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扫描】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 ——暨瞿骏《天下为学说裂》新书研讨会纪要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编者按
《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简介
在上海市社联党组领导和国家社科规划办的大力支持下,《探索与争鸣》杂志长期以来重视团结、支持和奖掖青年学者。多年来一方面在刊物中辟有“青年论坛”专栏,每期刊发青年学子的来稿;另一方面不定期举办“青年学子沙龙”,邀请青年学子讨论选题、开展头脑风暴。2014年、2016年,在国家社科规划资助资金的支持下,我刊面向全国青年学人分别开展了第一届“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现代化路径”和第二届“中国转型中的问题”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收到上千篇稿件,并经过严格的评选,遴选出近50位优秀作者并给予奖励,征文活动在学术思想界起到较大的反响。
2018年起,《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推出“青年学人支持计划”,该计划是《探索与争鸣》青年论坛和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的延续和拓展。该计划分为“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和“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两个组成部分。“青年学人支持计划”旨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理论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具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情怀,在学界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学人,编辑部在其学术起步阶段给予必要的支持,包括邀请做论文选题思路报告会,邀请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召开专题研讨会,在《探索与争鸣》刊物发表评论专辑、微信公号重点推介等多种形式。
A.“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遴选标准为:1.对象为优秀青年学人;2.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近一到两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中提出一定原创性、前瞻性的观点;3.研究成果能打通学科内外,将学术研究和现实关怀结合,能为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独到思路;4.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努力。“青年学人支持计划”聚焦“一书、一人、一领域”,编辑部将围绕青年学人论著所涉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和思想论题,广泛延请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召开学术研讨会,并在刊物上以专栏、别册的形式推出相关评论专辑。编辑部承担学术研讨会和评论专辑出版等相关费用。
B.“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的遴选标准为:1.对象为投稿给《探索与争鸣》杂志(含网站、微信公号等)的青年学人(含硕博士生);2.入选论文要求功底扎实、视野开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3.打通学科内外,将学术研究和现实关怀结合,能为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独到思路;4.符合《探索与争鸣》学术为底、思想为旗的选文风格.5.学术争鸣类论文优先考虑。入选“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的作者,编辑部将邀请其做一场以论文内容为主题的写作思路报告会,同时编辑部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2-3知名学者现场评点和指导,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的论文将在《探索与争鸣》”青年论坛”重点推介,相关论文将直接参与两年一度的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评选,稿酬从优。编辑部承担出席写作思路报告会的论文作者以及邀请的专家学者的往返交通和食宿费等相关费用。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于2017年12月4日联合在上海举办“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暨瞿骏《天下为学说裂》新书学术研讨会”,这是《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第一期活动。来自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老中青三代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
《探索与争鸣》原主编秦维宪编审为此次研讨会致辞,他向与会学者简要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青年研究员瞿骏完成《天下为学说裂——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一书的情况,以及陈旭麓先生、许纪霖先生、马自毅先生等学界前辈对其从事学术研究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充分肯定了其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陈建华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城市文化与跨界研究的思考——以<海上花列传>和清末新政为例》的发言。他先从选题、研究视角等方面对瞿骏的这本著作做出了高度评价,进而又着重讨论了《海上花列传》中的“一笠园”,认为私家花园本身就是上海公共空间开展的部分。清末新政缓解了自己的政治危机,也突破了革命的思想的瓶颈,这些在当时传播媒体中均有所体现。城市文学和文化的研究,需要与传播媒体相结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刘昶教授发表了题为《探索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新视角》的发言。他认为瞿骏的这本著作具有突破性,其研究视角转向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受众,以自下而上、中心与边缘、互动的视角来呈现思想演变的复杂面相。中国近现代史呈现出失衡、脱节、断裂的特点,思想文化史研究需要去仔细评估影响的广度、深度、力度以及时间跨度。作者采用新史料、新方法,帮助我们去打通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研究的隔阂和壁垒,厘清外来冲击和本土的历史惯性之间的脉络,揭示了长时段和短时段历史的关联。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周勇教授发表了题为《近代中国的学生群体与社会变革》的发言。他认为瞿骏在书中非常关注对学生群体的考察,从近代史研究“教育转向”的背景来看,这种视角是非常独到和值得肯定的。从学生群体入手重写近代思想文化史,瞿骏做到了以“小”重新来见“大”,避免了碎片化的问题。此外,瞿骏非常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命颤动,这是新一代学者的关切,这种关切正是重新书写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
复旦大学历史系孙青副教授作了题为《新政时期“国民”论述的不同脉络与清季革命语境》的发言。她认为,民国教育和清末立宪有互相纠缠的关系。在不同的教科书里所表现的国民论述是多样的,这些论述背后的渠道和脉络值得再多加探讨。在理清国民必读类课本的谱系后,她概括了对庚子新政中编写教材的运作过程,也指出不同的文本中对新国民的道德和知识规划的区别所在。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沈洁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思想转型时代的经济变动与社会变动》的发言。她认为《天下为学说裂》一书围绕着从甲午到一九二零年代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基本问题进行论述,对这个问题做了“再历史化”,在视野和解释维度方面做出了突破。她提出,恐怕不是思想搅动了社会,而是行动真正导演了历史变化的轨迹,只是说要探讨思想怎么去引发这个行动。我们要从社会和经济结构中去把握思想和运动的脉络,在“观澜”同时要能见到“河床”。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晨晖学者王锐博士作了题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传统”与“西方”》的发言。他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展现复杂历史图景的同时没有忘记这个时代的主题是什么,没有忘记思考中国为什么走到今天,中国未来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可以继续发掘。同时,书中对中国传统的讨论也颇见功力。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不固定性,也要讲西方本身的多元化,这样或许可产生一些新的论述出来。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张春田博士以《政教危机视野中地方与国家的互动》为题陈述了自己对瞿骏新著的阅读体会与延伸思考。他认为此书所切入的角度均是一些个案,但所关心的却是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政教危机”这个大问题。作者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史料展现出中等读书人在政教危机下的状态。在揭示这个状态的过程中,作者并不是将国家与地方二元两分的,而是将大都市与地方乡镇之间进行互动考察。张春田还以自己所研究的南社与新南社为例,进一步探讨了上海与周边城镇之间文化思想的交互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研究员邓军则看到了这部书中展现出了不同层次的“失语者”。在其以《清末民初读书人的多层次“失语”》为的主题的发言中,她认为在历史的竞争与淘汰下,许多知识青年逐渐淡出了史家的视野,但该书则做出了还原的努力。在邓军看来,这些人并非真正的“失语”,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解读方式导致了他们的“失语”。那些在“入城”与“回乡”之间的知识青年与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部分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满永副教授以《传统抑或现代的?——思想文化范畴内的革命再思考》为题探讨了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通过瞿骏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口岸革命与内陆革命之间的差别。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与其之后的历次革命究竟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从不同视角看去答案都不相同。对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应该将其放置到思想文化史的范畴中去重新解读。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讲师裘陈江博士发言的题目是《制度与“人事”—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落实与可能》。他认为将思想史、文化史落实到历史的实处离不开对“制度”与“人事”两个维度的考察,要去关注操作具体制度的“人”与具体实践中的“事”,考察人与人之离合,事与事之交互,譬如瞿骏考察新文化运动中上海对江浙一带的辐射时,通过勾连其中的人事网络,观察到思想的流衍和传播。此外,也可将思想变迁放置到权力网络与资本市场中去探讨。瞿骏新著中显露出来的现实关怀是令读者十分欣赏的。
在圆桌讨论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家范教授对刘昶教授所提长时段与短时段的联系也颇有感触,他期望我们在无数的叠加、积累和概括以后理出一条独特的中国路线,一个智慧的民族需要在变迁中总结得失成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道路自信。我们应当做更多中西比较的研究,一定要贯通起来去进行中西对话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青年研究员瞿骏对前述讨论做了回应。他认为现代中国研究的特点是史料多,论域广,如何在汪洋大海中挑选研究的问题、寻找合适的史料需要学者仔细考量。如果想做出更好的研究,就要把上层史料与基层文本联系对应起来进行沟通和比照。现代中国的研究者背负着古今中西的十字架,中西双方的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情况都复杂无比,学者们要谨慎并努力地扩宽自己研究的视野和范围。
《学术月刊》编辑张洪彬博士认为瞿骏的研究做到了将思想还原到历史语境当中,为如何在阶级分析法之外整合思想、社会与阶层提供了一个案例。他也提出该书似乎过于强调社会流动和阶层跃升,对思想、观念、证据和逻辑内在力量涉及较少,并就“权势”概念的理解与瞿骏进行了探讨。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认为,本次会议与会者本着实事求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原则,从喧哗与失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地方与国家、史料与史实等诸多方面就瞿骏新著中提出的论题进行了认真讨论。本次研讨会为《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活动,聚焦青年才俊瞿骏新著《天下为学说裂》,邀集知名学者和青年学人一道,针对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问题进行探讨,也体现了《探索与争鸣》支持青年学者的办刊思路。
一直以来,《探索与争鸣》杂志努力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打造一个对话和交流的开放的学术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探索有余,对话、争鸣不足的困境。一方面,很多青年学人不敢争鸣,不愿争鸣,不屑争鸣,然而学术需要淬火,思想需要辩诘,没有充分的学术争鸣就没有健康的学术发展;另一方面,今天日益固化的学科体制将很多有才华的青年学人困厄于学科之内,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失去了前辈学人所追求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青年学人理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坚持政治底线的同时,努力扎根学术沃土,直面中国现实问题,并将这种对现实问题出发所作的深沉的思考内化为中道理性的学术争鸣与思想激荡,这也正是编辑部举办此次研讨会以及推出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用意所在。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联络员小探
xiaotanxiaosuo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长按扫码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