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爱「美」 | 独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OurCity Author 刘丹
至少从《延禧攻略》和《鬓边不是海棠红》来看,新的“于正制造”和这个时代越来越合拍,越来越会讨人喜欢。《鬓边》弹幕时常可见对传统文化的追捧,戏外年轻人对“国风”的消费需求也成为“文化自信”之后不可忽视的商业机会。
作者 | 刘丹
来源 | 城市OurCity
(ID:varicity)
于正爱美。
对于什么是“美”,于正始终自信,甚至带着攻击性。
在于正的剧里,美是显而易见的,放在《延禧攻略》里是缂丝、绒花、点翠,到《鬓边不是海棠红》变成珠光宝气的京剧名伶。
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于正和他的欢娱影视一直强调对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故事围绕着昆曲、京剧、古建筑,砸重金做服化道,面料要苏州的,花色得翻遍古画古籍寻来,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都讲究个还原。
这套方法建立于对前作的总结。之前某些作品的不如意,被于正归结于服装和场景没做到极致,以及被“于正”这个标签所承载的偏见拖累。为此,他请历史博主,请行业专家,换掉剧里的老面孔,用请大牌明星的预算来提升制作,总之力求考究。他还成功减肥,在各种维度更新“于正”,让人在面子上挑不出毛病。
至少从《延禧攻略》和《鬓边不是海棠红》来看,新的“于正制造”和这个时代越来越合拍,越来越会讨人喜欢。《鬓边》弹幕时常可见对传统文化的追捧,戏外年轻人对“国风”的消费需求也成为“文化自信”之后不可忽视的商业机会。
有公众号写《〈鬓边不是海棠红〉真的在弘扬传统文化吗?》,于正留言:“您这样凭着猜测明讥暗讽的,以后谁敢来弘扬京剧?”还原和保护传统文化,成为回应质疑的武器,是毋庸置疑的,绝对正确的东西。
撑起那些华美袍子的价值观是恒定的:要有希望、要往上扬,要“积极阳光正能量”。于正爱美,说白了,就是爱字面意义上的“好看”。
以下为于正自述:
OurCity
新行头
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
小时候,我喜欢看草台班子唱戏,觉得特别有意思。成年以后,我发现很多电视剧里的故事都不对,服装也做得很奇怪,而在以前的记忆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很美的,这就让我很想去改变。
早几年我很喜欢汉服,做《美人心计》觉得汉服不够漂亮就把现代元素融进去。后来《凤囚凰》带给我的刺激特别大,我们觉得做了很精致的东西,但网友不买账,说女主的发型像缝纫机。
这让我发现了两个很大的缺点,一是衣服太新了,用的现代面料,所有衣服都像是第一次穿;另外,场景也是太新了,宫殿像是中式宾馆。分开来看这个也对,那个也对,但是混在一起就没有古韵。这个韵味特别特别重要。
《凤囚凰》之后,我有6个月没有拍戏。其实《延禧攻略》的剧本早就准备好了,但我不能再重复之前的质感。那段时间我看了大量的古画,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画里的衣服这么素雅,而我们造型老师哪怕直接复制画里的衣服,感觉就是不对。
后来我们去了苏州,发现用手工织成的面料跟用机器织成面料完全不一样,价格也贵很多。当时《延禧攻略》好多演员都定了,我干脆把大咖换成新人或者换成朋友,把大量钱都放在了服化道上面,最后出来的效果就很好。
从这以后,新世界的门就打开了。我现在再看之前的戏,就觉得有些衣服设计感太重了,太想要让年轻人喜欢了。现在我们每一件衣服都有出处,每一个色彩都经过选择,这些复原工作比纯设计要累多了。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最爱的戏还是《延禧攻略》。那个阶段我想表达的所有东西都在这部戏里表达完了。《延禧》最大的问题就是清宫戏被拍得太多了,大家有很多刻板印象,你作出正确的选择反而会被当成错误的。
《鬓边》做得更扎实,有毕谷云老师他们在,别人就说不出来话来了,人家是泰山北斗。我下了很多功夫,要把观众的印象从《皓镧传》《烈火军校》掰回来,非常非常的强调每一个细节。
可以这么说,《鬓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它把《延禧攻略》里面大家没看到的内容放大了。而《鬓边》想要传达的东西,其实以前的戏里也有,但得看从什么样的人物嘴里说出来。
未来我会做各种尝试,不会再重复任何做过的东西。下部要播的《大唐儿女行》是新时代的开始,大家就马上能看到唐文化的复兴。而《玉楼春》是此时此刻我认为,我此生拍过的最好的一部戏,任何一个细节都完美。但是现在没拍完,不知道后面会不会完美。这部戏不再讨好观众,有一种古画的质感,视觉效果非常特别,我也不知道观众会不会喜欢。
“于正美学”就是不断地变化的。我还有两个现代戏,一个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职场爽剧。我传承非遗文化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我是真的喜欢。LV一个皮的包包都能卖那么贵,其实中国的特色工艺更复杂、更漂亮、更珍贵。
大家喜欢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人还喜欢它,它就有保留的价值。像《鬓边》里的朝元歌,我以前觉得可难听了,那天牟元笛老师一唱,我觉得太好听了。要分谁唱。
OurCity
形与意
《鬓边》的剧本创作我大概参与了五分之一。原著小说韵味够浓,很多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在京剧这一块也足够我发挥。做剧本的时候,我们先让作者自己捋一遍,包括作者在内的三位编剧把可以拍的内容先连起来,然后我再来调整。
团队关于京剧的专业知识还是有欠缺,于是我们请来毕谷云老师,尹俊老师,牟元笛老师解决剧本中的bug。还有一些电视剧不合适呈现的桥段,我们就想办法保留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注入我想要的东西。
书的整体风格比较颓,我加都是一些琐碎的戏,要让这个戏带点喜感。比如说我加了曹贵修跟程美心的一些情感纠葛,其实没想过小妈文学,就是觉得父子两人的对抗不太合理。我还给了常之新跟蒋梦萍加了一些东西,要充分告诉观众商细蕊对他们的态度是不对的。
可能以前我戏里的爱恨情愁都太强烈了,情节又太快,《鬓边》完全是逆着来的。本来我也想让商细蕊是个很爽的角色,但是导演在拍的时候弱化了这个地方。前6集我们俩争议挺大的,他剪完之后我挺崩溃的,觉得节奏太慢了。
导演说,你之前赋予富察皇后的细节,赋予高贵妃的细节,其实都被魏璎珞带跑了,于正你不是每部戏都要做爆款,你得让观众沉下心来看剧,你要相信这个戏会收获跟以前不同的东西。
快节奏跟慢节奏各有利弊,《大唐儿女行》我还是继续延续了我原来的节奏感,但以后隔几部还是会慢下来。只要有惠导在,我们还会有自己气质的戏出来。
《宫》最火的那段时间,我觉得要让所有人都觉得是个好看的故事,要放低姿态,让大家都看得进去。像《宫》这样的爆款模式我还是会做,但我也想每隔个一两年就出一部《鬓边》这样多维度的作品。《宫》里没被看到的东西,我在《陆贞传奇》《延禧攻略》都会再说,到《鬓边》不就有人看到了吗?
我觉得我是非常有深度的人,这个深度说的是我对人物的理解。我也不看特别复杂的书,我也不去听太多的说教,更不会因为有人说我肤浅就要做个深度来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有什么意义呢?活着首先得让自己开心,如果我写个很深度的东西,我自己都不开心怎么让老百姓开心呢?豆瓣9.0分、豆瓣8.0分,老百姓不看有个什么用呢?
当然了,你得明白大是大非,要爱国爱家,抵制侵略者,剩下的很多事都没那么非黑即白。《鬓边》里的老福晋就是这种感觉,她对太后、对皇帝的情结,其实没有什么立场,没必要上升到支持或者反对封建制度。她要怀念的无非就是年轻时候的自己。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都是值得赞颂的,现代生活也是值得赞颂的。《鬓边》底层的东西就是想告诉大家,商细蕊他一直是快乐的。
我是拥抱生活的人。其实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淡的,活着的终极目的不是去揭露那些不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把阳光积极正能量的东西带给大家呢?
OurCity
戏中我
“于正”这个标签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固定了。人到中年,你突然会发现,不能用好人和坏人去定义一个人。人之所以好看,就是你在不断地认识一个人的过程中,发现他有各种多面性,他做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原因。
比如《鬓边》里的姜荣寿,就算他有机会弄死商细蕊他也不会真的下手,因为这不符合人性。他只要商细蕊服软。包括对他的儿子姜登宝来说,所谓的卑劣其实是他人生中的药。而这些人在命运浮萍飘落的时候又都有一份大义。
戏里有一句话,“你唱了一辈子的戏文,你戏里的忠孝节义得懂”。这就是中国人的节气,是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但是,电视剧也不需要去跟大家分享那么多人生感悟,不要让观众痛苦。我更多想让观众觉得有希望,觉得开心。
我每一部戏里都会有一些普世的价值观。《宫》里面僖嫔奋不顾身要去追求荣华富贵,到头来就是一场空,《美人心计》里得到皇权也会失去别的东西。《鬓边》的结局本来可以做得更悲,立意更高,但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我只告诉你任何东西都会消亡,你说京剧会永恒吗?
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别人当成傻子,不要觉得人家是那么肤浅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戏里的人物都很努力,就像魏璎珞,她要是不会刺绣,她就走不出宫女房。我遇到大的挫折,就会告诉自己我马上会更好,我会更厉害,我是最厉害的编剧,最厉害的制作人,我一直是这样子催眠自己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觉得我早晚也会被市场淘汰。有这样的一个心态,我就对成功没有多大的迷恋。我看了《后浪》,觉得很可笑。我年轻的时候也不会很听我爸的话,而且那种喊口号特别特别的奇怪,难道年轻人看了《后浪》就不会经历挫折吗?
当然,我很喜欢何冰老师。他讲的每一句话都对,但是没有必要讲。我就是想讲一个好听的故事给你听,你感悟到就拿走,没感悟到听听就行了。
从晴川到陆贞、魏璎珞,我在大部分作品中都有自己的“代言人”。商细蕊也是一部分的我呀,在梨园会馆,姜荣寿刁难商细蕊,说要清理门户,商细蕊直接把师门名册里自己那页撕掉,“我浑身的本事,抵不过轻飘飘一张纸吗?”
@城市OurCity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转发朋友圈