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什么不喜欢《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一文?

相当当er 相当女子 2022-10-01


你好!我们是相当女子,我们创作“幽默但不厌女”的脱口秀


最近,正面连接公众号发送了一篇名为《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的文章,引起了许多讨论。这篇文章在一天之内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并被很多人评价为“真诚、直白、勇敢”。


但依然有一部分人在阅读后感觉到了怀疑、不适,甚至愤怒。我们收集到了一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的想法,并整理成了下面这篇文章。


文案:女子们

排版:mm豆



你阅读了这篇文章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无奈。即便作者是性别研究方向的博士、有很好的学术成果、有很理想体面的工作,她在我眼里仍然是愚昧且麻木的。比起批评她,我更遗憾,会想象如果她没有走进婚姻会是什么样子。

 

:不适。


:作者并未深切理解女性主义,但可以理解她由现实产生的敏感。

 

:不同意,不舒服。

 

:我觉得作者做了一次有意义虽然失败尝试,毕竟还是活在父权框架下,只是主流女性的集体困境得到了结结实实的反馈。

 

:有些自恋。比较像是作者在写《我的前半生》,跟女权主义甚至跟性别研究都没关系。还有点像豆瓣生活组帖子大杂烩,例如《姐妹们我终于找到真正尊重女性的男朋友啦》《姐妹们分手后遇到了更爱我的男人》《第一次见面,他喜欢北岛我喜欢海子》……后面实在太长懒得概括了,反正每个故事节点都像是豆瓣热帖搬出来的……

 

:逃避问题,逃避解剖,精心雕琢。



:最强烈的感受是“怒其不争”,作者似乎在娓娓道来成为女权主义者并没有帮她解决父权社会中身为“老婆”和“妈妈”的种种问题并且将自己亲身感受这些挣扎的经历称之为一种“女权实践”,让我觉得亵渎了女权主义。

 

:作者进行了结果导向很强烈的关于她自己的女性主义的婚姻实验,失败且不具有太多参考意义。


:看一半,看不下去,文笔一般,没有什么深刻的见解,老调重弹。

 

:虚伪 ,作者自以为自己在进行别树一帜女权主义实践,但改变不了婚姻制度剥削的本质,只不过剥削对象换成了她老妈。

 

“搞性别研究的人居然也能把文章写成这样。”

 

:最强烈的感受是,家务育儿劳动在男性眼里是不值得付出的,他们不肯屈尊降贵完成这些琐事的背后逻辑无非就是这是女人该干的活,那么我既不需要也没有必要高质量的完成。



:最强烈的感受是,写得很普通,但不知道为什么受到了这么多关注和转发。或许大家就是喜欢不痛不痒的东西,不痛不痒的来源就是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在当下环境中能达到最大传播率的写作方式,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这背后的态度绝对是极其保守的,不敢冒犯的。而这样拥有一定特权的人就这样不假思索地占据了话语空间资源,让人再次感到对当下讨论环境的失望。


:奇怪,不知所云,感觉这不是女性主义。

 

:膈应,她试图用微观叙事来强调女性主义困境,但真的太精英视角了。 

 

:醒了,但没完全醒。过于拧巴,成为半觉醒的“女性主义者”步入婚姻生子的必然后果就是,感觉到婚姻对女性的侵蚀但无法逃离,于是只能说服自己一切都值得,并企图获得别人认可的声音来加强对自己的洗脑。

 

:有点复杂,有时觉得很真实很有触感,有时候觉得并不是真的女性主义,而是社会男女身份的调换而已。 

 

:一开始觉得这个作者很不容易,说出这些困境很真诚。在和朋友的讨论中慢慢意识到,她的文章里有很多陷阱,比如同性恋在鄙视链顶端,她对生活的不满意是因为女性主义不够有用。这之后我有一种自己的善良被利用了的感觉,加上意识到这个作者有着很多人都没有的特权还剥削着女性长辈,跟我代入共情的女性朋友们处境完全不同,就更觉得愤怒了。 



:我也没有想过批评她,反而觉得她挑选的配偶一直想让她生孩子,她竟然觉得他已经是算不错的了,只感到悲哀。

 

:感觉到了不舒适,具体来说就好像被整治正确的老师给狠狠上了一课,好像感觉到有人提溜着自己的耳朵说:“你看你再叛逆不进入婚姻,之后还不得找个会过日子的男人给嫁了”。

 

:观感就是作者借着女权主义的名头来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完美”的婚姻,对某些已婚或有计划结婚的女性来说也许是启发。同时也没觉得作者的表述很真诚,反而觉得是在利用这种容易引起共鸣的叙述“卖惨”,丝毫不提自己所拥有的特权。这篇文章被广泛传播和讨论也映证了这一点,她是在主流语境下的“听话”的人, “我很乖,所以我需要更加被温柔以待” 。 

 

:胸口闷。气不打一出来!笔者写的女性同学的例子以及整个文章都在宣言女性主义似乎是失败的,“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女性也逃不掉婚姻和对男性的诚服和崇拜,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全篇看下来,就是笔者即使博士了,女性主义了,但还是过得不好。全篇都在说女人不行,男人如何如何好,男朋友如何如何好,“我”学了女性主义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难受,看完太难受了。这篇文章完全就是仍然是男人的嘴替,很多男性中立者就是这样理解女性主义,并且以女性主义的“失败”来攻击女性主义。 

 

:困惑,不解,为什么一位女性主义研究人员会这样理解女性主义?

 

:一开始很想读,越来越读不下去,最后没读完。

 

:感觉别扭,就是明明她自己干了很多,老公啥也没干,还沉浸在一种奇妙的自我陶醉中,还要美化她老公,最后特别是结尾,说自己可能会被骂那段,很不舒服。

 

:油腻,又当又立,策略性目的性逻辑不自洽以利益最大化。 

 

:迷惑+愤怒:孩子她生的,奶也是自己喂的,孩子还男的姓;她挣得比男的多,学历比男的高,房子的首付是她爸掏的,孩子后续还是她妈妈带,等等。就这还全程夸老公,说女权没用,就这她还是研究女性主义的博士?太生气了。

 

:第一直观感受是失望、虚伪、粉饰、无病呻吟,看完到结尾才有一点共情和为她难过。最大的感受应该是失望,作为一个性别平等博士,她学到的东西和我们这群没有读性别平等专业的普通女性相比甚至更加肤浅,尤其是在写到遇见小陈、和他结婚、决定生子这几段故事,对小陈的溢美之词毫不掩饰,完全规避了他作为男性与女性主义之间的矛盾。这样完美的男人真实存在吗?他与女性主义之间的矛盾存在吗?作者与小陈讨论过女性主义吗?如果真的要写婚姻育儿故事中的女性主义,我想我也不是完全无法理解,但为什么让父权制最大的受益者隐身?为什么不讨论女性们关切的不随父姓这些问题呢? 



:又臭又长。坦白说看到她和小陈在博士最后一年生孩子时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甚至不太明白想表达什么。用周围女孩的“不清楚”突出自己读书生孩子的“清楚”吗?不知道哪来的优越感。 

 

:感觉很蠢,让人怀疑作者是否真的做过性别研究的学术。研究了第二性选择进入婚姻生活,得出的结论是女权主义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没有积极作用?类比一下,谁他爹研究透了资本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是为了让资本家心甘情愿为自己打工啊!资本家不配合就转头指责资本论没有用。

 

:不适,更具体一点是愤怒中带着恶心


:太长了都是家长里短,被男权迷惑的女性在家庭泥潭里苦苦挣扎。

 

:最强烈的感受是婚姻就是女人的枷锁。


:读完之后感觉文章本身和女权主义关系不是很大。

 

:在理智上可以理解作者认为自己在记录一种女权实践。但在情感上,感到乏味,豆瓣上看过太多同类贴子,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除了优越感和焦虑。 

 

:不明所以,不明白她要表达什么。 

 

:荒谬。 



:无语。看到标题我还以为是一篇推广女权主义的文章,看完了发现是一篇抱怨女权主义无用的文章。作者身为女权主义的资深研究者还产生这种割裂的想法,说明她虽然学的是女权主义,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没有让她得到“想象中”的利益,于是她发出了“有什么用”的疑问。


:疲惫、创伤。我感觉她在通过开课、写这篇文章拉着自己的学生和读者来疗愈这段本质上无法用女权主义治愈的异性恋婚姻。如果她的学生看到了她在异性恋婚姻中的不易、读者读到了她“用一辈子改变一个人”的努力,是不是会让她觉得自己这些经历是真的有女性主义的意义的?但我作为读者感到疲惫和创伤,我不想再阅读和见证这些不知道何时结束的异性恋婚姻故事了。


:文章描述之下,能看到两边的家庭都深度参与了她的生活,我觉得好窒息,我也不知道她在这样的生活中如何以一个女性主义者自洽的。





你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哪些观点?为什么?


:我不确定她有什么观点。最不喜欢的是“婚前协议”里关于生育的部分,因为这件事本事已经在把女性独有的生育权划分给男人了。当女性在生育问题上征求男人意见时,哪怕男人的意见是“你有完全的生育权”,她就已经失权了。更何况文中的“不一样的男人”特别想要孩子,是什么给了男人错觉他们能生?其次,是那句“你能改变父权吗”,虽然不出于作者之口,但她似乎默认了只能回答“不能”。这个问题落在每一位女性身上,应该变成“你能改变父权对你的影响吗”,它就变得好解多了,6b4t就是方法之一,不必走进婚姻,也不必玩父权游戏。


:不喜欢婚前协议修订的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她挣得不够多就应该一开始双职工,而不是认为自己是女权博士就应该去实践自己想象中的女权理想生活。

 

:对于现实的撕裂感,在香港求学期间的那段描述,比较不能理解。周遭的一切恰恰是观察的对象,它本应是和作者学到的理论相统一的存在。女性主义是批判的。而作者的叙述反而体现了一种对于文化主流价值看不清的挣扎状态。作者认为女性主义拒绝“母亲、妻子”的身份?作者提到的挺着肚子参加学术会议的自卑感,对于圈子里鄙视链的自我感想,可能这些有一部分来自于她的求学环境,但其内核还是源于对于女性主义的深深的误解。

 

 

:这个标题想表达什么?学了女性主义,对于自己的生活没有帮助吗?

 


:太多了。首先不喜欢作者如此浪漫化美化自己的对象和这段关系,男人什么样,大家都知道哈,受不了女权主义者付出那么多时间精力教育男人,然后男人稍微妥协一点就炫耀说,看女权让我找到了好男人哦(嗯嗯女权不是让你用来鉴别男人好坏的谢谢)。


其次不喜欢作者的受害者姿态,自己生活不如意是因为女权主义没有指导你如何过异性恋婚姻,女权主义者不能judge你,因为结婚侄女是女权圈生物链底端已经备受歧视了好可怜,更不能骂你因为你是女性和女性主义者所以骂你就是错的(excuse me?好一手道德绑架)。


最后,不喜欢作者说这些婚姻生活是自己的女权实践(唯一的实践恐怕就是找了个自以为符合自己女权理想的男人吧),醒醒你只是在,过一个传统的普通的精英异性恋女性的生活,plus每天的内心活动为:奇怪为什么自己学了性别研究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而已。(Jesus女权主义不是你的阿拉丁神灯拜托了)。作者比较适合当男人,这样子就不拧巴了,可以心安理得压榨妻子妈妈爸爸,还不用让女权背锅。

 


:1.我不喜欢作者认为自己是丧偶式育儿中的偶,因为她甚至母乳喂养至接近两岁,在家时做饭、打扫卫生,定时带孩子出门。 


2.我不喜欢作者认为自己和丈夫小陈在对抗传统父权和婚姻制度,仅仅出于丈夫辞职照顾孩子而自己继续工作。传统婚姻制度与父权的影响并非如此简单片面,作者自认为是这段婚姻中的强势一方,却与丈夫签下几万字的婚前协议以保证自己的权益,足够证明女性在传统婚姻中的客观性别弱势。而一个连生育“保大不保小”生命选择都需要签订明确协议才能得到作者信任的男性,作者仍愿意为其生育子嗣,可以证明她受到传统影响远比她以为的深刻得多。以至于她反感小陈,都要依靠自己的父亲去提出,去争论。当女性下意识去依赖父权解决夫权,看不出哪里有女性主义者的影子。

 

:标题错误,它描述的是异性恋婚姻里女权主义同情者的现实遭遇,而不是女权主义有什么用。



:首先,我不喜欢这篇文章的标题。如果文章题为《异性恋已婚已育女权主义者的生活真相》,我的不适感会减少一半。真相,是一种揭露;而问“有什么用”,更像一种问责。


其次,文章的内容似乎很少直指父权,而多处描述作者本人对于可能成为“不完美的女权主义者”的担忧,甚至让我觉得作者本人如果没有成为女权主义者也没有学习性别,就已经很“幸福”了,似乎现在的“不幸”都是成为女权主义者带来的,她是“被逼”要带着女权的标签生活的。我不喜欢作者谈论女权主义的态度。她所走的这条路,对她来说究竟是想要婚姻生活的女权者所必然之承担,还是作为女权者而遭受的无端之苦,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把女权主义作为方法,后者则是把女权主义视作一种资源的承诺。女权主义不负责给所有女权者幸福的承诺,女权者有这样的期待,也是一种幻觉,一种“因为我女权,所以就应该比不女权的女人过得更好更幸福”的幻觉。女权主义者生活的不如意,并不意味着女权理论的失败,但很多人却用这一点来攻击女权主义理论。


文章有一个小标题为“女性主义者活在现实里”,作者所描绘的“现实”,几乎没有什么被作为女性主义者的她“改造”过的地方,非常“主流”,而文章最后,她担心的是这种真实的主流生活被非主流的女权社群不理解、攻击,至此,已经完全感受不到这位女性主义者对父权制有任何的反思之处了,她似乎一直在反思“自己究竟为何要成为女性主义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



:我不喜欢作者太符号化女性主义的行为。把观念变成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



:1.作者夸赞小陈有勇气做家庭煮夫,事实上小陈根本都不合格,连换尿布喂奶也还是作者做,作者居然还觉得愧疚; 


2.小陈说要当十八年的家庭煮夫,本质上不是真心所言,反而还是以退为进,潜台词是我摆烂要家里蹲18年,看你受不受得了,果然作者和他老爸就受不了了,逼他找工作。

 


:1. “女同性恋占据性别研究领域的鄙视链顶端”——性别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揭晓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遭受的压迫,所以性别研究领域的女性认识到异性恋关系的压迫本质、并选择离开这种关系,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当然,选择进入异性恋关系没有问题。但是不能一方面过着顺直人的日子,一边说“女同占据这个领域的鄙视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一个做性别研究的博士还不懂吗?如果她不懂,那她就是学艺不精。如果她懂了还非要这样说,那还是赶快改行吧,她不是做性别研究的料。


2. 她描述大学时的女同学的方式非常厌女——那些女同学整容、或者有各种“不女权”的观念,是环境的产物。她作为性别研究博士,原本应该至少分析一下女同学们承担的压力。但是她的描述方式,只是把女同学作为女权的她的反面,来衬托她是多么女权。这个写法很恶心。


3. 她描述小陈的方式,太迂回溢美,缺乏真诚的批判。

她描写小陈是全职爸爸,但实际上育儿工作大部分是她妈做的——恕我直言,这小陈不就是个靠岳母照顾、靠老婆养的废物吗。

 


:我不喜欢这个标题,女性主义对于吃喝拉撒睡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人不可以只有吃喝拉撒睡,还需要认清现实。


:我不喜欢这篇的标题,因为下意识把女权主义工具化和绩效化了。我不喜欢这篇文章渲染作者的性别研究博士身份,抛开崇尚权威不说,这个身份对叙事实际没有特别大的帮助,反而让人觉得读了性别研究博士也就这样?我不喜欢这篇我文章作者矛盾感的呈现,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必然是主体性与压迫感并存的,这不是一个值得拿出来说的问题,而是我们要想办法突破或平衡或者你干脆妥协的东西。一方面体验着这种矛盾性,一方面因为自己察觉到了这种矛盾性而将其宣扬出来,就好像和那些高谈阔论言必称主义的知识分子们没有区别,只不过是在用话语开脱肉身,用话语压制话语,用话语凸显优越感并为自己寻求合理性。

 

:不喜欢这篇的归因。坦白说她目前所有的困境都是自己糟糕的选择造成的,对于女性主义反复言说的婚姻制度、父权制她实践的时候仿佛从未学过。一番挣扎得到现在的结果她却问“女性主义有什么用”,大概是试图帮你看清你的处境是made by yourself 的吧。当然行为很勇敢,起码她可以说I try ,但是真的不要因此就问女性主义有什么用了。 


 

:作者通篇说自己是女性主义者,且不说自己是否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她也并没有利用自己的知识或地位去让女性的处境变得更好。尤其是教学,男学生听了课说要pua材料,说自己依然有处女情结,要当被养的家庭主夫,那么身为老师的她又做了什么去改变他们吗?她没有。她只是让儿子穿了粉色衣服(希望她能告诫儿子永远别去女厕所女澡堂。


她又给自己的女学生做了什么榜样呢?是学很多知识,然后继续像自己的母辈一样疲于工作和家庭(甚至继续压榨自己的母亲)?比母辈因为多了更多见解也更苦恼,其他有什么新进步吗?女学生会因为羡慕她这种状态也想要去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吗?


女权致力于让自己以及尽可能多的女性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她既没有让自己活得更好,也没有给其他女性带来什么有利的影响(but meanwhile想吃软饭的男的更受到鼓舞了:嘿我又矮又穷买不起房但我也可以去假装自己是女权男然后找女博士结婚买房拥有随我姓的娃美滋滋!)——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有很多用!但你不用啊🤗 


不喜欢最后的结尾处,小孩还是随父姓,因为这点正是我最近的面对的现实问题,结果并不随我愿。 

 

:我不喜欢“女同性恋处于鄙视链顶端”这个观点,所谓的鄙视链只不过是异性恋和男性在性别研究这个领域里没有像他们平时一样理所当然地占领道德高地而产生的不适感而已。女同性恋并没有因此获得比此文作者更多的好处和自由。作者的这一说法把自己受害者化,进而达到占领道德高地的效果。所谓“得了便宜还卖乖”。 

 

:不喜欢描述她在外工作像男性的那段,这是不是在为男性诉苦? 


 

:打着女权主义旗号为男性站台,说男性太不容易了。 


:不喜欢她摆出的姿态和title,绕来绕去还是给出了看似引导单女进入异性恋婚姻的结论。请问这位博士没有意识到异性恋霸权么?没有想过除了婚姻也有其他选项么。我想她是想过的,但还是以这种姿态写了这篇,我看了只觉得她在诉苦。 

  

:最后还是自己的母辈承担了这一地鸡毛 。



:作者作为一个特权阶层的“女性主义者” ,看不见自己的特权,还要顺便以男性凝视的角度去回顾自己女同学的故事,认为自己作为异性恋女性比性少数女性要承受更多来自父权社会的压迫,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强行卖惨吗?这篇文章给我的创伤是好像只有进入婚姻制度的女性才有资格去述说自己的挣扎,那些不容易、苦楚、牺牲、妥协才能被正当化合理化。


我相信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尤其是作者那样身份阶层的人,但在我看来TA没有利用这些去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婚姻的路径,并且没有继续深入到更系统性的反思,这是我特别失望的地方。


作者写出了很多困境,可那都是TA在有选择的前提下依然选择的路径,所以我真的没必要去心疼TA的付出,因为TA已经成为了这个父权基石的一部分。


我当然知道靶子要指向系统指向制度指向父权,但我一个人无法撼动,所以需要盟友,但很多时候TA人的选择(就像作者这样)出于现实更多时候先顾自己(去获得主流语境下的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人多了似乎我的盟友也变少了,所以我对这样的人无法不产生情绪。 

 


:不喜欢文章里对男性的宽容和对自己的苛刻:里面描述丈夫在全职带娃过程中不能兼并带娃做饭和打扫,最后的归因又回到自我指责,是“我”不够精力旺盛,我不能挣更多钱,我不行,丈夫随时有新的选择,而“我”的女性主义实践却都失败了。

 

:我的高知美丽女同学,最后还是学了ayawawa,她们失败了,“我”还在继续往前走,但是走得心酸,疲惫,成为另一种程度上的失败。

 

:不想举例了,这篇文章1/5看到我就开始难受,我为了填这个表去看了全文,哈哈哈哈哈,因为我觉得没有发言权如果不看完。我看完受重伤,比看所谓中立的男性的发言更难受。

 

:但是最后她的预判,比如她会被骂,她的家人的不支持,她的勇气,似乎有让我觉得充满同情?看完她的文章就是:我更不想走入婚姻了。她的痛苦也许在于,她试图在婚姻里找到女性主义的实践,我觉得这么看,她很有冒险精神。但是她不能代表女性主义的实践者,还是在老的框架里打转啊! 


 

:不喜欢其将全职爸爸视为女性主义实践。这不过是压迫的转移,作者是“解放”了,她的丈夫和母亲又被束缚了。更何况,家庭内劳动不被重视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是男性在家带孩子就得到改善。女性是一种处境,被家庭困住的“全职爸爸”也是女性主义解放的目标。


不喜欢其将要求丈夫学习怀孕育儿知识,使用无痛分娩等视为女性主义。如果说很多女性被视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人,那么享受了无痛分娩,或者丈夫学习了育儿知识,自己不用照顾孩子的也可能只是高级的工具人。就像有钱人的妻子,可以得到最好的照顾,最佳的医疗条件,也不用亲自照护婴儿,她们就“解放”了吗?并没有。女性主义与否不是看女性的生活条件如何,而是看女性是否被视为一个主体,被尊重,被认可。


不喜欢其暗含的“我学了女性主义,所以我就应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的态度。实际上,她数次抱怨“我学了女性主义,但是我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一种将女性主义当成了改善生活的工具的功利心态。谁承诺过你接受女性主义,你的人生就要更幸福吗?不接受高等教育,早早嫁人的女孩说不定还更幸福呢。因为她们没有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容易知足。

 


:在作者感慨周围的女性主义者都成为了女同或者独身主义者时她进入了婚姻,最后她成为了吃其她女人的角色。把她母亲拖下水——再次当了免费保姆。而她接受了这个现实,同时感慨女性主义对她无用。


:明明读了女性主义的书,但还是顺了男权那套,而且作者的现实条件实在谈不上什么不得已,嗐......只是觉得很可惜。


:不仅是若干具体观点,更是作者的立场,感觉在拿女权主义做营销。

 

:厌恶她一边自称女性主义研究博士,一边居然指望女权主义对她婚姻有利。

 

:尤其是文中提及到对她老公的夸夸夸,仿佛字里行间展示着她把自己老公调教的好,说她老公是个女权男。然而这一切只是她的一腔情愿或者自欺欺人。比如,她后来逼着老公出去工作,但是照顾小孩的事理所当然的让自己母亲承担,对于这点,文中这点一笔而过。真是想不通啊,这算什么,一点没看出男的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就承担了不到一年半的照顾小孩,就这还夸夸夸,而且这一年半内,喂奶什么的都是她喂的。 


:这个观点从未明显的出现在文章当中,只是我的判断——作者认为女权主义者完全可以进入婚姻,有烦恼,但能够接受。无论作者的婚姻是否有美化,作者的婚姻都难以复制,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但结合作者长篇大段夸奖小陈这样的内容,这使我感到羞耻,因为这篇文章的受众群体不止是觉醒的女性,还有那些未觉醒的,这将引导她们相信女权主义者可以拥有不错的婚姻生活。我会以为以作者的身份,不会阻止女性进入婚姻,至少也不会让人相信婚姻。 

 

 

:可以说所有,从第一个开始看就觉得怪怪的,不像是一个博士写出来的东西。一边打着女性主义内核其实是为男权服务的文章,格局太低,连婚姻和异性恋都跳不出去,一边制造伪冲突一边质问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1.“网上认识,他学历低,工作能力差,做家庭主夫,家务带娃都没怎么做”拜托,跟这种人做同事都够呛,她还选择跟他做精神上男权的同妻,肉体上的男权同伙。


2.“他承担家庭主妇这一角色”言外之意作者觉得自己是传统角色中的夫咯,特意说明自己性格强势,令人好奇的是,作者有强势冠名自己的小孩吗? 


:是的,知道有风险仍选择结婚生子是个人选择并没有错也不该被judge ,但是活得不如意就出来质问女权为什么没让自己应得尽得就有点好笑了。女权主义不是一开始就告诉你会不如意了吗?就好比路上有个大坑,旁边树了大大警示牌提醒你不要掉进坑里,你细细研读后不信邪直接走进坑里,爬不出来结果反倒怪这个警示牌没用。倒是该问问作者本人,你到底要女权主义有什么用?


:不喜欢心疼男人,说她老公在家带孩子,处境就是女人,而她在外面拼搏就成了中年厌女男。“女人是一种处境”这种话竟然可以用在心疼男人身上?不是你赚钱他持家,你俩社会性别就能对调的。你看看法律是偏向你这个“中年男”还是你老公那个“女人”?世界上最大的叛徒主义就是了解女权之后转身去造夫造父做父权制的基石,转头还假模假样地写一些丧气文章唱衰女权主义。



:她从提问角度、回答思路、细节描写方面都让我感到很糟糕。


1. 很讨厌她向女性主义发问,她不应该寄希望于女权主义改变一切,女权主义不是新的ayawawa,不负责给你人生的解药,但她这样提问实际上说在给性别研究架上了“必须解答”的枷锁,如果这个世界的问题能通过学习性别研究解决了才好呢。性别研究之于所有学科,就像女人之于整个世界,凭什么都是前者来回答问题?她凭什么这么傲慢?


2. 也不喜欢标题,这篇文章用标题骗人,结果点进去,就这?而且没有任何新的观点,感觉自己的期待被利用了。因为我没有读到她真的在纠结“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觉得很有用,有很多用。她到底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她不如直接问女性主义对我的异性恋婚姻有什么用好了——这部分的话,确实是没什么用的。


3. 而且,她是一个性别研究博士(这是她自己一直在强调的点),为什么还是问出这样的问题?也很不喜欢自问自答里充斥的异性恋婚姻元素,让我受不了。其实现在也不缺乏异性恋婚姻中的女权主义者的自述,她和她们不同的点可能在于“性别研究博士”这个身份,但她的表达反而让我觉得是她自己有意利用这个身份去刻画某种对立,因为这个身份可以比“异性恋婚姻中的女权主义者”更能营造冲突感。


4. 如果是一个女工写了这些呢,大家会不会认为女工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大家愿意看一个性别研究博士写这样的内容不能证明大家也同样愿意看到所谓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也写同样的故事,而作者无视了这背后的不平等,借用了这种读者注意力的偏好,说明她从一开始的构思上就很不真诚。读到这样的一篇文章,一定要足够谨慎,要对背后的系统展开联想(就好像看到一个女性被家暴时要去联想背后的系统是怎么运作的一样)。作者这样的人本身在生活、就业、社会文化中一向就是持续地得到更多资源的,也正是这些“原始积累”促成了这篇文章的“爆款”,而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每一环都有着“小小的恶”。



:不喜欢对这篇文章提出批判后被说批判者有优越感,优越感的难道不是这篇文章本文?是谁要在女性内部划分界限?是谁要以背景、身份、人生选择来比谁是鄙视链底端?自己选择了异性恋婚姻,然后说被非异性恋鄙视,所以要写一整篇长文如何找到一个特别的男人来证明自己的选择,以性别研究博士的口吻讲述一个不同寻常的异性恋故事?


说自己在鄙视链最底端,这点我也存疑。以“婚女在鄙视链最底端”为论证基础认为婚女的困境没有被看到,特殊化这个身份,来吐槽性别研究领域做了婚姻以外其他选择的人,来暗示女权主义没有给自己答案,也让人讨厌。她怎么不说本身选择性别研究这个学科的人正是因为自己身上有太多的边缘经历和身份了,性别研究本身至于其他学科也是边缘的。一个读了性别研究的女同性恋和一个读了性别研究的婚女,在社会、文化、制度、人生选择方面谁更弱势,真的可以像这篇文章这样比较出来并下一个结论吗?她学性别研究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的异性恋婚姻当作宇宙中心来细细赏玩吗?



:很不喜欢这篇的十万加以及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这篇文章能这样大张旗鼓地写出来,被无数人夸赞、转发,受到无数羡慕,本身已经是极其异性恋霸权的最好证明了。这篇文章欺骗、收割了很多羡慕和同情,即使在很多的性别社群里也是,我觉得反复看到这样一篇虚伪长文的传播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创伤有一种被按着头吃屎的感觉。


:一提到这篇文章在美化异性恋浪漫爱和婚姻,就有人滑坡到我让所有可能有异性恋关系的女人都去当尼姑,我对此不理解也非常反感。这是一种下意识为异性恋的正当性辩护的行为,异性恋已经无可动摇地正当地存在了太久,我的几句吐槽和批判就能让婚姻制度瓦解吗?为什么总把审视的目光放在提出质疑的人身上?有人说你不爱看别看,根本就不是这样,不是我想不看就不看的,这也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故事”。这篇文章被到处传播,是因为男权文化和异性恋霸权文化选择、推崇它,可以说它的“成功”是一整个系统一起完成的。明明是一整个系统都在支持这样的表达,为什么到了劝别人不要质疑的时候却说“哎呀,这些只是她的个人选择嘛”。这种对主流价值观下意识的不假思索的维护值得反思。


最后

征集问卷在发出后得到了不少的回应,本篇只整理了其中一部分回答,另外的回答我们也会在后面陆续整理好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


问卷目前还在征集当中,欢迎大家点击“阅读原文”继续填写,谢谢每一位认真填写的朋友。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打赏作者,本篇打赏会用于相当女子运营你花的每一分钱,都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最后,关注并回复【相当女子】,可获一份 开源资料 👇:



以备不时之需,相当女子开通了Newsletter和后备号 (👈 戳链接了解详情),请与我们保持联系, 海水上涨,我们是彼此的救生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