作为舞蹈艺术活动的价值参照,把人民评价作为舞蹈审美的最终判断。 ———为人民而舞,就是创作人民属性作品,要为人民奉献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舞蹈精品,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充盈人民精神生活。 ———为人民而舞,就是牢记人民教育嘱托,舞蹈艺术教育要不忘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以优质舞蹈教育服务社会、影响社会,满足人民。

五、“为人民而舞” : 承载当代艺术责任与使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百年之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倡导“为人民而舞”的价值观念,是我们舞蹈事业磅礴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人民而舞,需要思想的烛照。艺术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思想观点系统、判断科学、学理深厚、视野开阔、切合国情,系统解决了新时代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文艺与市场、文艺与理想信念、文艺与历史经验、文艺与文化传统、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文艺的风格和创新、文艺的价值观、作家的创作状态、文艺家的道德情操、批评的标准与态度等一系列问题,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为人民而舞,需要党性的光辉。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党和文艺关系的核心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党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组织,党领导的文艺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艺术的动机与目的是为了人民的,这是两者统一的认识基础。百年党领导艺术的基本实践证明,人民与党同心同德,党与人民同向同行,这是两者统一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把握了认识和实践的共同点,就能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就是提升艺术的人民品质,提升了艺术的人民性,就是落实了党对艺术的有效领导。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归根结底是思想的领导、精神的领导、方向的领导、道路的领导,要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遵循文艺规律,尊重文艺工作者的艺术个性和劳动,科学实现领导与依靠的统一,统一于“为人民而舞”的实践中。为人民而舞,需要人格的辉映。艺术家的人格从何而来?从人民的关系中来,关系的本质是对人民充满生动的、丰富的和真实的情感,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我们的舞者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要把艺术生命同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坚守人民立场,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以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舞动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深刻表现人民对世界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努力为人民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我们的舞者应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存正气、弘美德、留清名。我们的舞者应努力追求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我们的舞者应努力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努力做自觉举精神之旗、铸时代之魂、怀赤子之心、树凌云之志、领风气之先的人,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为人民而舞,需要人民的立场。“为艺术而艺术”依然以多种方式表达,以多种形态存在,并非个人、偶然、片断的思想倾向,而是颇有理论形态“纯艺术论”。法国哲学家库赞在1818年的第22个讲座中,使用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短语:“艺术不再服务于宗教和道德,正如它不服务于快适感与实用性一样。艺术不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法国作家戈蒂耶亦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所代表的正如它不服务于快适感与实用性一样是那种除了美本身与其它事物毫无关系的作品,为艺术而艺术……拒绝提出任何理论信条,拒绝直接的实用性,只是为了美而形式。对此类现象,毛泽东曾说“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习近平也曾说到:“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对于“纯艺术论”在当前的各种情形,我们应在日常艺术活动中加以高度警觉,特别要注意在理论上廓清是非真伪的基础上实现在实践上的自觉抵御。我们的舞者应自觉将个人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自觉将人民作为艺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而舞,需要克己的修为。个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既推动又困扰艺术的成长,当今艺术界依然存在诸多不知止的欲望,必然导致“一味追逐市场和沾满铜臭味”的“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艺术现象。马克思曾辛辣地讽刺说:“弗莱里格拉特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懂得自己的私利,对他来说商业利益(这里自然也包括诗人的荣誉)高于一切”,“他的诗人的荣誉与汇率之间的冲突也使他苦恼。”联想当今演艺行业沉疴顽疾,观察文娱领域乱象丛生,症结在不良艺者从个人至上的偏狭立场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必然体现为将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事艺术创作活动、处置艺术社会关系、攫取艺术名衔称号,获取艺术经济利益。艺术工作者要自觉以人民性解放个性,以人民性约束个性。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个人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要跳出个人小悲欢,融入人民的大世界,走进人民实践深处,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而舞。为人民而舞,需要斗争的精神。我们舞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之光驱散黑暗,启迪思想,激活梦想。要以坚定的文化立场和自觉的艺术行动驱逐“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立场;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性之光反击“去思想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决不能成为如此风气的跟风者;要以人民艺术家的正义之光反对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要以人民艺术家的善良之光照亮生活,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用美善战胜丑恶,远离庸俗、低俗、媚俗,尽扫颓废萎靡之风。当然,在与各种违背人民意愿的艺术现象做斗争时,我们还要善于把人民立场生动活泼地表现在舞蹈艺术之中,以真诚的艺术感染人,以艺术的魅力春风化雨。为人民而舞,需要时代的赋能。我们的舞者应该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坚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大格局中登高临流,使人心旷意远。我们的舞者只有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才能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舞步、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面对人民群众对舞蹈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内在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伟大新时代正为“为人民而舞”提供无限的可能,波澜壮阔的中华复兴道路上无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的生动故事,就是文艺创造最深厚的沃土,等待我们去开采、记录、反映和艺术再现,需要我们的舞者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为人民而舞,需要艺术的实力。艺术上的功夫不到位乃至荒腔走板现象依然存在,只有人格修为、文化修养、艺术能力相统一,才能跳出鲜活的艺术生命力。高超艺术实力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是孜孜以求涵养的,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力,甘于坚守的定力,勇于拓展的创造力,要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瞩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向人类身体的最极限处挑战,才能在艺术上有新发现、新提炼和新表现。我们的舞者要走进人民生活深处,从人民多彩的生活中体悟生活本质,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努力成为时代审美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向人民学习,为人民而舞,就要向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向中国人民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学习,以艺术的方式,发掘、整理、加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在守正中创新,既以礼敬之心学习前人,又以竞胜之心面向未来。
 (注释从略,详见原文)原文刊载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第1-9页。


扫码关注我们

图文排版:张    玲

图文整理:黄际影

图文审核:张延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