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凤 | “佛系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佛系:中国社会心态新动向"圆桌会议之七】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佛系:中国社会心态新动向”圆桌会议
“佛系”火了!2017年成了网络热词,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佛系,一时间冒出了“佛系购物”、“佛系少女”、“佛系恋爱”,还有“佛系学生”、“佛系员工”、“佛系家长”、“佛系打车”、“佛系官员”等等。2018年2月9日《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项目课题组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佛系:中国社会心态新动向”圆桌会议,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究竟佛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态,还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网络流行词?
“佛系”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
佛系心态是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实质和特征?
佛系人格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您一同探讨。
“佛系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
徐玉凤 |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
本文为“佛系:中国社会心态新动向”会议发言,文章将刊于《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4期,微信版供读者先行预览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佛系”的说法源于日本。2014年3月,日本的女性杂志《non・no(ノンノ)》刊发了一篇题为“攻下佛系青年(イマドキ仏男子を攻略せよ)”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佛系青年”。日本素来有将男性分为“食草系男子”和“食肉系男子”的说法,将心思细腻、不积极主动、喜欢宅在家里的男性称为“食草系男子”,而积极主动、大男子主义、喜欢波澜壮阔的生活的男子称为“食肉系男子”。“食草系青年”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低迷期,他们对社会感到失望,缺乏上进心,很多是啃老族。“佛系青年”类似于“食草系青年”,与“食草系青年”不同的是,“佛系青年”有着更积极的意义,更注重管理自己的时间。相比“食草系青年”,“佛系青年”能更好地应对自己的生活,更积极。
之后“佛系青年”的说法影响到了中国,并在2017年底引起了热议。2017年12月11日,公众号“新世相”发布了原创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文章浏览次数超百万,逾两万人点赞评论。文章的引言中写道:“手里的保温杯水温未凉,办公室的 90 后已经找到人生新方向:他们宣布成佛了。”之后,“佛系三连”得到了热议:都行,可以,没关系。“佛系三连”表现了没有欲望,顺其自然;没有梦想,安于平庸;没有干劲,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
新的历史时代,很多人在用“洪荒之力”追逐梦想,而“佛系”中人用“我已成佛”放逐压力。“佛系”带着调侃的意味成为当下的网络热词,也成了很多人热衷的身份标识。“佛系父母” “佛系学生” “佛系恋爱” “佛系考研” “佛系应试”……似乎任何一种身份、任何一种关系都可以以“佛系”气质彰显。而用“佛系”进行自我表达时,是使用者对“佛系”心态的认同和赞赏。
“佛系”话语的广泛流行,得到热议是中国价值观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在很多人贴上“佛系”标签的同时,也有90后用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实际行动喊出“谁说我们是‘佛系青年’”的呼声。也有人提出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被佛系”“被垮掉的一代”的说法也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对“佛系”话语的批评话语分析,有助于理解“佛系”话语与语言使用者的思想意识、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与相互作用。批评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由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发展而来的。批评语言学注重非文学的语篇与社会生活、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以及存在的关系。对话语进行的社会分析主要是对文本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揭示所使用话语的语言特征所体现出来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选择这些语言进行交流的动机。对公众话语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语言对于当下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越来越广泛的介入。社会分析是运用语言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理论对这些文本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揭示这些语言特征所体现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绝大多数宣称“佛系”的是90后的青年人,这一代人最大的特征是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其中大多数人从小衣食无忧,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像父母那一代,上学难、社会经济水平比如今相差很远。90后的年轻人在享受丰厚物质条件和良好教育条件的同时,作为家庭中几代人的焦点,承载了来自父母和家族前所未有的期望。他们的父辈上了大学便可以改变命运,而当下的他们,上了大学甚至读了硕士也未必能改变什么。享受着衣食无忧生活的同时,面对诸多的烦恼、压力、艰辛与挫折,他们很难与父母长辈倾心交流,甚至不敢将内心的迷茫与无奈表现出来。而“佛系”话语的出现让他们能够避免尴尬、难堪,与社会进行对话,用一种无所谓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生活状态用云淡风轻的语言表述包装起来,在话语表达中找到一种与快节奏的生活和平相处的方式。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 话语是一种复杂的、同时或相继发生联系的一连串语言行为。 “佛系”话语的使用者们将“佛系”一词与语言系统中已经存在的其它热词相连,衍生出一系列的话语表述是“佛系”话语得以广泛、快速传播,并引发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热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朋友圈”相关话语对公众有较大影响力,“佛系好友”这一话语方式让以微信为主要沟通方式的人们产生了共鸣,增强了人们对这一话语系统接纳和使用的意愿。“佛系”话语使用的蔓延与这些话语的传播渠道也有着很大的关联。网络是“佛系”话语传播的主要途径,而网络媒体的诸多报道让人们,尤其是还未取得成功的青年人,产生了紧迫感和焦虑感,在现实生活中的他们感到实现目标的希望很渺茫。这种情况下,“佛系”话语既让自己有了存在感,又缓解了精神上的焦虑,正如“佛系”表达中的“朋友说我这样是软弱、懒、逃避,啥啥的。我觉得是选择吧。”
语言的使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采用的最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凡事不争是“佛系青年”的语言表达,而语言功能表达的背后往往并非是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识的“不争”,而是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争不过的语言功用表达。“出息的孩子不会多,童年何必要那么苦。” 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对成功的预期高,对事业的追求高,精神压力较大。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担心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而更为焦虑的是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能否成功达到设定的目的,自己离成功到底还有多远。尤其对于90后的青年一代而言,在应对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不确定性和对时间产生的焦虑时,“随性” “随意” “随心”成为他们最愿意选择的精神应对之法。
“佛系青年”通过对语义相近词汇的反复使用表达自己的处世态度。佛系话语中,用到最多的词汇是“可以” “也行”:打车,“您停在那里不要动,我自己可以走过来” ;考研,考得上也行,考不上也行;在网上抢买便宜的东西,抢到也行,抢不到也行;工作,说我干得好也行,说我干得不好也行;客户,满意我的设计也行,不满意改几十遍也行,几十遍改完还是用第一次的设计稿也行……频繁使用的词汇与佛系三连的“都行,可以,没关系”表达了同样的语义信息——无可无不可。通过类似词汇的反复使用,“佛系”的意识形态得以广泛地传播,这些话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生活的逃避,而是“佛系青年”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是“佛系”中人平息焦虑与压力的一种方式、处世之道的一种体现。
“佛系”话语中,“随缘”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佛系”话语中的“随缘”与佛教中的“随缘”意思相去甚远,正如“佛系”中的“佛”与佛教中的“佛”意思相去甚远一样。佛教中的“缘”是因缘果报,其因果的关联存在于彼此相关的延续之中,存在于前后相继的演变之中。而“佛系”话语中的“缘”指的是遇到什么算什么,事情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对“佛系”话语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揭示出“佛系青年”使用的语言与潜在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基于语言策略的运用,“佛系青年”树立了“随心” “随性” “随意”的形象。
“佛系”话语的使用更多的是宣泄,“佛系青年”的“随性”也并非是时时、事事都如此。老虎和老鹰被称为“佛系动物”,虎行似病,鹰立如睡,是一种随意的姿态,但猎物出现时,一击必中。
“佛系”话语作为公众热议的话语形式,实现的主要功能是人际功能。“佛系”话语的人际功能体现在当话语使用者自身处于充满压力、不易取得成功的社会环境中时,“已是佛系”的宣称让自己在失败之时依然能潇洒从容。笔者身边一个考研的学生在朋友圈发一“葛优躺”的图片,文字说明中赋予自己“佛系考研”的界定,发完朋友圈,接着风雨兼程奔去自习了。此时的话语宣称缓解了压力和焦虑。在话语中缓解焦虑的同时显示了自己的存在感,这是语言文本一种社会实践功能的体现。
同时,话语具备社会功能。语言形式由其社会功能决定了其结构方面的不同,可以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的表达可以是语言使用者的主观使然。“佛系”话语为人们,尤其是90后的青年一代,提供了一种满足其精神需求的语言支持,“佛系青年”用话语的宠辱不惊给自己的无为以安慰。“不悲不喜挺好,上个班不要搞得死去活来。” “你看吧,我都行”避开了选择的主动权,同时也避开了承担选择结果要背负的责任。
“语言与话语并非是中立的或者是显性的手段,语言与话语不但与知识、 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还具有建构和体现人的社会行为与身份的作用。”语言文本很重要的一种社会功能是塑造一种社会形象。话语是一种精神表达,而未必是精神状态的持续性状态,与实践中的表现也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等性。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佛系”界定是游戏式地表达出来的,是一种精神的自我释放,未必是实际行动的准确语言体现。“一边喊着佛系,一边拼命努力”的人比比皆是。
世界太拥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时,“佛系”话语给了语言使用者一种归属感,是一种自我安顿的方式,通过语言的宣称起到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安安静静上班,“安安静静下班”,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佛系”的不走心,也是对无效信息的忽略,是对自己不赞同的价值观念的自动屏蔽,通过无欲无求的话语表达让自己安定、从容。通过语言表述而完成退隐或放下,也可以说是“佛系”话语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的方式。“佛系球迷”的话语表达“球队不解散就好,赢不赢没关系”也是一种精神的安顿与释放,赢不赢若有关系,生活中又如何对赢与不赢做出回应?“佛系”话语中的“没关系”帮助语言使用者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安然放下。
与“佛系”话语精神安顿与自我保护功能同时体现出来的,还有逃避现实、逃避挫折的心理。如何正确引导,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