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人只知郭沫若,却不知他背后暗藏的这个女人,还有那段情史?!

2017-10-13 老板内参

老板发家秘籍

CEO书单

商界智慧精选


编辑 |  内参君

来源 |  网络


在我国近代史上,

有一位大文豪,他被称为当代李白,

被视为中国现代史上,

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与鲁迅,茅盾并称,

中国近现代文坛三大家。

他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是集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古文字学家、诗人、作家、剧作家、书法家、

评论家等各类名号于一身的奇才,

他就是众人所熟知的郭沫若。


这样一个成就斐然,

赞誉无数的中国大知识分子,

在婚姻中一定也是个模范丈夫吧,

可结果,却一定令你难以想象。

今天我们要讲诉的不是他,

而是他背后,

一个鲜为人知的日本女人。


她,就是佐藤富子

(郭安娜)



1894年,她出生于日本,

这是一个日本望族,

祖父是北海道大学创始人、首届校长,

父亲佐藤右卫门在参加,

中日、中俄两次战争后,

转而信仰基督教,当了传道士。

兄弟姐妹共八人,她是长女,

良好的家庭教育,

培养了她温柔、贤淑、善良的品性。



1914年,中学毕业后,

母亲未经她同意,就给她操办婚事,

在传统女子都认命、丧失独立的年代,

她却选择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她坚决拒绝,并设法出逃,

到东京京桥区圣路加医院当起了护士,

立志要将一生都献给慈善事业。


而同样是1914年,

一个名叫郭沫若的中国男子,

东渡日本留学,

一段异国情缘,就此开篇……



1916年,

郭沫若来到东京圣路加教会医院,

看望一位住院的朋友,

她和他,就这样相遇了。

她对他说:“您朋友病得不轻!

若有什么困难可对我说。”

她温婉贞静,一双眼睛,

脉脉含情,顾盼生辉,

他对她一见钟情,但害羞的他,

当时没敢表露自己的心意。


后来朋友去世,他再次来到医院,

拿那位死者朋友的X光片,

医院不同意,还是她帮的他。

在寄给他X光片之时,

她还额外附上了一封英文书信,

劝慰他:逝者已逝,别太伤心,

活着的人应当珍惜身体。



几天后,她就收到一封情书,

郭沫若在信中深情地写道:

我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

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

看到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

您眉宇间散发着不可思议的洁光,

就好比一轮光华四射的明月,

您的脸放出圣光,您的眼睛会说话,

您的口好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您!


当时的她,还没有爱上他,

而他开始大胆热烈地追求。


两人一个在东京,一个在冈山,

尽管遥隔千里,

但频繁书信来往,使感情迅速升了温。

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

他们连续通信几十次,

最密集时,一星期就有5次通信。



郭沫若坦诚地向她诉说了,

他的第一段婚姻。

早在1912年,20岁的他,

在父母包办下,

和年长两岁的张琼华结过婚,

仅仅结婚5天后,他就离家出走了,

可是他还并没有解除,

与张琼华的夫妻关系。


他不满被包办的旧式婚姻,

觉得痛苦不堪,

可他的不负责,却让张琼华这位,

被封建礼教紧紧束缚的女子,

在郭家空守了余生的68年,

一生无子女,成了地地道道的,

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张琼华和郭沫若母亲


而她正是因为反抗包办婚姻,

才逃到东京医院去当护士的,

此时的她,油然而生一种,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己感。


初次见你,并不惊艳,

初次相知,无关心动,

怎知日子一长,你便三三两两,

懒懒散散,涌入我心,

她终于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


他献给她一首情诗:

我把你这张爱嘴,比成着一个酒杯,

喝不尽的葡萄美酒,

会使我时常沉醉……

她为他写道:除你而外,

我是不能再爱别人,

我这个肉体,我这个灵魂,

除你而外是不许为任何人所有。



不久后,她就毅然辞去工作,

义无反顾的与他在一起,

就此,本以为,

甜蜜幸福的生活开始了,

没想到,她的婚姻,

此后却始终笼罩在不幸与悲哀之中!


郭沫若为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安娜,

她欣然接受,终生未改。

可这段恋情遭到她父母的强烈反对,

她家是基督教徒之家,断然不允许,

子女与一个华人青年自由结婚的。

然而爱已成痴,药石难医,

她为了他,不顾一切,

最终,父母和她断绝联系,

至死都没有原谅她。

正如她给郭沫若的信中写的这般:

“我把父亲丢了,母亲丢了,

国家也丢了……

这是怎样悲惨的恋爱,

怎样悲惨的缘分哟!”


这段跨国婚姻真的是异常艰辛,

她不仅没得到家族的认可,

而且当时郭沫若是个穷学生,

生活根本得不到保障。

1918年,郭沫若升入九洲帝国大学,

为使丈夫学业有成,

她便独自承担所有家务,忙里忙外,

昂贵的房租更是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如此一贫如洗的日子,

她却毫无抱怨地坚持了下来,

还为郭沫若哺育了四儿一女。 



她义无反顾的爱也给郭沫若,

带去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郭沫若说:

把我从这疯狂的一步救转了的,

怕要算是我和安娜的恋爱吧……

因为在民国五年的夏秋之交,

有和她的恋爱发生,

我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




1921年,郭沫若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郭沫若也因而成为,

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在诗集中,他把她比做维纳斯,

诗集中的《新月与白云》、《别离》等,

都是为她所做。


曾经郭沫若还在自己的译作巨著,

《浮士德》的扉页中用德语写道:

献给我永远的恋人安娜。



1924年,她随他一起回到中国,

郭沫若弃笔从戎,参加北伐,

可北伐失败后,他受到通缉,

不得不在1928年,举家逃回日本,

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涯。


当你一贫如洗时,

我将是你最后的行李。


在这10年里,

她心甘情愿地为他付出所有,

她把宅前的空地开辟成菜园兼花园,

还养了一群鸡鸭维持生计,

时时刻刻陪伴在丈夫左右,

鼓励他,安慰他,支持他,

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

她给了他最好的照顾和慰藉。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

郭沫若得以潜心治学,

也因此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

他先后出版了《甲骨文字研究》、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专著。

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中国古文字研究方面,曾与,

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

郭沫若由此在中国还开创了唯物史观派,

该学派在此后,

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他则被学术界誉为,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奠基者。



1937年,七七事变后,

郭沫若爱国心切,

不愿留在日本,决心回国参加抗战,

他告别了妻子儿女,

对陪伴自己21年的妻子说:

待到解放再相聚。

然后便独自一人,

登上了驶回祖国的海轮。


郭沫若秘密归国的消息很快传开,

日本当局恼羞成怒,

立即对郭沫若日本住所进行彻底搜查,

郭沫若没找到,可不久后,

她就以“间谍”之名被逮捕了。

她在牢房里被囚禁了20多天,

在这20多天里,

柔弱的她受到了非人的折磨:

“他们紧紧地揪住我的头发,

把我掀翻在地,又狠命地把头触地,

发出嘭嘭的沉闷的声响,

我的头疼得像要炸裂开来了,

继而又昏沉沉的,什么都不知道了……”

每次被毒打得,

都想一死了之,早点解脱之时,

她就会在心里暗暗祈祷,

祈祷早日见到夫君郭沫若,

每次一想到他,她就涌出无限力量,

觉得一切都可以挺过去。


日本军部强令她,

让几个孩子都加入日本国籍,

声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政府的保护,

可她却坚决不从,严词拒绝:

我的孩子就是中国血统。


原来在她温婉外表下,

藏着的是气节和刚强。



终于释放了,她又忍辱负重,

为养活孩子,独自挑起生活重担。

她租了几亩地,种稻种菜,

农忙时还给人打短工。

有时她清早出去,跑50里山路,

到山村采购柿子、石蒜、

背着提着到镇上贩卖。

冬天,为了腌萝卜干卖钱,

她的手天天浸在冷水中,手背肿裂。

她还替人洗衣裳,

到附近一家襁糊工场做工,

在闷热的作坊里熬制襁糊……


她用瘦弱的肩膀,独自一人,

为子女们撑起了一个未来。

孩子们不仅活了下来,有饭吃,

还让他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抗战胜利前夕,长子和夫,

从京都大学化学系毕业后,

又进大学院深造;

次子博生毕业于,

京都大学工业系建筑学专业;

佛生则考进了东京水产讲习所;

淑子进了东京女子大学数学系;

最小的志鸿也已在上中学。


1945年8月15日,

广播传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欣喜若狂的她,

急忙跑去理发店,对理发师说:

“我还不太老吧,请好好给我梳理一下。”

回到家,她特意翻出一件,

20多岁时穿的和服,

同五个孩子照了一张合影,

作为中国胜利的纪念。

女儿夸赞着说:“妈妈穿上和服,

就更像圣母玛丽亚了!”

她一时发愣,随即快乐地笑道:

“是吗?你爹爹过去也是这么说的。”



1946年,一个日本朋友从中国回日本,

带给她郭沫若的一封信和数百美元,

她从朋友口中得知,

郭沫若人在香港,

离开她后,新欢络绎,

现在还重新组建了家庭,

她9年的苦等,竟是黄粱一梦?!

她怎么都不敢相信。


1948年初春,

她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洋,

抵达中国香港,万里去寻夫。

我爱你,

如鲸向海,似鸟投林,

不可避免,退无可退。


郭沫若与第三任妻子于立群


她不远万里寻夫,

怎想,良人竟已是他人!


她在香港九龙山林道的一幢小楼,

找到了他,只看了一眼,

便热泪盈眶,情难自禁。

她有许多话不知该从何说,

可当她看到他身边站着的年轻女子,

和大大小小五个孩子,

她什么话也不想说了……


21年的默默支持,11年的痴痴等待,

竟是这样的结果!

心中翻江倒海,泪水忍不住喷涌,

就在快要崩溃之际,

她心酸地启了口:

“我走……”


短短两个字,却几乎,

花光了她一生的力气。


郭沫若与第三任妻子于立群及子女


黯然离开后,

她心胆俱裂,痛不欲生,

决定去台湾同长子一起生活,

让时间来治愈伤口。

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

她加入中国籍,带领儿女们回国,

定居于中国大连,

孩子们也都加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1978年,郭沫若病危,

85岁的她得知后,不忘夫妻之情,

从大连赶到北京探望他,

可她只在医院待了片刻就走了,

有人惊讶地问她:为何不多待会儿?

她回答:“他不愿意谈”。


多少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可你,却早已把我抛弃,

抛弃在那遥远的时光里……


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

她没有看追悼会,二儿子郭博,

则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

“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

一言既出,四座皆惊。



之后的她,很少与他人来往,

也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更是谢绝任何记者的访问。

只是知道她,

每年都会回日本探亲一次,

每次只是短短的几天停留。

她不止一次地跟人说:

要死在中国,埋骨在中国,

因为我是中国人的媳妇。


1983年,90岁高龄的她,

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政协开会期间,正值她九旬寿诞,

统战部和全国政协都为她祝寿,

但她同样谢绝任何记者的访问。


带着一身爱的伤痕,

她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995年,

郭安娜在中国上海逝世,

享年101岁……


而在她的枕边,还放着,

当初郭沫若写给她的一百多封情书。

去世前,

她还将自己仅有的500万日元,

全部捐给了中国,

捐给了这个因为郭沫若,

而与她一生结缘的国度。



她爱他,

愿为他含辛茹苦,

愿为他生儿育女,

愿支持他的事业,

为他扫清身后所有的顾虑。

她爱他,

奋不顾身、自断后路,

甚至连自己的国与家都不要了!

她的坚贞,她的勇敢,

她的执着,她的深情,

足以感天动地!


她波澜起伏的一生早已结束,

但她对郭沫若的爱,对中国的爱,

必将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延续下去。

在中国,

比起受人敬仰的文化名人郭沫若,

我们更愿记住他的妻子,郭安娜



最近大家都在看

1. 刚刚,“达摩院”火了!马云:就算阿里没了,这3件事还要继续做

2. 关于自律,99%的认知都错了

3. 董明珠的真面目,她到底有多狠!(确实震撼)

4. 要成功,先自虐

5. 为什么五点钟要起床?答案让人吃惊!(现在知道还不晚)


- END -

版权及商务合作,请加QQ / 微信:2881339630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