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2018年度回顾 | 文章精粹篇(三) · 重识中国与世界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 ◆ ◆ ◆
文章精粹篇 ·重识中国与世界
【编者按】2018年的世界风云变幻,在种种剧变中孕育着全新的世界格局。随着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世界以及处在世界中的中国,都呼唤着与其相适应的新的观念、秩序和治理方式。2018年,《探索与争鸣》继续开设“重识中国与世界”专栏,特邀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重新认识当下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展开分析。让我们回顾这一年中提出的真知灼见,收获其间智慧,共同迎接2019年的新世界。
1
重识中国与世界(之八)
安乐哲 | 中国与转变中的世界秩序——儒家思想与杜威及实用主义的对话
《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2期
2013年末,中国正式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亦即BRI或OBOR)。对于中国而言,这一大胆的倡议对调节改善世界秩序不无裨益。中国已在理论上提出了包容“共赢”的构想,我们姑且称之为“天下内关系”原则。该主张认为,中国提出的新型投资关系倡议有其深厚的传统思想根源。它体现的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易经》中的宇宙观与政治观。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至少有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因正在驱使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中国国内及国际社会均要求,对这一远见卓识的倡议进行严格的考察。
原文阅读
安乐哲 | 中国与转变中的世界秩序——儒家思想与杜威及实用主义的对话
2
张法 | 由中西印哲学而来的语言差异谈中国的文化自觉——中西印哲学思想和语言特质比较(下)
《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2期
由中西印哲学思想而来的语言各有特点。西方在重空间轻时间之基础上,为确定事物和世界,从各种to be(是)而来的本质之being(是),构成其语言的定义型特色,并由之形成了语言的主谓结构和主句从句的几何之美。印度在重时间轻空间的基础上,为确定事物和世界,而把"是"分为本质之as(是)和现象之bhū(是),构成了其语言的反定义特色,形成以动词词根为基础的语言体系。中国在时空兼顾的基础上,为确定事物和世界,产生了"……者……也"结构及其简化形式,构成其语言的非定义特色,形成了词—语—句的灵动体系。汉语在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型中,利弊皆有,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提升汉语,成为文化自觉的问题之一。
3
重识中国与世界(之九)
王宁 | 德里达的幽灵:走向全球人文的建构
《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6期
当德里达开始写作《马克思的幽灵》时,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的幽灵,为什么是复数?难道有不止一个马克思的幽灵吗?”确实,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的幽灵应该是复数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过去的 100 多年里,马克思主义始终经历了一个发展和重构的过程。德里达及其教义也是如此。当我们讨论德里达的理论遗产或学术精神时,我们尤其注 意到这一事实,也即并不存在某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单一的德里达。由于理论的旅行和德里达的理论在不同语境中的创造性接受,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德里达。这一点尤其见诸中国的语境。
原文阅读
4
重识中国与世界(之十)
刘民权 | 世界生产体系的剧变与发展中国家的际遇
《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7期
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和价值链与市场共存。自从人类开始为市场生产以来,某种形式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就已经出现了,但只是在最近几十年,在强大的生产碎片化力量的驱动下,供应链和价值链才达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复杂性和规模。此外,供应链和价值链以前就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运作,但直到跨区域的或全球的生产链(或网络)迅速出现和蔓延,它们才成为当今世界商品和服务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
原文阅读
5
刘瑜 | 当代自由式民主的危机与韧性——从民主浪漫主义到民主现实主义
《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7期
当代自由式民主制的发展走向了一个奇特的悖论:一方面,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众对民主政府的信心出现了大规模、持续的下降;另一方面,各种观念调查显示,世界各国民众对民主价值的认同又普遍上升,并且民主制度的韧性在增强而不是削弱。我们可以将这一悖论称为“乌克兰困境”,其特征是政体在民主化和民主崩溃之间反复摇摆——处于威权状态时,民众因认同民主而不断推动民主化;处于民主政体时,民众又因预期幻灭而不断推翻其民选政府。摆脱这一困境的答案之一是校正对自由式民主的理解,即从民主浪漫主义走向民主现实主义,也就是以一种节制性的民主话语取代一种不断膨胀的民主话语。只有把民主从一个不断扩大和加速的“承诺漩涡”中解放出来,它与政治现实之间的裂缝才可能缩小,或者说,更有限的民主构成更可信的民主。
原文阅读
刘瑜 | 当代自由式民主的危机与韧性——从民主浪漫主义到民主现实主义
6
重识中国与世界(之十一)
黄奇帆 | 美国政府债务的演变格局和风险含义——金融危机十周年反思
《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1期
回顾新世纪以来美国解决经济危机的过程不难发现,2001年互联网经济过热导致的股市危机,因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对冲化解,却又引起了2008年更大级别的全球金融危机。那么,这十年美国靠财政举债、货币政策放水平衡化解了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会不会因美债危机、美元危机又引发一场大级别的股市灾难、经济危机呢?有三种认为不会发生这种问题的所谓经验和直觉之谈,但前提是一个边界条件,即信用还在。而债务上限的控制能力决定一个国家货币的全球公信力。如果美国政府债务增长率今后几年保持不变,也许不必等到2023年,甚至不必等到美国政府债务触及会导致经济崩盘的恶性债务上限,一场与美元、美债相关联的大级别全球金融危机就将发生,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那么,美国会采取什么经济措施来缓和平衡美国政府债务率过高的问题呢?大概率会采取三种措施:第一种是美元贬值、通货膨胀;第二种是通过加息缩表剪羊毛,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第三种是以全球经济老大的实力改变游戏规则,大打贸易战意图获取超额利益弥补、化解债务困境。历史已经证明,不论是解决政府债务危机还是全社会债务危机,如上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7
重识中国与世界(之十二)
赵旭东 | 中心重构与他者观照——基于中国人类学世界观的考察
《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1、12期
曾经的西方中心论之谬误造成了诸多的自我与他者关系上的错位,而白人的神话的构建是这种错位的一种直接映射。在强调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西方以外世界的过程之中,西方主导的文化逻辑制造出了一种发达、先进与高高在上的自我,跟一种卑微、落后与有待发展的他者之间的结构性对照关系。一个秉持当下关怀的人类学的中国时代,需要在中国文化的世界接触之中,提供中国文化独有的智慧,以及与世界其他文明冲突之间独特的化解机制。我们在了解自身存在的主体性意识或中心构建与重构的同时,也需要有一种从我看去的对于世界他者的深切观照。人类学,特别是中国人类学在这方面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现代世界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转型,即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诸方面上的转型,人们从自己对周边的观察以及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之中注意到了这种转型的发生。中国的人类学家也越来越多地走出中国到海外去看世界,通过实地的田野研究去描记和呈现不同层面的世界变化和转型。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