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快乐体操创新发展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
季彦霞,河北体育学院副教授,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期工作于体操教学一线,同时致力于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理论相关研究,特别是专注体操方向研究。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发展。主持省部基金项目、教改项目共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EI检索文献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摘要
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分析快乐体操的价值与发展的局限,提出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认为:快乐体操对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培育价值明显;但存在内容不完善、器材缺乏多样化、育人价值体现不足等发展局限;需要以深化内涵为基础,以创新内容为核心,以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以丰富器材为突破口,以完善评价体系保障的多维度创新;研究以快乐体操滚翻类动作教学辅助器材创新为例,发现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效果显著。
关键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快乐体操;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
新时代核心素养的提出赋予了教育新的维度和内涵,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大要素,适用于不同年龄学段,包括幼儿园。以一贯之,只是各学段的运动表现和实现的介质不同,其为学校体育项目教学树立了目标,也为体育教育专业项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体操作为学校体育基础项目,可以全面、有效的锻炼人体,是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项目依托,而“快乐体操”是国家体育总局为促进体操项目发展,于2014年提出并在全国推广,其目的是让参与体操活动的孩子们能快快乐乐的进行玩耍和锻炼。快乐体操自提出以来,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得到了学界诸多关注,学者们从快乐体操的缘起、面临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等方面对快乐体操进行了解读,对快乐体操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将快乐体操发展与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相联结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此,文章将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之下快乐体操的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以期为本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快乐体操价值定位
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快乐体操的价值认知主要针对3~12岁儿童群体身心发展特征,充分挖掘其对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1.1
培养运动能力的价值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快乐体操运动能力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发展体能、培养基础动作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能力三个方面。
1.1.1 有效锻炼体能
3~12岁是儿童各项体能全面发展时期,快乐体操的动作在内容、速度、节奏、方向、空间、时间上具有多变性,需要身体灵敏、多肢体协调配合以及合理的动作速度控制,对体能的锻炼既全面又有针对性,如接力通关项目赛道可以对孩子进行综合体能的锻炼,是快乐体操作为基础性项目对体能全面发展价值的典型表现,其中单杠、双杠针对上肢力量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
1.1.2 培养基础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发展的敏感期发生于13岁前,基础动作技能是指身体大关节动作活动,是执行成熟技能所需要的,应在2~12岁获得,包括跑、跳和滑行等位移动作技能,转体、屈、伸等非位移动作技能,以及投、接、踢、击、滚、反弹物体、带球和运球等控制物体技能。快乐体操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位移动作技能和非位移动作技能,充分体现了体操作为基础运动项目的优势特征,适用于3~12岁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
1.1.3 提高运动认知能力
快乐体操发展运动认知能力的价值表现为可提高专注力、观察力和审美力。从感觉统合的大脑机制角度,来自人体内外的刺激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基础感觉与外界接触,先由低层次的脑干及内耳前庭平衡系统来处理这些感觉信息,随着脑的成熟,这些信息逐渐由高阶的大脑皮质进行有效统合,形成运动-知觉-认知功能的高阶行为模式。快乐体操通过动作的多样化、精细化和器材的多变性有效的锻炼人的视觉、触觉、本体感觉,从而提高运动认知能力;通过精细化的肌肉控制、平衡控制、重心移动,锻炼人的专注力;通过色彩、大小、形状变化多样的器材促进提高视觉敏感性和准确性,培养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练习者体态之美、动作之美以及音乐之美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气质和审美。
1.2
培养健康行为的价值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具体表现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3~12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情绪控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快乐体操对健康行为培养表现为可进行情绪调控,提升快乐感,增进心理健康,从而逐渐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人们非常重视儿童期的身体发育,而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培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儿童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健康、社会领域目标,以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均突出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实践中却常常没能很好的落实。快乐体操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特征,寓教于乐,教学常通过游戏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有利于培养积极乐观精神,消除不良情绪。快乐体操既有独立完成的挑战性,又需团结协作,给学生提供了团结、协作、互助的机会,对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1.3
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
品德教育应贯穿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各个阶段。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根据体育品德目标的评价内容体系,快乐体操价值表现为对学生自信、勇敢、顽强、进取、遵守规则、合作互助等品质的培养。
快乐体操接力通关赛、创意搭建赛就是能够很好的培养团队精神,合作互助品德养成的项目,在接力通关赛中,学生不仅自身奋勇拼搏,还要与其他队员互相帮助、协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创意搭建赛从构思到寻找、搬运器材、搭建到成果展现与解读,学生需要群策群力,统一思想,分工合作,共同努力,不管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协作互助精神,还是领导力,协调力、协作力以及表达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从项目特点角度,广泛运用保护与帮助是体操项目的独特特征。面对难度动作、危险性动作,练习者常常缺乏自信,担心受伤,动作犹豫不决,产生心理恐惧,通过教师或同学间的保护与帮助可以有效地减轻练习者的心理负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勇敢、顽强以及团结互助等体育品德。另外,快乐体操规则严谨,按规则完成动作,按规则参加比赛,按规则得到评分,是快乐体操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价值体现。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快乐体操发展局限
理论上,体操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其它项目所无可取代的作用;实际上,体操在美国学校体育中从繁荣-取缔-重新回归的实践过程与美国学生体质的相应变化实践经验印证了体操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重要价值。然而,目前我国的学校体操发展并不乐观,快乐体操作为体操项目发展的新理念、新形式,被寄予厚望,但其内容、器材等一系列设计的局限以及育人价值体现不足阻碍了其校园化发展,为达到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还存在距离。
2.1
内容不完善
快乐体操内容不完善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从参赛项目特征看,目前全国快乐体操比赛项目包括接力通关赛、器械比赛、集体自由体操比赛、创意搭建比赛、健康家庭比赛,自由体操为集体参赛,其它项目均以团体形式参赛,缺少了个人项目,不利于遴选优秀体操运动后备人才。第二,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体操协会联合颁布的《快乐体操等级锻炼标准》针对3~12岁少年儿童规定了集体自由操和器械项目内容,共分为十个等级,项目主要包括:蹦床、自由体操、跳跃、单杠、平衡木、双杠等。从各等级动作设计看,目前快乐体操内容对基础动作技能中的位移动作技能和非位移动作技能动作设计较多,却缺少控制物体技能动作设计,如抛、接、踢、反弹物体等,不利于孩子控制物体技能培养。第三,快乐体操集体自由操只有规定动作,而没有规定套路,教师需要对规定动作进行编排和配乐才能参赛,这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不利于快乐体操的校园普及。快乐体操自2014年推出以来,每年举办一期全国快乐体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除第一期为免费培训外,其它每期培训费用为2500元,培训时间约5天,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中国学校类项目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的费用为1000元/项,1400元/2项,培训时间约7天。相较而言,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对快乐体操的培训有资金支持,但培训费用相对高昂,参加培训者多数为快乐体操俱乐部、运动馆从业人员,学校体育教师参与较少,边穷地区教师更是罕见,导致学校快乐体操师资不足,进而使集体自由体操项目内容的教学与比赛成为难题。第四,根据“教材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快乐体操缺乏实用性内容设计,需加以完善。
2.2
器材缺乏多样化
为更好的推广快乐体操,做好硬件保障工作,2014年推广快乐体操初期,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统一的快乐体操器械标准,并与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浙江金耐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山东康纳斯体育器材有限公司等供应商合作,为我国快乐体操器械的推广和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快乐体操的发展仍然受到器械局限。第一,《快乐体操器械标准》只针对规定器械有规格的要求,却没有辅助器材规定。2020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关于征求《开展快乐体操的基本标准与要求(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建议除快乐体操规定动作器械之外可根据实际需求配备符合器材标准的其它小器械或者教具,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器材却非常鲜见,需要丰富创新辅助教学训练器械。第二,由于快乐体操项目内容众多,一整套器材约25万左右,价格昂贵,对于一些地方学校来说,财力难以承担,需要经济、实用器械的研制应用。
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运动实践活动和器械玩具的使用,快乐体操器材只强调“安全性和多彩性”难以满足快乐体操的校园化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器材的创新研制,在“安全性和多彩性”的基础上应更加多样化、更具实用性。多样化指器材种类的多样和规格的多样,不仅包括教学训练规定器材,还应有教学辅助器材;实用性是指不仅能适应不同年龄层学生使用,规格可根据需要定制,有利于快乐体操的学校化,而且经济耐用,能够满足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需求,有利于推广普及。
2.3
育人价值体现不足
学校体育历来偏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强调育体价值,而对于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等育人教育更多的只停留在政策、口头倡导层面,还未能真正深入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快乐体操强调趣味性而对育人价值体现不足并不是指快乐体操项目本身缺乏育人价值,快乐体操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价值毋庸置疑,不足是指在快乐体操以往的推广实践中,其育人价值并没有被广泛深入的关注和开发,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快乐体操”概念是在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建立创新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目标是使快乐体操俱乐部成为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从根本上讲,快乐体操提出是以转变竞技体操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更多倾向于关注运动员培养,而关注核心素养中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价值不足。二是快乐体操多以建立俱乐部和运动中心以及比赛的形式进行推广,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快乐体操更多关注教学中的教授,而对教育关注不够。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前随着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文件的出台,更加明确了“体教融合”要实现的是体育中运动员的培养以及教育中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统一。
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为深化体教融合,使体育的育人价值得到全面体现,快乐体操要实现创新发展,走进校园,不仅应重视运动能力的发展,还应体现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对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存在于教学的诸要素中,实现快乐体操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依赖于对快乐体操内涵的深刻认知,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方法合理应用、器械的创新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导向下的快乐体操创新发展
快乐体操应以促进体育强国建设,促进体教融合,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求为落脚点,针对不足,以深化内涵为基础,以创新内容为核心,以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以丰富器材为突破口,以完善评价体系为保障的多维度创新,最终形成学校体育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机制,实现快乐体操育体、育人的全人发展教育价值。
3.1
深化对快乐体操理念内涵的认知
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深化对“快乐体操”理念内涵的认知,快乐体操理念应有更深层次的理论内涵。“快乐”不仅要体育课堂的热闹和欢乐,更要深层次的心理成就感。要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要在快乐中进行体育品德教育,力图培养学生能够快乐的体悟成功,也能够勇敢的面对失败,教会学生在规则下竭尽全力争取赢,同时有尊严的面对输,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体验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深层次的快乐。“体操”是在“快乐”情境下进行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充分发挥“体操可以全面有重点的锻炼人体”的独特项目优势,使学生掌握技能、提高体能、磨练意志、培养品格。快乐体操应立足于项目优势特征,使项目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在培养运动能力的同时,注重学习过程体验,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促进体育与生活的永久融合,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应是快乐体操以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本质内涵。
3.2
创新快乐体操内容设计
3.2.1 创新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内容的设计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动作技能获得特征和形成规律。快乐体操动作内容的设计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等规律,符合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性,并且根据不同年龄特征以及所对应的发展敏感期进行分段设计和有针对性的创新。
教育性原则。是指内容的设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技能、还应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教化,对学校体育而言,就是要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注运动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健康行为养成和体育品德教育。
趣味性、娱乐性与竞技性相结合的原则。趣味性、娱乐性是指内容的设计要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还要让学生有更快乐的学习过程体验,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快乐体操内容的创新还要保持竞技性,因为深化体教融合需要竞技性,体育品德教育也需要竞技性。竞技体育对人的拼搏精神和竞争精神等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是娱乐体育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珍贵的,不可淡化和丢弃。
实用性原则。是指内容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出实用性。健康行为体现在生活中,只有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内容才有利于人生命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正是实现体育生活化,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3.2.2 创新内容设计
集体自由操动作设计中增加哑铃、实心球、跳绳、体操棒以及其它轻器械等内容设计,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轻器械操相比徒手操更具趣味性,更易培养练习者的兴趣;二是轻器械操可以弥补原有《快乐体操等级锻炼标准》对控制物体技能培养内容的缺失,如利用实习球进行抛、接、踢、滚等操控技能练习;三是可利用哑铃、球等增加负重锻炼力量,利用棒、绳当作限制物来练习柔韧性等身体能力。
补充集体自由操规定套路内容设计。原有集体自由操等级动作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规定套路,参赛需要教练自己对规定动作进行编排,而集体自由操的编排又是一项专业性、艺术性很强的技能,对师资专业要求较高,由于目前快乐体操的市场化动作,师资培训费用昂贵,导致学校快乐体操师资力量薄弱,这对体育资源较差的学校更是挑战,规定套路的设计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学校开展快乐体操并参赛。
针对9~12岁学生,增设器械个人项目比赛,保持竞技性。增加个人项目有利于体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参加中国少年儿童体操比赛和全国少年体操U系列比赛提供人才储备,同时有利于体育品德教育。为淡化竞技性,培养少儿的兴趣,团体参赛的项目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练习者的协作性,团体项目虽有优势,但不利于个人能力的展现,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化实施,体育与教育的融合表现在运动员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快乐体操一方面要培养兴趣,另一方面还要有利于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发现和选拔。增设个人项目比赛可以给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有利于体操项目在普及基础上发展提高,同时可培养学生独立面对挑战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
加强实用性快乐体操内容设计。教材的实用性是学校体育改革一贯倡导的,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快乐体操应增加功能性、生活化内容设计,如创新队列练习内容、形式以培养人们正确的行走姿态,以培养认知能力为目的的健脑益智操,以培养运动能力为目的姿态操、力量练习操、柔韧练习操、心肺功能操、心理放松操、保健操等功能性一目了然的快乐体操内容等。这些功能性强,生活化的内容能有针对性的满足需要,且易在校园实施,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3.3
优化快乐体操教学方法
《标准》强调: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多样化教学。快乐体操为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获得感,其教学方法要做到科学选用、高效突出、力求创新。
3.3.1 快乐体操教学法优化原则
情境化原则。复杂的运动情境更接近真实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更有助于学生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符合创新的运动情境。
科学性原则。为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适应时代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个性化、心理学化、现代化原则,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如年龄、心理、智力、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班级氛围等方面的准备水平等。
针对性原则。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具体应用教学方法是有选择性的,虽然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总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设计好了的,但每一节体育课教学内容和目标是有差异的,为了完成某次课的目标任务,就需要我们针对该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3.3.2 快乐体操教学法优化与应用
良好的运动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性,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尤其是体育品德的培育,在情境中完成才会影响深刻,效果显著。快乐体操项目教学应紧密结合项目特点,努力创设与现实相似的情境,如“有表演有观众的情境”“有比赛有规则的情境”“有量有强度的情境”“有困难有探究的情境”“有技术有连接的情境”“有独立完成也有保护帮助的情境”“有胜利有失败的情境”等。总体来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新不同的运动情境,为培养运动能力,教师要做到精讲,学生多练,使学生掌握技能、锻炼体能、保证运动量和强度;为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教师应注重将健康知识与快乐体操项目教学细节进行关联和整合,通过快乐体操内容教学传递给学生,使知识的掌握与行为的养成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为培养体育品德,教师应在教学中准确判断和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抓住育人时机,进行品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优化快乐体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应用有的放矢。
在学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要符合3~12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并且做到区别对待,归根结底要有利于整合运动能力、健康知识和体育品德目标的综合实现。如3~12岁的儿童注意力范围和稳定性有限,且以形象思维为主,此时教学方法选择应注重能引起学生极高的兴趣和注意力,且应少讲,以直观教法为主,多运用各种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法选用还应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对于自卑、畏惧的学生,应多采用语言鼓励和行为帮助的方法让学生克服负面情绪,而对于过度自信、胆大,行为冒进的学生,则应先警告,并注意保护。
快乐体操教学方法要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目标灵活选择,教学中运动能力目标呈现显性特征,比较容易对标实施教学与评价,而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目标则具有隐性特征,不容易在教学中进行量化观察,此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灵活综合的运用讲授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教法,借助游戏、比赛等场域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运动体验去建构运动内容和过程的意义。如某一节课的体育品德目标是合作互助、挑战自我,同时通过提高肩肘倒立技能了解掌握相关健康知识,此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采用分2~3人小组互相保护帮助练习,然后分2个大组比赛的方法,在练习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引导问题及要求,如“动作时你的身体感觉、心理感受如何?”,并要求在比赛后进行分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关注自身的感受,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应结合学生感受的分享,运用运动学、生理学等知识介绍技能对身体的好处。在此过程中,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体验,学生既可通过小组保护帮助的方法以锻炼合作互助品德,又可通过比赛增加练习的挑战性,培养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同时还可通过对教学过程体验的分享加深对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主动探究、发现技能的意义,通过讲授法、练习法、发现法的综合运用将运动能力的提升与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共同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3.4
快乐体操器材创新
3.4.1 器材创新原则
安全性原则。任何项目的学习,安全保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发展体育学核心素养才有意义。体操项目是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目,即使最简单的滚翻动作也具有技术性、危险性,器械的创新设计要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的安全性。
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器材的设计要针对教学中的难度动作,减少其危险性,还要针对教学中学生的感觉,增加其趣味性。
实用性原则。是指器械创新设计要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既有利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又能够适应学校的经济以及场地、师资等教学条件。
3.4.2 器材创新设计与实践-以滚翻类动作教学辅助器材创新为例
创新目的。滚翻动作是体操的基本动作,有利于锻炼前庭觉,本体感、方向感,提高平衡能力以及锻炼跌倒时自我保护能力,然而传统体操滚翻动作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如教学形式单一、颈部容易受伤、学生畏难、感觉无趣等广泛存在,为解决此问题,促进快乐体操器材校园化发展,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以完成滚翻动作教学为例来创新教学辅助器材-快乐体操滚翻器材(图1-3),并获得国家专利。
创新原理、优势。器材根据滚翻动作团身要紧、滚动圆滑等动作规格要求所设计,器材工作平面距地面约20~50cm,相比在地面直接做滚翻动作时,颈部承受压力显著减小,可降低颈部受伤的危险性。器材融趣味性、挑战性、娱乐性为一体,使滚翻动作完成起来变得安全、简单、有趣、有效。既可用于体操教学辅助训练,也可用于健身娱乐,丰富了快乐体操教学内容、形式,不仅能在平地上进行训练,还可以在教学条件不完善的场地上进行操作,既经济又实用。器材主要用于双人前后、侧向、四人多向滚翻动作的练习,为练习者创造了一种新的练习方法和空间。
3.4.3 创新滚翻器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用效果
有助于促进滚翻技能形成,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快乐体操单人滚翻专利器材的创新已经被证明具有可以避免滚翻时身体团身不紧、滚动不圆滑、方向不正等错误现象出现,而本研究的双人和多人器械是在单人器材的基础上设计的,在教学中可以避免错误动作,有利于学生体会动作要点,通过动作正迁移,促进滚翻技能形成。有利于可改善传统教学练习密度不足,提高练习时间和空间供给,增加练习量,达到运动密度不低于75%的要求,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有助于培养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单人滚翻器材具有安全、容易、操作简单并愉悦身心的特点。本研究创新器材创新更使原本只能单人完成的枯燥动作,可以双人、四人共同练习,有利于团体合作,增加人际交往和趣味性,增强快乐体验,从而培养健康行为。同时,器材创新使滚翻动作简化,有助于学生体验不断克服困难后的成功,从而逐渐建立自信。
3.5
完善快乐体操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全方位的定量或定性分析,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价值判断。“以人为本,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的评价理念需要在坚持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适应新时代对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力求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为落实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衡量学生的获得感,必须创新优化评价体系,进一步厘清评价内容边界、方法应用和主体构成。评价内容上,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应包括精神层面,不仅对运动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学习态度、体验、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以及体育品德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上,应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多采用结果性评价,体育品德多采用过程性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将期末评价与学生平时表现相结合,对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可在期末进行,采用相对评价,对学生体育品德相关表现教师平时应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采用绝对评价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主体上,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个体自我评价相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适度让学生参与评价。当然细化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
4
结语
快乐体操是体操发展的新理念,在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具有较高价值。然而在校园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内容不完善、器材缺乏多样化、育人方面体现不足等发展局限,快乐体操创新发展需要克服局限,从实现深化理念认知,创新内容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器械研制,完善评价体系5方面共同推进。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编辑丨魏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