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纯干货,建议收藏!

点击关注👉 中考语文 2023-02-12


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部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二部分

基本文体知识汇总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六大考查类型的答题模板

2022-10-25

作文素材 | 100个优秀作文开头,高分必看!

2022-10-25

初中语文文言文6个常考重要虚词详解,每次考试都出现!

2022-10-24

初中语文必考古诗词文学常识,100张试卷高频统计而成!

2022-10-24

文学常识不好背?出成填空题给你,读一遍就会了!

2022-10-23


编辑:阿鱼
标签:中考语文  知识汇总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台:中考语文 ID:zkyw100声明:来源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小编立即删除!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